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优质高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优质高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7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4 18:1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优质高中校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材料一:
作为“表意派”的中国戏曲是按照自己的表演观念来表现人物的诗化情感的。在中国戏曲中,演
员通过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冲动。当然,演员在表演这种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时也会伴
随着一定的感情活动,但这种感情活动是在高度的理智控制下进行的。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
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
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
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
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
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
在深切体验规定情境的基础上,演员要精心设计具有观赏性的技术动作,把生活体验与程式表现
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戏曲演员才能用程式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感情。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
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情感表现的假定
性。第二,情感表现的技术性。也就是说,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是生活情
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在表演角色哭泣时,戏曲演员不是写实地摹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哭,而要
把哭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具有意象的美感。在表现“哭”时,戏曲演员的面部表情既要悲情外溢(真)
又不能让眼泪流出眼眶(假),“喂呀”的哭声和拭泪的动作还要保持优美的造型(美)。这种生活体验基
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
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
态,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
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演员就
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由于舞蹈化的身段和技术化的表
情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就具有了双重戏剧功能:既表现了角色的内心
又展示了演员的表演技巧。这样一来,除表现人物的精神生活外,程式还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功能。
(节选自冉常建《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戏剧舞台表演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两大类型或范畴:体验和表现。体验和表现只是总结西方
戏剧舞台表演的理论和概念,它并不适合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
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
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这里的“神”,当然不是演员的体验,而是表演者自己的意念—
—对角色的理解、认识、美学评价和处理,戏谚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这里的“形”,也不是表
现派的那种“理想范本”,它不是体验后的产物或即兴表演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理解、认识角色基础
上的产物,是无数的表演者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所沉淀、凝聚下来的程式动作。
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外部动作不是体验角色的即兴表演,而是一种程式的表演。如《三岔口》中的
摸黑开打,两个人物你来我去,空手对双刀,单刀对单刀,单刀对空手,两人对拳,擒拿转椅子摸索
等,其中的技巧组织、对打安排、节奏停顿、舞台画面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技巧性和程式性,“台
下一年,台上片刻”,这无疑是演员在台下“千锤百炼”的结果,绝然不是在舞台上即时体验所产生
的即兴动作。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过一个非常典型的话剧表演戏例:
高二语文试题 第 1页(共 8页)
莫查洛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个出名的滚翻动作,而他是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又譬如,人民
演员盖德布罗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场惊人的比剑,可是等我和他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总共只上
过两堂课,因此,斗剑的技术他是没有的。
两相对比,不能不说非常具有妙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强调过数十次,演员在遇到“我在这儿
做什么”的问题时,应该同时产生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深入到剧中人
物的复杂的心灵世界里去,抓住角色精神生活的全部底蕴。但对中国戏曲表演来说,演员的表演根本
就不存在“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而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因为它本来就是既定的,
早已设计好的。故而中国戏曲表演的最理想状态是将传统的程式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地苦练,与剧情、
角色紧密结合,而西方戏剧表演的最理想状态,却是自我体验后的最理想即兴表演。
中国戏曲演员的外部动作必须是经过精心加工的程式动作。这种高度美化的程式动作,用歌舞的
形式,富有诗意地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并不追求在舞台上造成真实生活的幻觉,而是以引人注
目的方式把戏曲的娱乐鲜明地呈示出来。换一个角度讲,西方戏剧体验派的表演是由内到外(内心的体
验激发外部的表现);表现派的表演是由外到内(通过体验所产生的外部动作,作为理想范本,在舞台表
演中再次激发舞台的体验),即所谓“无动于衷而声泪俱下”,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是内外的结合和渗
