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联研”单元及课时教学设计基本要求(2021年版)
单元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学校 年级 高一
设计者 指导者
课程标准模块 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使用教材版本 湘教版必修二
单元名称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单元课时数 4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题概述 一、核心概念: 1.自然资源:自然界赋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间接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整个自然界都是自然资源,它包括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各种矿物和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和享受的物质与空间。 2.环境污染: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或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3.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导致了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环境本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土地荒漠化(即土地退化,包括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还有水体的富营养化、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等。 4、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内容结构
主题学情分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本节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节,主要分析当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本章后面几节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做好知识铺垫。 本节理论性较强,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相关图片、录像等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如有条件,可分小组实地考查家乡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尝试通过集体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适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开放性学习环境 按6人小组模式摆放桌椅; 拥有基本教学设备的多媒体教室;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主动探究环境问题成因; 2.通过案例素材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 3.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活动/任务1 第一课时: 任务1-课前通过阅读相关图文、视频资料掌握核心概念: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任务2-学习小组自制PPT,课堂展示和讲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任务3-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环境问题的表现学案。 第二课时: 任务1-学习小组探讨交流关于“资源短缺”的学案; 任务2-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质疑、补充和更正; 任务3-利用学案;发现中国自然资源出现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关注。 任务4-观看视频,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 任务5-结合我国近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分析近年来的原因;以及在保生态破坏的原因并提出采取的措施。 第三课时: 任务1查找资料归纳总结环境污染的种类。 任务2小组讨论总结出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
活动/任务2
活动/任务3
······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教师或同伴对学生的评价,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 (备注:方案1、方案2选择其一)
需要评价的活动 方案1:针对任务/活动描述
活动A名称 能积极参与调查,并生成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小组+20分; 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能积极回答问题,个人+5分; 能认真总结反思,形成知识框架并展示,个人+5分。
活动B名称
活动C名称
······
评价要素 方案2: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简述单元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简述针对单元评价内容的关键表现
评价方法 简述针对单元评价内容或者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
赋值方法 简述针对评价内容或者评价指标的赋值方法与标准
五、单元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 1.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表示资源 B.乙表示人口 C.丙表示环境 D.丁表示经济系统 (2)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废弃物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D (2)C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甲表示环境,乙表示资源,丙表示人口,丁表示经济系统。第(2)题,P过程产生的问题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时产生的问题,可能是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也可能是在获取资源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2008年2月28日,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队从北京出发,迁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考察期间获得的资料。 材料一:“冰雪之都”奥斯陆以前2月的平均温度是-2℃,而今年2月的最低气温仅-2℃至-3℃;去年的几个星期,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宽了些。 材料二:北极上空存在臭氧洞,科学家预测未来15—20年臭氧洞还会扩大。 材料三: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冰鸥、贼鸥等极地动物在近20年中数量锐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殖能力每况愈下。在考察期间队员们没有见到一只熊。 (1)北极上空臭氧洞的出现,会使地球上的生物更容易受________的伤害。臭氧洞出现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___层。 (2)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恶化。 ②海水变得越来越咸导致其饮用水源缺乏 ③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 ④考察人员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危害其生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根据材料考察队获得的全球变暖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应对全球变暖,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2年《伯恩协议》又提出可以用增加森林植被量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标,提出这项决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紫外线 D 气温升高 海水减少,无冰地带加宽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基于各课时反思性教学改进,汇总形成单元反思性教学改进设想。 明确主要经验或者需改进的方面。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课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型 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结合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结合资料,说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
2.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首先掌握了环境问题的核心概念,能够说明环境问题的分类,初步树立环境意识。其次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环境问题”学案初步认识到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并能简单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3.学习目标确定
1.简要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2.结合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结合资料,说出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4.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感悟人地关系,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
5.学习评价设计
1.课前学案完成情况; 表现师评自评他评全部完成全部完成,并进行标记、批注全部完成,进行标记、批注,并提出问题
课堂学习: 表现师评自评他评认真倾听、思考、参与讨论认真参与活动,积极展示,给出基本答案认真参与活动,积极展示,准确表述,并能提出问题
课后反馈 表现师评自评他评补充、整理笔记,完成课时作业构建思维导图,完成课时作业进行反思,总结分析思路,完成课时作业并选择相关案例运用知识尝试进行分析
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 教师活动1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你了解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学生活动1 【自主学习】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2)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 (3)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3.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类型产生原因自然资源枯竭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活动意图说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展示学生课前预习部分的完成情况并做适当点评。 学生活动2 课前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完成学案上的相关基础问题,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活动意图说明:帮助学生环境问题的分类。环节三: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材料,让同学们总结环境问题的分布和种类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阅读材料,以表格形式总节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自我总结提升能力环节四 播放ppt看ppt并总结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措施解决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给出材料,学生自我归纳,加深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7.板书设计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类型产生原因自然资源枯竭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2.环境问题的分布 3.环境问题的特点 (1)环境问题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2)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读人口、资源、环境污染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某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则该国最有可能位于( ) A.非洲 B.西欧 C.北美 D.大洋洲 (2)上图反映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到20世纪末全球性三大问题仍然是人口过快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剧 B.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C.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没有出现过 D.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大部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1)A (2)C [第(1)题,非洲人口增长迅速,资源数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符合图中所显示的现象。第(2)题,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也出现过。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多媒体资料,学生课前预习,小组件合作关系紧密。10.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