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八年级科学期末考试专题练-实验探究题(二)
1.为破解原子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探索。
1897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有如下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 (填序号);
(2)反映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
A.B.C.
(3)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对你有哪些启示? (写出一点即可)。
2.小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他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KClO3质量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① 1.2g /
② 1.2g CuO 0.5g
③ 1.2g MnO2 0.5g
(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称量仍得到0.5g氧化铜,若要验证氧化铜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验证氧化铜的 不变。
(4)【预期结论】氧化铜也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
3.如图,甲表示绿色植物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乙表示植物体在夏季晴朗的一天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种生理活动的情况,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图乙中由曲线I代表的生理活动: 。
(2)在13时左右,曲线I代表的生理活动强度反而有所减弱,最可能与图甲中的 (用图中的数字表示)结构有关。
(3)在5~6时时段,判断植物体内有机物有无积累增加情况,并说明理由:
(4)利用所学知识,请你为“如何提高大棚中农作物的产量”提一个合理化建议:
4.在研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同学们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ab是一根导体,通过导线连接在灵敏电流计的两接线柱上。
(1)本实验中,如果观察到 ,我们就认为有感应电流产生。
(2)闭合开关后,若导体不动,磁铁左右水平运动,电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 。
(3)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速度,测出每次实验时电流表偏转示数的最大值,实验结果记录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在相同条件下,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速度(cm/s) 1 2 3 4 5 6
电流(mA) 2.0 4.0 5.9 8.1 10.2 11.8
(4)图2三种设备中,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 (填字母)
5.小金根据植物叶片气孔越多,蒸腾作用速率越快的原理,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了某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的关系。
实验步骤:
①取4支长势良好且叶片数量和表面积相同的某种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条,分别编号甲、乙、丙、丁。
②甲枝条不作处理,乙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丙枝条每片叶子的上表皮涂上凡林,丁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
③将4支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4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四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四个装置置于相同的阳光照射下,相同时间后称得硅胶干燥胶片质量增加分别为△m甲、△m乙、△m丙、△m丁。
请回答问题:
(1)步骤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层的目的是 。
(2)在该实验中使用了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转换为 。
(3)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请判断该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 (选填“多于”或“少于”)下表皮气孔数。
(4)小金还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你认为小金还要测量的是 。
6.学习KClO3的分解反应后,小徐对该反应的催化剂产生了疑问:除了MnO2,其他物质能做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吗?催化效果与MnO2比较有差异吗?他将几种不同的物质分别放入KClO3中,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编号 KClO3质量/g 加入物质 加入物质质量/g 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
实验1 5 — — 171
实验2 5 Fe2O3 _________ 58
实验3 5 MnO2 0.5 49
实验4 5 KCl 0.5 154
请据此分析:
对如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的操作是
。
(2)实验2所用催化剂的质量是 g。
(3)表中所列3种物质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 ,理由是 。
(4)通过实验小徐提出的两个问题有了答案: , 。
7.某生对教材中“实验室制取CO2时,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一般不选用稀硫酸。”这一句话产生了疑惑。于是提出了问题:实验室制取CO2在何种情况下可使用稀硫酸?