透,将“钻进去”所获得的领悟与“跳出来”所寻找到的合适的外部动作(程式表演)高度融合,以“形”
(有意味的外形)写“神”(有美学评价的内形),“神形兼备”。
(节选自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表现派演剧方法的特征,中国戏曲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特点:一是情感表现的假定
性;二是情感表现的技术性。
B.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不需要表现,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神形兼备”
的民族化表演特点和表演体系。
C. 在戏曲舞台上,中国戏曲演员处理假哭和假笑等技术性动作,既要考虑角色的真实情绪,又要
兼顾面部和造型的优美可观。
D.对于中国戏曲演员来说,因为程式动作本来就是既定的永恒不变的,所以表演的核心问题是
“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
2.依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戏曲演员只有刻苦训练,掌握唱念做打等程式性功夫,才有可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进
而创造出传情精美的艺术境界。
B.京剧《狮子楼》上楼除奸片段中,演员盖叫天采用“骑马蹲裆式”的程式动作,主要是为了凸
显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
C.《窦娥冤》的“三桩誓愿”和《雷雨》母子“相见不相认”都是程式表演,《玩偶之家》海尔
茂的“暴跳如雷”则是即兴表演。
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都在探寻中华戏曲的美学精髓,都饱含文化自信,都反对套用西方戏剧
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假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说中国或日本的古典剧是属于哪一种艺术
的,大概多数人会说,这是表现的戏剧。”
B.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要与角色融为一体,“开始与角色同样地去感觉,用我们的
行话来说,这就叫做‘体验角色’。”
C.曲学大师吴梅认为:“大抵剧之妙处,日真、日趣。真所以补风化,趣所以动观听。而其惟一
之宗旨,则尤在于美之一字。”
D.川剧演员周慕莲认为在戏曲表演中“神是“内在’,容是‘外表’。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
动;神到容随,神贯而容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方法的异同。(4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8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题。
菱荡 废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
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
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不
当心河边忽然站了一个人——陶家村人出来挑水。落山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
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
上。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摆渡者,
是指以大乌竹做成的筏载行人过河。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
何仙姑下凡来,度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
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
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
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
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
菱荡的深,陶家村的二老爹知道,二老爹是七十八岁的老人,说,道光十九年,剩了他们的菱荡
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网起来的大小鱼真不少,鲤鱼大的有二十斤。这回陶家村可热闹,六
城的人来看,洗手塔上是人,荡当中人挤人,树都挤得稀疏了。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
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渴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
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
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忤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
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
名字了。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
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
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
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这划子一个人背得起),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
常是陈聋子。聋子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
聋子进菱荡。聋子挑了菱角回家——聋子是在菱荡摘菱角!
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恰如菱荡在菱荡圩不现其水。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
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
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
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
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
了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高二语文试题 第 3页(共 8页)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的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
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
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竿来吃,他的全副家伙都在腰边。聋子这
个脾气厉害,倘是别个,二老爹一天少不了啰嗦几遍,但是他的聋子(圩里下湾的王四牛却这样说:
“一年四吊毛钱,不吃烟做什么?何况聋子挑了水,卖菜卖菱角!”)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烟竿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张大嫂解开了她的汗湿的褂子兜风。
