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溶液》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时,导致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有
A.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
B.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C.用了含少量杂质的蔗糖配制溶液
D.用托盘天平称取蔗糖时,将蔗糖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2.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饱和溶液就不能继续溶解任何溶质
B.降温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加水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大
3.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向l00g水中加入60g甲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以用蒸发溶液的方法获得较纯净的乙
D.t2℃甲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溶解度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减小
4.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B.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C.氧气能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维持生命活动
D.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为30g
B.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
C.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1:1
D.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加热到时,甲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6.欲将100g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到质量分数为10%,需要加水( )
A.10g B.100g C.200g D.20g
7.在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下面图示的操作步骤中正确的是
A. B.
C. D.
8.进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实验活动常出现以下错误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浓度的是
A.称量固体时,氯化钠放在右盘 B.固体转移到烧杯时,氯化钠洒出
C.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 D.配好的溶液装瓶是,将溶液溅出
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正极、负极收集到的两种气体体积比为1:2
B.硫在氧气中燃烧:淡黄色固体燃烧,放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氢氧化钠溶于水吸收热量放热
10.如图为某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20℃时,将40克该物质加入到100克水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若降温到10℃,溶液质量不变
C.若升温到40℃,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D.若升温到50℃,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为:40×100%
11.实验室用氯化钠因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因体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B.用规格为的量筒量取所需的蒸馏水
C.用玻璃棒、量筒、烧杯、胶头滴管四种仪器即可完成该实验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刚用蒸馏水清洗过的试剂瓶中
12.下列等量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A.10 g氢氧化钠溶液与10g硫酸铜溶液混合,形成20 g混合溶液
B.10 mL酒精与10 mL水混合,形成20 mL酒精溶液
C.1 g碳酸钙粉末与10g水混合,形成11 g溶液
D.1 g氢气与9g氧气完全反应,形成9g水
13.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软水是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蒸馏是单一净水操作中净化程度较高的操作
C.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可去除餐具上的油污
D.利用活性炭可以除去水里的某些色素和异味
二、填空题
14.图甲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将5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2)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将盛有c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乙),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将75g甲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并 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g。
(2)t2°C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充分搅拌,只有一种物质没完全溶解,则没完全溶解的物质是__。
(3)t2°C时,分别将等质量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C,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是____。
(4)用同一种方法可以均可使甲、乙、丙三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该方法是___。
16.如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_____。
(2)t2℃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
(3)t2℃时,当A中混有少量的B时,可用_____方法提纯A;
(4)若物质A在t2℃时的溶解度为60克,t1℃时的溶解度为20克,把100克质量分数为10%的A溶液从t2℃降温到t1℃,此时A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
(5)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_____;原因是_____。
三、推断题
17.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A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A、B、D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D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E为氧化物。则C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B转化为D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E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四、实验题
18.如图实验所示,向B、C试管中分别加入X、Y物质是_____,即可证明温度和固体颗粒大小都是影响冰糖溶解快慢的因素。
19.如图是小明同学配制8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量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_______(选填“10mL”、“50mL”或“100mL”)量筒。
(2)配制过程中用到的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3)配制前烧杯内有少量水,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
20.某实验小组用石灰石样品与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将三次实验所得的相关数据记录如下:(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物质质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g 15 15 25
所用稀盐酸的质量/g 100 120 100
充分反应后,剩余物总质量/g 110.6 130.6 120.6
请根据上表数据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第 3 次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D 6.B 7.D 8.D 9.D 10.B 11.B 12.D 13.A
14. 33.3% b>a>c 氢氧化钠固体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5. 150 丙 丙乙甲 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
16. A t1℃时,B和C的溶解度相同 增加溶质或恒温条件下蒸发溶剂 降温结晶 10% C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生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C物质析出
17. 高能燃料 化合反应
18.5粉末状冰糖和10mL热水(5块状冰糖和10mL冷水)
19. 100mL 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偏小
20.(1)解: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第1次反应中碳酸钙和稀盐酸恰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15+100-110.6=4.4g
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66.7%
(2)解: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第 3 次反应中碳酸钙过量,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25+100-120.6=4.4g
设反应碳酸钙质量为m,生成氯化钙质量为n
答:第 3 次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