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红物理》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全章表格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杏红物理》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全章表格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6-27 10:17:57

文档简介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第一节:走进微观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4年6月4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学情分析
这节课呈现内容的是微观的世界,比较抽象;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能充分地看到这一点,注意采用恰当的方法:比如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八年级的学生也正是由于年龄的缘故,富于想象、有朝气和活力、爱钻研、肯动脑,这是本节课的优势。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宇宙万物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网络上收集相关资料,锻炼自己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及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建立。
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法、讨论、交流法。
学习方
法指引
多媒体播放有关物质组成的图片和影片,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 钩码 杠杆 羊角锤 瓶起 老虎钳 剪刀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课本P214图11-1、11-2、11-3等。
配文:尘土、树木、水、火焰、空气、星辰,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从无垠的宇宙到微小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在我们的周围,有潺潺的流水,美丽的鲜花,飞翔的小鸟,嬉闹的人群,这是我们熟悉的世界;而在人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世界里,同样奥妙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目前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进入这样的微观世界。
讲解:从微观世界到无垠的宇宙,存在着各种各样
从生活现象感知物质的组成
?
?
了解本节课的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复习引入
的物质。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着物质的奥秘。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进微观世界。
学生看书
新课教学
1、物质的组成
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课件展示:
①古希腊的水、火、土、气“四元素说”;
②我们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说”。
③后来,人们认识到若将物质无限分割下去,所得颗粒会愈来愈小,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将这种颗粒命名为“分子”。
④现代科技使人们观察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展示一些图片)
交流和讨论:课件展示P215图11-6——龟裂的土地

引导学生讨论:干旱的田龟裂为土块,土块又碎为细泥,细泥又碎为沙尘,沙尘还能继续分裂吗?沙尘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吗?问:分子有多小呢?

2、微观粒子
问:分子是最小的微粒吗?还可以再分吗?
①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有的分子是由单个原子组成的,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叫做“多原子分子”。(课件展示:水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它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
②19世纪70年代,人们对放电现象进行的研究,发现了阴极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课件展示:汤姆生的枣糕“电子”模型)
学生回答: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所组成,称为“四元素说”。
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五行说”。
沙尘还会继续分裂为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
沙尘随风飘荡,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会引起城市的沙尘暴等。
氢分子是最小的分子,其尺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质量只有10-27㎏左右。
通过阅读能答出问题
能回答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③1909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在成功进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课件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④问: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吗?
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还可以放出质子和中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由此可知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课件展示)
⑤问:质子和中子是最小的微粒吗?它们不可再分割了吗?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其中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课件展示)
(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相互间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回答: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例如:水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原子不是物质的最小微粒,还能再分割,19世纪70年代,人们对气体放电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阴极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委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能理解
能说出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3、微观粒子的空间尺度
问: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它们的大小数量级是多少呢?
(课件展示)
讲解:20世纪中叶起,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粒子加速器,借助粒子加速器发现了μ子、κ介子、π介子、Λ超子、Σ超子、τ子等400余种粒子。这些粒子的发现使人类对微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深层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将永无止境!




