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会认"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实验的过程及揭开的秘密。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产
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4.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产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笔记本,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悬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昨天晚上老师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分享给大家。昨晚老师仰望星空,发现天空有星星在一闪一闪的移动。”(展示从地面看飞机的视频,一个点一闪一闪在移动)
“大家觉得是星星吗?还是其他什么?”(引发学生讨论,增加趣味。)
“铛铛铛,谜底揭晓,这是飞机夜航的图片,飞机在夜间航行一般能看到3种灯,第一种航行灯:位于翼尖,左红右绿,持续亮,便于飞行员在夜间目视判断飞机的航向。第二种:频闪灯,也在翼尖,白色,顾名思义闪~~,其亮度极大,主要作用防撞。第三种红闪灯:机身上部、机腹、尾翼顶端,红色闪动,频率比频闪灯慢,有点像警车上的灯,主要作用是在地面提醒人员不要随意靠近,比如飞机启动发动机时其他什么着陆灯、滑行灯起飞之后就关了,一般看不到。”“好了,老师的分享结束了,但,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秘密哦,下面老师来带领大家探寻飞机夜间飞行的另一个秘密。”
“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读看这篇《夜见飞行的秘密》,在我们学完整篇课文后,希望大家能够找到答案。”
二、初读文章
1.学生默读,在默读时要求标记自然段,用铅笔标出不会的词语。
2.默读结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将刚才不认识的字注音。
3.带领学生共同朗读。
三、析读全文
1.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飞机夜航是人们从 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编蝠说起”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作者用一个设问句进行过渡,承上启下,说明了飞机夜航与蝙蝠有关系。
2.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编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来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即使:假定;就算是(常与也连用),表示假设的让步。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锐利。文中指人们怀疑蝙蝠的眼睛灵敏。
本句介绍蝙蝠擅长夜间飞行。"极细”一词说明障碍物很小,"灵巧”说明蝙蝠动作灵活,是夜间飞行的高手。“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
使用反问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实验。
“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横七竖八"说明所拉的绳子杂乱无序,两个"许多”说明绳子和铃铛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蝙蝠动作不敏捷,视觉不敏锐,就会撞上绳子,碰响铃铛。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这个事实告诉人们,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和任何东西相撞,与它的眼睛没有关系。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判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这是后两次实验的结果,事实告诉我们,蝙蝠能在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实验结果只是表面现象,科学家还需要进行反复研究,探索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终于”一词说明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超声波:频率超出人耳可听范围的声波。
障碍物: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
过的东西。文中指阻挡超声波向前的东西。
详细地介绍了蝙蝠探路的方式:先是嘴里发出超声波,然后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之后传到蝙蝠的耳朵里,最后确定飞行路线。
3.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更安全。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
无线电波:无线电技术中使用的电磁波。可分为长波、中短波、微波等。
雷达: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
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详细地介绍了雷达的功能,与前文"我们可以从编蝠说起"前后呼应。
4.主题归纳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告诉我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引导我们要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
5.写作亮点
语言通俗易懂,达到使人易于理解的效果。严格按照客观事实说明,说理过程"言之有序",语言简洁精练。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抽象的事物简单化。
四、课程延伸
1.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飞机在夜间飞行仅靠雷达是不可以的,飞机在夜间飞行主要的是要依靠飞行仪表和无线电导航设备。如果没有指示飞机姿态的仪表和指示飞行数据(速度、高度、升降速度、航向……)的仪表,飞行员就不能知道飞机的状态,那是非常危险的。
2.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那?
超声波还可以用于超声焊接、钻孔、固体的粉碎、除尘、清洁等方面。
3.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质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4.飞机的夜间飞行和编蝠有什么关系呢?
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的超声波信号有关。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一种尖叫声,这是一种超声波信号,是人类无法听到的,因为它的音频很高。这些超声波的信号若在飞行路线上碰到其他物体,就会立刻反射回来,在接收到返回的信息之后,蝙蝠于振翅之间就完成了听、看、计算与饶开障碍物的全部过程。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回声定位。
(进行课程延伸过程中需要很同学们一起讨论,引导同学们往正确的答案上去思考,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不但学到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也会培养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