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内容 《四季》--春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能感受音乐场景及音乐情绪等要素的变化,模唱乐曲《春》的 主题旋律。 2.通过聆听、演唱、互动游戏等方式,认识回旋曲式、作曲家维瓦尔第,并尝试初步创作。 3.在音乐的欣赏中体验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场景及音乐情绪等要素的变化。 在聆听中,感受乐器音色,并能模唱乐曲《春》的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聆听感知四个插部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意境与画面,并能用不同课堂乐器来表现。 在游戏中,认识回旋曲式并尝试初步创作。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主题旋律的学习 多次钢琴弹奏主题旋律。 教师弹琴时请一位学生指着谱子,教师随机停,其他学生观察他有没有指错 要求学生指着谱子时,也要在心里演唱 请一位学生上来指着谱子,其他同学唱。 问主题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从什么地方感受出来的? 节奏?音高?音色(使用的乐器音色)?速度?力度? 教师给学生一个回答模版 如:情绪是开心的,因为节奏较紧凑,速度稍快。 7、让学生用一个图形来表示这个主题(图形要符合音乐形象) 百鸟争鸣·插部一 的学习 1、插部一听到了春天里的什么小动物?从什么地方感受出来的? 节奏?音高?音色(使用的乐器音色)?速度?力度?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表达? 根据插部一感受到了歌曲中的鸟鸣声,请问你可以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鸟鸣声?(竖笛第一节) 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表达? 再次播放第一插部,请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做强弱变化的鸟鸣声,为第一插部伴奏。 潺潺流水·插部二的学习 插部一结束后继续播放。问:听到了什么旋律?(主旋律)带领学生根据强弱变化一起画圆。 仔细听,是春天的什么现象出现了?(冰雪融化,潺潺流水) 从什么地方感受出来的?(小提琴的音高,大提琴的节奏) 用什么课堂乐器来表现?用什么图形来表现?(造浪鼓、沙蛋、雨声筒)(流水的图形) 雷声轰鸣·第三插部的学习 插部二结束后继续播放。问:听到了什么旋律?(主旋律)带领学生根据强弱变化一起画圆。 这次音乐中描述了春天什么样的天气(春雷) 从什么地方感受出来? (尽量让给学生自己回答) 用什么图形?什么乐器来表现? 万物复苏·第四插部的学习 插部三结束后继续播放。问:听到了什么旋律?(主旋律)带领学生根据强弱变化一起画圆。 请学生仔细聆听感受插部四的强弱变化,并讲述自己的感受?并跟随音乐演绎一下。 3、用小草的图形来记录这一主题。 完整演绎 完整播放全曲,并将一些小乐器(雷声筒、沙蛋、雨声筒、造浪鼓、等)发给一部分学生。 黑板上完整呈现几个主题和插部出现的顺序。(前期图形要根据听到的插部逐个呈现) 根据图形,向学生简单阐述回旋曲式的含义。 播放现场演奏的视频,明确乐器名称和外形,讲述《四季》还有夏秋冬,有时间可以继续让学生拓展欣赏。 演唱主题,并记忆主题 通过聆听,从音乐上分析感受的来源。 学生将感受的同时说出产生这感受的理由。(注意引导) 学生大多会选择圆形、八字型等带有圆弧的形状 小提琴的高音区表现鸟鸣,且强弱变化明显,在模拟鸟鸣声 学生摸索发现有些课堂乐器可以模拟鸟鸣。 试着用竖笛头跟随插部进行演奏。 学生先听一会,有人听出来后,教师引导画主题旋律的图形 根据教师提示,讲述自己听到的内容,并解释为什么? 用流水图形和造浪鼓来表现插部二。 聆听出主旋律,并在黑板记录 讲感受和产生原因 用图形和乐器来表现音乐中的元素。 聆听记录主题旋律 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来演绎这一主题万物复苏的感觉。 完整聆听音乐根据音乐变化来演奏不同的乐器,主题旋律一起画圈。万物复苏主题要求有乐器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乐器伴奏。 拓展学习 图形表现主题时:如学生说用直线三角形来表现,教师可以边唱边划图形,如果不符合,要注意引导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思考“为什么产生这样感受?”这一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度的去挖掘音乐。培养学生聆听欣赏音乐的能力。 带领学生探索哪些课堂乐器也可发出这些音乐中描绘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到拟声的乐趣。 完整的感受全曲,了解乐器、曲式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