1. 物质的组成
2. 微观粒子
3. 微观粒子的空间尺度
总结本节课知识
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
1. 分子概念: 。大多数分子直径数量级: 。体积数量级10-30m3。
单分子油膜法测直径原理:d=V/S,
2.原子概念:比分子更小的微粒。
(1)电子是科学家 在研究阴级射线时首先发现的。
(2)原子结构:
①汤姆生模型内容: 。后被证明不正确。②原子结构:(卢瑟福模型)
因而整个原子是不带电的。(此模型是建建立在粒子轰击 实验基础上的,其实验现象是大部分粒子 ,少部分粒子 。这表明 。
③质子、中子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 ”组成。
3.家庭作业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218 1、2、3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教学反思
一、亮点:
从身边的物体延伸到无限的宇宙,让他们感悟宇宙之大。教师要养成他们思考问题的合理思维:提出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面,最小的物质有多大呢?从而引领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先分割物体,直到分子,由分子进入微观模型,让学生体会小微观世界里同宏观世界里一样充满了我们不知的领域,我们的科技水平越高,认识的领域就越多。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的作品没有完成。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学生们能够积极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完成作品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会更好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探索宇宙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4年6月24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浩瀚的宇宙为题材,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大部分学生都对宇宙及其探索的内容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与学生的经验、 兴趣等相一致,动静结合,满足学生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时期的学生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应通过一些形象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让学生从直观的知识中建构关于宇宙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会根据哈雷彗星的周期计算它出现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
培养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方法
抽象法、比较法
学习方
法指引
提前预习,读书指导,讨论法,举例法,归纳,课件演示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课件)提前让学生查阅太阳系及九大行星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资料,和影像资料,学生自制道具。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引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已走进微观世界,初步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以及分子动理论,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去探索宇宙。
1. 识图——创设情境 ??? 使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并进行归纳和比较。 ??? 教师归纳:这些图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前两幅图充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下面请同学们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条,进行网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
从我们生活的地球开始,让学生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
了解本节课的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一、面对无边无际的苍穹,你一定有许多疑问,联想和猜想,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宇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注、困惑、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宇宙是如何构成的?人类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呢?请同学们按时间顺序交流你所收集的资料限每人讲一点,可以补充。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部分时间人类主要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古人通过对日月星辰及周围事物的观察,设想着宇宙的模样。
古人通过对日月星辰及周围事物的观察,设想着宇宙的模样,如有古人认为地球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大气中运行,其上方扣着穹顶。
在欧洲,在宗教的影响下,人们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这种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达千年之久。
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因为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终生受到宗教势力的迫害.
15世纪末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解决了人的思想,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对宇宙进行科学探索的伟大时代。1543年,哥白尼通过30多年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日心说”。
1632年伽利略用望远镜探索宇宙,人类的视线深入到了更为宽广的天空。
飞向太空一直是人类不灭的梦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20世纪,人类终于梦想成真,踏上了太空的旅程。
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宇宙会发生大爆炸吗?地球也会发生大爆炸吗?
除地球外,其他星球有人居住吗?
天圆地方,中国古代星象图
地心说
日心说。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61年4月12日,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人类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
学生 兴趣浓,激情被点燃
知道一些常识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二、为了寻找地球以外的知音,美国1972年和1973年先后发射了”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探测器,带有一封访问地球外文明的”介绍信”,”介绍信”是一块镀金铝质金属牌,设计新颖别致,上面镌刻着表示人的形象的一男一女、氢原子符号、航天器外形与人体的比例以及标明太阳系及其地球位置的图像,同时绘制了地球相对于14个脉冲星的位置关系。这是一张通往太空的名片,能在宇宙中保存几万年之久。
在发射“先驱者”号5年之后,1977年7月至8月,美国又向太阳系和宇宙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上面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唱片可放音120min,主要内容有115幅照片和图表,介绍了太阳系的概况及其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面貌、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状况等,其中有中国的长城照片;用世界上60种语言说的问候语,其中有中国的普通话等;风、雨、雷及各种鸟兽等的声音和音乐等。
银河系中有众多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出太阳外,距地球最近的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是40万亿km,光从比邻星出发大约需要42年才能到达地球。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其中,仙女座河外星系是离银河系比较近的一个星系。从仙女座发出的光需要200万年才能到达地球,也就是说,我们看见的仙女座已经是200万年以前的仙女座了。
翻开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篇章,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对天空一直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和幻想,民间也有许多神话传说,请同学们说说。
现在人们同样对太空充满的幻想是什么?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首先是利用航天技术的优势,更加全面地了解日地空间环境,考察了高空辐射,宇宙射线,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其次,开发太阳系资源以及通过对各大行星形成的研究,了解地球形成的历史,
看神州六号的发射,嫦娥一号的发射,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使人类踏上了地球以外的土地—月球
嫦娥三号的发射,中国空间站的建立。
看视频,太阳系。
嫦娥奔月
每年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
外星人
在太空建立永久的居住地
在太空建太阳能发电站
很激动
有很多感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探索生命的起源,发现更多的新天体,揭开宇宙演化的奥秘,探访宇宙人的踪迹等。
太空中还有许多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
学生讨论激烈
有热情




