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4 20:09:43

文档简介

南平市重点中学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
一、课内基础(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贤毕至
A.砯崖转石万壑雷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乐琴书以消忧 D.或棹孤舟
2.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能喻之于怀
B.得双石于潭上 而刘夙婴疾病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句读之不知
D.既自以心为形役 遂见用于小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侍东宫 当:应当
B.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丈:一丈见方
C.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看重,推崇
4.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本自无教训 ②处分适兄意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 ④汝岂得自由
⑤五里一徘徊 ⑥举言谓新妇 ⑦哽咽不能语 ⑧怨灵修之浩荡兮
⑨便复在旦夕 ⑩既欲结大义
A. ①③⑩ B. ②⑦⑧ C. ⑤⑦⑨ D. ④⑥⑦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 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 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 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 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 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 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7. 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3分)( )
A.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8. 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梳理。(6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各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
“我一定尽力去办。”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并没有丝毫的往日情意,只是把他当作可以利用的人。
B.聂赫留朵夫之所以窘态毕露,是因为他原本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现在玛丝洛娃直言要钱,令他意想不到。
C.“她又像刚才那微微一笑”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玛丝洛娃想讨好聂赫留朵夫以便跟他要钱的心理。
D.聂赫留朵夫与自己内心的“魔鬼”的对话,显示了他的矛盾,但最终还是良知战胜了魔鬼,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10.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提及请律师的事,是否反映了她已经原谅了聂赫留朵夫 (2分)
11.选文第一段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晋安帝隆安五年,春,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群臣皆劝之。安国将军鍮勿仑曰:“吾国自上世以来,被发左衽,无冠带之饰,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室庐,故能雄视沙漠,抗衡中夏。今举大号,诚顺民心。然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蓄仓库,启敌人心;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此久长之良策也。且虚名无实,徒足为世之质的,将安用之!”利鹿孤曰:“安国之言是也。”乃更称河西王,以广武公傉檀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凉州牧、录尚书事。
凉王纂嗜酒好猎,太常杨颖谏曰:“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纂逊辞谢之,然犹不悛。番禾太守吕超擅击鲜卑思盘,思盘遣其弟乞珍诉于纂,纂命超及思盘皆入朝。超惧,至姑臧,深自结于殿中监杜尚。纂见超,责之曰:“卿恃兄弟桓桓,乃敢欺吾,要当斩卿,天下乃定!”超顿首谢。纂本以恐超,实无意杀之。因引超、思盘及群臣同宴于内殿。超兄中领军隆数劝纂酒,纂醉,乘步挽车,将超等游禁中。至琨华堂东阁,车不得过,纂亲将窦川、骆腾倚剑于壁,推车过阁。超取剑击纂,纂下车禽超,超刺纂洞胸;川、腾与超格战,超杀之。纂后杨氏命禁兵讨超;杜尚止之,皆舍仗不战。将军魏益多入,取纂首,杨氏曰:“人已死,如土石,无所复知,何忍复残其形骸乎!”益多骂之,遂取纂首以徇曰:“纂违先帝之命,杀太子而自立,荒淫暴虐。番禾太守超顺人心而除之,以安宗庙,凡我士庶,同兹休庆!”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四》)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B.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C.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D.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常,古代掌宗庙礼仪之官,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等,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B.“将超等游禁中”的“将”指带领,与《苏武传》中“及卫律所将降者”的“将”意思不同。
C.禁兵,指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D.宗庙,指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夏朝时称为“世室”,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凉王吕纂喜欢喝酒、爱好打猎,太常杨颖劝诫他要以国事为重,吕纂虽以谦逊的言辞向他道歉,但仍旧不悔改。
B.吕超擅自攻击思盘,思盘派弟弟乞珍向吕纂控诉吕超,吕纂便让吕超和思盘都到朝中,吕超为此感到十分害怕。
C.吕超被吕纂责备后磕头认错,因误以为吕纂要杀了自己,便在宴会上多次劝吕纂喝酒,并趁吕纂醉酒后杀了他。
D.杨王后命令禁军讨伐吕超,杜尚阻止了禁军动手的行动;魏益多进宫后不顾杨王后的阻拦,取下了吕纂的首级示众。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4分)
(2)卿恃兄弟桓桓,乃敢欺吾,要当斩卿,天下乃定!(4分)
16.安国将军鍮勿仑是如何劝说武威王利鹿孤放弃称帝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
南宋 艾可叔①
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
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
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弃官。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船在水中的进退两难暗示自己仕途的进退两难,虽然老迈但赤诚之心没有改变。
B.颔联借用陶渊明和张良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终究不愿入仕元朝。
C.颈联写人身处穷困、地位低下却无忧是因能坚守道义,遭遇流离时最幸运的是没做官。
D.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他借此诗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
18.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与本诗中的“岁寒谁似东篱菊”,都写了“菊”,试分析两句在表达意义上的异同之处。(6分)
(三)古诗文情景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面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以宿命论来寻求解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并考查石钟山,对前人有关石钟山的命名进行了分析,批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严谨的求实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离骚》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作者品德高尚却遭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情表》中表现作者内外无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4小题,满分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 ),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于都……走进江西,重温一段 的红色历史,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 。每段故事,都让人热血澎湃。历经岁月,那些英雄形象如珍珠一般,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是有了 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
