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开元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开元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4 14: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宁夏开元学校4月月考
高 一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场、姓名和班级写在答题卡和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6页。如遇缺页、漏印、字迹不清等情况,考试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滤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末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 “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 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 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 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 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人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3. 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一项是(3分)( )
A. 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 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 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 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 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 子
韩映山
“你这就去吗?”娘在屋里问,“早些回来,记着赶鸭子。”
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鸭子“噗隆隆”地飞到水里去了。中秋像嘱咐小孩儿似的说:“别老在水里玩!傍晚我撑船赶你们。大凸头再调皮,八月十五就杀肉吃。”鸭子好像没理会,扎着猛子跑了。
淀边有一只漂在水里的小船,油光锃亮。中秋提了锚,登上小船,小船轻轻一歪。他点了一篙,小船翘着头离开岸。
这个小村,在白洋淀的东南岸。潴泷河的水流到这儿,向西一拐,注入白洋淀。村东是河套,种着满洼的高粱、棒子。闲时,淀里可以搞副业。
别看中秋只有十八岁,摆弄小船是他的拿手戏,他撑的小船不偏不斜不晃。小船前头的水,涌得哗哗响。
这只小船,是他父亲亲手制造的。中秋小时受穷,全家就靠它摆脚度日。没脚摆,便到北淀摘菱角卖钱。父亲临死,把船遗留给他,嘱咐他好好珍重,说这是他们的“传家宝”。中秋记住父亲的遗言,小心地使用,不让小船磕着碰着,每年都刷一次油。
小船穿过一片苇塘,来到河门,河门处,有一个人在打鱼,戴个大草帽。他知道这是支书李光月。
“叫嘛吓住了?把网拉得那么慢。”中秋笑着问。
支书抬起头来,笑着说:“紧打鱼,慢拉网——拉快了,有鱼也得跳喽。你这是干吗去呀?”
“去看看河岸上那高粱。——打了多少鱼了?”中秋近前看了看,笑了,指着篓里那条小黄瓜鱼说,“这条鱼有好几斤,可是得让它再活个百儿八十年的。”
支书也笑了,说:“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谁知道为什么没鱼?”他沉下脸去,“莫非河里又要发水?鱼们等着接水头?”
“不会吧。”中秋说,“鱼知道吗?”
“这是打鱼的经验,一没鱼,河里就要来水。常说:鱼知万里江洪。你没见前两天那场大雨浇山来?我们要防备着。”
中秋撑着小船,看着前边的河岸,心里想:庄稼快要丰收了,要是再来了水……不会的,就是来了也不怕。他想着,小船入了河门,顺着河往南撑。河里水很平静,金黄色的蜻蜓,一群群地,在河面上空飞舞。
小船又走一段路,靠了岸。中秋跳下来,拴好船,上了河岸,来到高粱地。
高粱正晒红米,沉甸甸的大穗头,左播右摆。那边地里的棒子,一棵上长两三个。花红线儿在微风中飘抖。有两棵叫风吹倒了,他赶紧过去扶好。又拣着脚儿走,生怕踩了垄间种植的豆丛。
他钻进高粱地去做活儿。傍晌,西北上起了风,高粱叶子哗哗地响,一低一扬,高粱秆子乱摇摆,直搅中秋的身子。
中秋急忙出了高粱地,看见西北天际,一大片黑云,像野马一样,四面奔驰,一会儿布满天空。他担心地跑上河岸。
“呀!”他惊叫了出来,“河里涨了水了!”
水势非常汹涌,河中心漂着一片片的白沫,水浑得像泥粥,滚滚地打着漩涡流向下边去。小船被水冲得打转转,原先拴船的地方,现在满是水了,看着将要平槽。
中秋把船靠拢岸,跳了上去,小船自己就开了。他赶紧把锚提上船,点起一篙,小船顺流下去。他要急忙告诉村里去,叫大伙儿来护险——保护一年来辛勤劳累所种植的果实。
中秋撑的小船,离开了水皮,像要飞起来。
两岸的土块,“劈劈啦啦”地塌下来。
“哗哗哗哗”——这是流水的声音。中秋细听,有人喊:“快堵!我去寻秫秸。”
“我看不行了,我去叫人!”
他顺着声音,来到近前,支书李光月正领着三个人,慌慌张张地堵口子。
支书向他喊:“快些!帮帮忙。河岸开了!”
中秋使劲儿撑了一篙,小船靠了岸。他紧忙地拴好船,跳上岸,抓过别人的一只锨,往口子里填土。
口子越开越大,填上的土,都被水冲走了。天上又掉下雨来,支书急忙纵身一跃,跳到口子里;中秋紧跟着也下去,一面招呼那两个人:“我们挡着水,你俩赶快往我们身后填土,这样水流慢些。”
支书又说:“赶紧拿过我那网来堵上口子!”