“哎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聋子!”(有删改)
1927年 10月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何仙姑修桥、张老汉升天的民间故事,陈聋子却用人间常理去判断它的真实性,可见他敢说
敢想,追求与众不同。
B.洗衣女人们的片刻喧闹,不仅搅动了菱荡的水,也搅动了菱荡惯常的深谧、寂静,给菱荡注入
了活泼的生活气息。
C.陈聋子去摘菱角,无人留心他,就像菱荡在菱荡圩不现其水,无声无息,这种遭遇与《种树郭
橐驼传》主人公相似。
D.小说结尾张大嫂解褂兜风的情节,有朴实的生活气息,浓郁的人情味,但也反映出农村的言行
粗陋,教化不足。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菱荡所处的地理位置,表明菱荡与陶家村的密切关系,又自然
引出了后文的其人其事,使前后文脉连贯无隙。
B.本文写“城上人望城下人……城下人亦望城上”,与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诗句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笔调舒缓自如,情节曲折有致,从结构上看有点“散”,语言又常“跳跃”,也没有丰富
的人物形象,诗化倾向明显,但是它仍是一篇小说。
D.本文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状物摹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相互晕染,画面感强,
渗透出独特的乡土意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7. 陈聋子不一定真聋,只是轻易不说话,请结合文中两处画横线有关陈聋子的语言描写,分析其形
象特点。(4分)
8.周作人曾经把废名小说的风格用“平淡朴讷”四个字加以概括,“平淡朴讷”不仅指语言特点,也
包含思想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4页(共 8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9.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或棹.孤舟 ②事不目.见耳.闻 ③早实.以蕃 ④伏清白以死直.兮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足以荣.汝身 ⑦ 携幼.入室 ⑧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⑨乐.琴书以消忧
A.①③/②⑧/④⑦/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②③/④⑦/⑤⑥/⑧/⑨ D.①③/②⑦/④⑤⑥/⑧⑨
10. 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 ③而刘夙婴疾病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⑤当其欣于所遇 ⑥放浪形骸之外
⑦既自以心为形役 ⑧古之人不余欺也 ⑨石之铿然有声者 ⑩乐乎天命复奚疑
A.①②⑤/③⑥/⑦/④⑨/⑧⑩ B.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
C.①⑦⑩/②⑥⑧/③④⑤⑨ D.①⑤/②⑥/③⑦/④⑨/⑧⑩
11.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情表》中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
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B.《项脊轩志》归有光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表达对家道中落的无限惋惜及对祖母、母亲
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寄寓作者平生功业无成的感叹,其中“悲”“喜”是贯串全文的意脉。
C.《石钟山记》是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游记,全文详述了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结构独特,
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D.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篇
尾构思了主人公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们追求个性独立和幸福生活的愿望。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小题。
语段一: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
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
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
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
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
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
高二语文试题 第 5页(共 8页)
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河朔大
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
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
五曰,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
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
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覘知之,以语
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
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
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
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
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
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
而实杀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原指生育孩子,引申为“抚养”“女子许婚”,“待字闺中”的“字”与加点字含义不同。
B.飧饔,古时指饭食,其中飧指早饭,饔指晚饭;“盘飧市远无兼味”的“飧”则是食物的统称。
C.中书,是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也是官署名,唐代中书省、 宋代政事堂。文中指后者之意。
D.顿首,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辈之间的敬礼。
14. 下列对上面两个语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宗元注重民生,恤民爱民。他借橐驼之口,将“吏治不善”的表现加以集中,将俗吏来乡鸡犬
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B.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
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C.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