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学生明晰了学习的进行程序和思维过程。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
1.在欧洲,在宗教的影响下,人们错误的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产生了 的宇宙观,这种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达千年之久。
2.1543年哥白尼通过30多年的观察与分析,发表了 。
3. 是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并计算出这颗行星轨道后,在预测轨道上发现的。
4.在 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年4月12日,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5.我们生活的地球是 里一颗相对很小的行星、太阳是这个系统唯一的 ;日出日落现象是由于 原因引起的。
6.除地球之外,你用眼睛能够看到并感觉到的星球是 ,第二大星球是 ,第三大星球是 ;距离我们最近的星叫 。
7.家庭作业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228 请提问1、2、3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
信息技术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信息技术下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学生在展示中学习,在交流中碰撞,水到渠成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具体体现在:
1、 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
2、 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持久性。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本节课内容有点多,讲的过快了些。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通过课件展示一下效果可能更好。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效果应会更好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看不见的运动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4年6月22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概念课,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分析总结出来的,所以教材对分子动理论的每项内容都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通过讨论宏观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
3.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应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抽象法、比较法
学习方
法指引
猜想→实验→再猜想;活动交流;分析论证;评价;归纳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课件)、量筒两个,集气瓶6个,玻璃片3个,烧杯两个,铅块2个,注射器1个,酒精,水,二氧化氮气体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引入新课
复习巩固:1.物质是由_____或_____组成的,分子是由_____组成的。
2.水有水的化学性质,保持这种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分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我们已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怎样排列的?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样密不透风呢?
这些又小又轻的分子是不是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呢?
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猜想
学生能回答问题
加深巩固基础知识
有点难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问题提出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画简图,并请出同学们观察桌上的装有5mL酒精和5mL水的量筒,问学生看见水和酒中的空隙吗? (板书:看不见的运动)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
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课件展示:研究固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实例介绍。
将机油装入一个壁很厚、相当坚固的钢筒中,然后加上2万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这个压强相当于子弹出膛前枪膛里压强的100倍),结果发现钢筒“流泪”了,也就是说机油从钢筒里渗透出来,说明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间隙。(该实验在通常情况下很难做)。
师: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将针筒的活塞拉到最上端,针筒中充满空气,用手将针筒嘴按住,往下推活塞,针筒中空气被压缩。
师:该现象表明了什么?
归纳以上的实验及收集的资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一、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应比预计的要小。
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间隙。
气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能明显看见
效果应该不错
能感受到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1) 各小组将空瓶口对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第二个实验探究做),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
(2) 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课件展示: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1毫米深。可见,固体分子也在不停地运动。
师:归纳以上的两个实验现象及收集的资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二、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压紧,下面吊着钩码时,能不能将它们拉开?(注意将两块铅的表面氧气层刮掉;互相磨合并压紧)
该现象表明了什么?
(2) 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请同学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三、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活动交流四、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两瓶气体混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表明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整杯水都变成蓝色了,表明液体的分子也在不停地运动。
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两块铅块可以粘在一起,下面挂个钩码也不能把它们拉开。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水不容易被压缩。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实验效果较好
课件效果好
能由实验得出结论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 固体: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 液体: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3) 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举例说明
能理解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你归纳得很好,以上三个知识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下面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
1. “八月桂花香”,很远就能闻到桂花香,这是扩散现象;它说明 ; 2.一根铁棒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胶水能把两张纸粘在一起,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 。
3.下列现象中,说明物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脏水中有许多小虫在乱动,毫无规律
B、衣箱放樟脑丸,过些日子衣服上也有了樟脑味
C、教室里大扫除时,灰尘满屋飞扬
D、洗过的湿衣服,过些日子变干了
4.将两块光滑的干玻璃放在一起,很容易把它们分开,但是如果在玻璃上洒些水后再将它们放在一起,就很难把它们分开。这一现象说明( )
A、固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液体分子间有作用力
B、同种分子没有作用力,而异种分子间有作用力
C、任何分子间有作用力,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
D、水具有黏性,分子间是否具有作用力与此无关
5.吸烟有害健康,国际卫生组织规定了“世界戒烟日”,无烟场所的标志也处处可见。因为在公共场所一个人抽烟,其他人也会“被动抽烟”,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6.家庭作业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223 1、2、3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教学反思
一、亮点:
本节涉及到微观领域的分子特点,学生看不到摸不着,不易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把抽象的微观概念通过多媒体转变成宏观的、可视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和学习之。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一些组的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本节课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下效果可能更好。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会更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