一般不能使用石灰石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2)安装如图实验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后,使一定浓度(适当)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在装置甲中与等质量的CaCO3粉末反应,装置乙、丙的作用是测量CO2的体积,装置乙中的液体应该具有 的性质。
(3)在相同条件下测得(2)中实验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实验结果:0-300s内,反应I比反应Ⅱ生成CO2的速率 (选填“快”或“慢”),但差距不大。
(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8.小金为验证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设计了如图实验,右侧底端固定有小磁铁的指针能绕转轴O转动。
实验1:将变阻器滑片P移至最上端,闭合开关S至a处,再将滑片P逐渐向下移动,观察指针示数的变化。
实验2:先将变滑片P移至最上端,闭合开关S至a处,记下指针示数和电流表示数;再闭合开关S到b处,调节 ,使电流强度保持不变,指针示数比之前更偏右。请回答:
(1)实验1的目的是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 的关系,实验1过程中指针向 (选填“左”或“右”)偏转,指针读数变 (选填“大”或“小”);
(2)补全实验2的操作 。实验2的目的是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 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
9.观察图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CO2,发生装置可选用 装置(填字母);若用正放在桌面上的F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则气体CO2应从 (选填“a”或“b”)端口通入;检验F中CO2是否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
(2)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气体。制甲烷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 装置(填字母);收集甲烷气体可选用C或E而不用D装置,由此推断甲烷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10.为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其中电磁铁固定不动)。
步骤1: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小车,小车上固定一块条形磁铁(如图)。
步骤2:将电磁铁a、c两接线端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的距离s1。
步骤3:断开开关,把小车重新放在起始位置,依次向左移动变阻器滑片,闭合开关,记录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电流的大小(安) 1.2 1.4 1.6 1.8 2.0 2.2
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 15 19 24 30 37 46
(1)通过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2)已知电磁铁线圈有较大电阻,在研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小金按前一步实验连接的电路,在电流表示数调到1.8A后断开开关。接着将电流表的连接线从a处移动到b处,再闭合开关, (写具体操作),然后再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
(3)此后,小金只是互换了电流表两接线、电源的两接线,再闭合开关,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11.小叶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C左右的热水中(如图2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方案四: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按图四所示方法处理。
(1)采用方案一可观察到图1中细胞 (选填“A"或“B")的气孔张开。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 。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 -段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于是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是 。
(4)在方案四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 (mB-mA)(选填“>”、“<"或“=”)。
12.微信、微电影、微实验已快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小金是个很有创意的同学,他在学了光合作用知识后,自己回家做起了实验:
①暗: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遮:把天竺葵叶片用三角形的不透光黑纸片遮盖,用回形针固定(如图1);
③照:然后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5h;
④脱: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用酒精隔水加热;
⑤滴:用清水漂洗叶后,滴加碘液;
⑥察:观察。
(1)步骤④中应将天竺葵叶片加热到何种程度?答: 。
(2)步骤⑥中预期小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能得出哪些实验结论?答: 。
(3)小金同学突发奇想,重复上述实验,获得了一张令人惊奇的叶片,如图2所示(叶片上显现了“浦江科学”四个文字)。他是如何修改上述操作的?答: 。
13.两种物质发生反应时反应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探究这一问题,小科以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为例进行了实验。下表为实验时所选药品,根据反应中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实验编号 药 品
Ⅰ 块状大理石5克、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100克
Ⅱ 块状大理石5克、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50克
Ⅲ 大理石粉末5克、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50克
(1)①根据小科绘制图像可知,反应速度快慢通过 反映。
②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小科确定了“两种物质反应时,反应速度的快慢与物质的颗粒大小、溶液的浓度大小有关”的结论,实验Ⅲ对应图像中曲线 。(选填“a”、“b”或“c”)
(2)下列现象中,可用(1)中结论解释的是( )。
A.将衣服展开更容易晒干。
B.家中煤气泄漏一段时间后,遇明火易引起爆炸。
C.小明人高马大,在运动会百米赛跑中荣获第一名。
(3)物质之间的反应快慢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再写出一个因素: 。
14.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且装置气密性良好。
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
步骤4:打开K1和K2,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瓶中液面刚低于燃烧匙底部时,立即同时关闭K1、K2,发现瓶中白磷燃烧,此时读出注射器中水量为V1毫升,导管b中水的体积忽略不计。
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只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
(1)白磷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似。步骤4中,白磷燃烧的现象是 。
(2)结合步骤2、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V1、V2来表示)。
(4)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
15.如下是小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氧化汞(HgO)加热时,会生成汞和氧气。反应结束后,所生成的汞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参加反应的氧化汞的质量是否相等呢?
