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参考答案:
D 2. B 3. D 4.C 5. C 6. B 7. A 8. D 9. D 10. B 11. B
12. A 13. D 14. B 15. C
共11分(1)三、四(1分);蛇的消失使鹰所处营养级降低,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减少,鹰能获取更多能量,导致鹰的数量增加(3分)(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分);物质循环(1分)(3)食草动物的捕食降低了植物间的竞争;(2分)c(1分);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某种牧草的种群最大数量 (2分)
17. 共10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分);消费者(1分)(2)低(1分)(3)在Y岛选择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适量施肥实验后发现Y岛植物干重有所恢复,与W岛差异不显著(3分)(4)B(1分);D(1分);C(1分);A(1分)
18. 共10分(1)青蛙(1分);呼吸作用(1分)(2)a或g(2分);遗体、残骸(1分)(3)e/b×100%(1分);g、h、i(2分)(4)K值(环境容纳量)(1分);c (1分)
19.共10分 (1)①②⑤(2分)(2)①②③④(1分);繁衍(1分)
(3)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2分);利用蝗虫病原微生物(微孢子,细菌,病毒等)感染蝗虫,抑制其生长繁育产卵提取(蝗虫或某些植物)信息素吸引蝗虫聚集,利用农药杀死(3分)(4)可持续发展 (1分)
20.共14分(1)酵母菌(1分) (2)葡萄糖(1分) 酒精(1分) CO2(1分) (3)未夹住发酵瓶的充气管(1分) 发酵液从充气管流出,发酵液变酸(2分) 瓶中发酵液过多,淹没了排气管在瓶内的管口(2分) 排气时发酵液从排气管流出(1分) 葡萄醋(或果醋)(1分) 葡萄酒(或果酒)(1分) 葡萄酒(或果酒)(1分) (4)未及时排气(1分)来凤中学高2024届高二(下)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难度系数0.52 区分度0.37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 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
C. 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
D. 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全部的棕头鸥
2.某研究人员为研究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把乳酸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分别培养在三个半固体培养基中,几天后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中的微生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B. 乙中的微生物在有氧与无氧的条件下呼吸作用的产物都有CO2
C. 丙中的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D. 甲、乙、丙中的微生物均为分解者
3.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B. 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 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图中d1/d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4.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5.研究人员在调査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 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 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 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6.下列有关运用的方法或策略与其对应的目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目的之一是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
B. 采用标志重捕法时标志物不能太醒目,目的是防止测得的种群密度值不准确
C. 在田鼠数量达到“S”型曲线的K/2时进行防治,目的是防止发生鼠害
D. 在田间喷洒性外激素,主要目的是通过直接影响死亡率来降低种群数量
7.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8.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会影响果树的产量
D. 该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将保持不变
9.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10.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 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
C. 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11.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 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B. 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C. 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多 D. 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2.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 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适当砍伐,可以改变落叶松的种群的水平结构,从而减少竞争
B.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C. 表中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大均呈现了增加趋势
D. 适度砍伐,使人工林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
13.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力推广稻田养蟹(鸭)、麦田养鸡等农田互作模式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营养价值
B.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应继续坚持下去
C. 农业机械收割玉米、小麦,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疏松了土壤,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 温室大棚技术的完善和普及,有效地提高了蔬菜产量,这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关
14.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2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 % ,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 10千克 B. 55千克 C. 100千克 D. 110千克
15. 我国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齐民要术》记载:将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意思是将酒曲浸到活化,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八斗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浸曲发”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加快
B.“鱼眼汤”现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
C.“净淘米”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D.“舒令极冷”的目的是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除标记外,每空 分,共55分。
16.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局部),图乙表示该草原食草动物捕食强度对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鹰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若蛇消失,导致鹰的数量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除图甲所包含成分外,还有________和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物排遗物、动植物遗体残骸分解成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功能。
(3)图乙中,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低于a时,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畜 量时,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图中________点水平。该生态系统中某种牧草的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
17.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________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________者。
(2)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
由图可知,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________。
(3)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________。
(4)综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
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 B.北极狐捕食海鸟
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 D.海鸟数量减少
北极狐引入并定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群落变化
18.某稻田生态系统中有卷叶螟及其天敌——青蛙等生物,图甲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图乙表示卷叶螟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次级消费者指的是________,①②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2)图甲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h表示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内的能量。
(3)由图甲可知,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利用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的能量。
(4)图乙中,e点时卷叶螟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为获得水稻产量的最大收益,应将卷叶螟种群密度至少控制在________(填图中字母)点对应密度之前。
19. 2020年初非洲异常'气候为蝗虫创造了理想的繁殖条件。它们具有聚集扩散和迁移习性,能将分散的危害变为灾害。开启这个习性变革的秘密正藏在它们的大腿上。当越来越多的蝗虫摩肩接踵,相互碰撞就打开了这个危险的开关。神经冲动让沙漠蝗释放苯乙腈,集结号就会吹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属于沙漠蝗种群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⑥消费者
(2)蜜蜂、蚂蚁、鱼也有群居现象,由此推测引起蝗虫聚集的因素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蝗虫密度②食物空间分布③聚集信息素④触觉等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蝗虫群体迁飞,不仅增加了个体获得食物的机会,同时还有利于种群的________,从而在漫长的自然选择的压力中增加生存进化的几率。
(3)蝗灾防治,方法不同。多数国家采用喷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这样做的弊端是________。若生物防治,可通过牧鸡、牧鸭、椋鸟等天敌,可有效降低蝗虫密度。除了上述方法,请写出生物防治蝗虫的方法________。
(4)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之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________的道路,共克时艰,才是正确的选择。
20. 葡萄发酵可产生葡萄酒,请利用相关的知识回答问题:
注:各发酵瓶的左侧管为充气管,右侧管为排气管
(1)利用葡萄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
(2)该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可分解________,产生的终产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
(3)甲、乙、丙三位同学将葡萄榨成汁后分别装入相应的发酵瓶中,在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如图所示。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均需排气一次。据图分析,甲和丙同学的操作有误,其中甲同学的错误是____________,导致发酵中出现的主要异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丙同学的错误是________,导致发酵中出现的主要异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上述发酵过程结束后,甲、乙、丙同学实际得到的发酵产品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假设乙同学的某一步骤操作错误导致发酵瓶瓶塞被冲开,该错误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