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应用
1.请结合以下文段内容,补写文中空白处的文字。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1)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造就通天大道。
2.为了促进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体验,某校语文学习兴趣小组以单元篇目为依托,建立学习任务群,组员讨论该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后,组长确立主题,然后分任务给组员,围绕群文比较探究分析并借助网络整合素材。请按照下面的示例,为三个单元的不同篇目各拟写一个主题。要求体现各单元群文的共同主题及核心价值,5字以内。
示例: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六国论》
探究主题:责任与担当
原因分析: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
请按照示例,完成以下各小题。
(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插秧歌》
探究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
探究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别了,“不列颠利亚”》
探究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①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工匠精神( )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②推上神坛,( )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③,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 )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④。的确,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3.文中有四处运用了引号,其中与另外三处用法不同的一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来 更不是 当然
B.从来 也不是 固然
C.本来 也不是 当然
D.本来 更不是 固然
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________赋予器物以生命,________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________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________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________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 更 并不是 也不是 而是
B.不仅 更 不但 也要 更要
C.既 也 并不是 也不是 而是
D.既 也 不但 也要 更要
7.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以19年解牛数千之功力,技法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足以见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同时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庖丁的精神境界里,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的技艺能够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苏格拉底看来,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我们要以大国工匠为榜样,做一个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高凤林被誉为“金手天焊”,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20世纪70年代初,刚迈出校门的高凤林走进了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弧焊组,跟随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习技艺。师傅给学员们讲中国航天艰难的创业史,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讲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这让高凤林暗下决心,要成为像师傅那样对航天事业有用的人。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习惯拿筷子比划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日益积攒的能量迸发出来,一次又一次突破、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20世纪90年代,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组成,全部焊缝长达900米,焊枪多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
在首台大喷管的焊接中,高凤林连续昼夜奋战一个多月,腰和手臂麻木了,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用毛巾热敷才能减轻痛苦。凭借着高超的技艺,高凤林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成功焊接出第一台大喷管。但随后的X光检测却显示,大喷管的焊缝有200多处裂纹,面临被判“死刑”的命运。
高凤林异常镇定,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最终判断出“裂纹是假的”的判断力。经过剖切试验,在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所谓的“裂纹”,确实只是焊漏与方管壁的夹角所造成的假象。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试车台,这一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让高凤林首次尝到了知识和技术结合的幸福感。
此后,在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焊接第二台氢氧发动机的关键时刻,公司唯一的一台真空退火炉发生炉丝熔断,研制工作一时陷入停滞。要想恢复设备运转,必须有人从窄小的炉口缩着肩膀钻进去,将炉丝重新焊接在一起。那时正值盛夏,炉内氧气本就稀薄,焊接时还要输送氩气进行焊接保护,情况十分凶险。高凤林忍住长期加班导致的胃痛,主动要求钻炉抢险,三进三出,前后近两个小时,成功地焊好炉丝,真空炉恢复了运转。高凤林由此被业内誉为“金手天焊”。
工作期间,高凤林愈发感到知识的可贵。前后9年时间,他在工作之余积极用知识武装自己,先后取得机械工艺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的大专和本科文凭。
(摘编自张惠清《高凤林:为火箭铸“心”,为民族筑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的技法之所以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因为他把对“道”的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匠工蕴道”的境界。
B.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指向“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只需要他能够熟练掌握所从事的技艺,把这类事情做好即可。
C.高凤林成功焊接出第一台大喷管并准确判断“裂纹”的真假,使得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得以成功应用,大幅提升了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
D.高凤林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拥有“金手天焊”的美誉,这是人们对他高超技艺给予的极高评价。
9.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及《庄子》文章对工匠精神本质内涵的阐释,意在说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日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B.材料二第4段使用精确的数字,既增强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客观性,也使读者感受到高凤林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C.材料二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材料一论述工匠精神,材料二报道大国工匠,从不同角度彰显工匠精神的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10.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作材料一第1段最后一句的论据的一项是( )
A.鲁班被誉为“鲁之巧人”,他创造的许多灵巧实用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让当时的人们从原始、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B.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耐心解答顾客的询问,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了人民群众。
C.带电作业工王进在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实验后,选择了带电检修特高压线路的“秋千法”,获得了“±660千伏带电作业第一人”的荣耀。
D.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为了系统学习桥吊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在40多岁时开始自学高中课程,还购买了清华大学的教材,从原理上学起。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2段的行文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高凤林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跟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三:
从电影的制作规模来说,《长津湖》绝对称得上“史诗级”的,单就剧本来说,军事专家兰晓龙打磨了整整五年,初稿多达13万字,在导演的建议下反复修改,删减到了6万字。为了拍好这部“纪念碑”一样的电影,军事专家和历史顾问在拍摄过程中全程坐镇。从筹备到拍摄,整个剧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7万多名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过程,还特意邀请了退役老兵参演。志愿军身上的棉服、胸章、绑腿全都一比一还原,枪、炮、子弹甚至连“坦克”都是剧组在国防部的帮助下造出来的,能开能走,外形一模一样,耗资巨大却仍然摆脱不了因为戏份被炸毁的命运。就连《长津湖》中出现的每一次行军和战争场面,都是由导演、编剧还有军事专家一起精心设计的,绝对让人挑不出错来。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肉。每位主演进组之后都要和导演、编剧一起写角色的人物小传,不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谁都别想开机。对此,导演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不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意义。”这部电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就是发扬工匠精神,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C.材料三认为“工匠精神”是对文艺作品“史诗级”的精致追求,《长津湖》就是为中国人的那份工匠精神而拍摄的。
D.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力量。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鼓励守着“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躲进小楼成一统”,安静地、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
B.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倡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地提升自我,安心做一个工匠,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C.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明白“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只要冰心一片、物我两忘,就一定有巧夺天工的卓越。
D.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像《长津湖》中每个主演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才开机一样,去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1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观点的一项是( )
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B.只为艺精心,何患不功名。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6.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发扬工匠精神”座谈会,请根据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二:
中国拥有3 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三: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已经记录了半本多,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这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导致我们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精神。这是我们目前最欠缺的地方。”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四: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具备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摘编自“新浪网”)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提到的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材料二报道了中国3 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C.材料三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没有工匠精神。
D.材料四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品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19.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20.下列针对四则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说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仅仅在技术上,而且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21.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结合二、三、四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应用
1.请结合以下文段内容,补写文中空白处的文字。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1)__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__。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2)__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__,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3)__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__。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造就通天大道。
【解析】 第一空,“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介绍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后面“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补充,可写“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第二空,依据后面的“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却”表转折关系,前一句应高于“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可以概括为“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
第三空,根据前文“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此处应写成“亦是……”的句式,是对“工匠精神”的比喻,由“手艺人的安身之本,……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企业的金色名片”,因此可以填写“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2.为了促进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体验,某校语文学习兴趣小组以单元篇目为依托,建立学习任务群,组员讨论该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后,组长确立主题,然后分任务给组员,围绕群文比较探究分析并借助网络整合素材。请按照下面的示例,为三个单元的不同篇目各拟写一个主题。要求体现各单元群文的共同主题及核心价值,5字以内。
示例: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六国论》
探究主题:责任与担当
原因分析: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
请按照示例,完成以下各小题。
(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插秧歌》
探究主题:__劳动的礼赞__
(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
探究主题:__良知与悲悯__
(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别了,“不列颠利亚”》
探究主题:__伟大的复兴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①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工匠精神( )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②推上神坛,( )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③,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 )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④。的确,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3.文中有四处运用了引号,其中与另外三处用法不同的一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①③④中引号都是表直接引用,②表特定称谓,所以只有②与其它三处不同。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从来 更不是 当然
B.从来 也不是 固然
C.本来 也不是 当然
D.本来 更不是 固然
【解析】 第一空:“从来”,(副)一直;历来。“本来”,(形)原有的;(副)从前,先前。这里强调工匠精神一直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用“从来”合适,排除C、D两项。第二空:“也不是”是表并列的关联词,“更不是”是表递进的关联词,语境中“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都是作为否定的内容,他们的关系应为并列关系,故用“也不是”,排除A项。第三空:“当然”,(形)应该这样;(副)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上文常说出理由。“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是连词。由后文“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可知这里是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用“固然”。
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答:__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而是”之后将坚守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完整呈现,不断抬升其地位,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增强了气势,具有说服力。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________赋予器物以生命,________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________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________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________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不仅 更 并不是 也不是 而是
