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沪教版(上海)二轮复习题-常用的金属和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化学沪教版(上海)二轮复习题-常用的金属和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04 21: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化学沪教版(上海)二轮复习题-常用的金属和盐
一、单选题
1.山区农业是保障山区人民正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山区的春秋两季风势较强,为增强农作物抗倒伏能力,建议施用的化肥是( )
A.KCl B.CO(NH2)2 C.Ca(H2PO4)2 D.KOH
2.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B.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3.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HCl溶液、KNO3溶液、NaOH溶液中的一种.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稀硫酸 B.(NH4)2CO3溶液 C.K2CO3溶液 D.无色酚酞试液
4.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团的是(  )
A.NaOH与Ca(OH)2 B.K2MnO4与KMnO4
C.Na2SO4与Na2SO3 D.NH3与(NH4)2SO4
5.氢氧化钴 [Co(OH)2]受热易分解,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制备方法为:①Co+2HCl=CoCl2+H2↑,②CoCl2+2NaOH=Co(OH)2↓+2NaC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钴与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相同 B.氢氧化钴难溶于水
C.氢氧化钴的化学性质稳定 D.氢氧化钴可用于干燥氯化氢气体
6.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除杂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物质 除杂方法
A N2(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CO(CO2) 通过足量的碱溶液
C CaO(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D CuO(C) 在空气中灼烧
A.A B.B C.C D.D
7.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钢是纯铁,性能优良
B.淀粉、蛋白质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D.太阳能、地热能、氢能都属于新能源
8.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实验是
A.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 B.稀盐酸滴入硫酸钠溶液中
C.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中 D.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9.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乙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
B.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C.甲图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中一定含有铁
D.烧杯中溶液反应后一定没有氯化铜
1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物质 少量杂质 方 法
A CO CO2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B Cu粉 Fe粉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CaO Ca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KCl溶液 CuCl2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钾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1.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是
A.Cu2+、SO42﹣、H+ B.CI﹣、NH4+、OH﹣ C.Ba2+、SO42﹣、NO3﹣ D.Na+、K+、NO3﹣
12.下列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选项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A 2Fe+3O2Fe2O3 化合反应
B KMO4==K2MnO4.+MO4+O2↑ 分解反应
C Fe+H2SO4==FeSO4+H2↑ 置换反应
D 2KNO3+Ba(OH)2==Ba(NO3)2+2KOH 复分解反应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3.(1)“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的先进事迹受到广泛关注。“大国工匠”徐立平的工作是给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推进剂药面“动刀”整形,以满足火箭及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需要。
①徐立平因其精湛的技艺和敬业奉献的精神被赞誉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在药面整形的过程中,有丝毫的偏差都有可能造成燃料爆炸。下列有关燃料燃烧或爆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A、B、C、D之一)。
A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
B燃料燃烧引起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
C控制燃烧条件可以防止爆炸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②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精神,也需要化学知识的支持。其中“国防金属”镁是制造火箭的重要材料,目前世界上大约60%的金属镁是利用化学方法从海水(或卤水)中提取的。其简要过程如下图所示:
I.从海水中提取MgCl2时,通常采用化学沉淀法将海水中的镁元素予以富集,在工业上,过程①中加入的物质A一般是 _________。
Ⅱ.请写出过程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济南享有“泉城”的美誉,清冽甘美的泉水赋予济南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生命力,也形成了独特的泉水文化。
①天然水转化成饮用水需经一系列净化,Cl2是一种廉价的自来水消毒剂,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氯气(Cl2)和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____________。
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清澈的泉水肯定属于纯净物 B过滤可以除去泉水中的所有杂质
C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自身的净化 D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3)泉水中蕴含一定量的钾元素与钠元素。KNO3和NaCl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等于”“无法确定”之一)。
②t2℃时,向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加入50gKNO3充分溶解后,缓慢降温至t1℃,则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③当KNO3固体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请说明提纯的原理__________。
14.已知A﹣E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A和D是两种常见的碱;B是一种常见的酸,且只含有两种元素;C是一种钠盐.它们相互间转化或发生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请回答:
(1)B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2)C→E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以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为例)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而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2Na+ 、2C1-
④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⑤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请写出: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16.金属的发现与使用历史体现了人们对其性质的认识和科技发展的水平。
(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再次出土的文物中,“太阳神鸟”最为引人瞩目,“太阳神鸟”含金量高达94.2%,但厚度仅为0.02厘米,说明金具有良好的______性。
(2)北宋张潜在其《浸铜要略序》书中对铜的冶炼有如下记载:“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书中提及的“胆泉”为硫酸铜溶液,“浸铁”即将铁放入其中,写出此冶炼铜方法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将铜、锡以不同比例熔合制成功能各异的青铜器的记载。将铜片和锡片分别伸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生成而铜片没有,说明金属活动性锡______(填“>”或“<”)铜。
三、推断题
17.A~F 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部分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 A 物质具有还原性,D 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E 的水溶液为蓝色,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反应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请完成下列问题:
(1)B 的化学式是______;
(2)C 属于的物质类别是______(选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3)E 和 F 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为______;
(4)写出 D→F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8.A是某工厂废旧车床表面上红色固体的主要成分,B、C、F都是单质,A~F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请回答: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______。
(2)物质F的用途______。
(3)写出D转化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图中反应②化学方程式______。
四、实验题
19.
