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
1.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A.存在社会等级分化 B.贵族宗教信仰虔诚
C.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D.玉器制作工艺精良
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各国变法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消除了兼并战争
C.确立了儒学地位 D.巩固了西周统治
3.右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秦朝完成了货币统一
B.圆形方孔钱被后世长期沿用
C.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D.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制较混乱
4.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外来物产;同时,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美洲高产物种向中国的传入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5.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取消了士族特权
6.史学界认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以下史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B.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品级较低官员担任宰相 D.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
7.唐太宗曾对侍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下列举措符合上述思想的是
A.文德治国,尊孔崇儒 B.礼贤下士,虚怀纳谏
C.大兴文治,改革吏治 D.休养生息,不夺农时
8.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驻扎在都城的部队)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A.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 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9.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内“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为了供应需要,民间送入城中所宰的猪,“每日至晚每群万数”。这反映了当时东京
A.城市管理混乱 B.农业技术先进
C.坊市制度完善 D.商业繁荣发展
10.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
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门第观念日渐淡化
C.社会成员的身份完全平等 D.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11.朱元璋在明初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终洪武之世,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设军机处 B.废除宰相 C.设置行省 D.宦官专权
12.清朝从设立台湾府到签订《尼布楚条约》、从平定噶尔丹叛乱到设置驻藏大臣的历史,反映出一个鲜明的主题。以下对这一主题提炼合理的是
A.经济的繁荣与危机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屈辱与抗争
13.嘉庆《南翔镇志》记载:(明朝时期)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材料反映出
A.农业生产出现商品化 B.嘉定是全国棉业中心
C.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 D.棉纺织业的技术精良
14.1638年,有一位西班牙海军军官说:“中国皇帝能够用来自秘鲁的银条修建一座宫殿。”这说明当时
A.鸦片走私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B.海禁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C.西方对中国的殖民侵扰加剧 D.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5.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中国借此扩大贸易逆差 D.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
16.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重点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A.成立了总理衙门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创办了新式学堂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17.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表示:“永眠的中华开始觉醒,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据此可知,李鸿章认为
A.《辛丑条约》加深了民族危机 B.这场战争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为作者观点提供最主要依据的是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实现了社会生活的移风易俗
C.辛亥革命传播了社会主义理念 D.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下表是1913年—19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A.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均呈增长趋势
B.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卓有成效
C.中国民族工业彻底摆脱了列强控制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20.1917年,陈独秀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意在
A.发动新文化运动 B.批判满清政府
C.否定传统文化 D.推动文学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合计40分)
2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在制度上有重要建树,在中国封建制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变革时期。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等
材料三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具体名称,并简述秦朝制度建立的深远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空缺的“”是哪一机构,并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3分)
(3)阅读材料三,除制度以外,试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这几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该方面的新发展。(8分)
22.(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
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指出材料一描述的选官制度。思考相较这一制度,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并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作用。(6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7分)
23.(11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与洋务派在“变”这一主张上的异同,并分别说明两种主张的历史影响。(7分)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C B A D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D B D B A D D
二、非选择题
21.
(1)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 分)
影响: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2 分)
(2)填空:门下省。(1 分)
作用: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升效率;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2 分)
(3)经济上,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一些地区出现经济作物的固定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都发展迅速。商业繁荣,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民族政权间互市贸易活跃。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思想上,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并逐渐受到官方尊崇。
文学艺术上,词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白话小说出现,书法追求个性,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技上,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言之成理,无史实错误即可,8分)
22.
(1)九品中正制。(1分)
创新:选官标准为才能;选官方式为考试。(2分)
作用: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任意3点得3分)
(3)前期:废科举。(1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八股取士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任意3点得3分)
后期:为科举平反。(1分)
原因:废除科举带来消极后果;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任意2点得2分)
23.
(1)举例:“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两例4分)
(2)异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1分);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康有为还主张学习西方制度。(2分)
影响: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抵抗了西方经济侵略;推动了西学传播,解放了思想;开启中国近代化,经济工业化先河;刺激和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2分)
维新思想启蒙民众,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中国政治民主化实践;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