[实验设计及过程]:按图示方法加热氧化汞,有以下步骤:a.加热试管;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
(1)你觉得小科应按怎样的顺序操作( )
A.bcdaefgh B.abcdefgh C.bcdaegfh D.abcdegfh
(2)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 ,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中旋钮 (选填“①”“②”或“③”) ;
(3)[实验分析] :小科根据数据计算得m1-m2≠ρV(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
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 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
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
16.小安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
(1)停止加热后冷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铜丝表面变黑色, ;
(2)小安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请你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
(3)启示:若利用 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
5.小安实验探究小球藻相关生理活动的情况:选取两份等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球藻于密闭的锥形瓶内,编号为A和B,如图甲。将O2和CO2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A、B瓶内,采集瓶内O2和CO2浓度的数据。(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1)写出小球藻叶肉细胞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 。
(2)若测定A、B瓶内氧气的浓度变化,24h后,A瓶氧气浓度上升,B瓶氧气浓度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A瓶中,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B瓶中氧气增加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将上述A瓶放在室外一昼夜,测得瓶内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小安认为小球藻在一天中无法积累有机物,其依据是 。
17.小嘉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在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及0.5克MnO2,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毫升15%的H2O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50毫升水呢?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H2O2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剧烈而引发事故。
[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
[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
[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H2O2溶液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变慢。
[交流反思]
(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在三次实验中滴加等量H2O2溶液时,需控制 相同。
(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 。
(3)为了探究H2O2溶液分解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C、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 。
18.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命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并得到一些数据如下表。(其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请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 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1)甲图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的生命活动是 (填字母) 。
(2)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对乙图中植物进行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处理,小组人员分析数据得到:20℃相比25℃下积累的有机物更多,请分析得出该结论的依据
。
19.电磁铁是通电产生磁的一种装置。为了使电磁铁断电立即消磁,我们往往采用消磁较快的软铁或硅钢材料来制作铁芯。这样的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吸引衔铁处于吸合状态;断电后磁性就随之消失,吸合面与衔铁分离,处于分离状态(如图甲)。有些电磁铁在断开电源时铁芯仍具有残余磁性,对衔铁存在磁力。这在电磁对接装置及其他特殊场合有一定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分析了影响电磁铁对衔铁的残余磁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增加固有气隙厚度来降低对衔铁的残余磁力。经多次实验后,分别绘制了电磁铁通电对衔铁的磁力和断电后对衔铁的残余磁力随固有气隙厚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丙)。
(1)将小磁针两个磁极依次靠近电磁铁铁芯顶端,若出现 现象,则铁芯仍存在残余磁性;
(2)根据乙、丙两图的信息并结合实际使用要求,请判断通过增加固有气隙厚度来减小残余磁力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
(3)科研小组人员想在电磁铁断电的同时给铁芯适当加热,来进一步减弱铁芯的残余磁性,此设想基于的假设是 。
20.某兴趣小组利用多株发育状况一致的天竺葵, 在适宜的相同温度下,做如图所示的有关光合作用实验。实验操作和分组处理见下表:
进行操作和处理 A组 B组 C组 D组
① + + + 十
②小烧杯中加入等体积的液体 足量Na0H溶液 蒸馏水 蒸馏水 蒸馏水
③用无色透明玻璃罩盖住植株和小烧杯 + + + +
④不同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 60000勒克斯 1000勒克斯 60000勒克斯 0勒克斯
⑤取一叶片,脱色处理后,滴加等量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注: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表中的“+”表示有该项操作;勒克斯为光照强度单位,数值越大表示光照越强。
(1)操作①具体是指 ;
