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盱眙县名校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气象”一词,在唐人笔下已经出现。王湾《江南意》结联作“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是指山川的气象。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指朝政的气象。
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则是指诗歌的气象。从以上用法可以看出,“气象”
之词多用于宏伟壮阔的事物。
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盛唐气象”这个
概念便是由他奠定下来的。把盛唐诗歌的风貌归结为“雄壮”与“浑厚”,究竟有什么根据呢?
在我看来,厚实来源于作品充实的内容,没有这种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没有丰富的
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就谈不上唐诗的“厚”与“雄”;至于浑成,则跟作品的艺术
表现有关。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创造出了一种精练、含蓄、自然、清新的诗的语言,用以概括丰富
深刻的思想感情,构成外形鲜明而又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雄厚才能返归于浑成。照这样看来,
气象浑厚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就是唐诗诸要素的结合体,是唐诗的最基本的质态。这
种浑厚的气象在盛唐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所以人们常用“盛唐气象”作为唐诗风貌的典型。
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李肇《国史补》云:“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
怪。”“荡”是狂放,“怪”是险怪,这确是当时诗风的显著特点。不过我以为,奇险与恣纵似
还不能完全包括元和诗坛的精神面貌,像元稹、白居易诗歌里的平易流畅的作风,就很难归入“荡”
与“怪”的范畴里去。虽然如此,元和诗人的致力于独辟蹊径、开拓诗境,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他们在题材、结构、语言、体制各方面都有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可以说是千汇万状,尽入笔底。
借用“雄厚博大”四个字来称许这一时期的诗风,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荡”与“怪”不过是它
的极端表现罢了。
晚唐以后,流派歧出,风气庞杂,而作为晚唐诗的大宗,自应以李商隐、温庭筠一派为代表。
温、李的诗风,襞绩层深而命意婉曲,文辞精美而音韵谐和,正是唐诗重韵味、讲声律、求“兴
寄”的结晶;而境界狭小,笔力荏弱,情长气短,文浮于质,则是他们的致命伤。以温、李为代
表的晚唐诗,自然达不到气象浑厚的胜境,那种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宋词(以婉约派为正
宗)的先导,从而构成了唐诗质变的另一种形态。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唐诗的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以盛唐气象作为自己的典型形
态,而在其他历史阶段又会有种种变形。而盛唐气象之足以代表唐诗,是因为它实现了唐诗各个
1
要素的比较圆满的结合,是唐诗自身风格发展成熟的标志。
(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材料二:
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
理状态和审美趣味。
唐朝自建国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也比较开明,
思想禁锢很少,思想文化领域比较自由。而且科举制度的实行,给士人提供晋身之阶。唐代国力
强盛,疆域辽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士人们眼界开阔,所有这些因素,便形成了盛唐文人士子
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形成一种开朗、乐观、健
康、雄壮的审美理想。
不过,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从政治意义上来
看,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年代开始就很兴盛了,史学家羡称“贞观之治”,但诗歌的发展比起政治
慢了一拍,在此时尚未呈现出“盛唐气象”。欧阳修说:“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
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在这个时期,六朝骈俪习气仍非常浓厚并
顽强地笼罩着诗坛。所以贞观这个政治意义上的盛唐,只能列入诗史分期的初唐。真正反映出盛
唐气象的诗歌,是自开元中期开始的,离贞观(政治上的盛唐)相差几乎一百年之久!再说自天
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但传统的文学批评,却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
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的确,盛唐诗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不凡的气度和艺术上高华壮
丽的审美趣向,是在盛唐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影响的积淀中形成的,它来自太平盛世,
然而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历史惯性。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
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盛唐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气度,他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并没有立即消失。乱世残酷的现实,还刺激着许多诗人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而杜甫的诗歌也正
是在这个时期呈现了最夺目的光芒。
(摘编自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诗有了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才
有了“厚”与“雄”。
B. 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境界狭小,笔力荏弱,但它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以婉约派为
正宗的宋词的先导。
C. “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是李肇的观点,作者并不认同,他认为此时的诗
风仍旧是“雄厚博大”的。
D. 杜甫的诗歌在安史之乱后延续了盛唐气象,呈现出最夺目的光芒,列举此例是为证明“文学
有其独立性”的观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代诗人阎宽的诗句“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中的“气象”与王湾《江南意》中的“气
象”含义相近。
B. 安史之乱带来的残酷现实,刺激着许多盛唐诗人写出了雄浑悲壮的作品,从而使盛唐气象得
以延续。
C. 内容空泛、骈俪对仗的“上官体”诗歌却在贞观时期风靡一时,这表明文学发展与政治兴衰
并非完全同步。
D. 一个时代的诗风,既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同时也受文学风格变化的内部规律
的影响。
3. 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3分)
A.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B.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C.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D.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 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 《蜀相》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而此时政治上的盛唐时代已经结束,《蜀相》为什么
依然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作?(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
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
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
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
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还想多知
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过去两个晚上的夜行的经验,特别是行列常常脱节,走不快的人急
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问话就多了。但是这大孩子只能
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
