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综合素质评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20世纪,人类利用货运飞船成功地进行了人造小月亮实验,用直径为20 m的伞状反射镜反射太阳光,将宽为4 km,2~3倍满月亮度的光带扫过好几个国家。上述实验中,人造小月亮________(填“是”或“不是”)光源。
2.如图所示,蜡烛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像,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在晴朗的中午,茂密的大树下常有许多圆形的亮斑,这是光通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太阳的________(填“像”或“影子”)。
3.【2023·淮北月考改编】中学生由于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导致有的同学眼睛近视。近视形成原理与________(填“甲”或“乙”)图相同。
4.盒子内有一透镜,物体AB上的一点A发出的一条光线经过盒子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盒子内的透镜是________(填“凹透镜”或“凸透镜”)。
5.傍晚淮河大桥上的灯光亮起,如同一条长龙,十分壮观,已知桥上一路灯距水面12 m,则该路灯与其水中“倒影”的距离为________m;若河水再下降1 m,路灯“倒影”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6.【2023·阜阳期末改编】坐在教室前排侧边的同学经常会看到黑板“反光”的现象,这是因为光发生了________(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早晨的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30°角,经地面反射后,反射角为________°。
7.如图所示,位于凸透镜主光轴上某发光点P发出红、黄、绿三色复色光,当用与主光轴相垂直的毛玻璃屏从透镜附近沿主光轴向右移动时,在屏上将依次看到______________亮点。
8.图甲是小明眼睛在N点看到鱼缸内M点处鹅卵石的光路图,他看到的是鹅卵石在水中深度变浅的虚像。鱼缸内注入更多水后,小明的眼睛在N点仍然可以看到鹅卵石。图乙中带箭头的虚线代表原来的光路,实线是小明画的水变多后看到鹅卵石的光路。同桌的小华说小明画的光路图是错误的,他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23·合肥肥西期中改编】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做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在________c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 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30 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0.小红利用焦距为20 cm的凸透镜A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随后她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据此可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_______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凸透镜B的焦距。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奥运五环从左到右依次代表欧洲(蓝)、亚洲(黄)、非洲(黑)、大洋洲(绿)、美洲(红)。将绿光依次照射到奥运五环上,呈绿色的是( )
A.欧洲环
B.亚洲环
C.大洋洲环
D.美洲环
12.如图为一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①为入射角,且∠①=∠④
B.∠②为入射角,且∠②=∠③
C.∠⑤为折射角,且∠⑤=∠①
D.∠⑥为折射角,且∠⑥=∠②
13.【2023·芜湖期中改编】在体检测视力时,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 m,由于空间限制,需借助平面镜测试,若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3 m,如图所示,则人眼离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A.1 m
B.2 m
C.3 m
D.2.5 m
14.2023年2月9日,核心舱摄像机拍摄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密切协同出舱等画面。下列关于摄像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凹透镜
B.拍照时摄像机接收到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虚像
C.被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u和镜头焦距f的关系是u>2f
D.若拍摄同一位置物体成的像变小,说明摄像机镜头的焦距在变大
15.将一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然后在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三个不同的像(如图乙),则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③②①
16.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保持入射光线位置不变,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A.只将光屏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B.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C.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D.只将光屏绕点A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17.在图中,MN为一平面镜,a、b、c、d表示一个不透明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其中b面跟平面镜平行,e是观察者的眼睛所在位置(位于正方体的正下后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a、b、c、d四个侧面
B.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不能看到b面的任何部位
C.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和d面
D.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及部分b面
三、实验题(第18小题6分,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8分,共24分)
18.如图甲是小飞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A、B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白色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选用的白色硬纸板表面要尽可能粗糙一些,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________,这样我们就能从各个方向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2)为了进一步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小红同学把硬纸板B沿PQ剪开,将硬纸板B的上半部分绕ON向后翻折一定的角度,如图乙,发现在硬纸板B的________半部分看不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完成实验后,小飞同学发现每次用铅笔把光的传播路径描下来非常不方便,经认真思考,他认为较方便的操作是:只要在光的传播路径上标记两个合适的点就能确定了。她这一操作主要用到的光学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甲是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如图甲,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红拿另一支大小相同、________(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时,小红同学应在________(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移去后面的蜡烛B,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小红直接对光屏观察,看不到蜡烛A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__。小红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4)若图乙中猫的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左右两半,并分别向两侧移动一小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________。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20.小明和小红用同一套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焦距为10 cm。
(1)图甲是小明操作后的情况,此时光屏上呈现了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__cm刻度线处,则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实像。
(2)小明用一副眼镜置于图甲中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一些时,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这是一副_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3)图乙是小红操作后的情况,她的眼睛按照图________(填“A”“B”或“C”)的位置和观察方向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四、作图与推导题(第21、22、23小题各5分,第24小题12分,共27分)
21.小明发现地下车库中的道路有个急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没有凸面镜的情况下,小明临时用一大块平面镜替代放置在如图所示的A处,使拐弯处的两辆车可以从镜子里互相看见对方,消除安全隐患。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帮助小明在图中的A处画出平面镜放置的合适位置。