(2)经过步骤④处理后,从C、D组植株厚度一致的叶片 上各取面积为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测得其干重分别为M克和N克,假设各组实验所用天竺葵植株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弱相同,则M--N的值表示 。
(3)经过步骤⑤之后,有同学将A、C两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A组叶片没有变蓝,C组叶片变为蓝色,可得出的结论是 ;
21.某同学参加课外拓展性活动,发现灵敏电流计内部结构与电动机、发电机内部结构类似(如图甲)。出于好奇,该同学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进行实验]去掉A电流计表面的透明面板,用手拨动指针,发现B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交流反思]在此实验中,与发电机功能相同的是 (选填“A”或“B”)电流计。
[拓展提升]
①反方向再次拨动A电流计的指针,发现B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 (选填“改变”、“不变”) ;
②该同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后发现B指针偏转角度有时大有时小。查阅 资料得知: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随电流大小的增大而增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仅让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增大,产生的感应电流也增大。利用原器材可以让B电流计的指针偏转角度更大的操作是 。
2022年浙江省八年级科学期末考试专题练-实验探究题(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②
(2)A
(3)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借助建立模型、认识原子结构逐渐接近本质等
【解析】【分析】(1)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据此分析;
(2)根据题目对α粒子运动情况的描述分析;
(3)根据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它们受到了排斥力,则α粒子与原子核带同种电荷。因为α粒子带正电荷,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
(2)根据题目描述可知,大多数α粒子没有受到排斥力继续沿原来的方向运动,只有靠近原子核的α粒子受到排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撞击到原子核上被完全反射回来,故选A。
(3)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对我的启示: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借助建立模型、认识原子结构逐渐接近本质。
2.【答案】(1)生成等体积的氧气需要的时间
(2)小
(3)化学性质
(4)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铜的催化效果。
【解析】【分析】(1)反应速度越快,生成氧气的速度越快。生成相同体积的氧气所用的时间越短,则反应速率越快。
(2)时间越短,则反应速率越快;
(3)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4)②和③中,其他条件相同,只是催化剂的种类不同,二者比较可以探究二者的催化效果是否相同。
【解答】(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生成等体积的氧气需要的时间。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称量仍得到0.5g氧化铜,若要验证氧化铜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验证氧化铜的化学性质不变。
(4)【评价设计】我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铜的催化效果。
3.【答案】(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6
(3)没有积累,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4)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或夜间适当降低大棚内温度,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温度)。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阳光强烈照射会使植物气孔完全关闭,且持续很长时间。
【解答】(1)图乙中由曲线I代表的是光合作用,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在13时左右,曲线I代表的生理活动强度反而有所减弱,阳光强烈时,气孔闭合,因此最可能与图甲中的6气孔结构有关。
(3)在5~6时时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没有积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4)提高大棚中农作物的产量的方法: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或夜间适当降低大棚内温度,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温度)。
故答案为:(1)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6(3)没有积累,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4)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或夜间适当降低大棚内温度,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温度)
4.【答案】(1)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2)有
(3)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大,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
(4)B
【解析】【分析】(1)当有电流经过灵敏电流计时,它的指针会发生偏转;电流的方向不同,电流计的指针摆动方向也不同。
(2)只有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此时导体没有切割磁感线,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3)根据表格数据,描述感应电流大小与导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4)根据三种设备的工作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1)本实验中,如果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我们就认为有感应电流产生。
(2)闭合开关后,若导体不动,磁铁左右水平运动,由于磁场沿竖直方向,因此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3)根据表格数据得到:在相同条件下,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大,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