革命低潮时,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同志用诗一般的语言阐明“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而今,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如泣如诉 震撼 光彩夺目 颠扑不破
B. 可歌可泣 震荡 光彩夺目 坚不可摧
C. 如泣如诉 震荡 熠熠生辉 颠扑不破
D. 可歌可泣 震撼 熠熠生辉 坚不可摧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从南昌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B. 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
C. 从第一枪打响武装反抗的南昌 D. 从南昌第一枪打响武装反抗
2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强起来、富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B. 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强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C. 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D. 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23. 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4分)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重阳: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五、材料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南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
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课内基础知识(12分)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的“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德的人。句意:所有贤能的人都来了,年少年长的也都聚集到这里了。
A. “转”,使动用法,使……转动。句意:(急流瀑布)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
B. 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的人;句意:让年老的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 孩子得以顺利成长。
C.“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以弹琴读书为乐而消除我的忧愁。
D.“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句意:有时划着一条小船。
2.D
A宾前 状后 .B. 状后 被动 C.判断 宾前D. 被动
3.A.当应为承担
4.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古义,教养;今义,训斥,从错误、挫折中取得的经验。句意:本来就没有什么教养。
②古义,处理;今义,处罚。句意:怎么处理任凭兄长的意思。
③古义,随流水消逝;今义,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句意:宁可突然死去而随流水消逝。
④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句意:你怎么能自作主张。
⑤古今都是“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之意。句意:飞上五里便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一阵。
⑥古今都是“开口讲话、发言”之意。句意:开口向媳妇说话。
⑦古今都是“因悲痛气塞,不能痛快地出声”之意。句意:悲叹气塞,讲不出话来。
⑧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壮阔浩大。句意:我怨恨我那君王(楚怀王)过分荒唐。
⑨古今都是“早晨和晚上,短时间内”之意。句意:就在这早晚之间。
⑩古义,婚姻;今义,代表正义的道理。句意:既然想要同你家结亲。
⑤⑥⑦⑨古今同义。
故选C。
5.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第一个写诗的人”错,原文是“第一位诗人”,选项偷换概念;C.“创造了”错,原文只说楚辞“支配”(影响)了唐文化,不是说“创造”了盛唐文化;D.“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错,屈原的伟大不在于哲学的理性,而在于“哲理的感情”。
6.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逻辑错误,因果关系于文无据,原文“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对后世影响大小没有与作品作比较。
7.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表述只涉及屈原在治学与政治上的才能,与人格无关。
8. ①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②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③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可知,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
结合“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可知,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
结合“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可知,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9. B【解析】B项,根据后文聂赫留朵夫愿意出钱请律师这件事来看,聂赫留朵夫并不是“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
10.(2分)玛丝洛娃并没有原谅聂赫留朵夫,她只是想利用这样一位“有钱人”来为自己洗脱冤屈。
【解析】结合前后文语境分析此时玛丝洛娃的心理即可得出答案。前文说“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后文“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等内容来看,此时的玛丝洛娃并不是原谅了聂赫留朵夫,而是只把他当作可利用的人而已。
11. (6分)①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②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作为,想起他留给她的痛苦和屈辱。③这些至今仍像磐石一样压迫着她,使她无法摆脱,她痛恨这个毁了她幸福的人,于是记忆中那种爱情的幻境顿时化为泡影,④但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点1分)
①这段心理描写既预示着聂赫留朵夫后来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也预示着他希望用对玛丝洛娃的帮助来救赎自己。②这里的心理描写还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一点1分)
【解析】这段心理描写是玛丝洛娃见到聂赫留朵夫之后的心理活动,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来分析玛丝洛娃的内心即可。如“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说明以下内容是玛丝洛娃对过去的回忆。“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残酷”“屈辱和苦难”“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这些信息体现了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过程。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陛下顺应天命,接受了治理国家的重任,所以应当用符合正道的方式恪守自己的使命。现在,我们国家的疆土面积一天比一天缩小,仅仅局限在坎坷不平的两道山岭中间,陛下不小心谨慎地早晚考虑,用什么办法恢复弘扬祖先的事业,反而却沉溺于游玩打猎,不把国家的事情当做一回事,依臣下的愚见,这样是很危险的呀!”