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3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
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
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
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参加了抗
战的阵营,他姓张。
……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
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
“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
他笑嘻嘻点着头。
“还有谁是去的?阿张呢?”又问。
他很快的说着客家话。
“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
“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
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
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
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
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
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
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
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
4
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
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
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
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好,整然是行
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
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
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
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
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
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
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
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笑。
“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
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 1942 年 11月,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善设悬念,五名客人身份不明,去向不明,得到护送,激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
B.“队伍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用比喻手法,突出队伍行进迅速与敏捷。
C.本文主要从客人的视角来描写革命战士们过封锁线时的语言、动作,小说真实可信。
D.文中客人所谈及的“秩序”“调度”等相关细节,从侧面衬托了革命战士们的沉着顽强。
7. 关于那个大孩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擦步枪的是这个大孩子,结尾他又担任瞭望哨,形成了首尾的呼应,结构圆合。
B.大孩子只会说客家话,合乎地域特征,突出了众志成城,共同反击外敌入侵的主题。
C.他和《百合花》的小通讯员年龄相差无几,而且都是细心体贴害羞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
D.大孩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并且担任不同的工作,可见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战士”。
5
8. 文中没有写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但笼罩着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的逐步强化带来了怎样的文
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9.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青年阿张的形象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①《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
①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
而次第之。
②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
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
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
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
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
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
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
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
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
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③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
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
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
盖史误也。
④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
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
/《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B.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
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C.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
6
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D.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
/《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制诰,为掌管起草诏令之意,后用作官衔名。制,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
玺;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知府朱孝纯子颖”中“知府”,知,是掌管、
主持之意。
B. 《旧史》,指《旧唐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书”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指《诗》《书》《礼》《孝经》《易经》《春秋》。
C.天宝、乾元、宝应,同“元和十年”“乾隆三十九年”,都是年号纪年法。一个皇帝可以
拥有多个年号。“壬戌之秋”“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法。
D. “序”,文体名。同《琵琶行(并序)》《滕王阁序》中“序”。“后序”犹“跋”,是
刊于卷末的序文。《短歌行》中“行”,《项脊轩志》中“志”,《陈情表》中“表”均表体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
宋敏求在旧有基础上搜集了更多的李白的诗词,“广”字准确地指出了宋敏求的功劳。
B. 曾巩概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李白的遭遇与其悲壮的晚年生活。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叙述,
但从选词炼字上,自能折射出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心态。
C. 天宝年间,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
免,并向皇帝上奏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D.和一般诗集序言的“重评价”不同,这篇序言重在对李白生平事迹的考证,尤其是对李白
被流放一事的考证十分详细,这体现了曾巩治学的严谨细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4分)
(2)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