(4)A.当强弱不同的电流经过扬声器的线圈时,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而振动起来,将电流转化为声音,故A不合题意;
B.当靠近麦克风讲话时,声音引起线圈振动,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感应电流,故B符合题意;
C.当电流经过电动机的线圈时,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这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1)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
(2)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质量的增加值
(3)少于
(4)锥形瓶内剩余的水的质量
【解析】【分析】本实验以实验的形式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水蒸气则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且在叶片上,上表皮的气孔数量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量。
【解答】(1)植物体内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用油膜盖水面,可以阻止瓶中里面的水散失,所以步骤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层的目的是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
(2)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不容易观察,因此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质量的增加值,更加明显地观察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该方法属于转换法。
(3)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因此甲枝条水分散失做多,而乙枝条叶子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散失水分量少于甲枝条,丙枝条水分散失少于乙枝条,丁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散失水分最少,因此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请判断该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少于下表皮气孔数。
(4)小金还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因此小金还要测量的是锥形瓶内剩余的水的质量。
故答案为:(1)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2)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质量的增加值(3)少于(4)锥形瓶内剩余的水的质量
6.【答案】(1)将橡胶塞塞住试管,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0.5
(3)MnO2;收集50mL氧气所需的时间最短
(4)Fe2O3和KCl也能做KClO3分解的催化剂;Fe2O3的催化效果相对好一些。
【解析】【分析】(1)用手握住试管后,试管受热温度升高,里面的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从而从导管口逸出,于是会看到气泡产生,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3)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则催化剂的效果越好。
(4)根据表格数据,对题干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判断解答。
【解答】(1)对如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的操作是:将橡胶塞塞住试管,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催化效果的影响时,需要控制氯酸钾的质量和催化剂的质量相同,因此实验2中催化剂的质量应该是0.5g。
(3)根据表格可知,表中所列3种物质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MnO2,理由是:收集50mL氧气所需的时间最短。
(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①Fe2O3和KCl也能做KClO3分解的催化剂;
②Fe2O3的催化效果相对好一些。
7.【答案】(1)反应产生的硫酸钙是微溶物质,它会包裹在石灰石表面,使酸液不能与石灰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
(2)不与二氧化碳反应且不溶解二氧化碳
(3)快
(4)实验室没有稀盐酸时可用稀硫酸和碳酸钙粉末反应来替代制取二氧化碳。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产物的可溶性以及对反应物的影响分析解答;
(2)装置乙中装满液体,生成的气体对水施加压强,于是液体从导管流入量筒。当液体停止流动时,进入量筒内液体的体积就是生成气体的体积。据此可知,用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应该与液体不反应,且气体的溶解性很小。
(3)根据丁图,比较300s时生成气体的体积大小即可;
(4)如果使用碳酸钙粉末与稀硫酸反应,那么生成硫酸钙对反应的影响就会变小,则可以替代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解答】(1)一般不能使用石灰石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反应产生的硫酸钙是微溶物质,它会包裹在石灰石表面,使酸液不能与石灰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
(2)稀硫酸分别在装置甲中与等质量的CaCO3粉末反应,装置乙、丙的作用是测量CO2的体积,装置乙中的液体应该具有不与二氧化碳反应且不溶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3)根据图丁可知,当300s时,反应I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于反应II的气体体积,则反应I比反应Ⅱ生成CO2的速率快,但差距不大。
(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验室没有稀盐酸时可用稀硫酸和碳酸钙粉末反应来替代制取二氧化碳。
8.【答案】(1)电流大小;右;大
(2)滑动变阻器滑片P;线圈匝数多少;当电流大小不变时,电磁铁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解析】【分析】(1)影响电磁铁磁场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根据实验1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首先根据滑片移动分析阻值变化,再确定电流变化和磁场强弱变化,最后分析指针的读数变化。
(2)在探究电磁铁的磁场大小与线圈匝数的实验中,要控制通过线圈的电流相同而改变线圈匝数,据此补全实验2的操作。根据实验2的描述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
【解答】(1)在实验1中,变阻器的滑片位置改变,则通过线圈的电流大小改变,那么实验1的目的是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当滑片向下移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减小,通过线圈的电流变大,则电磁铁的磁场变强,小磁铁受到吸引后向左移动距离更大,而指针向右偏转,且读数变大。