B.不仅 更 不但 也要 更要
C.既 也 并不是 也不是 而是
D.既 也 不但 也要 更要
【解析】 “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两个句子语意递进,前面两个关联词形成递进关系,排除C、D两项;“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应是否定,“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应为肯定,故第三、第四关联词从反面说明,第五个关联词从正面强调,同时和前面的“不是……,也不是……”呼应,排除B项。
7.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答:__①内容上:从多个角度层层推进地阐述了一流心性对一流技术的重要性,强调了观点,有说服力。②形式上: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增强论证气势。__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以19年解牛数千之功力,技法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足以见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同时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庖丁的精神境界里,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的技艺能够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苏格拉底看来,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我们要以大国工匠为榜样,做一个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高凤林被誉为“金手天焊”,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20世纪70年代初,刚迈出校门的高凤林走进了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弧焊组,跟随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习技艺。师傅给学员们讲中国航天艰难的创业史,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讲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这让高凤林暗下决心,要成为像师傅那样对航天事业有用的人。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习惯拿筷子比划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日益积攒的能量迸发出来,一次又一次突破、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20世纪90年代,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组成,全部焊缝长达900米,焊枪多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
在首台大喷管的焊接中,高凤林连续昼夜奋战一个多月,腰和手臂麻木了,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用毛巾热敷才能减轻痛苦。凭借着高超的技艺,高凤林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成功焊接出第一台大喷管。但随后的X光检测却显示,大喷管的焊缝有200多处裂纹,面临被判“死刑”的命运。
高凤林异常镇定,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最终判断出“裂纹是假的”的判断力。经过剖切试验,在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所谓的“裂纹”,确实只是焊漏与方管壁的夹角所造成的假象。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试车台,这一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让高凤林首次尝到了知识和技术结合的幸福感。
此后,在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焊接第二台氢氧发动机的关键时刻,公司唯一的一台真空退火炉发生炉丝熔断,研制工作一时陷入停滞。要想恢复设备运转,必须有人从窄小的炉口缩着肩膀钻进去,将炉丝重新焊接在一起。那时正值盛夏,炉内氧气本就稀薄,焊接时还要输送氩气进行焊接保护,情况十分凶险。高凤林忍住长期加班导致的胃痛,主动要求钻炉抢险,三进三出,前后近两个小时,成功地焊好炉丝,真空炉恢复了运转。高凤林由此被业内誉为“金手天焊”。
工作期间,高凤林愈发感到知识的可贵。前后9年时间,他在工作之余积极用知识武装自己,先后取得机械工艺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的大专和本科文凭。
(摘编自张惠清《高凤林:为火箭铸“心”,为民族筑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庖丁的技法之所以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因为他把对“道”的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匠工蕴道”的境界。
B.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指向“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只需要他能够熟练掌握所从事的技艺,把这类事情做好即可。
C.高凤林成功焊接出第一台大喷管并准确判断“裂纹”的真假,使得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得以成功应用,大幅提升了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
D.高凤林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拥有“金手天焊”的美誉,这是人们对他高超技艺给予的极高评价。
【解析】 “只需要他能够熟练掌握所从事的技艺,把这类事情做好即可”错误。由原文“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可知,要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需要熟练掌握所从事的技艺,把这类事情做好,但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包括很多方面,如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等等,所以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并不只需要他能够熟练掌握所从事的技艺,把这类事情做好即可。
9.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材料一提及《庄子》文章对工匠精神本质内涵的阐释,意在说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日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B.材料二第4段使用精确的数字,既增强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客观性,也使读者感受到高凤林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C.材料二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材料一论述工匠精神,材料二报道大国工匠,从不同角度彰显工匠精神的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解析】 A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日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错误。由原文“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可知,材料一提及《庄子》文章对工匠精神本质内涵的阐释,意在说明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B项“也使读者感受到高凤林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错误,通过这些精准的数据可以使读者感受到高凤林扎实的基本功。C项“语言”错误。材料二中没有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
10.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作材料一第1段最后一句的论据的一项是( C )
A.鲁班被誉为“鲁之巧人”,他创造的许多灵巧实用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让当时的人们从原始、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B.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耐心解答顾客的询问,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了人民群众。
C.带电作业工王进在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实验后,选择了带电检修特高压线路的“秋千法”,获得了“±660千伏带电作业第一人”的荣耀。
D.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为了系统学习桥吊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在40多岁时开始自学高中课程,还购买了清华大学的教材,从原理上学起。
【解析】 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当代大国工匠的技艺能够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A项强调的是鲁班创造出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B项强调的是张秉贵工作中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C项强调了王进获得了“±660千伏带电作业第一人”的荣耀,是因为他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实验后,选择了带电检修特高压线路的“秋千法”。D项强调了许振超为了系统学习桥吊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进行自学的精神。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2段的行文脉络。
答:__①首先指出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②接着阐明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德性。③进而论证工匠因为具有德性而成为我们行为的典范。④最后说明大国工匠具有工匠精神,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__