14.对于《李白诗集》和《新唐书》,作者认为有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请作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7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清早便点燃沉香消溽暑,隐隐透出自昨宵夜雨以来内心的烦乱。
B. 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渔民朋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旧。
C. “呼”“窥”二字以拟人手法赋予鸟雀人的情态,写出其欢快状态。
D. 尾句描写泛舟家乡荷塘的梦境,使全词虚实相生,给人无限的遐想。
16. 本词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都写到了荷花,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写出了行人攀山途中道路的曲折艰难,而
“______________”又用行人的动作烘托出了山的高峻危峭。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
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3)古人写诗,历来注重炼字,“空”字深受诗人青睐,诗人借此字,或表达空旷、幽远之感,
或传递徒然、怅惋之情,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葵花一天天抽枝发叶,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的海洋中随波荡漾。曾经那些难忘的岁月
总会历.历.在.目.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每天清晨,鲜艳的朝阳从地平线拱起,公鸡跳到鸡笼顶上庄严地打鸣,通宵迷路的兔子循着
鸡鸣声从荒野深处往家赶。很快,鸭子们心有所感,也跟着嘎嘎不止。家的气息越来越清晰,兔
子的脚步便越来越急切,那样子真叫人忍.俊.不.禁.。
被吵醒的我妈打着哈欠跨出家门,看到兔子们安静地卧在笼里,一个也不少,眼睛更红了。
我不禁问道:“兔子为什么会迷路呢?”我妈津.津.乐.道.地说:“因为它个儿矮,走着走着,一扭
头就看不到家了。若是赛虎的话,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便前肢离地站起来,这样便可‘高瞻远瞩’,
而且它还能站很久很久。”丑丑不会站,不过也不用站。A它是条威猛高大的牧羊犬,具有身高
优势。B远方地平线上一点点小动静都逃不过它的眼睛。虽然鸡也矮,因而从来不迷路。太阳西
斜,光线微微转换,便准时回家。鸡认路不靠什么标志,也不靠记性,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我
从没见哪只鸡回家之前先东张西望一番。鸭子们要么一起回家,要么一起走丢。整天大呼小叫的,
走到哪儿嚷嚷到哪儿。你呼我应,声势浩大。黄昏时分,大家差不多都回家了。我妈也结束了地
8
里的活,开始忙家里的活。
18. 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历在目 B. 忍俊不禁 C. 津津乐道 D. 众所周知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鸡虽然也矮,但从来不迷路。太阳西斜,光线微微转换,便准时回家。
B. 虽然鸡也矮,因而从来不迷路。太阳西斜,光线微微变化,便准时回家。
C. 虽然鸡也矮,但从来不迷路。太阳西斜,光线微微转换,便准时回家。
D. 鸡虽然也矮,但从来不迷路。太阳西斜,光线微微变化,便准时回家。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按要求进行改写。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①将 A改为双重否定句:
②将 B改为反问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9分)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这样说:“最近身体不是很舒服,吃点中药调理下身体吧,中草药
是没毒的。”与此同时,也会有人说:“是药三分毒!” ① ?
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完善以及百姓安全
用药意识的提高,与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报道呈增加趋势。临床上,是不是只要服用了中草药及
其相关制剂出现了肝损伤,就一定是中草药导致的?首先中草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复杂,临床医生
在针对个体进行辨证施治给予中草药复方时,其君臣佐使的配伍更是复杂。其次,日常生活中用
药时, ② ,中草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使肝损伤风险增加的问题,这种
情况很难明确区分到底是哪类药物导致的肝毒性以及是否存在肝脏协同损伤作用。还有一些特殊
情况,比如某些药物虽然是中药制剂,也以中药来命名,但这些制剂中含有西药成分,如维 C银
翘片中就含有明确具有肝毒性的对乙酰氨基酚, ③ ,单纯地认为这类肝损伤是中草药
所致。
21.下列句子中的“单纯”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单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生活中,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人也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B.伯牙绝弦、管鲍分金、刎颈之交、金兰之好,同性之间友谊单纯而浓烈,无可厚非。
C.与性格开朗热情的人相比,那些不善于表达、比较老实单纯的人能够得到的机会比较少。
D.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单纯地为了学习。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个字。(6分)
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9
新华社与新浪微博和新世相共同发起“年终提问 2022”活动,邀请了 4位时代前行者——张
桂梅、张文宏、苏炳添、王赤回应大家在成长道路上提出的困惑和思考。根据来自全网的留言和
提问,4位回信者分享了自己对生活最真诚的思考。下面是 4位回信内容的摘录:
(1)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彼此的爱。——张桂梅
(2)其实无论生在哪个年代,年轻人生活的主色调就是焦虑与希望并存。——张文宏
(3)朋友们,不管是 28岁还是 35岁,你依然可以“飞”起来。——苏炳添
(4)愿我们都可以与孤独共同成长,从孤独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王赤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成长中的当代青年学生你有哪些思考和启示,请结合时代和自身实际写
一篇议论文。
要求:请结合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加以综合思考,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10江苏省盱眙县名校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照答案
1. C(“是李肇的观点,作者并不认同”错,材料一第三段,贞元、元和诗风遽变是作者的观点。)
2. B (“刺激着许多盛唐诗人写出了雄浑悲壮的作品,从而使盛唐气象得以延续”因果逻辑错误,
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仍然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是盛唐气象得以延续的表现,不是原因。)
3. B(不是唐诗)
4. ①材料一侧重论证唐诗气象是发展变化的,盛唐气象是唐诗气象的典型形态。②材料二侧重分
析盛唐气象的形成与发展既与时代的盛衰密切相关,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5. ①《蜀相》具备盛唐气象的特点。一是具备盛唐气象厚实的特点,作品内容充实;二是具备盛
唐气象浑成的特点,语言精练、含蓄。②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
段完全合拍。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
6. D(“从侧面衬托了革命战士们的沉着顽强”错,不是为了衬托革命战士们的沉着顽强,这些
细节反映客人善于吸取经验,及时改进的态度,更是在反复强调秩序和调度的重要性。)
7.C (“细心体贴害羞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错,文中写“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
件”“他笑嘻嘻点着头”“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这大孩子只能说
客家话”“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
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有一个蹲着的黑影,
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这些描写没有体现出他的“体贴害羞”
的特点。)
8. ①节奏紧凑,层层推进。从出发前的全副武装、周全部署,到行军过程的快慢行止,最后一道
封锁线的严阵以待,叙事节奏加快。
②突出人物形象。封锁线上,遍布敌人哨位,战士们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可见训练有素,能力
出色。
③突显主题。护送任务困难重重,更能突出队伍久经历练的强大,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敬意。
④紧张的氛围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带给读者惊心刺激的阅读体验。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酌情给分。
9.