(2)实验2的补充步骤为:滑动变阻器滑片P。在实验2中,将开关从a改接到b,线圈的匝数变大,则该实验研究电磁铁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多少的关系。据此得到结论:当电流大小不变时,电磁铁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9.【答案】(1)B;a;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b端口,观察是否熄灭
(2)A;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气体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解答。
(2)根据(1)中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实验大理石和稀盐酸,那么发生装置应该选择“固液常温型”,即选B。
用正放在桌面上的F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会集中在集气瓶的底部,则二氧化碳应该从长导管a进入,而空气从短导管b排出。
检验F中CO2是否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b端口,观察是否熄灭。
(2)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气体,应该选择“固态加热型”,即选装置A。
收集甲烷气体可选用C排水法,说明甲烷气体难溶于水;选用E向下排空气法而不选用D向上排空气法,说明甲烷密度比空气小。
10.【答案】(1)其它条件相同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将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直到电流表的示数为1.8A,断开开关,将小车放起始位置,闭合开关
(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的方向是否有关
【解析】【分析】(1)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根据表格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要改变线圈匝数而控制电流大小相同。当连接线从a移动到b时,线圈匝数变小,电阻变小,根据R总=R变+R线可知,要保持总电阻不变就必须增大变阻器的阻值,据此确定操作步骤即可。
(3)电源的两个接线调换后,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方向改变,据此分析探究目的。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其它条件相同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接着将电流表的连接线从a处移动到b处,再闭合开关,将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直到电流表的示数为1.8A,断开开关,将小车放起始位置,闭合开关,然后再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
(3)此后,小金只是互换了电流表两接线、电源的两接线,再闭合开关,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的方向是否有关。
11.【答案】(1)A
(2)多或密度大
(3)贴上滤纸时间过长/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
(4)<
【解析】【分析】装置A由于叶子未处理,所以能正常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快,装置B中叶子的下表皮被用凡士林涂抹,所以下表皮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而上表皮照样可以进行,所以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慢,而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士林涂抹,和装置D没有叶子一样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不减少。
【解答】(1)采用方案一可观察到图1中细胞 A的气孔张开。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多或密度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 -段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于是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是贴上滤纸时间过长或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
(4)A叶片不处理蒸腾作用最大,mA最小,B叶片下表面涂凡士林,只用气孔少的上表面进行蒸腾作用,mB大于mA,C叶片两面涂上凡士林,因此不进行蒸腾作用,mC最大,因此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 mB-mA。
故答案为:(1)A(2)多而密度大(3)(4)贴上滤纸时间过长/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4)<
12.【答案】(1)叶片脱色至黄白色
(2)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光合作用的条件需要光
(3)步骤②中将不透光的黑纸片改为挖空文字“浦江科学”的长方形黑纸片
【解析】【分析】本题为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光是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解答】(1)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2)步骤⑥中预期小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未遮光部分遇碘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遇到淀粉会变蓝,而植物需要光合作用。
(3)小金同学突发奇想,重复上述实验,获得了一张令人惊奇的叶片,叶片上显现了“浦江科学”四个文字,这是因为步骤②中将不透光的黑纸片改为挖空文字“浦江科学”的长方形黑纸片。
故答案为:(1)叶片脱色至黄白色(2)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光合作用的条件需要光(3)步骤②中将不透光的黑纸片改为挖空文字“浦江科学”的长方形黑纸
13.【答案】(1)产生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所用的时间(合理即可);a
(2)B
(3)温度、压强(气压)、催化剂、物质的种类等(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①反应速度的快慢与生成气体的体积和反应时间有关,可以用相同时间内比气体体积的方法比较反应快慢,用可以用生成相同体积的气体比所用的时间大小比较反应快慢。
②根据结论给表格中三个实验的反应速度排序即可。
(2)分析各个现象中包含的原理即可。
(3)根据自己对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1)①根据小科绘制图像可知,反应速度快慢通过产生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所用的时间反映。
②实验I、II比较,II中稀盐酸浓度大,反应更快,即速率II>I;
实验II、III比较,III中大理石的颗粒更小,接触面积更大,反应更快,即塑料III>II;