12.高凤林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 ①立志高远,不断进取:他认识到航天事业对国家的重要性,立志成为对航天事业有用的人;他意识到知识的可贵,不断学习。
②刻苦训练,冷静求实:为了练好基本功,他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地练习;面对焊缝裂纹,他镇定分析,通过试验找到真相。
③不畏艰难,勇挑重担:他克服身体困难,成功焊接出第一台大喷管;主动承担钻炉抢险重任,完成工作。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跟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三:
从电影的制作规模来说,《长津湖》绝对称得上“史诗级”的,单就剧本来说,军事专家兰晓龙打磨了整整五年,初稿多达13万字,在导演的建议下反复修改,删减到了6万字。为了拍好这部“纪念碑”一样的电影,军事专家和历史顾问在拍摄过程中全程坐镇。从筹备到拍摄,整个剧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7万多名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过程,还特意邀请了退役老兵参演。志愿军身上的棉服、胸章、绑腿全都一比一还原,枪、炮、子弹甚至连“坦克”都是剧组在国防部的帮助下造出来的,能开能走,外形一模一样,耗资巨大却仍然摆脱不了因为戏份被炸毁的命运。就连《长津湖》中出现的每一次行军和战争场面,都是由导演、编剧还有军事专家一起精心设计的,绝对让人挑不出错来。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肉。每位主演进组之后都要和导演、编剧一起写角色的人物小传,不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谁都别想开机。对此,导演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不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意义。”这部电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就是发扬工匠精神,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C.材料三认为“工匠精神”是对文艺作品“史诗级”的精致追求,《长津湖》就是为中国人的那份工匠精神而拍摄的。
D.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力量。
【解析】 “‘史诗级’的精致追求”“《长津湖》就是为中国人的那份工匠精神而拍摄的”错。材料三原文“从电影的制作规模来说,《长津湖》绝对称得上‘史诗级’的”,强调的是《长津湖》的制作规模宏大;《长津湖》的拍摄体现了工匠精神,但不是为工匠精神而拍摄。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鼓励守着“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躲进小楼成一统”,安静地、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
B.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倡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地提升自我,安心做一个工匠,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C.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明白“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只要冰心一片、物我两忘,就一定有巧夺天工的卓越。
D.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像《长津湖》中每个主演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才开机一样,去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解析】 A项“就要鼓励……‘躲进小楼成一统’”错,材料二说的是“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B项“安心做一个工匠”错,材料一说的是“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C项“只要……就”太绝对,材料二“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强调的是保持初心和忘我精神的重要性,选项错误解读了条件关系。
1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观点的一项是( B )
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B.只为艺精心,何患不功名。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析】 A项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强调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支持题干观点。B项强调不断提升技艺,精益求精,自然能成就功名。能支持题干观点。C项强调内因根本的作用。不能支持题干观点。D项批判目光短浅。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16.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__首先,结合时代特点,指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接着从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和固本凝神的时代精神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随后从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方面,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最后呼吁人们践行工匠精神。__
17.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发扬工匠精神”座谈会,请根据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答:__①要敬业尽职。热爱学习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真尽责的精神状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②要专心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实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学习更需要专心专注。③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学习上要注重细节,做到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二:
中国拥有3 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三: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已经记录了半本多,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这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导致我们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精神。这是我们目前最欠缺的地方。”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四: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具备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摘编自“新浪网”)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材料一中提到的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材料二报道了中国3 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C.材料三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没有工匠精神。
D.材料四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品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解析】 A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错。材料一的表达是“‘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没有提到“已被淡化”;B项“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错。“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 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C项“没有工匠精神”错。原文表述是“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导致我们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注意是“很难培养出”,因此不是“没有工匠精神”,而是尚有欠缺。
19.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解析】 C项“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错。材料一说的是“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可见“匠心独运”是文化领域里的,是“工匠精神”的延伸。
20.下列针对四则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材料二说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仅仅在技术上,而且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解析】 C项“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错,偷换概念。材料二说“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是“圆珠笔头”,而非“圆珠笔”。
21.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__第一段先概述“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第二、三段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第四段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延伸,第五段是对“工匠精神”现状的表述及展望。__
22.请结合二、三、四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 (1)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2)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