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二章综合素质评价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二章综合素质评价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5-04 14:5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二章综合素质评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如图是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得到的频闪照片,它记录了A、B两物体同时出发做直线运动的位置。分析照片可知______(填“A”或“B”)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立德树人·中国文化】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大舟中,闭牖(牖指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生动描写,其中“舟行”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在观看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梯田守望者》纪录片后,他想知道一粒长粒米的长度,用刻度尺测量了多次并得到了以下数据:15.7 mm、15.5 mm、15.4 mm、15.4 mm,由数据可知,被测长粒米的长度应记为________mm。
4.【2023·阜阳期末】世界上最薄“手撕钢”,中国造!厚度只有头发丝的,价格堪比黄金,是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的宠儿,厚度仅有0.015 mm,“手撕钢”的厚度合________m。
5.【2023·安庆月考】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s。
6.人的身体中藏有很多“尺”,在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已知小明穿40码的鞋正合适。下表是国家标准鞋码与脚长对照表。请估测小明的身高约是________m。
鞋的尺码 36 37 38 39 40
光脚长度/mm 230 235 240 245 250
7.小王带着全家自驾游,途中他看了看路旁的指示牌和车上的速度表,说估计还有2小时就能到目的地。小王思考时,考虑了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忽略了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是________的变化,构建了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
8.小红通过某运动软件监测自己的运动情况,当她绕操场快走一圈时,软件截屏如图所示,1公里即为1 km。则她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软件上的“配速”指的是跑每公里所需要的时间,若她跑步的速度是7.5 km/h,则她跑步的配速是________s。
9.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我国研发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猎豹”,最高时速可达90 km/h,让犯规无处可藏。该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速度值合为________m/s。
10.【2023·淮北期中改编】如图所示,图甲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2 s内经过的路程。从v t图像中可看出速度图线和时间横轴所夹的“面积”可以表示该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能利用这一点很方便地计算出路程。小明同学在笔直的跑道上跑步,他在跑步过程中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从出发到60 s时间内他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m,在0~80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神舟十五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若神舟十五号飞船是静止的,则参照物为(  )
A.核心舱 B.地球 C.月球 D.太阳
12.现有两帆船进行激烈比赛,若甲、乙两帆船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甲、乙两帆船的速度之比为(  )
A.2∶9 B.9∶2 C.3∶6 D.6∶3
13.如果用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这个量的单位可以是秒每米(s/m),则(  )
A.100 s/m的运动比10 s/m的运动快
B.0.2 s/m的运动比5 m/s的运动快
C.1 s/m的运动与1 m/s的运动一样快
D.10 m/s的运动比0.1 s/m的运动快
14.下列关于测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更好的测量方法,可以避免误差的出现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可以只写数字不写单位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越多,说明测量结果越准确
15.小明一家约上朋友一起去黄山游玩,由5辆车组成了一个车队,车队总长100m,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要通过一座长150 m的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列车队全部通过这座桥用时25 s
B.这列车队全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为15 s
C.车队上的小明观察到自己通过桥的时间为5 s
D.小明以身旁朋友为参照物,小明的速度为36 km/h
16.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 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 km/h。则汽车行驶这120 km(  )
A.所用时间为2.4 h B.所用时间为2.6 h
C.平均速度为48 km/h D.平均速度为50 km/h
17.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车的速度大小为10 m/s
B.在2 s前,乙车比甲车快;2 s后,甲车比乙车快
C.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后行驶
D.在t=2 s时,甲车与乙车的速度相同
三、实验题(第18小题8分,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8分,共26分)
18.【2023·马鞍山花山区期中】如何买一辆大小合适的自行车呢?自行车有24英寸的,也有26英寸的,还有28英寸的,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如果自己身体又瘦又矮的话,买个大的车腿都够不到脚蹬子,买一辆24英寸的就可以。自行车的型号是按车轮直径的尺寸命名的,如“24”型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24英寸,1英寸=2.54 cm。
(1)“24”型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________ cm。