则速度III>II>I;
则实验III对应图像中曲线a。
(2)A.将衣服展开更容易晒干,是因为展开后蒸发面积更大,蒸发更快,故A不合题意;
B.煤气的颗粒非常小,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非常大;泄漏一段时间后,空气中煤气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遇明火燃烧速度极快,容易引起爆炸,故B符合题意;
C.小明人高马大,在运动会百米赛跑中荣获第一名,与反应速率无关,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3)物质之间的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可能为:温度、压强(气压)、催化剂、物质的种类等(合理即可)
14.【答案】(1)产生大量的白烟
(2)必须与氧气接触
(3)
(4)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测出注射器中剩余V2毫升的水,V2偏小了。(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略低于80℃来测量体积V2,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粉末,则看到瓶内产生大量的白烟;
(2)比较2、4两个实验中影响燃烧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如果集气瓶中温度低于80℃,那么瓶中气体体积偏小,压强偏小,于是从注射器中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偏大,而注射器中剩余水的体积V2偏小,则测出氧气的体积偏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白磷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似。步骤4中,白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的白烟。
(2)步骤2、4中的白磷都是可燃物,温度都已经达到80℃,2中的白磷浸泡在水中,不能与氧气接触,因此没有燃烧;4中的白磷在水面下降后与空气接触而燃烧,则说明白磷燃烧的条件:必须与氧气接触。
(3)步骤4中注射器内水的体积V1就是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
步骤5中,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其减少的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即氧气体积为(V1-V2);
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4)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测出注射器中剩余V2毫升的水,V2偏小了。(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略低于80℃来测量体积V2)
15.【答案】(1)A
(2)防止产生的氧气溶解在水中;①
(3)B;C
【解析】【分析】(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先按照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药品→组装器材→加热→收集→停止加热→取出导管→测量装置和剩余药品的质量进行安排;
(2)根据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解答。旋钮①用于调整高度,而旋钮②用于固定试管夹,旋钮③用于调整试管夹的松紧。
(3)根据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小科的实验步骤应该如下: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
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
a.加热试管;
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
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
即正确的顺序为bcdaefgh。
(2)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防止产生的氧气溶解在水中,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中旋钮① ;
(3)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则生成氧气的质量偏小,但是不会影响装置的总质量,故A不合题意;
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导致装置中的空气溢出,从而使收集到气体的质量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此时测出的氧气体积不是正常状态下的体积,计算出的氧气质量不是偏大就是偏小,故C不合题意。
故选BC。
16.【答案】(1)左端(a端)下沉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会改变
(3)有气体反应或者生成
【解析】【分析】(1)铜丝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由于氧元素的加入,会使左端铜丝的质量增大,据此描述实验现象即可。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3)气体很容易逸出,从而使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发生改变,因此必须控制气体的变化。
【解答】(1)停止加热后冷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铜丝表面变黑色,左端(a端)下沉;
(2)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他的结论是错误,理由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会改变。
(3)启示:若利用有气体反应或者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
17.【答案】(1)速度(或时间)
(2)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氧气体积(或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的时间或量筒内液面下降的快慢) [继续探究]
(3)H2O2溶液分解快慢可能与温度有关。
【解析】【分析】(1)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速度越大,化学反应的速度越大,即滴入溶液的速度也会影响反应的快慢,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2)生成氧气的速度,与氧气的体积和时间有关,可以利用控制时间相同比较氧气体积或氧气体积相同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即可;
(3)H2O2溶液的浓度相同但是温度不同,肯定小嘉认为H2O2溶液的分解快慢与溶液的温度有关,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在三次实验中滴加等量H2O2溶液时,需控制速度(或时间)相同。
(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氧气体积(或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的时间或量筒内液面下降的快慢)。
