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怀化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9)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怀化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9)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5 11:1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怀化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九)
题 号 一 二 总 分
25题 26题 27题 28题
得 分
温馨提示:本卷共6页,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若使用答题卡,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在本试题卷上作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 案
题 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2 23 24
答 案
1、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2、生病了去医院看病,医生通常会看你的脸色、听听声音、问你的病情、按你的脉搏。由此我们会联想到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3、刘秀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其原因不包括
A.释放奴婢 B.合并郡县 C.兴办太学 D.惩处贪官
姓名 主要成就
张仲景 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结合自身的行医心得写成《伤寒杂病论》
华佗 他的行医足迹遍布各地,又认真钻研医术。发明了“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
4、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
科技成就简表》, 从中可以得出
中国古代
A.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世界
B.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编写
D.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
5、右图所示人物是陈独秀,他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反映了
A.新式报刊的创办
B.社会生活的变迁
C.纺织技术的革新
D.通商口岸的增加
6、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军兵团的领导干部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与这些言论相关的军事行动是
A.会宁会师 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C.百团大战 D.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
7、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每叶(同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请你说说它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提倡白话文
C.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D.提倡新生活
8、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个情节:李大钊说,我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他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民间去。据此分析,他主张
A.知识分子与群众相结合 B.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以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D.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9、图片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记载了一段生动的历史。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10、世界文学名著能再现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图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一千零一夜》 D.《十二铜表法》
11、《全球通史》中记载:“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这一帝国和宗教分别是
A.古代印度——佛教 B.波斯帝国——伊斯兰教
C.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 D.拜占庭帝国——东正教
12、“它曾经给非洲人带来了黑暗的记忆,这种灾难不仅仅表现在人口的减少上,也深刻地展现在经济发展构建等方面,是影响非洲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一件大事!”材料体现了
A.殖民扩张的血腥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非洲文明的衰落 D.“三角贸易”的罪恶
1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小王同学在学习时要制作如图年代尺,请你帮他完成空白处的内容
A.三级会议的召开 B.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C.颁布《民法典》 D.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4、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①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②第一国际成立 ③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④巴黎公社建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B.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D.宣告了工业时代的到来
1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在音乐国度里挥洒;列夫 托尔斯泰用犀利的笔锋剖析现实,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梵高用激情的画笔尽情描绘,在生活的烈焰中绽放。下列作品与材料中人物相关的有①《英雄交响曲》 ②《复活》 ③《蒙娜丽莎》 ④《向日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俄国的1861年改革使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改革中的哪一内容为“崭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A.地主不许干涉农奴的生活 B.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C.农奴获得的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18、日不落帝国是指太阳无论何时都不会在其领土上落下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这个国家首次骄傲地自称“日不落帝国”。此国是
A.英国 B.西班牙 C.葡萄牙 D.日本
19、“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句话旨在说明
A.沉重打击了西方帝国主义残酷统治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为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D.促使沙皇俄国由民主制走向了专制
20、某学习小组以“生态与人口问题”为主题设计展板,下列不会选用的图片是
A.太平洋垃圾带示意图 B.一部手机走天下设想
C.加速融化的南极冰山 D.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21、右图是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某文物的照片。下列关于该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B.出土于湖南宁乡
C.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D.是贵族用的乐器
22、如果看到“平江起义”、“百团大战”、“抗美援朝”、“共和国元帅”的解说词,那么介绍的历史人物应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贺龙 D、彭德怀
23、红军在长征途中,下列哪一事件初步扭转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A.湘江之战 B.通道转兵
C.遵义会议 D.巧渡金沙江
24、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列有关中外科技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有①陈国达教授创立的地洼学说开辟了大地构造研究的新领域 ②黄伯云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培育出湘云鲫(鲤) ③帕特农神庙是罗马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④阿拉伯的《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25题14分,26题10分,27题14分,28题14分,共52分)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所示两枚邮票
材料二: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相称的举措,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 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民感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古丝绸之路绵延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中外交流的两个史实。(2分)
(2)材料二中“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是什么事件?(1分)该事件有何积极意义?(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并概述该政策产生的消极影响。(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与世界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2 )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以往搞革命的人”总是重视“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与之相比,中国共产党重视什么?(1分)
材料二:如果北伐战争没有农民的有力支援,进军绝不会那么迅速,也难以取得那样有效的胜利。而农民的支援是靠着中共所组织的农会发动起来的。
——《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2)材料二反映的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三: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3)材料三中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1分)
材料四: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只
(4)材料四表明淮海战役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淮海战役胜利的历史作用。(2分)
材料五: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5)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为“改变这种情况”所颁布的法律文件。(1分)
材料六:邓小平同志孜孜以求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他多次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6)依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为“消灭贫穷”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什么道路?(2分)
(7)综合以上材料,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日本农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桑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据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中国粟作、稻作农业分别起源于图中的哪两个区域?(2分)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国粟的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2分)
材料二: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杂交育种断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的社会生活》等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家是谁?(2分)并根据材料二,指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材料三:由于粮食生产不平衡,粮食过剩与粮食短缺并存,全球约20亿人口经历着中度或重度的粮食安全风险,其中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亚洲有10.3亿人、非洲有6.75亿人、拉丁关洲及加勒比地区有2.05亿人、北美洲和欧洲有8800万人、大洋洲有590万人。因此,粮食安全是影响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据王宏广等著《中国粮食安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2分)
28.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回答出应对图中①②③④危机各国或国家间合作的解决方法。(4分)
(2)根据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提出一个具体论题或者观点,并选择两则史料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有序,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字数150-200字左右,10分)
2023年怀化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九)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 案 B A C D B B C A D B C D
题 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 案 B C C D C A C B B D B C
二、材料解析题:(25题14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0分,共52分)
25、(1)事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2分)
(2)事件:郑和下西洋。(1分)意义: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亚非海上交通线。(4分)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1分)消极影响: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分)
(4)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26、(1)人民群众的力量。(1分)
(2)农民的大力支援。(1分)
(3)中共七大。(1分)
(4)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2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分)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
(7)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2分)
27、(1)粟作农业起源于①区,(1分)稻作农业起源于②区。(1分)重要贡献:丰富了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多样性;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巩固了相关地区的社会稳定。(答出一点即可,2分)
(2)袁隆平。(2分)农业机械的批量生产和广泛使用;(1分)杂交育种技术突破和应用。(1分)
(3)主要问题:粮食过剩与粮食短缺并存。(2分)主要原因:粮食生产不平衡;中等和低收入国家粮食供不应求。(2分)
(4)认识:我们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粮食生产;需要加强粮食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符合题意即可,2分)
28、(1)①美国南北战争;②明治维新;③罗斯福新政;④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或者签署《联合国家宣言》)。(4分)
(2)论点:面对危机,人类总能转“危”为“机”,推动社会进步(2分)
例:论证: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日本通过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开展明治维新运动,向西方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局面,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结论:面对危机,人类总能转“危”为“机”,进行制度的创新或者政策的调整,从而推动社会进步。(8分)
C
D
A
B
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北大学生游行队伍
中国一大会址
开国大典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
2023年怀化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九) 第8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