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康乾盛世下大清的经济发展
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年份 清朝占比
1700年 22.3%
1820年 32.9%
清朝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局部)
清朝前期的经济总量
居世界首位
清朝前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
19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史书记载:清朝初年,“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民无遗类,地尽抛荒。”
明朝末年大动荡导致经济破坏
材料:垦田务农为政之本。 ——乾隆
材料: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康熙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
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清朝前期,农业发展出现了哪些现象?
当时著名的产棉区是长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地区。……专门从事棉花买卖生意的商人,携带大量金钱资本,到产棉区“坐庄”收购,然后再捆载而去,贩运他处,大赚其钱。 ——戴逸《简明清史》第1册
常熟、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 ——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中国的农业于18世纪达到了其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传统的农作物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如甘著、花生、高粱和玉米等,它们可以使收获期分散到全年、适应贫瘠的或灌溉条件不好的土地。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高产作物得到推广
(3)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4)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清朝前期,农业发展出现了哪些现象?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
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对清朝有何影响?
材料:
玉米、甘薯因其产量很高,推广后成为新的粮食资源,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桑、茶、棉、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不仅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而且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乾隆粉彩瓷瓶
乾隆黄地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
清康熙斗彩璎珞纹
贲巴壶
清康熙斗彩璎珞纹
贲巴壶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二、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余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分工明确
人数多
规模大
总结这类手工业工场有何特点?
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前门街市》(局部)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晋商,俗称“山西帮”,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清代·徐扬《盛世滋生图》记录乾隆年苏州府的工商业繁华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
1.2万+
人物
2140+
房屋
桥梁
50+
400+
船只
200+
招牌
50+
行业
有山川、城郭、街巷、桥梁、河道、码头、寺院、庙坛、衙署、民居、店面,有舟楫、学塾、戏台、招牌,还有婚娶、宴饮、雅集、授业、科考、出巡、演艺、田作、买卖、造屋以及命相、测字、化缘等场面,是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一个真实的再现。
盛
世
滋
生
图
题跋:“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版图)之广,生齿(人口)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
清朝宫廷画家徐扬正是有感于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的盛况,才画了这一幅画。
人口的增长
三、人口的增长3亿全国人口明朝鼎盛时期康熙时期1.5亿全国人口1亿全国人口乾隆末期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根据材料分析清朝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人口的数量有很大增长。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繁荣:农村和城镇集市的繁荣
结果:人口增长
1.人地矛盾突出
2.过度开垦,破坏环境
3.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结拓展
清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人口 增长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大力兴修水利;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①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②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与发展(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①商业网: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大型商帮兴起:晋商和徽商。
影响:人地矛盾尖锐,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国力强盛
社会安定
人口增长
通过学习,思考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康乾盛世
盛世辉煌还是落日余晖?
清朝马车
英国的蒸汽机车
英国的纺织工厂
英国汽船
VS
VS
清朝手工织布机
VS
清朝
英国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VS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西方先进的
资本主义经济
历史评说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
但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盛世已显得暗淡无光了。
历史的发展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因此,我们在看待历史时,不仅需要立足中国,也需要放眼世界,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当时的自我与他者。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原因:
表现:
影响:
人口增长
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______生产,是“国之大计”,大力推行______政策 。
(1)耕地面积 ,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 。
(2)兴修 ,治理河道,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 ,改良品种,推广 作物;经济作物 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不断扩大
开垦
垦荒
种植技术
高产
品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对 和城镇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农业
水利
手工业
商品经济
手工业:
商业:
表现:
影响:
清朝前期,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
手工业工场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成 。
商业网
工商业市镇
晋商
乾隆
2.城市商业繁荣形成了一些大商帮,如山西 ,江南徽州府的 。
徽商
时,全国人口总数达1.5亿。 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突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康熙
人地矛盾
1.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得到显著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
2.吴琦教授在《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中提到“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材料显示商帮的出现
A.实现了社会经济转型 B.取代了小农经济
C.促使明朝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 D.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习题演练
【A】
【D】
3.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文化的兴盛
4.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不过1亿多。到康熙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膨胀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导致清朝前期,人口迅速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B.政治清明,法制健全
C.国家倡导,计划生育 D.外患严重,国防需要
习题演练
【C】
【A】
5.有历史学家指出:“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以下史实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 B.郑和七下西洋
C.推广了传世的科技、文学名著 D.人地矛盾突出
6.明代无锡农村,乡民日常则种田为生,每逢雨季则“机杼之声又遍村落,报布贸米以食矣”。这表明
A.江南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 B.专业作坊的生产形式盛行
C.手工业成为重要辅助产业 D.无锡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习题演练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