(3)为了探究H2O2溶液分解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C、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H2O2溶液分解快慢可能与温度有关。
18.【答案】(1)C
(2)温度为5℃到3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
(3)在相同时间内,20℃光照下吸收CO2量与黑暗下释放CO2量的差值大于25℃时的差值。
【解析】【分析】A过程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即植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B过程为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气孔将水分散发到空气中;C过程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制造有机物。
【解答】(1)甲图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的生命活动是C,即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2)由图表数据可知,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温度为5℃到3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
(3)对乙图中植物进行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处理,小组人员分析数据得到:20℃相比25℃下积累的有机物更多,得出该结论的依据为:在相同时间内,20℃光照下吸收CO2量与黑暗下释放CO2量的差值大于25℃时的差值 。
故答案为:(1)C(2)温度为5℃到3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3)在相同时间内,20℃光照下吸收CO2量与黑暗下释放CO2量的差值大于25℃时的差值
18.【答案】(1)其中一次磁极被排斥
(2)可行,随着固有气隙厚度的增加,残金磁力减少相对值比较大,通电时磁力减少相对量较少;
(3)温度越高磁性越弱(其他合理解释均可)
【解析】【分析】(1)如果电磁铁的铁芯存在残余磁性,那么将小磁针的两个磁极靠近时,肯定有一次为同极,它们之间相互排斥。
(2)根据丙图分析衔铁剩余磁性随气隙厚度的变化规律即可;
(3)根据“给铁芯适当加热,来进一步减弱铁芯的残余磁性”,分析磁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即可。
【解答】(1)将小磁针两个磁极依次靠近电磁铁铁芯顶端,若出现其中一次磁极被排斥现象,则铁芯仍存在残余磁性;
(2)根据乙、丙两图的信息并结合实际使用要求,请判断通过增加固有气隙厚度来减小残余磁力可行,理由:随着固有气隙厚度的增加,残金磁力减少相对值比较大,通电时磁力减少相对量较少;
(3)科研小组人员想在电磁铁断电的同时给铁芯适当加热,来进一步减弱铁芯的残余磁性,此设想基于的假设是:温度越高磁性越弱。
20.【答案】(1)暗处理24小时(或遮光处理24小时或无光处理);
(2)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后,4平方厘米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
(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解析】【分析】进行有关光合作用实验时,先对植物进行暗处理24小时,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绿色植物在有光条件下,即进行呼吸作用又进行光合作用,而在无光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而进行呼吸作用时则会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
【解答】(1)操作①具体是指对几组天竺葵进行暗处理24小时(或遮光处理24小时或无光处理),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C组天竺葵在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即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而D组天竺葵在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设天竺葵经过步骤①暗处理后,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的干重为a,经过步骤④处理后,从C、D组植株厚度一致的叶片上各取面积为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测得其干重分别为M克和N克,各组实验所用天竺葵植株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弱相同,则M=a+在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N=a-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所以,M—N的值表示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后,4平方厘米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
(3)由表中信息可知,A、C两组实验变量是氢氧化钠溶液。A组小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因此A组天竺葵因不能吸收足量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以用碘液处理后叶片不变蓝;C组小烧杯中是蒸馏水,不影响天竺葵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以用碘液处理后叶片变蓝。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暗处理24小时(或遮光处理24小时或无光处理);(2)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后,4平方厘米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21.【答案】A;改变;加快A指针的拨动速度(或相同时间内增大指针的拨动幅度)。
【解析】【分析】【交流反思】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为电磁感应,即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将机械能转化电能;
【拓展提升】①反方向拨动A的指针时,导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反。当通过B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时,指针受到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因此摆动方向相反;
②B电流计的指针偏转幅度增大,那么通过它电流增大,则A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增大,即A指针的拨动速度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交流反思]在此实验中,拨动A的指针,A的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反应电流,从而使B指针摆动,则与发电机功能相同的是电流计。
【拓展提升】①反方向再次拨动A电流计的指针,发现B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改变;
②利用原器材可以让B电流计的指针偏转角度更大的操作是:加快A指针的拨动速度(或相同时间内增大指针的拨动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