(1)在实验台上摆放着如图下列仪器和药品:
①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的气体是 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制取该气体应选择的仪器为 ______ (填序号),检验该气体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 ;
②利用提供的药品还可以制取初中学习过的另一种气体,利用该药品制取气体时,还需要补充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____________ ;(填名称)
(2)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①上述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__________ (填字母)。
②A中盛放木炭的仪器名称是 _______ ;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___ ;一段时间后,C中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D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 。
20.学习了物质发生变化时的能量变化相关知识后,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1)实验一:利用物质与水反应的性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如图1所示,试管内净容积为50mL,注射器活塞反应前停留在55mL刻度处,导管容积忽略不计。
①该装置是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来引燃白磷,说明该反应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②如图1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的活塞将______(填序号)移动。
A向右 B向左 C先向左再向右 D先向右再向左
③若白磷的量充足,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最终活塞会停留在______mL刻度处。
(2)实验二:利用物质溶于水吸热或放热的性质探究燃烧条件。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②浓硫酸遇水稀释放出大量热:
③氢氧化钠不与铁反应:
④。
【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滴水之前白磷不燃烧,滴水之后白磷燃烧。由此可推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白磷燃烧实验现象是______,从安全角度分析,此实验装置中球的作用是______。
【拓展延伸】有同学想利用图2装置,并且将部分药品进行更换(如图3所示),也来探究燃绕条件,你认为此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
五、计算题
21.侯氏制碱法得到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化验员要测定每批次产品中纯碱的纯度。取27g纯碱样品,平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到盛有100g稀盐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的质量为50g),充分反应后进行称量(如图),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纯碱样品的质量/g 5.4 5.4 5.4 5.4 5.4
电子天平的示数/g 153.2 156.4 159.6 165.0 170.4
(1)将全部纯碱样品加入100g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___g。
(2)通过第一次实验的数据,求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按照该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测得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A.水分蒸发
B.锥形瓶中有二氧化碳气体残留
C.盐酸挥发
D.加入稀盐酸中的纯碱样品过量
22.某工厂利用废铁屑和废硫酸反应制取硫酸亚铁,现有废硫酸9.8t(H2SO4的质量分数为10%),与足量的废铁屑反应,理论上可生成FeSO4的质量是多少?(H2SO4—98,FeSO4—152)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钾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详解】A、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符合题意;
B、CO(NH2)2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C、Ca(H2PO4)2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D、KOH中虽含有钾元素,但它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做钾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A.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故A选项说法正确;
B.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故B选项说法错误;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原理是隔绝氧气,故C选项说法正确;
D.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原因是二者溶解在雨水里能生成酸性物质,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涉及糖类的成分、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影响、灭火原理和酸雨的成因,难度不大。
3.B
【详解】A、稀硫酸和盐酸、硝酸钾溶液不反应,和氢氧化钠反应也无现象,所以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A错误;
B、向以上三种溶液中加入碳酸铵溶液后,盐酸和碳酸铵反应产生氯化铵、水和二氧化碳,则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碳酸铵和硝酸钾不反应,无现象;氢氧化钠和碳酸铵反应产生碳酸钠、水和氨气,则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反应现象不同,所以可以鉴别,故B正确;
C、盐酸和碳酸钾反应产生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则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碳酸钾溶液和硝酸钾、氢氧化钠不反应,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C错误;
D、酚酞试液和稀盐酸、硝酸钾溶液混合时都无明显现象,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时溶液变红色,因此利用酚酞试液只能够把氢氧化钠溶液鉴别出来,所以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A、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中都含有氢氧根,是相同的原子团,符合题意;
B、K2MnO4中含有的是锰酸根,KMnO4中含有的是高锰酸根,不是相同的原子团,不符合题意;
C、Na2SO4含有的是硫酸根,Na2SO3含有的是亚硫酸根,不是相同的原子团,不符合题意;
D、NH3中不含有原子团,(NH4)2SO4中含有铵根和硫酸根,不是相同的原子团,不符合题意。故选A。
5.B
【详解】A、钴能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而铜不与盐酸反应,故钴与铜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错误;
B、根据②可以看出,生成的氢氧化钴是沉淀,是难溶于水的物质,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钴受热易分解,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钴属于碱,不能用于干燥氯化氢等酸性气体,故选项错误。故选B。
6.C
【详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和其他的物质发生反应,而氧气化学性质活泼,氧气能与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所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后,会将氧气除去,剩下氮气,不符合题意;
B、通过足量的碱溶液,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而一氧化碳与碱溶液不反应,故可除去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加入足量的水,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除去了原物质,符合题意;