雨越下越大,两只锹不顶事,放上的土,还没冲走的多。口子越开越宽,看看将有一丈多宽了。
中秋看看满洼的庄稼,又看看支书。他突地从水中跳上来说:“光月叔!你也上来。”他三步两步走到船上。对于他的举动谁也不明白。只见他把小船用力一撑,左边一篙,小船横在口子里,大声招呼两个拿锹的人:“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
两个人看看油光锃亮的小船,有点犹豫。支书说:“只有这样了!填吧。”
小船慢慢地下沉,冒了一阵泡儿,沉入水底,堵塞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嘘了口气,支书也微微一笑。
村里赶来好多人,知道了这件事,都受了很大感动。雨渐渐停了,中秋脱下湿透的衣服,拧了拧又穿上。他忽地想起淀里的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
有一个人说:“两只鸭子值什么?这样的小船都不要了呢!算了。”
中秋说:“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
支书点点头,笑了笑。
中秋顺着河沿跑下去了。
(原载《天津日报》1952年10月6日,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头写中秋对鸭子说的一番话,就像嘱咐小孩子似的,情趣盎然,读之令人忍俊不禁,生动地展现出这个十八岁青年天真纯朴的一面。
B. 小说中巧妙运用插叙手法,交代小船的来历及其对于中秋一家的重要意义,这样更能彰显后文中秋为保护河岸而舍弃小船的无私奉献精神。
C. 小说叙述中秋一天之内的经历,时间集中,情节紧凑,故事简单但写得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主人公中秋的形象随着情节发展愈来愈丰满。
D. 小说将清丽幽静的水乡风景与纯朴善良的美好人性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非常富有诗情画意。
6. 请以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6分)
7. 小说中两次写到支书“笑”,请分析“笑”中所包含的支书心理以及这样写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写)
B.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C.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D. 善刀而藏之 (善:认为……好)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C.官知,是指感官之知。与“神遇”相对。庄子把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官知”属感知阶段,“神遇”属思维阶段。
D. 肯綮,“肯”指附在骨上的肉;“綮”指筋骨结合处。现在以“肯綮”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 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寓言“庖丁解牛”写文惠君的话总共有两句:第一句是文惠君的赞叹,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二句借以点明题旨,说明“解牛”与“养生”的关系。
D.寓言“秦失吊丧”,表达了庄子的生死观:人虽应时而生,顺依而死,生死之大限是必然,死亡犹如解除倒悬之苦,但是人不应安于天理和常分。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各5分)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鹧鸪天·东阳①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②渐觉水沉③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④。
注释:①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该词是作者受朝廷重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②香篝:熏笼。③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④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头两句交代了词人的行踪,写词人一行离开京城临安,乘坐马车向东阳进发。
B.三、四两句是词人举目所见之景,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逼真地描写出来。
C.下阕描写生活画面,“人历历,马萧萧”两对叠字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
D.本词虽画面优美,意境广阔,但从结尾两句可知词人饱含羁旅奔波之愁苦。
14.本词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2分,每空1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以“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月出后,升于天际的景象,最后又以“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早晨到来,天光照耀的情境,做到了首尾呼应。
(2)《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变的角度来看,“____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而又羡慕什么呢?
(3)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公西华所述志向,孔子评价道:“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________,________ ?”
(5)“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诗人常借这一意象寄托遁世归隐或激越豪迈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青衣高髻,眉眼流转,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对话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舞绘”的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瓦房茅舍、绿柳红花点缀其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__________。“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
守正是根本,创新是关键。舞台上,虽然“青绿”是最为浓墨重彩的颜色,但却“不止青绿”。白色的丝绢,黑灰色的墨,再加上女官的大红官服、男子的粉衣簪花……让人徜徉在具有鲜明流变性和浓郁文化气息的宋代美学和中国传统意趣之中。而正是这些不同的色彩和工艺,最终凝成了_______、让人“一眼万年”的青绿,达到了中国绘画的巅峰,也在舞台上共同构成了______、更具厚重深意的“千里江山”。
事实上,不仅是《只此青绿》_________,的北京冬奥会也惊艳了世界。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形如敦煌飞天飘带,优雅飘逸;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绽放鸟巢……“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传统与现代激荡、科技与文化融合,既能让人们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见证中国的大国风范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无所不有 别具一格 层峦叠嶂 举世闻名
B. 应有尽有 别具一格 层峦叠嶂 举世瞩目
C. 无所不有 独树一帜 崇山峻岭 举世瞩目
D. 应有尽有 独树一帜 崇山峻岭 举世闻名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既能让人们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的大国风范。
B. 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见证中国的大国风范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C. 既能让人们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看见中国的大国风范,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D. 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看见中国的大国风范,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① ,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相融合的特点。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挥动的左手及掌心的心形图案, ② 。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雪,象征洁白、美丽,是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喻包容、宽容,交流互鉴;融, ③ 。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C.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习近平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层进式结构,最好能做辩证分析;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