①通过肩头斜挂军毡、腰间手榴弹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特征;
②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刻苦学习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③通过其他人的正面烘托和环境的渲染,表面青年阿张的沉着勇敢。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酌情给分。
10.A,句意:李白的诗,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
但那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
11.B “六经指······《孝经》······”说法错误。“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经》
《春秋》。
12.C “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错误。从文
中第二段“天宝十四载······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
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
流夜郎”可知,应是皇帝不同意李白做官,但同意赦免了他,而李白被流放夜郎是后来的事,不
在天宝年间。
13.(1)李璘在丹阳打了败仗(被打败),李白逃亡到宿松,因此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奔
亡”,逃亡;(1分)“坐”,因······而获罪;(1分)“系······狱”,关押在······监狱;(1
分),句意 1分。)
(2)优良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缉查
盘问过往行人。(“信臣”,可靠的大臣;(1分)“谁何”,宾语前置,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
盘问的意思(1分);“何”通“呵”,盘问。(1分)句意 1分。)
14.①《李白诗集》应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②《新唐书》对于李白生平经历
的考证应更加严谨;③《新唐书》可以增加对李白的评价。(每点 1分)
【参考译文】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本有七百七十六篇,今本有一千零一篇,加上杂著六十篇的,是知
制诰常山人宋敏求(字次道)所增补而成的。宋次道已经按照类别增补了李白的诗作,自己又写
了序,但还没有考辨排定这些诗作创作的先后年代。我得到这本诗集后,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
后年代予以编排。
李白大概是蜀郡人,最初隐居在岷山,出蜀后居住在襄阳、汉水一带,南下游历长江、淮水
一带,到楚地的云梦观光。在云梦定居的许氏,是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家,许氏把女儿嫁给李
白为妻,于是李白在云梦留住了三年。离开云梦,他又到了齐鲁地区,居住在徂徕山的竹溪。后
来又到了吴地,再到长安,唐明皇久闻他的盛名,于是召见他,任命他为翰林供奉。不久,因为
官场生活不合心意就离开了朝廷。往北抵达赵、魏、燕、晋故地,往西到达歧地、邠地,历经商
於,来到洛阳,在梁地盘桓的时间最长。后来又到齐鲁地区,向南渡过淮水、泗水,又到达吴地,
转而迁往金陵,又奔向秋浦、浔阳。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变,第二年唐明皇身在蜀地,永王李
璘在东南任节度使,当时李白隐逸在庐山,永王李璘用强力把他拉到手下。李璘在丹阳打了败仗,
李白就逃亡到宿松,因此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审理李白
一案,认为罪轻可以赦免,恰好赶上宋若思统领军队赶赴河南,(宋若思)于是就放了李白,让
他为军事行动出谋划策,并向唐肃宗献上奏章,推荐李白,认为他的才干可以任用,但没有得到
答复。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七岁了。乾元元年,终究因为曾在李璘手下供职而获罪,被长期流放
夜郎。于是他渡过洞庭湖,上溯峡江,到达巫山,因为大赦而被释放。他就在岳阳、江夏一带休
养,过了一段时间又前往浔阳,经过金陵,在历阳、宣城一带流连。李白的同族人李阳冰在当涂
任县令,李白就去投奔他,后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这时正是宝应元年。李白一生的经历大
致就是这样,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查的。
范传正为李白写墓志铭,说李白“偶尔乘坐小船,一日疾驶上千里,有时遇到好的景致,整
年也不离去”,这在李白诗歌的自述中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差不多就是这种情形。《旧唐书》记载
李白是山东人,官任翰林待诏,又记载永王李璘任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城前去拜见他,于是
征召李白为幕府从事。而《新唐书》又记载李白被流放夜郎,回到浔阳,因事获罪而被关进监牢,
宋若思又放了他,这些记载都与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大概是史书记载错误。
李白的诗,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但那词句
