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分析与处理课堂教学设计【一】【二】一.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一】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从多个视角分析了唐太宗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第1课封建社会初期的秦始皇和第3课封建社会后期的康熙相比,唐太宗以其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成为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和典范,有力的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科素养,但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时还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不断启发、点拨,以便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客观地评价唐太宗在历史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鼓励学生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晚年自省,认识其
作为一代名君的为政智慧。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的表现和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后世的影响。六.教学策略 把学案导学与多媒体平台教学相结合,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堂教学设计【二】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板书
设计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感受贞观探究贞观评说太宗反思贞观板书
设计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感受贞观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颇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结合材料和你掌握的知识概括
贞观之治的表现。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 生产发展
民风淳朴 社会和谐
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开放 ······板书
设计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感受贞观探究贞观探究贞观一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起家的?
玄武门之变怎么回事?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随父在晋阳起兵反隋。618年,李渊即帝位,国号唐。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被封为秦王。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先后打败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等,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
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
玄武门,射杀太子李
建成、齐王李元吉,
后又逼李渊退位,自
己登基称帝。《贞观之治》剧照探究贞观二“贞观之治”是怎样出现的,
唐太宗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唐太宗在贞观之治时期的措施及影响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故要求“广开耳目,求贤访哲。”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杜
如
晦“房谋杜断”选贤任能 魏征辞世后唐太宗“思征不已,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魏征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唐太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
虚怀纳谏
完善三省六部制资料:在贞观年间,还建立了死刑三复奏制度,即对要执行死刑的罪犯,必须复奏皇帝三次才能用刑。到贞观四年,全国秩序已经恢复正常,社会出现了安居乐业的初步局面。“是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
——《旧唐书·太宗纪》慎用刑法资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资料: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存百姓”的民本思想 “寒门”出身的李义府,通过科举入仕朝廷。贞观后期升至门下省典仪。起初,李义府担心自己出身寒微,难以参与朝政,写下:“上林许多树,不借一枝栖”的诗句。太宗打消他的疑虑说:“吾将全树借汝,岂为一枝!” 你能从上述材料中提取出哪些有效信息?重视人才,不问出身 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唐代诗人·陈陶《陇西行》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中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将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长安1234玄奘西游日本遣唐使开放的对外政策,兼收并蓄。唐太宗在贞观之治时期的措施及影响 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加
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制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社会稳定;扩大
统治基础,加强
中央集权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天可汗”(突厥、吐蕃)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国家发展;文化的多元性具体措施贞观之治探究贞观三 据史料记载
①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
唐太宗“渐恶直言”。
②贞观十九年(645年) 远征高丽。
③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
贞观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奢侈现象增加。
④唐太宗晚年参与到史官所写的
起居注当中。请分析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表层原因:治世已久,成就已在,滋生骄逸深层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政治的好坏过多依赖于君主的个人素质。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然犹之尽美之踪,于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
——《帝范》 板书
设计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感受贞观探究贞观评说太宗 1、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
2、评价历史人物要确定评价标准。要看这一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等。
3、辩证的分析,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要实事求是,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评价历史人物的准则: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
——唐太宗自评《全唐文》卷十评说唐太宗 “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唐?吴兢 《贞观政要?序》
“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北宋?欧阳修 《新唐书?太宗本纪》 “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明?明宪宗 请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评价? 唐太宗作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其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调整制度,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团结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老师评唐太宗板书
设计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感受贞观探究贞观评说太宗反思贞观反思贞观 伟大的时代,自有伟大的精神和智慧,即使相隔千年,依旧照耀今天。 中国历史上,贞观一朝,不是我们的国家经济最繁荣,或是疆域最广阔的朝代,但是,其政治清明,却无有朝代可出其右。? 如何认识“贞观精神”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以德化民,民惟邦本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克己纳谏以民为本,慎用刑法以诚相待,民族融合对外交流,兼收并蓄文德治国,崇儒尊孔贞观精神理性执政 创造和谐
以民为本 勤政爱民贞观精神对当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