“陛下应天受命”,“应天受命”作“陛下”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
“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先业”作“恢弘”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13.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以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意思不同”错误。“将”,均是“带领、率领”的意思。句意:带领吕超等人游玩观赏禁宫/在卫律率领的那些投降者中。
14.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吕超……,便在宴会上多次劝吕纂喝酒”错误。原文说“超兄中领军隆数劝纂酒”,是吕超的哥哥吕隆多次劝吕纂喝酒。
15.(1)不如把晋国百姓安置在城郭中,鼓励督促他们耕田种桑来供应储备,率领本族人学习作战射箭。
(2)你依仗兄弟勇武,竞敢欺骗我,我应当杀了你,天下才会安定!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处”,安置;“劝课”,鼓励与督责;“帅”,统领。
②“恃”,依仗;“桓桓”,威武的样子;“要当”,自当,应当。
16.①先从本国能够在沙漠中称雄、与中原相抗衡的原因说起;
②然后承认称帝确实是顺应民心的做法,但实际上不但对本国的安稳没有好处,反而会带来祸患;
③最后给出了不称帝的另一种能长治久安的做法,并说明“称帝”只是空虚的名号,会成为世人攻击的靶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本题答题区间在第一自然段。
“吾国自上世以来,被发左衽,无冠带之饰,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室庐,故能雄视沙漠,抗衡中夏”,安国将军先从本国能够在沙漠中称雄、与中原相抗衡的原因说起:我们国家自从祖先到现在,都习惯于披散头发,左边开衣襟,从来没有帽子腰带之类的装饰,只是追逐选择有水、有草的地方不断迁徙居住,没有城郭家室居所的拖累,所以我们能够在沙漠的各部族中称雄,与中原的汉族人相抗衡。
“今举大号,诚顺民心。然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蓄仓库,启敌人心”,然后承认称帝确实是顺应民心的做法,但实际上不但对本国的安稳没有好处,反而会带来祸患。
“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此久长之良策也。且虚名无实,徒足为世之质的,将安用之”,最后给出了不称帝的另一种能长治久安的做法,并说明“称帝”只是空虚的名号,会成为世人攻击的靶子。
参考译文:
晋安帝隆安五年(辛丑,公元401年)春季,正月,南凉武威王利鹿孤准备称皇帝,大臣们都一致劝他进位。只有安国将军鍮勿仑说: “我们国家自从祖先到现在,都习惯于披散头发,左边开衣襟,从来没有帽子腰带之类的装饰,只是追逐选择有水、有草的地方不断迁徙居住,没有城郭家室居所的拖累,所以我们能够在沙漠的各部族中称雄,与中原的汉族人相抗衡。现在提高到皇帝的名号,当然是顺应民心的事情,但是,如果设立都城,建筑固定的居住地,那么,就很难灵活地躲避战乱;如果把我们的积蓄全部储存在仓库之中,又容易引起敌人贪心,所以,我看不如把汉人安置在城郭之中,鼓励他们从事农田、养蚕,来供应我们的给养储备。同时再统领我们本族的人进行战斗射箭的训练。一旦我们相邻的国家弱小,那么我们就乘机把它吞并;相邻的国家强大,那么我们也可以随时躲避。这才是长久的好策略。况且,帝王的虚名,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利鹿孤说:“安国将军说的太对了。 ”于是改称为河西王,又任命广武公傉檀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凉州牧、录尚书事。
后凉王吕纂生性喜欢喝酒,爱好打猎,太常杨颖劝告他说:“陛下顺应上天的意旨,接受了治理国家的重任,所以应当用符合正道的方式恪守自己的使命。现在,我们国家的疆土面积一天比一天缩小,仅仅局限在坎坷不平的两道山岭中间,陛下不小心谨慎地早晚考虑,用什么办法恢复弘扬祖先的事业,反而却沉溺于游玩打猎,不把国家的事情当做一回事,依臣下的愚见,这样是很危险的呀!”吕纂非常谦恭地向他道歉,感谢他的提醒,但是却没能改过。番禾太守吕超擅自攻击鲜卑部落的首领思盘,思盘派他的弟弟乞珍向吕纂告状。吕纂命令吕超和思盘都到朝中来。吕超很害怕,到了姑臧之后,私自与殿中监杜尚结成很深的交情。吕纂召见吕超,斥责他说:“你依仗你们兄弟勇武,结成一伙,竟敢欺侮到我的头上,我应当杀了你,天下才能安定吧?”吕超磕头认错。吕纂本来也就是要恐吓一下他,其实并没有杀他的意思。所以,把吕超、思盘,以及大臣们全部带到内殿,一起赴宴。吕超的哥哥中领军吕隆在宴会上不断地向吕纂劝酒,致使吕纂酩酊大醉,醉眼朦胧地乘坐着人拉着的辇车,带着吕超等人游玩观赏禁宫。到了琨华堂东阁,辇车不能过去,吕纂的亲信将领窦川、骆腾便把佩剑取下,倚靠在墙上,然后把车推过阁去。吕超突然拿起剑刺杀吕纂,吕纂赶紧下车来擒拿吕超,被吕超在胸口刺穿了一个血洞;窦川、骆腾空着手与吕超格斗,也被吕超杀掉。吕纂的皇后杨氏闻讯后赶出,命令禁卫军攻击吕超,但殿中监杜尚却出来阻止他们动手,所以,那些士兵们也都扔下武器,不参加战斗。这时,将军魏益多进宫,把吕纂的脑袋砍了下来,杨皇后说:“他人已经死了,尸体跟土和石头那样,再也没有什么知觉了,你怎么忍心又去摧残他的形骸呢?”魏益多大骂杨皇后,于是,把吕纂的人头拿出去对外面说:“吕纂违背先帝的遗嘱,杀害了太子,自己夺占皇位,并且荒淫、残暴、凶恶。番禾太守吕超顺应人心,把他除掉了,使国家的宗庙社稷得到和平安宁,凡是我国的官民人等,都应该一起庆贺!”
