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9.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夯基提能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9.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夯基提能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5 09:47:00

文档简介

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C.雄姿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千古风流人物(放荡不羁)
D.遥想公瑾当年(回忆) 故国神游(古战场)
2.“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用“樯橹”代指战船。下列诗文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3.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的故事,反衬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从而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
C.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感到痛惜。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4.以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用刘义隆一典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表现出作者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C.事件描写方面,两首词都选择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等,以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背景,为英雄驰骋战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D.情感抒发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缅怀古代英雄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5.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A.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B.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C.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6.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明喜欢李清照的词,尤其喜欢其笔下的“黄花”意象。他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哭泣的黄花”,借此抒发一种淡淡的忧伤。另一同学看后,说“哭泣的黄花”应改为“哭泣的易安”,理由是黄花无知无觉,又如何“哭泣”呢?
小明很不服,请你帮他写段文字反驳这位同学。要求:至少运用一个具体意象,语言有说服力;不超过8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引出“豪杰”。
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尽豪放之致。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
D.“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
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中作者都借用周瑜的典故,各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吹台春日怀古
[明]李梦阳
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
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
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
白头吟望黄鹂暮,瓠子歌残①无限哀。
【注】①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亲临察看,作了《瓠子之歌》二首。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瓠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1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既体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又对掌权者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体现了作者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
B.辛弃疾擅长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封狼居胥”借用历史鉴戒对朝廷的冒进政策进行告诫;“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
C.《吹台春日怀古》也擅运用典故,“百年怀古”化用杜甫《登高》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暗含诗人年老体衰、内心伤感之意。
D.李诗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今昔之景,表达兴衰之感,让人于怀古中触目生愁,感慨系之;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尾联的伤今。
12.分条概括李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秋声
蒋 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②,丽谯③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③丽谯:华丽的高楼。④蛩:俗名蟋蟀。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用时间的悄然流逝和军营中人马骚动暗示了有外敌入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
D.“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声”,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虫伴着那捣衣的女子整夜“碎哝哝”地诉着愁,曲折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14.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林子中见寄①
苏 轼
飘零洛社②数遗民③,诗酒当年困恶宾④。
元亮⑤本无适俗韵,孝章⑥要是⑦有名人。
蒜山小隐虽为客,江水西来亦带岷。
卷却西湖千顷葑,笑看鱼尾更莘莘。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因朝中“洛蜀党争”等因素自求外调任杭州知州期间,时林希(字子中)任润州(今镇江)知州。苏轼此前有诗表达有意隐居蒜山(在润州)。②洛社:即洛阳耆英会,宋文彦博与富弼、司马光等聚集洛阳饮酒相乐。③遗民:此处指不愿出仕的人。④恶宾:指庸俗不堪的人,此处有戏谑之意。⑤元亮:即陶渊明。⑥孝章:即盛宪,是汉末名士。孙策平吴后,对当时名士深为忌恨,孙策死后,他遭受孙权的迫害致死。⑦要是:本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韵”一词点明本诗为作者与林子中的酬唱之作,交代了本诗的创作缘起。
B.首联追忆当年一起饮酒赋诗的生活,抒写作者与友人情谊的同时也隐含褒奖之意。
C.本诗言语简练,尾联用简单的笔墨就勾勒出一幅笑看西湖、闲适自在的生活景象。
D.全诗多处用典,既丰富了诗歌内容又含蓄婉转表达作者的心迹,增强作品表现力。
16.本诗的颔联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遥想公瑾当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借叙写古代人物以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两者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永王①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李 白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注】①永王:唐玄宗十六子李璘。李白第二次从政,应邀入永王幕府。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诗作分析,《永王东巡歌》写作时间晚于《蜀道难》。
B.第二句想象了自己轻而易举扫平敌寇、把酒庆功的场景。
C.末句写战争胜利后唐军班师回朝,其中“日”是指皇帝。
D.此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18.同是写战争,此诗“指挥戎虏坐琼筵”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有异曲同工之处,试分析二者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徐 州①
汪元量
白杨猎猎起悲风,满目黄埃涨太空。
野壁山墙彭祖宅,塺②花粪草项王宫。
古今尽付三杯外,豪杰同归一梦中。
更上层楼见城郭,乱鸦古木夕阳红。
【注】①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灭亡,元朝一统之时,诗人来到徐州写下此诗。②塺:尘埃。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层次分明,首联二句选取“白杨”“黄埃”等北方特有的景物,既点明了地点环境,又奠定悲凉基调。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慨叹人世沧桑,与李白诗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人对国运无回天之力,只好借酒浇愁,“同归一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意蕴相同。
D.此诗用字颇具匠心,“黄埃涨太空”的“涨”字就运用了比拟、夸张的手法,化静为动,画面颇有立体感。