D、在空气中灼烧,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不反应,可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A
【详解】A、钢是铁碳合金,不是纯铁,选项A错误;
B、淀粉、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是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更大的有机化合物,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选项B正确;
C、石油是有多种烃类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烃类属于有机物,选项C正确;
D、新能源是区别于化石燃料的能源,这些能源一般资源丰富,无污染,因此太阳能、地热能、氢能都属于新能源,选项D正确。故选A。
8.C
【分析】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变化,是指有沉淀生成、有气体产生等明显的现象,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反应,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稀盐酸滴入硫酸钠溶液中,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反应,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中,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会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选项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通入水中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但水、二氧化碳及碳酸均为无色,因此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
【分析】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所以铁不会与氯化锌反应,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说明试管①中的铁又置换出试管②中氯化铜溶液中的铜。
【详解】A、通过实验可知:加入铁的质量为2a,每56份质量的铁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加入烧杯中后,会继续生成铜,无法确定反应后烧杯中固体是否含有铁,因为无法确定氯化铜溶液和铁粉质量的多少,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加入烧杯中后,会继续生成铜,说明试管②中氯化铜溶液有剩余,所以试管②中一定不含铁,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加入烧杯中后,会继续生成铜,无法确定反应后烧杯中溶液反应后一定没有氯化铜,因为无法确定氯化铜溶液和铁粉质量的多少,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0.C
【分析】除杂原则(1)尽量把杂质除净,(2)在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要增添新的杂质。
【详解】A、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一氧化碳不反应,干燥后即可得到干燥的一氧化碳故A正确;
B、Fe粉与稀硫酸充分反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铜,故B正确;
C、稀盐酸与CaCO3、CaO都反应,生成CaCl2,原物质被反应无法除杂,故C错误;
D、氢氧化钾溶液与CuCl2反应生成KCl和Cu(OH)2沉淀,故D正确。
故选C。
11.D
【详解】A、Cu2+、SO42﹣、H+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共存,但Cu2+的水溶液蓝色,故选项错误;
B、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C、Ba2+、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D、Na+、K+、NO3﹣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2.C
【详解】A、铁是在点燃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错误;B、加热高锰酸钾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故错误;C、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及其反应类型都正确,故正确;D、该反应不会发生,故错误。故选C。
13. D 氢氧化钙 Mg(OH)2+2HCl=MgCl2+2H2O 0、+1 AB 无法确定 1:6 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降温时硝酸钾结晶析出,而氯化钠不能结晶析出
【详解】(1)①A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该选项说法正确;
B 燃料燃烧引起的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C 控制燃烧条件可以防止爆炸,该选项说法正确;
D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例如隔绝氧气加热至红磷着火点时,红磷不能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②Ⅰ.在工业上,过程①中加入的物质A一般是氢氧化钙,是因为氢氧化钙价格较低,能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
故填:氢氧化钙。
Ⅱ.过程②中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OH)2+2HCl=MgCl2+2H2O。
故填:Mg(OH)2+2HCl=MgCl2+2H2O。
(2)①氯气是单质,因此氯气中氯元素化合价是0,次氯酸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化合价是+1。
故填:0、+1。
②A 清澈的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矿物质,是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过滤不能除去泉水中的所有杂质,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 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自身的净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D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
(3)①t1℃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因为不知道溶液是否饱和、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等。
故填:无法确定。
②t2℃时,向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加入50g KNO3充分溶解后,缓慢降温至t1℃,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因此50g水中溶解10g硝酸钾恰好饱和,则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10g:(10g+50g)=1:6。
故填:1:6。
③当KNO3固体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提纯的原理: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降温时硝酸钾结晶析出,而氯化钠不能结晶析出。
故填: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降温时硝酸钾结晶析出,而氯化钠不能结晶析出。
14. HCl Na2CO3 复分解 Na2CO3+Ca(OH)2=CaCO3↓+2NaOH
【详解】试题分析:B是一种常见的酸,且只含有两种元素,故B可能是盐酸,C是一种钠盐,且能与盐酸反应,故C可能是碳酸钠,E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产物,且能够与两种碱反应,故E是二氧化碳,
A是一种碱且能够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A可能是氢氧化钠D能与碳酸钠反应,故D可能是氢氧化钙;
(1)由分析知B是HCl,C是 Na2CO3;
(2)C→E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物是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C与D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推断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题型多样,变化复杂,条件隐蔽,容易出错,是一种既考查知识,又考查能力的题型.学生要在审题的基础上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经过分析,归纳,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
15.