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D.富弼才能卓著,褒贬不一。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士大夫互相庆贺。但富弼人
气之高,令宋仁宗心生嫌隙。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4分)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4分)
16.《种树郭橐驼传》与《富弼传》“河朔水灾”段均有涉及官员理政,请概括二者的不同表现。(3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6页(共 8页)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7-18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客至》首联写景,透露出惬意之情,《宾至》首联则用单向对话体,道出满腹的不乐意。
B.《客至》颔联从户外景转入院中之景,“开门”与“扫径”互文见义,是规格很高的礼节。
C.《宾至》通篇无景,颔联“岂有”与尾联“还来”相呼应,开阖自然,情感表达曲折有致。
D.《宾至》“再拜”的礼节,“佳客”的称呼,隐含客人身份的尊贵,显示对客态度的亲近。
18.中国人讲究待客之道,面对“客至”“宾至”,杜甫的待客之道有哪些不同?从中透露出杜甫怎
样的性格?(6分)
(四)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①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 ,严于律己 ,但早晨进谏晚上就被免职的句子是:
“ , ”。
②《拟行路难》中,诗人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是:
“ , 。”
③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 ,
”来批评。
④《望海潮》中“ , ”两句与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⑤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
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选必下册的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3题。
1935 年,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公演了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这部话剧
虽然大受欢迎,但在南京磨风艺社的演出中,扮演娜拉的女教师王光珍,竟然被她所在的学校,以抛
头露面、有伤风化,不能( ① )为理由开除了。这件震动全国的“娜拉事件”,在社会各界
引发了一轮关于女性话题的大讨论,以至于 1935年这一年,被大家称为“娜拉年”。
这娜拉有多火呢? ① 。据说,当时的主人请客吃饭,为了防止客人们因为意
见不同而发生争执,都要在开饭前叮嘱一句,今天大家好好吃饭,不许谈论娜拉。
高二语文试题 第 7页(共 8页)
娜拉为爱付出却命运凄凉的故事, ② ,所以当这部剧通过《新青年》杂志第一次
在 1918年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时候,就立刻引起了众多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中国青年的共情。
娜拉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特别是处于传统封建礼教重压下的中国妇女,她们受到了娜拉的启蒙,
开始对自身的价值和女性的权利产生了怀疑,有不少知识女性开始觉醒,女学生开始进入学堂接受教
育,文坛也出现了一批女作家,中国掀起了一轮初级意识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各种“问题剧”
也( ② ),特别是“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也成为思想界的一个讨论热点。
鲁迅先生就曾经撰文,对娜拉出走后的出路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娜拉只有两条路可走,不是堕落
就是回来。尽管娜拉( ③ ),但她还是勇敢地追寻着她所追求的这种自由和独立。以至于在
很多国家,娜拉都成为妇女追求解放和平等的一个象征。
《玩偶之家》这部话剧,已经问世有一百年的时间了,可是出走的娜拉,却一直走到了今天。
③ ?这个答案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来做出回答。
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3分)
23.文中画横线句子,具体详实地写出了中国妇女受到娜拉启蒙后的变化,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
的,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信念(节选) 罗洛
信念是一株树
一株坚强的高山柏
在险峻的群峰中
高山柏站在崖层上
长年不息的风
像无数发怒的雄狮
向它奔袭而来
高山柏站立着
不弯腰,不屈膝
它的带着绿叶的树梢向上扬起
在它头上
是祖国的蓝天
在它脚下
是祖国的崖层
它的根牢牢地
扎在崖层深处
众所周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但仍有人认为,个人力量太单薄,
普通人梦想成真太难了。请结合上面诗歌的内涵,写一篇文章来辩驳这种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试题 第 8页(共 8页)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优质高中校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作为表现派演剧方法的特征”错误,中国戏曲是“表意派”。 B项“中国戏
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不需要表现”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
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
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可知,这里不能推导出结论“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
不需要表现”。D项“永恒不变”的说法太绝对,程式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是“沉淀、凝聚
下来的”,虽然戏曲的程式动作相对稳定,但是仍然存在改进和变化。
2. A 【解析】B项“主要是为了凸显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理解不准确,根据材料一第二
段“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这种生活体验基础
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说明采用“骑马蹲裆式”的程式动作突显了中国戏曲的
技术化和观赏性,但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戏曲的“传情”作用;C项“《雷雨》母子‘相见不相认’都是
程式化的表演”,理解错误,《雷雨》和《玩偶之家》都是话剧,属于体验派或表现派的即兴表演;D
项“都反对套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概括有误,材料一没有谈到西方戏剧理论。
3.D【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
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
