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5 01:18:20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1949年至今与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图
1949年
1950-1959年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年
1990-1999年
2000-2018年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认识中美建交的原因;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日益提高。
2、研读、分析相关资料,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学习中美建交,认识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1945年10月24日,中国与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一起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见证了联合国正式成立。当时中国的代表是共产党人董必武和国民党人顾维钧。然而我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台湾国民党当局占据,美国一直利用自身影响力阻挠联合国讨论与解决中国代表权的问题。
1、背景: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人之一。但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国民党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从1950年起,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新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1950年
10票
1970年
1956年
1960年
34票
51票
1971年
提示:
60:当时加入联合国的成员国数量;
红色为赞成票、黑色是反对票,弃权票未计入。
47票
80
1965年
99
24票
单位:年
76票
数量:票
60
117
127
132
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支持恢复中国席位的表决结果为51票赞成,47票反对,首次出现赞成票超过反对票。
37票
41票
47票
47票
46票
35票
2、艰难的返联之路
决议全文(英文版)
译文:提案全文 :
提案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发起,故又称为两阿提案,全文如下:
大会,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一九七六次全体会议
结果: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3票缺席!压倒多数的胜利!势如破竹!!!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战略态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开始处于不利态势,被迫进行战略收缩。
——《历史研究》2013 (6)
材料三:
材料二:
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根本原因)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3、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
小组讨论五分钟
二、由对手到握手
——70年代的中美关系
1951年朝鲜停战谈判期间,乔冠华被任命为李克农的助手,派去了朝鲜参加与美国的谈判。谈判是异常艰难和枯燥的。
开始的一段时间,双方谁也不说话,静静地坐着,到点后大家就各自离开,下一次又接着这样,在这里,谈判的意义就好像是为了确定下一次谈判的时间和地点,此外就是比耐力,双方都很紧张,就连南朝鲜的代表就位时一屁股坐空掉在地上,也没人露出丝毫的笑模样。
1、50年代乔冠华与美国人的谈判
紧张、僵硬
美国长期实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继续支持逃到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政策方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举行了谈判。在双方谈判气氛达到最紧张时,乔冠华呷了一口咖啡说:“(基辛格)博士,你是出生于德国,我是在德国获得的学位。从这点上讲,我们应该有共同的地方。可是,在哲学上我喜欢黑格尔,你喜欢康德,这也许是我们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基辛格听后笑了起来,紧张气氛一扫而光。
而后,双方提出了新方案,乔基会谈取得了突破,中美《联合公报》得以推进重要一步。
谈判气氛改变的原因是?
2、70年代乔冠华与美国人的谈判
轻松、愉快
中美关系改善!
中美建交之路
1960年代末,美国经过十多年的越南战争,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军费。与苏联相比起来,美国国际地位相对下降,客观上美国需要寻求抗衡苏联的力量。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尼克松……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的三分之一时间里,这五只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苏联在中苏边境集结重兵,咄咄逼人。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同时,为了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希望缓和同美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中苏关系恶化
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共同要求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综合国力影响国际关系。
3、70年代中美改善关系原因


中苏珍宝岛之战宣传画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
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打死打伤6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15日,苏联边防军3次出动向守卫珍宝岛的中国边防分队发起猛烈进攻,并用多种火炮轰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激战近9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挫败了进攻。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相关链接
②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
③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
①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
1、背景(强化记忆)  
从中国来说:
从美国来说:
①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
苏联
中国
美国
防御
敌对
恶化
威胁
进攻
敌对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局部示意图
“乒乓外交”
试探之旅
2.中美建交过程
小球转动大球:
这是1971年4月26日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这是中国展开乒乓外交,与美国接近的一个策略。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小球:乒乓球;
大球:中美关系。
1971年4月14日,周恩来接见美国兵乓球代表团,中美开始接触,即所谓“小球推动大球”。
破冰之旅前站—— 基辛格秘密访华
2.中美建交过程
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周恩来总理与毛泽东主席分别会见了他。
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与毛泽东交谈
“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3年没有交往了啊!”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历史性的握手
尼克松访华
2.中美建交过程
1972年2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行程安排
时间 主要行程安排
1972月2月17日 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乘“空军一号”离开白宫,先到夏威夷停留数日。
1972年2月21日 上午抵达上海,稍事休息,飞往北京。
1972年2月21日 11:30达到北京,机场与周恩来总理握手,被尼克松本人称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之后尼克松在中南海会见毛泽东。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款待尼克松一行。
1972年2月23日 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会谈。握手之后,尼克松帮助周恩来脱掉呢子大衣,这个镜头轰动一时。
1972年2月24-25日 尼克松及夫人等一行人登上长城
1972年2月26日 26日游览故宫;随后尼克松一行乘坐中国政府安排的专机前往杭州。
1972年2月28日 尼克松和周恩来一同飞往上海,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新闻周刊》同时指出,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上海公报》的签订,其中概述了两国的根本分歧,并同意将其搁置一旁,这一“天才”的举动促进了两国的繁荣。公报的天才之处在于双方同意推迟棘手的问题。《上海公报》是一份独特的文件,它是一种非常非正统的做法,但非常成功。它体现了双方的智慧,搁置目前无法解决的分歧,但不要让它妨碍其他领域的进展。”基辛格当时的特别助理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告诉《新闻周刊》。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 "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 "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7日)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Q:公报签署并且发表了,那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了吗?
