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5 12:4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比较两幅图片有何不同? (史料实证)
图一
图二
识图知史
以下两幅图片是古人类使用的石制工具
1、简单的砸、打制成的石器成为旧石器,把使用旧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2、经过加工磨制的石器成为新石器,把使用新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时空观念 说出下列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名称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北京人

蓝田人
元谋人
(一)古人类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时空观念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北方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
祭坛和神庙
黄河中下游
知识巩固 连连看
能力提升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分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特点?
1.源远流长
2.多元性: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3.一体性、中原核心: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具有中华特色的文明特征
1.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学家夏鼐发表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和中国考古学》把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据此可知(  )
A.神话传说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B.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C.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 D.中国文化华夷之辨根深蒂固
C
学以致用
2、下列图片 蛋壳黑陶杯(现收藏于临沂市东夷文化博物馆),
属于我国古代哪一文化遗址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良渚文化
B
识图知史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分别说出图片的内容?
2、概括它们共同对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新石器时代石斧、石撅
人工取火
使用弓箭
原始人生产能力逐渐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促进了原始人类社会的进步
阶段 出现时期 发展特点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二)原始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结合教材自主完成表格内容)
阶段 出现时期 发展特点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
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 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出现;
形成较大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
(二)原始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识图知史 下面是有关三皇五帝(其中一种说法)的图片
根据所学,思考他们生活的时代及其权力继承方式的主要特点
生活在部落联盟时代,使用禅让制的方式继承权力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古史传说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尧、舜。
(2)实行禅让制,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1)三皇五帝
2、最早的国家---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_________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王位世袭
中央
地方
(2)夏朝的统治
2070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聚族而居,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能力提升
我们应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1、王位世袭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2、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有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B
学以致用
识图知史 说出下列图片中文字的名称,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历史,成为研究商朝的可信的资料。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结合所学,完成填空)
1、建立:公元前_______年,建立商朝。商都多次迁移,后定于殷,也称殷朝。
1600
2、统治方式
____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______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4)商朝灭亡 商纣王荒淫无道,公元前______年被周所灭。
商王
内外服制
1046
(二)西周
(结合教材自主完成表格内容)
建立
制度创新
经济成就
文化传承
灭亡
(二)西周
(结合教材自主完成表格内容)
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都城镐京
制度创新 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经济成就 农业为主要部门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形式
青铜铸造业发达
文化传承 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灭亡 前841年,国人暴动和周召共和
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课前准备
一 、材料
课本、大本、课时质量评价、双色笔
二、知识
复习大本第三页(三)商和西周表格
(西周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1、说出材料中分封了几类人物?
2、说说这样做的其目的是什么?
3、概述分封制的特点及其作用。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1、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
2、其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3、特点“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作用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能力提升
通过对夏商周一系列国家内容的学习,归纳早期国家的特点
①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②对地方控制力逐渐加强
③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一体。
④贵族长期垄断特权,享受“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
A.嫡长子继承 B.兄终弟及
C.大宗与小宗对立 D.神权与王权结合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A 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 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C 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 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5.《左传》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说明
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
B.西周的分封者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国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
A
C
C
学以致用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本课体系架构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文明曙光初现
三皇五帝
夏朝的统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的统治:内外服制
西周的统治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武王克商
分封制、宗法制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西周灭亡
农业:井田制、农具
手工业:青铜铸造、养蚕缫丝
石器时代的
文明曙光
青铜时代的
华夏文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