可知,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中国戏曲表演既不属于西方的体验派,也不属于西方的表现派,而是一
种“神形兼备”的表演。A项古里叶夫认为中国戏曲属于表现派;B.符合西方体验派理论,不能直接证
明材料二的中心观点;C 项提出了戏剧的价值和追求——真、趣、美;D 项周慕莲强调戏曲表演要神贯
于容,实际上就是证明内在的领悟(神)和外在表情、服饰(容)要高度统一,而“容”是外在“形”的
组成部分,适合作为论据.
4.相同点:①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举例论证和理论论证(演绎论证);(写到“举例论证”给 1
分)
不同点:②材料一关于《伐子都》《狮子楼》等中国戏曲表演的举例较为详尽,材料二关于中
西戏剧表演的举例较为简略;(1分)③材料二使用了引用论证,用理论家名言或者民间谚语来证明中
心观点,同时使用了对比论证(比较论证)来说明中西戏剧表演特征的差异;材料一则没有使用这两种
论证方法。(2分)
5.B【解析】A.“可见他的朴实、率真”;C.二者遭遇完全不同,文中只是见证“陈聋子的平
凡渺小,静默无闻”;D.“反映出农村言行粗陋,教化不足”错误,文章着力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纯朴、融洽的关系。
6.C【解析】“曲折有致”错误,全文重细节而不注重情节,重生活情趣而不注重人物命运,弱
化情节是本文的独特风格。
7.①第一处:向善好礼。只要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他就会想起街上小姑娘的友好懂礼,可见他
的平和善良。②第二处:睿智达观。面对张大嫂的戏谑,他只是笑着自语,不计较不争辩又智慧打趣。
(概括各 1分,分析各 1分)
8.①语言清新优美(质朴生动),画面感强;多用口语,充满乡土气息;体现出诗化小说平淡朴
讷的创作特点。
高二语文试题 第 9页(共 8页)
②菱荡风景宁静优美,民风质朴醇厚,生活恬淡自足,共同构筑起作者心目中纯美的菱荡风俗画,
体现出作者对故土家园、人情人性平淡朴讷之美的深情歌颂和眷眷依恋。(每个要点 3 分,分析大体
在理,即给分)
9.A(①③名词用作动词;②⑧名词作状语;④⑦形容词作名词;⑤⑥使动用法;⑨意动用法)
10.D ( ①⑤状语后置句;②⑥省略句;③⑦被动句;④⑨定语后置句;⑧⑩宾语前置句)
11.D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叙事诗,寄托了人们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愿望)
12. B (句子大意是: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
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
“前此”是表示插叙以前的做法,可在“前此”后断开,排除 AC;“不得粥”是“仆”的原因,二者
不能断开,排除 D。
13. B (“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错。飧,晚饭。饔,早饭)
14. D (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
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
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15.(1)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
性一天比一天远去。(爪,名词作动词,划破;本,树干;性,本性各 1分,句式通顺 1分)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各 1分,句式通顺 1分)
16.(1)前者官员表面忠于职守,劝督农桑,实则繁政扰民;(1分)(2)后者富弼恪尽职守,勤政
救民,当发生水灾时,他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有效动员官员,鼓励民众自救,采取措施避免次生
灾害的发生。(2分)
【参考译文】
语段一:略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这是辅
佐帝王的良才啊。”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
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
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延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
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
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
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
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
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蓝司中没有
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所统辖的民众拿出粮食,加上官府府库的粮食,
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使流民分散居住,以便烧火做饭。富弼对官吏中已去职的官员、等待任命的
官员、寄居的官员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对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记载这些官吏
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
心,人人都尽力而为。山里森林池塘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了的人用大
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
高二语文试题 第 10页(共 8页)
人,招募流民为兵达万人。仁宗听说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礼部侍郎。富弼说:“这是守臣的职
责。”辞谢不予接受。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
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
弼确定了简便周到详尽的赈济方法后,天下都学习它,用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
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看命观相,有的从梦中和占卜中得知,难道像如今人
情这样吗?”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
不掺杂私心。在这时,百官尽职,天下平安。于是请求解除任职,告老还乡,皇帝加封他为司空,进
而封为韩国公退休。元六年八月去世,年纪八十岁。
17.D (“显示对客态度的亲近”错误。“再拜”可见客人有一定的身份,但作者仍以表面的尊
敬暗示对客人内心不卑不亢的疏远。
18. 杜甫对“客至”,至真至诚,热情接待;对“宾至”,客套敷衍,敬而远之。(各 2分,共 4
分)
性格:潇洒随性,简傲清高。(共 2分)
19.(10分)
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②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④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⑤示例一: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示例二: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20.(3分) ①为人师表 ②应运而生 ③前途未卜
21.(3分)①几乎人人都在谈论她 ②其实也是很多女性遭遇的缩影 ③娜拉走后究竟会怎
样呢?