20.请简要赏析尾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①: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21.结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的首句,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极其宽广的胸襟。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打破传统语序,既满足了用韵需要,也写出了作者因战事不断而引发的悲愤之情。
C.《太常引》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对姮娥的发问表现了作者年事已高但不忘收复失地的豪情。
D.“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月光比作重磨的飞镜,形象地描绘出中秋节月光的明亮,继而引出把酒问月。
22.范开的《稼轩词序》开篇说:“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请分别结合这两首词分析辛弃疾的“高远志意”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和周显先韵二首
辛弃疾
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
寒花毕竟无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
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①泥。
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②只在远山西。
【注】①辇路:天子驾车所经路,此指临安。②南楼:据《舆地纪胜》卷六六《荆湖北路·鄂州》记载,南楼在湖北鄂州境内黄鹄山顶。
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诗人与周显先以诗相唱和时,依照周显先诗作的原韵而作的酬答诗。
B.“寒花”二句,以野菜边上生长的寒花风光不再为喻,表现其孤寒不俗。
C.第二首作于舟行江上之时,诗人虽赴任卑职,但仍然表现出满腔的热情。
D.两诗虽为组诗,但写法与情感却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
24.第二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用以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 州①
陆 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①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44岁,任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于八月间到达黄州。②齐优:取悦于人的优伶。
2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了诗人来到黄州,看见前代遗迹,不禁感慨时事艰危,身不由己。
B.颔联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C.“万里羁愁添白发”和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抒情委婉含蓄,可谓异曲同工。
D.陆游的爱国诗篇或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或悲痛深沉,哀婉悱恻。本诗属于后者。
26.同是南宋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陆游则在本诗中慨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所抒发情感的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孤 雁 儿
李清照
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①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②。
【注】①吹箫人去:这里引用了萧史、弄玉的典故。相传萧史极善吹箫,秦穆公便将爱女弄玉公主许配给他,后来二人一同成仙而去。此处实指词人亡夫赵明诚。②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小序,语意谦逊,似在咏梅,然本词是一首将咏梅与悼亡熔于一炉,情感真挚的悼亡之作。
B.“沉香”二句,承“无佳思”之意,早起之后,沉香时断时续,玉炉已冷,情怀如水寒凉,更突显词人的孤寂凄苦。
C.外面不知何人在用笛子吹奏《梅花三弄》,引得梅花破蕊而出,也引出了词人的春情幽恨。
D.词中善用典故,如“梅声三弄”“吹箫人去”以及“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等,让整首词显得典雅含蓄。
28.词的下阕“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与《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手法与所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 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2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雨洗天清”指一场秋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让人觉得凉意更甚,内心更“冷”。
B.“月淡潮平”指月色暗淡,潮水涨起,与岸齐平,可见作者的心情逐渐平复了。
C.“携酒访新亭”,指作者梦醒之后,在新亭饮酒,借以纾解心中的愁绪。
D.最后两句写王、谢两家的宅院如今长满了青青野草,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慨叹。
30.赏析本词和《声声慢》两首词中“桐”和“雨”意象的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C.雄姿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千古风流人物(放荡不羁)
D.遥想公瑾当年(回忆) 故国神游(古战场)
【解析】 “千古风流人物”句意:千古英雄人物。风流:杰出的,有成就的。
2.“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用“樯橹”代指战船。下列诗文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B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 A项“杜康”代指酒。B项没有采用这种手法。C项“烽火”指代战争。D项“管弦”代指音乐。
3.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的故事,反衬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从而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
C.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感到痛惜。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解析】 C项“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感到痛惜”错误,此句并非表达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而是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现在虽然年老,但依然心系抗金前线,只要朝廷召唤,自己将奋勇争先。另外廉颇虽老,但赵王尚且派人去慰问,而自己却无人问津,表现的是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落寞之情。
4.以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D )
A.《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用刘义隆一典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表现出作者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C.事件描写方面,两首词都选择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等,以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背景,为英雄驰骋战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D.情感抒发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缅怀古代英雄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
【解析】 “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错,《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没有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5.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A.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B.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C.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解析】 例句:破折号作用,是强调被引出的下文。A项,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B项,是强调被引出的下文;C项,表示对上文的补充说明;D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6.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
答:__运用比喻修辞,把痛苦的经历使苏东坡艺术才情更纯粹比作水的蒸馏,生动形象地表现苏东坡经过痛苦经历之后艺术才情更加精炼纯熟的提升过程。__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原文增加的两句话:①表现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②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了表达的目的;③增强了文章抒情性。__
8.小明喜欢李清照的词,尤其喜欢其笔下的“黄花”意象。他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哭泣的黄花”,借此抒发一种淡淡的忧伤。另一同学看后,说“哭泣的黄花”应改为“哭泣的易安”,理由是黄花无知无觉,又如何“哭泣”呢?
