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04 14:2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地区
(同步练习)
1.长江三角洲地区盛产的农产品不包括
A.水稻 B.淡水鱼类 C.油菜 D.玉米
2.下列属于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的是( )
A.颐和园明、孝陵 B.西湖、周庄
C.苏州园林、明十三陵 D.太湖、南锣鼓巷
3.小民向同学们介绍上海,他重点介绍了四个方面,其中不属于上海特点的是
A.位于黄河入海口,是全国最大的港口 B.全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C.我国最大的城市 D.拥有浦东新区
4.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也是中国高铁网络最为发达的地区。“快旅慢游”将成为新的旅行方式。下列旅游景点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
A.八达岭长城 B.杭州西湖
C.日月潭 D.大三巴牌坊
5.下图展示了长江沿江地带的( )
A.位置和自然条件 B.生态问题及治理 C.纽带和辐射作用 D.自然资源的分布
6.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是( )
A.广州 B.北京 C.深圳 D.上海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同城效应”。下图是上海与苏州的“同城效应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长江三角洲州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与其形成条件无关的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经济发达 C.交通便利 D.有众多的邻国
8.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联系密切,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主要是借助( )
A.手机和互联网 B.发达的航空运输
C.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D.发达的海洋运输
9.上海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全国各地纷纷驰援上海,同心守“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北京、山东医疗队选择高铁驰援上海
B.海南医疗队选择航空运输紧急奔赴上海
C.上海市人口稠密,科技力量雄厚,矿产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
D.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海陆联运,经济腹地广,发展水平高
10.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上
B.以平原、高原为主
C.此地带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之称
D.上中下游地形差异不大,都以平原为主
11.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达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
A.资源丰富,尤其是能源矿产充足
B.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沿海与沿江“T”型路口交汇处,内外交通便利
C.多高等院校,多科技人才
D.周围城市较多,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1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叙述错误的是( )
A.依托发达的水路,城市群间形成“同城效应”
B.杭州西湖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是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C.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水热充足,盛产水稻和淡水鱼
D.周庄、同里、乌镇等地有“小桥流水”的景观
13.关于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临近港澳是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有利条件
B.交通便利、矿产丰富是沿海工业基地发展的共同条件
C.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重工业基地
D.京广铁路连接了京津唐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1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到周边城市上班和休闲成为新潮流,这种“同城效应”依赖于( )
A.精确的导航 B.便捷的交通 C.丰富的信息 D.发达的贸易
15.长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农耕提供的优势条件有(  )
①灌溉水源
②肥沃土壤
③平坦地形
④充足热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读图—“长江三角洲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江”是指____,“海”是指A____和B____。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____,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是我国重要的____产区和淡水鱼产区,被誉为“____”。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____,该城市简称是____,位于甲、乙、丙中的____处。
(4)长江三角洲的许多人不在居住的城市工作,每天往返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种现象称为“____”。这种生活方式主要借助于发达的____。
(5)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____文化和饮食文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参考答案:
1.D
2.B
3.A
4.B
5.C
6.D
7.D 8.C
9.C
10.C
11.A
12.A
13.A
14.B
15.A
16.(1) 长江 东海 黄海
(2)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稻米 鱼米之乡
(3) 上海 沪 丙
(4) 同城效应 交通运输
(5)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