22.(3分)当这部剧在 1918年通过《新青年》杂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时候,就立刻引
起了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众多中国青年的共鸣(或激发...共情)。(共修改 3处,各 1分)
23.(4分)
①举例说明,举“知识女性”“女学生”“女作家”为例,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启蒙意义。
②铺陈罗列,按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顺序,选取中国女性有代表性的变化,内容详实,突出其
进步。
24.(60分)
【试题分析】
本题的任务指令有二:
一是辩驳,“有人认为,个人力量太单薄,普通人梦想成真太难了。请结合上面诗歌的内涵,写
一篇文章来辩驳这种观点。”其中“个人力量太单薄”“普通人梦想成真太难了”两个点,这是考生
要辩驳的观点,也是批驳的靶心。客观地说,个人力量的单薄确实是普通人梦想成真的最大障碍,但
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梦想成真的例证浩如烟海。所谓“梦想成真”,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通过自
身努力,将梦里想的好事变成了真的好事,即实现了理想,获得了成功。在日常语境中。“梦想成真”
标示着它天然的正义性,它与那些违背法律规则、公序良俗,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或地位
的痴心妄想,完全不同,辩驳时能够有所区分,效果显然更好。
高二语文试题 第 11页(共 8页)
现实语境下,“个人力量的单薄”与“梦想成真”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作为单个个体来说,
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浩渺星空中的一个小点,空气里悬浮的一颗尘埃。“鸡蛋碰石头”、“蚍
蜉撼大树”都用来形容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于是乎,面对种种困境逆境,绝大部分人经过一两次的
尝试失败,可能就泄气了,认命了,蔫掉了,从此毫无斗志,逆来顺受,得过且过,做自了汉,躺平
摆烂,这是令人忧心的情状,这也是写作本文纠偏批驳,力图作文育人的意义所在。
大凡梦想成真事业成功,个体之“力”固然重要,合力与信念更为重要。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
中说“志”“力”“相”是登顶成功的必备要素,这启示我们,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力量的单薄,而
看不到“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变化”“借力”“合作”等等助力成功的内外因素,无疑是犯了
机械理解、静止分析问题的错误,由此还可能为自己“躺平”“不作为”找寻借口,进而消磨拼搏意
志,消蚀奋斗品格,这是普通人的悲哀,也是我们奋斗者要避免掉入的陷阱。凡此种种,都可成为考
生的辩驳内容。高二学生已有“哲学”相关知识储备,亦学习过逻辑相关知识,相信能够辨驳到位。
二是外引内联,“请结合上面诗歌的内涵”进行辩驳,即要求考生作文内容必须与题材料提供的
诗歌内涵结合在一起,形成密切的联系,不可以油水分离,牵强附会,偏转空谈等。但同时也应注意
适当、合理的延展,不宜只停留在对题材料诗歌内涵的肤浅议论和简单叙写上,而要充分考虑诗歌内
涵的丰富性、复杂性,要注重分析,增强思辨。
题材料《信念》是一首现代诗,分为三节,运用比喻手法,把信念比喻成一株坚强的高山柏。它
虽历经磨难,但不弯腰、不屈膝,因为它头上是祖国的蓝天,扎根在祖国的崖层。这首诗告诉我们,
人要有坚强的信念,经受严峻考验,信念才会更坚定;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信念才会不动摇。
“‘结合诗歌内涵’写一篇文章辩驳这种观点”的写作任务指令,明确了写作的任务要求,这是
写作任务中的关键部分。诗歌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 经受严峻考验的信念,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的信念。落实到具体写作,考生要选好写作角度,将批驳与“信念”结合起来,比如:如果能像高山
柏一样经风历雨仍能坚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信念,个人力量的单薄就可能转化为个体力量
的强大,进而梦想成真实现理想;比如:如果能像高山柏一样坚守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信念,
个人力量就有可能主动联合群体的力量,或者获得群体的助力,进而梦想成真,完成自我实现。
如果批驳能提及信念,且能结合诗歌中信念的某一个层面进行批驳或立论,批驳的观点与诗歌内
涵能圆融自恰,在二类卷 48 分评分;如果只提及信念,没能扣住信念的任一个层面进行批驳或立论,
批驳的观点与诗歌内涵油水分离,只能在三类卷 45分评分;如果不提及信念,或只进行简单批驳或立
论,在四类卷 42分及以下评分。
【评分提示】
写驳论文,其实就是在参加辩论。和辩论不同的是,辩论重在坚持自己一方的观点,驳论文重在
驳斥对方的观点,但是也要树立己方的正确观点。可以用前两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驳斥对方,第三
个分论点确立正确的做法;也可以用三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驳斥对方,边破边立。
如果不能明确体现驳论的特点,针对“靶心”完成“辩驳”任务;或体现辩驳的文字部分不足 200
字,基本写成了一篇立论文,最高 42分。
如果在有明显批驳基础上,能结合题材料中诗歌的内涵,进行立论,批驳与立论衔接自然,批驳
有层次,立论能圆融,可打到 48分。
在此基础上,举例充分,个性突出,文字功底好,可打到分 52以上。
缺标题扣 2 分;作文 600字以上不足字数,每少 50 字扣 1 分;作文 400-599字,30分左右打分,
400字以下,不超过 20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套作或
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12页(共 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