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教案(07版人教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教案(07版人教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6-29 11:0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课时 1 课型 新授
二备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了解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②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②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②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教学分析 (1)本课要学的内容是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本节课所涉及的诸多知识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由于本课的内容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所以本内容是本册书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本课内容多且知识跨度大,同时有许多的理论性的知识要分析,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东西不多,因此对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理形成一条主线索,多花时间帮助学生理解。(2)本课的重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3)本课的难点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有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又被正反的经验所证明,涉及历史事件较多,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法 自主阅读法;(2)小组合作学习法;(3)史论结合分析法;(4)图片展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课堂导入:沁园春·长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课堂教学:困境一: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面对白色恐怖,唯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革命方有出路!探索一:南昌起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展示材料:“八一”南昌起义仅是我们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开始。对于毛主席的武装斗争的思想,对于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当时还是不了解或了解得十分肤浅的。……所以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向广东进发。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1951年8月1日) 探索二:八七会议(1927.8.7、汉口)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探索三: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9)——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升华认识: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目标中,你认为当时中共走的革命道路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革命道路? 探索四: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升华认识:工农武装割据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存在?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土地革命(核心根本)(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意义: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2、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了解具体史实——政权建设: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领导人,形成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立之势。3、武装斗争(军事保证)1930年10月起,成功粉碎敌人的三次反革命 “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教师总结:补充材料——井冈山精神胸怀理想 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困境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探索一:红军长征(1934—1936)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指导 “左”的表现: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探索二: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肯定…,取消…长征的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③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补充材料:“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课堂总结:从南昌起义到伟大的红军长征;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历史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的革命才能成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历史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的革命才能成功。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