(2)给你一个量程为2 m的卷尺和一辆“24”型自行车,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案测量学校跑道的长度。写出测量步骤,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你测得的物理量。
①用卷尺测出车轮的直径D,算出车轮的周长为______。
②用红布条在自行车车轮上做一个记号(或用气门芯做记号),让记号与跑道的起点重合,推着自行车沿跑道移动一圈,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跑道长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19.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处和C处的时间,即可测出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中要使斜面的倾斜角度较小一些,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___(填“时间”或“路程”)。
(2)实验中测得AB段的路程为sAB=__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为tAB=2.0 s,则AB段小车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处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处才停止计时,则测得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填“大”或“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处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处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20.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以把两个纸锥拿至如图乙________(填“A”或“B”)所示的位置,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通过比较落至地面的________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在两个纸锥未落地前,还可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实验中测得纸锥匀速下落时的速度为1.06 m/s,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第21小题6分,第22小题7分,第23小题12分,共25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1.如果要从上海到北京,可以坐动车,列车时刻表如下表。也可以乘飞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线距离约为1 084 km。求:
(1)从上海虹桥站到宿州东站,动车的平均速度。
(2)民航飞机的平均飞行速度为800 km/h,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需要多久?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上海虹桥站 始发站 06:16 0 km
宿州东站 09:16 09:18 567 km
北京南 12:23 终点站 1 318 km
22.【2023·蚌埠蚌山区期中】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驾驶员发现前方65 m处有障碍物,采取刹车制动后,汽车的制动过程行驶了50 m,刚好停在障碍物前5 m处,已知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 s。则:
(1)在驾驶员正常的情况下,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为多少?
(2)若驾驶员酒后驾驶,反应时间变为2 s。计算说明上述情况下,汽车能否安全停下来。
23.如图是小明过斑马线的示意图,在小明的右侧有甲、乙两辆货车驶来。小明开始过马路时,甲车距离斑马线右端50 m,甲、乙两车相距150 m,分别以 v甲=10 m/s、v乙=1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若将这一情景简化为模型,马路宽D=12 m,每一个方向有两个车道,每个车道宽d=3 m,车长L=10 m,小明过马路视为匀速运动。
(1)若要不被甲车撞上,小明的速度应满足怎样的条件?
(2)若从甲、乙两车中间通过马路,小明的速度满足什么条件?
答案
一、1.B
2.河岸 点拨:以河岸为参照物,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舟是运动的,所以“舟行”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15.5 点拨: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故被测长粒米的长度是L==15.5mm。
4.1.5×10-5
5.228.7 点拨:由图可知,停表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 min,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 min;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 s,分针指在3 min和4 min之间且更偏向4 min一侧,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8.7 s,即停表的读数为3 min 48.7 s=228.7 s。
6.1.75 点拨:小明穿40码的鞋正合适,可知脚长250 mm。在通常情况下,小明的身高约为h=250 mm×7=1750 mm=1.75 m。
7.路程和时间;速度 点拨:小王思考时,考虑了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是路程和时间,忽略了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是速度的变化(即认为速度的大小不变),构建了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
8.1.5;480 点拨:由图可知,小红运动的路程s=0.3 km=300 m,用时t=3 min 20 s=200 s,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1.5 m/s;“配速”是指跑每公里所用的时间,若她跑步的速度是7.5 km/h,则配速t′=== h=480 s。
9.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90 km;25 
点拨: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因此该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90 km。根据速度单位的换算规则可得90 km/h= m/s=25 m/s。
10.100;1.5 点拨:由图乙可知,0~20 s小明做加速运动,通过的路程s1=× 2 m/s×20 s=20 m;20~60 s小明做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s2=2 m/s×(60-20) s=80 m;60~80 s小明做减速运动,通过的路程s3=×2 m/s×(80-60) s=20 m;从出发到60 s时间内他通过的路程s0=s1+s2=20 m+80 m=100 m;在0~80s时间内的总路程s=s1+s2+s3=20 m+80 m+20 m=120 m,在0~80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v===1.5 m/s。