22.【立德树人·安全意识】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不能贸然下水游泳。如图所示,A为水底的物体,A′是岸边的人看到的物体A的像。请你在图中作出过O点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3.图中F1、F2分别代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请画出两条入射光线在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时的光路图。
24.【跨学科综合】如图所示,DE表示一个凸透镜,COC′为凸透镜的主光轴,F和F′为凸透镜的焦点,AB表示一个物体,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
(1)画出来自A点的三条特殊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像点A′的位置,并作出AB的像。
(2)证明AB的像与物大小相等。
答案
一、1.不是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像 点拨:圆形的亮斑是光通过树叶缝隙所成的太阳的像,形成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乙
4.凸透镜 点拨:由图可知,经过透镜后的光线相对于原光线传播方向是靠近透镜的主光轴的,变得会聚了,故该透镜为凸透镜。
5.24;不变 点拨:水面起到了平面镜的作用,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该路灯与其水中“倒影”的距离为24 m;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所以,若河水再下降1 m,路灯“倒影”的大小将不变。
6.镜面反射;60 点拨:黑板用久了会发生“反光”现象,是因为黑板发生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比粉笔字发生漫反射的反射光线强;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30°角,则入射角为90°-30°=60°,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60°。
7.绿、黄、红 点拨:凸透镜是玻璃制成的,可以看做两个底边在主光轴的三棱镜。当红、黄、绿三色复色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发生色散,红光偏转最远,绿光偏转最近,所以在屏上将依次看到绿、黄、红亮点。
8.入射角减小,折射角反而增大(或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应减小) 点拨: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鱼缸内注入更多水后,水面升高,图乙中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反而变大,所以小明画的光路图是错 误的。
9.10;变小 点拨: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像可知,u=v=2f=20 cm,所以f=10 cm;用该凸透镜做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应小于1倍焦距,所以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在10 c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 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30 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1倍焦距,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10. 大于 点拨:由图乙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此时物距大于B凸透镜的2倍焦距,此时物距为35 cm-5 cm=30 cm,则2fB<30 cm,fB<15 cm,已知凸透镜A的焦距为20 cm,故凸透镜A的焦距大于凸透镜B的焦距。
二、11.C 点拨:绿光依次照射到奥运五环上,只有大洋洲(绿)环能反射绿光,看到的是绿色;而绿光照在其他四种颜色的奥运环上被吸收,看到的是黑色,故C正确。
12.B 点拨:由图可知,一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为入射角,∠③为反射角,且∠②=∠③,故A错误,B正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⑥为折射角,且∠⑥<∠②,故C、D错误。故选B。
13.B 点拨: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视力表距平面镜3 m,因此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距平面镜3 m,已知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 m,所以人眼离平面镜的距离应为L=5 m-3 m=2 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C 点拨: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摄像机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C正确;当摄像机镜头的焦距在变大时,相当于拍摄同一位置物体的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像距要增大,且像会变大,故D错误。
15.B 点拨:玩具鹦鹉紧靠凸透镜,说明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在1倍焦距内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看到正立的像逐渐变大,即先出现的像是③;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出现的像是①;继续远离,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出现的像是②。所以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②。
16.C 点拨:只将光屏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下移动,故A错误;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不变,入射点O位置不变,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反射光还会照在A处,故B错误;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可能会照在B处,故C正确;只将光屏绕点A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光屏的A处位置不变,反射光线没有变化,反射光还是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故D错误。
17.D
三、18.(1)漫反射
(2)上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点拨:(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白色硬纸板表面应较粗糙些,光在上面会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2)小红同学将硬纸板B沿PQ剪开,将上半部分绕ON向后翻折,会发现在硬纸板B的下半部分会看到反射光线,而上半部分看不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在光的传播路径上标记两个合适的点,再用直尺、铅笔将两点连接起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便很容易地确定了光的传播路径。
19.(1)不点燃
(2)A
(3)不变;不变
(4)C
点拨:(1)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的一侧,不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移动玻璃板后面不点燃的蜡烛,从玻璃板前面观察到不点燃的蜡烛好像被点燃了,说明不点燃的蜡烛和点燃蜡烛的像重合了。(2)眼睛在A侧观察,眼睛既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又能观察到蜡烛B,在B侧只能观察到蜡烛B,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小红直接对光屏观察,看不到蜡烛A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3)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不变;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小红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不变。(4)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的像;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猫关于镜面对称,猫不动,像不动,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相同的,故C正确。
20.(1)缩小;25
(2)近视
(3)B
点拨:(1)如图甲所示时,物距大于像距,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实像,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需要移动透镜至25 cm刻度线处。(2)小明用一副眼镜置于图甲中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一些时,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说明眼镜对光有延迟会聚的作用,这是一副凹透镜,即近视眼镜。(3)凸透镜焦距为10 cm,图乙中u=6 cm,小于1倍焦距,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人眼在B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四、21.解:如图所示。
点拨:使拐弯处的两辆车可以从镜子里互相看见对方,则必须是两辆车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入对方司机的眼睛,据此可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然后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再过A点垂直于法线画出平 面镜。
22.解:如图所示。
点拨:水底的物体A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A′,连接眼睛与O点即为折射光线,连接AO即为入射光线。
23.解:如图所示。
点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凸透镜的焦点;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24.解:(1)如图所示。
(2)证明:根据几何知识可得△ABF≌△DOF′,所以∠AFB=∠DF′O,所以AF∥DF′,又因为AD∥EA′,所以四边形ADA′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O=A′O,又因为∠ABO=∠A′B′O,∠AOB=∠A′OB′,所以△ABO≌△A′B′O,则A′B′=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