【详解】①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而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化学方程式改写为:;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Na+、SO42-;
④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⑤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16.(1)延展性
(2)
(3)>
【详解】(1)根据“太阳神鸟”含金量高达94.2%,但厚度仅为0.02厘米,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将铜片和锡片分别伸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生成而铜片没有,说明锡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锡>H>铜,说明金属活动性锡>铜。
17.(1)CO2
(2)氧化物
(3)产生蓝色沉淀
(4)
【解析】(1)
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性物质由氢气、碳和二氧化碳,A 物质具有还原性,则A物质是氢气、碳和二氧化碳中的一种,D 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则D物质是碳酸钠,E 的水溶液为蓝色,则E物质是硫酸铜或氯化铜溶液,物质C能转化成物质E,且物质E是铜盐,则C是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或盐酸反应可转化成物质E,物质B可以与碳酸钠互相转化,且D是碳酸钠,则物质B是二氧化碳,物质A可以转化成物质B,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物质A是一氧化碳或碳,且一氧化碳或碳与物质C氧化铜反应,物质D碳酸钠可与物质F相互转化,则物质F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E铜盐反应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物质B是二氧化碳,化学式:CO2;
(2)
物质C是氧化铜,属于的物质类别是氧化物;
(3)
E 和 F是指铜盐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4)
D→F 反应是指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18.(1)Fe2O3
(2)做燃料(合理即可)
(3)Ca(OH)2+CO2═CaCO3↓+H2O
(4)Fe+H2SO4=FeSO4+H2↑
【分析】由题意可知,气体D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E,则E是碳酸钙,D是二氧化碳,G是浅绿色溶液,由固体C与硫酸反应生成,则G是硫酸亚铁溶液,A是某工厂废旧车床表面上红色固体的主要成分,则A是氧化铁,能与固体B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B可能是碳,生成的C为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的F为氢气,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详解】(1)由分析可知,A是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
(2)F为氢气,可以做燃料等;
(3)D转化E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反应②是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19.(1) CO2 ①③⑤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酒精灯
(2) A 燃烧匙 搅拌,散热,防止酸液飞溅 铁丝生锈,U型管中液面左高右低
【详解】(1)①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但没有酒精灯,不能用来制氧气;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根据图上的仪器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需要的仪器有:①③⑤;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
②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还需要补充的玻璃仪器是酒精灯;
(2)①A、木炭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水不会进入到瓶里去,测不出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稀释浓硫酸,酸入水,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铁丝和氧气、水反应而生锈,试管内压强减小,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能达到实验目的;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红色固体变为黑色,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②A中盛放木炭的仪器名称是燃烧匙;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散热,防止酸液飞溅;C中铁丝生锈,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D中化学方程式为:。
20. 放热 D 34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缓冲压强防止橡皮塞被弹开 不可行,因为浓硫酸稀释后会与铁槽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可能发生爆炸
【分析】(1)
①该装置是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来引燃白磷,说明该反应放热;
②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注射器活塞右移,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且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注射器活塞左移,故先向右再向左。
故选D;
③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注射器活塞左移,消耗氧气的体积为:(50mL+55mL)×1/5=21mL,最终活塞会停留在:55mL-21mL=34mL刻度处;
(2)
进行实验:滴水之前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滴水之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白磷燃烧的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氢氧化钠溶于水,及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小气球可以缓冲气压,防止橡皮塞被弹开;
拓展延伸:浓硫酸被稀释后,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或高温,容易发生爆炸,故该方案不可行。
21.(1)6.6
(2)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x。
x=5.3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98.1%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98.1%。
(3)AC
【解析】(1)
第一、二、三次中,每次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2.2g,第三次稀盐酸完全反应,将全部纯碱样品加入100g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6.6g;
(2)
第一次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列出化学方程式,利用碳酸钠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关系,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再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过程见答案;
(3)
A、水分蒸发,导致计算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进一步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故A正确;
B、锥形瓶中有二氧化碳气体残留,导致计算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小,进一步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B错误;
C、盐酸挥发,导致计算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进一步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故C正确;
D、加入稀盐酸中的纯碱样品过量,不影响实验结果,故D错误。
故选AC。
22.解:设理论上可生成FeSO4的质量为x
x=1.52t
答:理论上可生成FeSO4的质量是1.52t。
【详解】解:设理论上可生成FeSO4的质量为x
x=1.52t
答:理论上可生成FeSO4的质量是1.52t。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