二、11.A
12.A 点拨:根据题意可知,甲、乙两帆船的速度之比==×=×=。
13.C 点拨:100 s/m是指通过1 m的路程用的时间为100 s,10 s/m是指通过1 m的路程用的时间为10 s,则10 s/m运动得快,故A错误。0.2 s/m表示通过1 m路程需要时间0.2 s,则1 s内通过的路程是5 m;5 m/s表示1 s内通过的路程是5 m,因此0.2 s/m与5 m/s运动得一样快,故B错误。1 s/m表示通过1 m路程需要时间1 s,即1 s内通过的路程是1 m;1 m/s表示1 s内通过的路程是1 m,因此1 s/m的运动与1 m/s的运动一样快,故C正确。10 m/s表示1 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0.1 s/m表示1 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是0.1 s,则1 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所以10 m/s的运动与0.1 s/m的运动一样快,故D错误。
14.C 点拨: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更好的测量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却不能避免误差,故A错误;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应该记录数字和单位,只写数字毫无意义,故B错误;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单位越小,数值越大,故C正确;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应根据所用工具的精确程度和所采用的单位来确定,不是位数越多越准确,故D错误。
15.A 点拨:车队全部通过这座桥时行驶的路程s=L车队+L桥=100 m+150 m=250 m,车队的速度v=36 km/h=10 m/s,车队全部通过这座桥所用的时间t===25 s,故A正确;这列车队全部在桥上的路程s′=L桥-L车队=150 m-100 m=50 m,这列车队全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t′===5 s,故B错误;车队上的小明观察到自己通过桥的时间t″===15 s,故C错误;以身旁朋友为参照物,小明与身旁的朋友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相对静止的,所以小明的速度为0 km/h,故D错误。
16.C 点拨:前半段路程用的时间t1===1 h;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 t2===1.5 h;总时间t=t1+t2=1 h+1.5 h=2.5 h,故A、B错误;平均速度v===48 km/h,故C正确,D错误。
17.C 点拨:由图像知,甲、乙的运动图像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2 s内通过的路程为20 m-10 m=10 m,则乙车的速度v乙===5 m/s,故A错误;根据图像可得,甲车在2 s内通过的路程为20 m,甲车的速度v甲===10 m/s,由于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v乙,即2 s前、2 s后以及t=2 s时,甲车都比乙车快,故B、D错误;由于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且v甲>v乙,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后行驶,故C正确。
三、18.(1)60.96
(2)①πD ②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圈数n ③s=nπD
19.(1)时间 
(2)40.0;0.20 
(3)小 
(4)不正确
点拨:(1)为了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一些,便于准确地测量时间,应使小车缓慢运动,因此应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2)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到B点通过的路程sAB=80.0 cm-40.0 cm=40.0 cm,测得时间为tAB=2.0 s,则AB段小车的平均速度vAB===20.0 cm/s=0.20 m/s。(3)如果小车过了B处才停止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得的时间会偏大,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大,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4)该同学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小车从A处到C处的过程中通过B处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因此该做法不正确。
20.(1)A;时间;相同时间内纸锥下落的路程
(2)纸锥每秒下落的高度为1.06 m
点拨:(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乙A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乙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这样两个纸锥下落到地面时经过的路程相同,然后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时间少的速度快;在两个纸锥未落地前,也可比较相同时间内纸锥下落的路程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路程大的速度快。(2)纸锥匀速下落时速度为1.06 m/s,表示纸锥每秒下落的高度为1.06 m。
四、21.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上海虹桥站到宿州东站的路程为567 km,时间为t=09∶16-06∶16=3 h,则动车从上海虹桥站到宿州东站的平均速度v===189 km/h。
(2)飞机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飞行时间t′===1.355 h。
22.解:(1)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s反应=65 m-50 m-5 m=10 m,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v===20 m/s=72 km/h。
(2)酒后驾驶的反应距离s反应′=vt反应′=20 m/s×2 s=40 m,汽车完全停下来的路程s=s反应′+s制动=40 m+50 m=90 m>65 m,所以汽车不能安全停下来。
23.解:(1)甲车到达斑马线的时间t1===5 s,小明在0~5 s内通过甲车所在的车道,小明是安全的,即小明通过甲车所在的车道的时间最长为5 s,小明的速度v最小===1.8 m/s;甲车通过斑马线的时间t2====6 s,小明在甲通过斑马线之后才到达马路的中间,小明也是安全的,即小明的速度v最大===1 m/s。所以小明若不被甲车撞上,速度应大于1.8 m/s或小于1 m/s。
(2)乙车到达斑马线的时间t3=== s,小明应在6 s之后到达马路的中间,在 s之前通过马路,小明才是在甲、乙两车之间安全通过马路,即小明的最大速度v最大===1 m/s,最小速度v最小′===0.72 m/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