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枣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8.枣核(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5 20:0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枣核》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月之故乡》(2分)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1,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为什么要以“枣核”为题。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诵读全文。(明确: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5分)
2,那请围绕这条主线找出文章中关于枣核的句子(5分)。
3,如果我们抛开文章的其他内容,有谁可以将这些句子分段归纳一下吗?(明确:索枣核
见枣核
说枣核
议枣核(点主题))(3分)
三,课文研读
1,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也就是如何将这一个个的内容贯穿的?(点拨: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从读文章的一开始就会出现疑问,同窗为什么索要几颗没有分量的枣核?(悬念一)之后呢,同窗却又故弄玄虚(悬念二),并且刚把我安排下就领向了后花园(悬念三))(6分)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2,这种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4分)
(明确:紧紧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文章的魅力。确实,正如本文,简简单单几句话,却也深刻的感觉出了同窗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以后,在大家的写作中也要多多留意这样的方法)
四,品味语言
1,到这里,同学们会发现咱们讨论到现在却好像把本文第5到第10小节的大部分内容都落下了,而且这些内容好像也与咱们讨论到现在的枣核毫无关系,那是不是说,这部分根本不重要,是作者凑字数用的,根本就可以舍去?
(明确:首先要明确这其中的两个内容,即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与同窗自己构筑自己家乡的北海,假山与胡同。这两个内容却形成鲜明的对比,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同窗强烈的思想之情。游子缺的是故乡母亲的温暖,而同窗时时刻刻的沉浸在“我们家的北海”之中,更突出思乡爱国之情的深切感人)(8分)
五,小结
1,同学自结(3分)
2,(2分)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待到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这样看来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它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