▲注意:《上海联合公报》虽然正式签署并发表,但是此时两国尚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尼克松访华的意义
加强了中美关系,中西方关系得到改善,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突破了苏联对我国的封锁,加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很大便利
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方针,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探究问题: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是什么?
新华社纽约电:当地时间2022年9月23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你如何看待今日的中美关系?
中美贸易摩擦
三、一波三折的中日关系
2.中日建交: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行
1972年9月25日,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1、背景:
中美关系正常化
推动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2年9月29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又称中日建交公报)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节选自《中日联合声明》(一九七二年九月九日)
中日《联合声明》 其中为何没提“侵略”二字
回顾中日关系的演变
时期 关系 概况
隋唐
明朝
清朝
抗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20世纪70年代
20C70S—至今
国家经济实力和利益
①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互利共赢。
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决定因素
启示
和平交流
遣唐使;鉴真东渡;大化改新
冲突
戚继光抗倭
侵略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侵略
1931-1945-日军侵华战争
敌对
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正常化
1972-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冲突与交往并存
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在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及钓鱼岛等问题存在严重矛盾
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这是在哪件事之后?
3、影响
70年代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四、新时期外交成就——全方位外交
Q:阅读教材P87页,最后两段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全方位的外交?
2、成就: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及常任理事国会议(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美国总统克林顿)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正常化一览
中越关系正常化
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七十年代后期,中越关系恶化。79年爆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91年11月,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团访华两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从而结束了长达13年之久的两国关系对立状态。
中印关系正常化: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中印关系跌入冰点。1979年2月12日,印度人民党政府外长瓦杰帕伊访华,中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韩关系正常化:199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
金砖五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
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
2022年12月,习近平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SCO 上合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15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元首签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签订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3.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 成立于1989年)
APEC共有5个层次的运作机制:①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部长级会议;③高官会;④委员会和工作组;⑤秘书处。
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内容: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英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其官方顾问机构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
2022年11月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泰国曼谷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独立自主”。新中国诞生后外交上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捍卫革命胜利果实。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展示了东方大国的鲜明形象,站稳了脚跟,改善了国际处境。
第二阶段(1978—2012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和平与发展”。党中央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根本判断,我国外交工作的目标随之调整为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外部环境。在国际上,我们倡导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高。
第三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民族复兴,人类进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式确立,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外交基本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外交小结:从倡导“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洋溢着中国文化和思想魅力的理念主张,对推动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外交总结升华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
1972年7月
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9月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中美正式
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
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与启示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综合国力影响国际关系。
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022·深圳宝安期末)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提案进行了表决。该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其中欧洲国家中投反对票的只有马耳他,投弃权票的是希腊、西班牙、卢森堡。这反映了
A.中美两国对抗的加剧 B.美国对华孤立政策趋于破产
C.中美两国邦交正常化 D.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2.(2022·深圳龙岗模拟)美国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同样,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这表明,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双方有共同利益
C.中美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 D.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
课堂检测
5.1978年12月16日中美签署建交公报,其中写道:“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表明中美建交
A.将彻底遏制美国称霸 B.有助于团结抗衡苏联
C.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D.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4.下表显示了中美贸易趋向,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C.中美正式建交
D.冷战的结束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 60 32
1975 304 156
1978 865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