博大奔放,隽永奇伟,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旧唐书》说“李
白具有奔逸的才气,志向气概宏伟奔放,飘然有超脱世俗的心思”,我认为这是真实的记录。但
《新唐书》没写明这几句话,所以把它摘录出来,使观览李白诗作的人能得到更详细的了解。
15. B ,“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朋友”错误,“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说自己思念故乡,
而是写江南渔郎是否在想念自己,把思乡的感情更推进一层。
16. ①本词突出荷花临风挺立的柔美,营造了和谐明媚的境界,熟悉的景物和画面引起了对家乡
的怀念,表达了思乡之情。②《望海潮》突出荷花的多广,表现了居住环境之美,表达城市繁荣
富庶、政通人和美好。
17.(1)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2)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3)天气晚来秋(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鹏空好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8. B(A.历历在目:历历,一个一个清楚分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能用作状语修饰“浮
现在我的眼前”。B.忍俊不禁:忍俊,原指抑制锋芒外露;后指含笑。禁,止。不能克制自己,
忍不住发笑。语境说兔子的样子引人发笑,成语使用正确。C.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乐道:乐于谈论。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与“津津乐道地说”中的“说”重复。D.众所周知:
周,普遍、全。大家都知道。与“大家”重复。)
19. D((1)关联词搭配不当,“虽然……因而”要改为“虽然……但是”;(2)语序不当,“虽
然鸡也矮,因而从来不迷路”,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主语要放在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的前面,
“鸡虽然也矮,但从来不迷路”;(3)主谓搭配不当,“光线微微转换”,光线不能转换,改为
“光线变化”。)
20. ①将 A改为双重否定句:它是条威猛高大的牧羊犬,并非没有身高优势。②将 B改为反问句:
难道远方地平线上一点点小动静能逃过它的眼睛吗?/远方地平线上一点点小动静岂能(哪里能)
(怎么能)逃过它的眼睛呢?
21.D(意思是“单一”。A 和 C 形容人“简单纯真”,B 是形容事情“简单,不复杂”)
22.答案:①那么中草药到底是否具有毒性 ②往往存在中草药、西药联用情况 ③大家往往忽视这
种情况(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段,交代“年终提问 2021”活动的发起者、受邀者以及活
动目的,相当于一个引子,引出受邀者的话。
第二部分为以下四段,即从四位时代前行者回信中摘录的四句话。材料中的四位时代前行者,都
是有着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很高成就。
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感动中国 2020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七一勋
章”获得者;张文宏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曾荣获多项科技成果奖,是一名充满仁爱之心
的掌握先进技术的良医;苏炳添是短跑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半决赛中以 9 秒 83刷新
亚洲纪录;王赤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曾荣获钱学森杰出贡献奖。
这四句话是四位时代前行者从自己丰富生活经历中提炼出来的宝贵人生经验,其中蕴含着深邃的
人生哲理和鲜明的价值导向。
材料中的四句话分别从不同角度回应大家在成长道路上提出的困惑和思考:
第①句话强调人“需要彼此的爱”,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爱人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第②句
话强调年轻人要适应焦虑,在焦虑中找到人生的希望;第③句话告诉人们无论何时都要相信自己
能够成功,不放弃人生的拼搏和希望;第④句话揭示成事与孤独的关系——“要成事,那就必须
学会和孤独共成长”。
试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悟最深且内容有一定关联的
两三句话作为文章立意的基础,如:选择②③句,可谈论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压力,要顶住压力,
保持希望,努力拼搏;选择③④句,可探讨如何成事,为了自己的选择而不懈努力,和孤独共成
长;选择①④句,可阐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既要能忍受孤独,学会和孤独共成长,也要学会爱
人和被爱,让爱成为孤独里的一束光。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的组合方式,从而获得不同的立
意。
参考立意:
1.不抛弃,不放弃,希望总在前头。
2.以星光指引,坚持不懈。
3.爱是一束光,让我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