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重点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重点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5 16:1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沙市重点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 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希腊、玛雅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各区域文明小国寡民的状态 B. 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C. 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不同 D. 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2.古代的波斯、马其顿和罗马都曾征服很多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 游牧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的潜能
B. 通过向周边地区殖民的方式建立城邦国家
C. 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来维持
D. 都依靠类似罗马法等法律体系维系各民族之间关系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社会文明加以援用并赋予新的含义,他指出∶
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下列文
明产物,对古印度文明产生深刻影响的是
A.《吉尔伽美什史诗》 B.20进制 C.种姓制度 D.金字塔
4.有学者认为,权力是跟着土地走的,一旦一块土地分封出去,无论它是大是小,权力就从
封主那里转移出去,转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特点。在这种制
度下
A.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B.西欧陷于长期分裂
C.基督教的权威丧失 D.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5.从1296到1307年,英国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爱德
华二世(1307-1327)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地
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上述变化
的原因是
A.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D.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6.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医学家米尔斯基是基督教徒,长期担任哈里
发的御医;侯奈因是-名景教徒,却担任帝国图书馆馆长和科学院院长;撒比特信仰萨比
教,但由于其学术上的成就受到哈里发的庇护。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A.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B.科学文化全面繁荣
C.推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7.关于津巴布韦的巨石建筑群,19世纪欧洲殖民者主观地认为当地黑人根本不能修建这么
宏伟的建筑。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系统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确认巨大的建筑群是该地黑
人文化的典型代表。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立场和偏见影响历史解释 ②考古成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证据
③非洲具有辉煌的文明成就 ④欧洲殖民侵略导致非洲文明衰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公元718年至1492年间,西班牙人为反对阿拉伯人占领,进行了一场收复失地的运动,至
1492年西班牙统一,收复失地运动以西班牙胜利而告终。该运动的胜利
A.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因素 B.促进该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彻底结束阿拉伯帝国统治 D.奠定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版图
9.1500年以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流动时,它所经
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4倍,英、法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了2至2.5倍。这种现象
A.促使世界各地商品流入欧洲 B.引起欧洲社会阶级关系变动
C.说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源于非洲大量人口流入美洲
10.下图是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的版画。画中5艘马尼拉大帆
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通过小船接上
岸,岸上码头的工人准备卸货。对该版画表述正确的是
A.能够证明西班牙是航海贸易强国
B.属于文献史料,其主观性比较强
C.能够反映菲律宾独立斗争的史实
D.可用于研究近代太平洋海上贸易
11.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危害惨烈的致命瘟疫黑
死病。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连上帝
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开始重视人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这场灾难
A.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D.催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2.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
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法国、英国等国家在16世纪都出现
了自己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材料最能说明
A.西欧掀起宗教改革浪潮 B.天主教会遭到沉重打击
C.各国普遍希望加强王权 D.民族国家认同逐渐增强
13.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
且应用于人类社会。这一做法的意义在于
A.近代物理学得到发展 B.动摇封建神学的基础
C.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 D.促进理性主义的发展
14.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
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三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15.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
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
体现了
A.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B.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C.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D.君主立宪制的构建进程
16.王希教授说:“美国宪法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设计,一开始不是,现在也不是,宪
法诞生后,它是通过群体谈判妥协而化解危机爆发,参与立宪的利益是多元的,立宪的过
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宪法也必然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
物。”该学者意在强调美国宪法
A.存在着日益严重的体制弊端 B.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
C.适应了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 D.创建了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
17.阅读下表中两个文件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者交换农奴。农民可以得到土地,但必须交纳赎金。”
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
A.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完全自由 B.两个文件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
C.两国彻底废除旧制度实现民主政治 D.美国全境禁止奴隶制促进南北统一
18.工业革命前夕,因为人口供给不足,英国工人的工资平均水平要远高于同时期欧洲其他国
家。这一状况客观上促进了
A.海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B.技术革新和机器发明
C.资本原始积累的加快 D.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
19.19世纪下半叶,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工人中间,恋爱婚姻已经取代以前
那种长期求婚过程和买卖婚姻。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城市化不断发展 C.社会风气的转变 D.贵族势力的衰落
20.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这说明了
A.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B.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C.对工人科学素质提出要求 D.重工业已经居于主导地位
21.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
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
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巴黎公社的特
点有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②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③有成熟的政党领导④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伊比利亚半岛殖民者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比如严格限制贸易往来、禁止殖民地与欧洲
列强贸易、依赖缺乏效率的官僚体系等。而一百年后开始拓殖北美的英国人,采用的则是
以法治为基础的精简、分权、宽容的制度。双方这种殖民方式的差异,主要源自于
A.南北美洲的自然人文差别 B.当地原住民的反抗激烈程度