17.D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错,借此诗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以及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18.同:两句中的“菊”在意义上都指向隐居。
异:①《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小院中依旧保持原来风貌的菊花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抒发了自己抵家归隐时的欣喜;②本诗则通过“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的能力。
本诗“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日日看”意思是,岁寒时节只有菊花盛放,让人日日欣赏留连。“东篱菊”典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代指隐居;结合作者生平思想和“投簪”“借代弃官”来理解,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借“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随世俗的精神情操。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代指隐士所居。“松菊”象征着正直与高洁,是陶渊明正直、高洁形象的代表;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诗人借“松菊犹存”表达自己坚贞的节操,抒发了归家时的喜悦之情。
19.(1)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0.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文中修饰“红色历史”,应选“可歌可泣”。第二空,震撼: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震荡:震动摆荡,不安定,处于动荡状态。语境是说红色历史使人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应选“震撼”。第三空,光彩夺目:形容光泽颜色耀眼好看。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虚物,比如形象。语境中是形容“英雄形象”,应选“熠熠生辉”。第四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坚不可摧:形容非常坚固,摧毁不了。联系后文的“理想信念”,用“坚不可摧”更好。
21.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由后文“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可知,所填内容应是“从……(动宾结构)的……(地名)”的结构,符合要求的只有B项。
22. 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发挥英雄精神”搭配不当,应是“发扬英雄精神”;
二是“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语序不当,应是“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递进顺序。
23.【答案】 ①. 月静池塘桐叶影 ②. 风摇庭幕桂花香 ③. 黄菊倚风村酒熟 ④. 紫门临水稻花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撰写对联的能力。本题中“月静池塘”与“风摇庭幕”相对;“黄菊”与“紫门”色彩相对,“倚风”与“临水”动宾结构相对;“村酒熟”与“稻花香”都是名词加形容词,相对;“桐叶”与“桂花”都是植物,相对;重阳的典型景物是菊花、酒等;中秋相关的景物是月、桂花。根据这些进行归类并排列词语,注意语意连贯和结构相对,仄起平收。
24.例文:
虚拟与现实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
如果说,虚拟的世界,是你头上漂浮的美丽云朵,那么,现实的一切,便是你脚下坚实的大地;如果说虚拟的世界,是你的诗和远方,那么现实的世界,便是你的苟且和食粮。
在我们这个时代,虚拟产品飞速发展,网络,微信,游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得便利,可以使得我们足不出户轻松购物,可以实现远隔千里而海侃神聊,可以实现穿越千年圆你英雄的美梦。
