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2. 《祝福》(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2. 《祝福》(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4 18:1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阿Q
鲁迅作品最经典的三个人物
祥林嫂
鲁迅
鲁迅 1881-1936
作者简介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彷徨》: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 《祝福》是第一篇,另外还有《伤逝》、《离婚》等,共11篇。
《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间所作的八篇作品,如《非攻》、《铸剑》、《理水》等等。
作品简介
小说集
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回忆性散文。
作品简介
散文集
《野草》
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解题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快速阅读《祝福》全文,梳理全文情节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思考: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
作用:
1、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3、主旨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2、环境和人物塑造上,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探究作品的线索:
——从文章的情节内容看,作者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人物档案
姓名 性别
年龄 亲属
身份
遗产
人生遭遇
寡妇、逃妇、女佣人、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被赶出自己家房子的人、女佣人、乞丐


26/27—40
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没了丈夫;被迫改嫁;儿子阿毛被狼吃;死在风雪交加的寒夜
祥林嫂
主要人物分析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对生活已经绝望
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主要人物形象——外貌描写
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状态的变化
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初到鲁镇时显示出的祥林嫂精神状态很好,有年轻人的活力,勤劳。
②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③而临死前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白描
对比
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迅
安分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论特点
初到鲁镇
顺着眼
找眼睛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祥林嫂都说过哪些话?从中你可以看出她有怎样的心理特征?
主要人物形象——语言描写
找对话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对四婶讲阿毛
对大家讲阿毛
与柳妈的对话
论特点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鲁迅对其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他对祥林嫂亦是如此吗?
抗争表现




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死前问我鬼神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追求与人的平等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不想再嫁,维护自我尊严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未果
主要人物形象——动作描写
祥林嫂人物分析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
(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墺,被迫改嫁。
(春天快完了)阿毛被吃。
(春天即将来临)死在风雪交加的寒夜。
讨论: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①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
②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有什么含义?
祥林嫂人物分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里,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不但不能争得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被践踏、遭迫害、被愚弄、受鄙视,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在“祝福”中走向死亡。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人物分析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是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她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她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她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祝福之时,她凄凉死去。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探究祥林嫂之死
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祥林嫂死了,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嫌疑人分析
鲁四老爷
柳妈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

庙祝
鲁镇的男男女女
大伯(第二个丈夫的哥哥)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四婶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三次断喝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祥林嫂初来鲁镇:看她安分耐劳的人,留下她
婆婆劫走祥林嫂,拿我家开什么玩笑,因后来的女工思念祥林嫂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
封建礼教的虚伪冷酷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她的死亡。
对她念念不忘的主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谬种”
冷酷无情、自私伪善
三次“皱眉”
初到鲁镇,“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猜测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
二进鲁镇 “败坏风俗”
“可恶,然而 ”
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麻烦
“可恶!”
“然而”
祥林嫂私自逃走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
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得到的
鲁四老爷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大骂新党
书房的布置“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
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封建保守
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冷酷无情
自私伪善
鲁四老爷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
祥林嫂的婆婆
旧社会劳动妇女是否有人身自由?
婆婆卖媳妇 祥林嫂反抗
矛盾:
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祥林嫂婆婆
侧面描写:严厉的婆婆
严厉,冷酷无情
虽是山里人的模样,应酬从容,说话也很能干
精明能干,利用封建家长制,无视和践踏祥林嫂的尊严
支取祥林嫂的工钱,劫走祥林嫂,强嫁进深山野墺里的贺老六
曾经的亲人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脸上打皱,眼睛干枯
冷漠无情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柳妈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冷漠无情愚昧可恨
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鲁镇的人们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内心空虚无聊。
同情、鄙视、厌恶祥林嫂的人,有心无心地杀死了祥林嫂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
他也不很留。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问我灵魂的有无。“踌躇”“也许有吧”问有无地狱,一家人能否见面。“说不清”“逃到四叔家”
祥林嫂死了,“心突然紧缩”“脸也变了颜色”“渐渐舒畅”

憎恶鲁四老爷,思想进步
同情祥林嫂,却无能为力,彷徨、逃避、妥协。
“我”是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我”真正同情祥林嫂,明白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可是“我”又软弱无奈,自寻安逸。“我”身上既表现出小资产阶级分子的进步思想,同时又暴露出其弱点。

试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1、“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2、“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3、“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是故事的一部分。祥林嫂的故事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展现出来的。从“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4、“我”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祥林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
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她捐门槛,想赎罪。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
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背景介绍:
相关链接:
三从四德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 “三从”与“四德”的合称。“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
三从
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相关链接:
四德



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
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相关链接:
三纲五常
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倡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君不正,臣投他国
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
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相关链接:
五常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
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
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总结
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社会原因:
封建礼教根深蒂固;
封建迷信思想。
人性的弱点:
冷漠,自私、虚伪
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鲁镇众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鲁迅 《灯下漫笔》
总结
环境分析
祥林嫂一生去过的地方
卫家山
贺家墺
鲁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鲁镇
“三个如此”反复,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阶级关系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依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与贬抑。
环境分析
①“鲁镇年终的大典”
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
阶级关系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通过环境描写,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小说描写了三个典型的“祝福”场景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②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环境分析
小说描写了三个典型的“祝福”场景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③结尾的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有钱人在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死去。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的主题,同时在结构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善。
小说描写了三个典型的“祝福”场景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环境分析
圈划小说的“雪景”描写, 分析作用
①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P94
★以凄清阴冷的环境和悲凉的气氛烘托、渲染祥林嫂悲惨的死。
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P98
★以雪落的环境描写表现在祥林嫂死后,“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③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P105
★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环境分析
以“祝福”为标题的作用:
①是小说的情节枢纽。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社会环境。“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
③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人物)。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主题探究
“还不是穷死的”
封建礼教
政权
夫权
封建迷信
族权
神权
主题探究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主题探究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毛泽东
总之,祥林嫂正是受这“四条绳索”的多重绞杀而死的。夫权、婚姻是封建社会决定女性命运的关键,也是“四条绳索”束缚女性的集中体现。婚姻并未给祥林嫂带来什么幸福,却使她一步步走向痛苦和死亡的深渊。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程朱理学”
主旨:
小说《祝福》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性问题,当时这个文化的整体,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在这个整体中,她非死不可。而且祥林嫂的死,主要不是肉体上受到迫害,而是灵魂!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主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