C.殖民者的自身现代性差异 D.英国成功吸取前述殖民教训
2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已将大多数东方国家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 B.东方各国经济和政治的落后
C.工业革命后西方实力的增强 D.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
24.1905年伊朗(时称“波斯")发生立宪革命,一位目击者于1906年写道:我以为东方正
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
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
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这里的“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是主要由于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巴黎公社革命斗争影响 D.民族意识的觉醒
25.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一词成为非洲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主要是因为埃
塞俄比亚
A.坚持不懈的斗争捍卫了国家独立 B.领导非洲各国进行联合斗争
C.揭开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D.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主政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22分,28题16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斑纹陶文化聚落复原图
——摘编自【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
材料二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部落首长和家族长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而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这种父系氏族、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使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该文化遗址中呈现的经济和生活信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这一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即在每次出征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进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然而,不管收益如何,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体制,终归难以同已经具备持久稳定组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对持久稳定的合资企业,包括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组织了起来。1657年,它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日益困难。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材料二 一直以来,东印度公司在大多数作品中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在亚当·斯密等启蒙学者眼里,它是妨碍自由贸易的“反面代表”;而对于卡尔·马克思等左翼学者来说,它又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但我们又不能忽略,它的确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先驱者,是股份制的最早实践者,也是世界市场的推动者。
——摘编自严杰夫《东印度公司的阴影,仍未从全球化进程中消散》、《经济观察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近代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多种角色。请任选其中一种角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扮演的角色,阐释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0分)
28. 同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样,拉丁美洲(当时称伊比利亚美洲)独立战争正是发生在一个智力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矿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来解放生产力。因此,殖民地时期教育的世俗化改革逐渐废除了教学中的经院哲学内容,到18世纪后期,西属美洲大学的课程中已增添了科学和哲学的内容。一些科学性报刊以及印刷厂的建立,既在殖民地创造了一种科学文化,又激发了独立战争所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的觉醒,私人图书馆藏书对于解放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民众,尤其是土生白人的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18世纪末19世纪初,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的各个角落都兴起了追求科学和“有用技艺”的进步运动,成立了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团体和与科学有关的组织,这些机构促进了殖民地在化学、矿物学、天文学、植物学、医药学和外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材料二 随着拉美科学的发展,18世纪和19世纪的殖民地形成了一批科学和技术精英阶层,这一阶层在出现之初便不独立于政治事务之外,而是积极参加独立和民族国家建设运动,将科学转化为一个有力的政治工具,使科学彻底与殖民地的政治利益交织在一起。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爱国科学”和“民族科学”的产生,催化了独立的民族认同的形成。拥有启蒙思想和新知识的科学家及知识分子不但为独立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独立革命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霞《启蒙运动、科学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浅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立运动前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科学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学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作用。(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C B B C A A B D A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C B B A B B C A D A
26.(1)信息:出现筑房定居生活;出现原始农业的种植;已会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和圈养,会使用火。(6分)
(2)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日益增多,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部落间交换的增多;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6分)
27.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英国与荷兰、法国的海上竞争;英国政府大力支持海外贸易(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分)
变化:由特许垄断经营到被终止;由“单次航海”到“多次航海”制;由临时合资到建立稳定的有限责任制。(6分)
(2)示例一(10分) 角色: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自由贸易的“阻碍者”。
阐释:英国东印度公司自17世纪初得到政府的特许,直到19世纪30年代被取消前,长期垄断着与东方尤其是与中国、印度的贸易。它通过垄断鸦片、茶叶和纺织品等手段牟取暴利,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垄断式的贸易妨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自由贸易的进程,英国议会最终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特权,加速了东印度公司的解体。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贸易垄断权曾获取暴利,但因为违背了自由贸易的潮流而最终衰败。
示例二 角色: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殖民主义的代理人。
阐释: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西欧国家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产物。东印度公司不仅享有垄断贸易权,实际上还成为英国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人和统治印度的殖民机构;在中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不道德地向中国走私鸦片,进而引发了鸦片战争,成为英国侵华的急先锋。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扩张,给印度、中国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反抗。英国东印度公司既是西方国家推行殖民主义的代理人,也是西方侵略东方国家的殖民者。
示例三 角色: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市场的推动者。
阐释:17世纪初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政府授予的对外贸易特权,加入到亚洲的贸易行列,在经历了三次英荷战争后,逐渐在全球贸易尤其是东印度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英国东印度公司将美洲的银元流通到中国、印度,将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织品、中国的陶瓷与茶叶运往欧洲、北美,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28.(1)原因: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教育的世俗化;科学和技术性报纸和杂志的出版发行;私人图书馆的建立;各种科学团体的成立;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2)作用:科学成为独立战争的政治工具;理性的科学为独立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研究催生了拉美特有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科学;殖民地新兴的科学家成为独立战争的重要领导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