因此,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虚拟的世界,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充分的满足了一个人独处时的种种梦想。它为你我拉进了距离,赶走了寂寞,生长出了美丽。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说,虚拟的世界,好似那潘多拉的盒子,在充满种种诱惑的同时,又处处充满了太多的邪恶。
看看吧,看看大街上走路的低头族,看看网吧里稚嫩的孩子,那一双双通红充血的眼睛,那一幅幅弯腰低头佝偻的身影……看看那媒体报道中一起又一起因为沉迷游戏,而失去的鲜活生命的报道;因为沉迷游戏而荒废学业;因为沉迷游戏,而导致父子亲情断绝的一幕幕悲惨的情景。
另外,不止是游戏,更多邪恶的东西,也在虚拟的世界里绽放。网络购物的种种欺骗,微信交友中的各种感情的泛滥,使得我们本来就已经躁动不安的社会,更增添了它的不确定性,从而,更使得我们这个社会,显得光怪陆离,真假难辨……
虚拟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它的根基还在于我们的现实,无论云朵多么漂亮,它终究虚无缥缈,无论虚拟的东西如何精彩,它如果离开了现实的支撑,也终究还是虚幻一片。在游戏的世界,即便你是江湖大佬,武功盖世,走出游戏,你还是那个平凡的你,而且,没有现实中一日三餐的滋养,没有你的电脑,你的网络的支撑,你的梦想,你的英雄,你的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清醒认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既享受虚拟世界的种种便利,种种虚幻的美好,又能够脚踏实地做好现实中的一切。不因为沉迷虚幻而迷失现实中的自我,不因为坚守现实中的阵地而放弃虚拟世界的美丽。
而要很好的处理二者的关系,做到一种巧妙的平衡,就需要我们把握二者之间的“度”,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过犹不及,能够做到恰到好处。不仅在这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很多问题的处理方法上,我们都要做到恰到好处。
因此,我们说,能够在虚拟的世界里享受诗和远方,而且能够在现实的世界中汲取苟且和食粮,你才是一个人生的智者,你才能真正的拥有诗和远方。
让我们既拥抱虚拟,又保持距离,好好的善待虚拟这只可爱的小刺猬,同时又坚守我们脚下的土地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以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等为主的虚拟现实,成为当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很多足不出户的虚拟场景,方便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存在其问题。材料最后“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引出对该问题的思考,即应该积极接受、刻意回避还是保持适度。
由此看来,材料由虚拟和现实的不同启发人们思考,应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选择,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表述的内容。对虚拟世界,材料提到“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三种态度。
可以从网络带来的优势进行常规思考,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我们可以从网络的另一面逆向求新,如网络带来的精神空虚、过分沉迷其中等,据此可思考作答。如常规角度: 网络已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越来越显得具有不可替代性。上网可以拓宽视野,拓宽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如创新角度:由于国家对虚拟世界的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有此人过分迷恋网上聊天、网络游戏,造成精神空虚,人生观、世界观歪曲,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对虚拟世界要保持警惕,不可完全沉溺于虚拟世界。
行文思路上考生首先要对信息时代的虚拟和现实提出采取什么态度,作出怎样的选择,再对此进行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想;然后引出问题的由来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可以用新闻报道或现实事例作为论据;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呼吁,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立意:
1.科技改变生活,我们要适度运用科技,不能过分依赖。
2.互联网的应用是当下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积极接受变化。
3.拥抱虚拟,又保持距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