小明很不服,请你帮他写段文字反驳这位同学。要求:至少运用一个具体意象,语言有说服力;不超过80个字。
答:__如果黄花无法哭泣,那么浩瀚的江河怎么会高歌?轻盈的雪花又如何能迎风起舞?“哭泣的黄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__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引出“豪杰”。
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尽豪放之致。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
D.“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
【解析】 “格调清新”错误,本词应该是“格调雄浑”。
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中作者都借用周瑜的典故,各有何用意?
答:__(1)苏词借此引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2)杜诗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吹台春日怀古
[明]李梦阳
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
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
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
白头吟望黄鹂暮,瓠子歌残①无限哀。
【注】①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亲临察看,作了《瓠子之歌》二首。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瓠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1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既体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又对掌权者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体现了作者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
B.辛弃疾擅长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封狼居胥”借用历史鉴戒对朝廷的冒进政策进行告诫;“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
C.《吹台春日怀古》也擅运用典故,“百年怀古”化用杜甫《登高》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暗含诗人年老体衰、内心伤感之意。
D.李诗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今昔之景,表达兴衰之感,让人于怀古中触目生愁,感慨系之;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尾联的伤今。
【解析】 “‘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错。“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雄心犹在、报国之志不变,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12.分条概括李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答:__(1)年老体衰的伤感;(2)昔盛今衰的惆怅;(3)对往事的追怀;(4)对民生疾苦的忧虑。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秋声
蒋 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②,丽谯③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③丽谯:华丽的高楼。④蛩:俗名蟋蟀。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用时间的悄然流逝和军营中人马骚动暗示了有外敌入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
D.“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声”,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虫伴着那捣衣的女子整夜“碎哝哝”地诉着愁,曲折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解析】 “暗示了有外敌入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理解错误,这些声音表明,元朝已经统治了全国,暗示了国破家亡。
14.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
答:__①对故友亲人的思念。故人不在,思念中恍惚错把“檐铃声”当成故人腰间的佩玉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入耳勾起对亲人的思念。②对故国家园的难忘。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引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③对国家灭亡的伤痛。秋夜漫漫难捱直至曙光渐现,“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这些凄凉秋声,声声入耳,层层紧逼,特别是“彩角声”“胡笳声”更是刺耳惊心,亡国之痛无处诉说。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林子中见寄①
苏 轼
飘零洛社②数遗民③,诗酒当年困恶宾④。
元亮⑤本无适俗韵,孝章⑥要是⑦有名人。
蒜山小隐虽为客,江水西来亦带岷。
卷却西湖千顷葑,笑看鱼尾更莘莘。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因朝中“洛蜀党争”等因素自求外调任杭州知州期间,时林希(字子中)任润州(今镇江)知州。苏轼此前有诗表达有意隐居蒜山(在润州)。②洛社:即洛阳耆英会,宋文彦博与富弼、司马光等聚集洛阳饮酒相乐。③遗民:此处指不愿出仕的人。④恶宾:指庸俗不堪的人,此处有戏谑之意。⑤元亮:即陶渊明。⑥孝章:即盛宪,是汉末名士。孙策平吴后,对当时名士深为忌恨,孙策死后,他遭受孙权的迫害致死。⑦要是:本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题“次韵”一词点明本诗为作者与林子中的酬唱之作,交代了本诗的创作缘起。
B.首联追忆当年一起饮酒赋诗的生活,抒写作者与友人情谊的同时也隐含褒奖之意。
C.本诗言语简练,尾联用简单的笔墨就勾勒出一幅笑看西湖、闲适自在的生活景象。
D.全诗多处用典,既丰富了诗歌内容又含蓄婉转表达作者的心迹,增强作品表现力。
【解析】 “隐含褒奖”错,首联追忆当年一起饮酒赋诗的生活,戏谑之中隐含了不得志的无奈。
16.本诗的颔联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遥想公瑾当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借叙写古代人物以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两者不同之处。
答:__本诗颔联用典,表明自己绝不违背本性、曲意逢迎,而要坚守清高节操的心志。《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__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永王①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李 白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注】①永王:唐玄宗十六子李璘。李白第二次从政,应邀入永王幕府。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根据诗作分析,《永王东巡歌》写作时间晚于《蜀道难》。
B.第二句想象了自己轻而易举扫平敌寇、把酒庆功的场景。
C.末句写战争胜利后唐军班师回朝,其中“日”是指皇帝。
D.此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解析】 “把酒庆功的场景”理解有误。第二句不是把酒庆功,而是描绘自己高坐筵席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作战的场景。
18.同是写战争,此诗“指挥戎虏坐琼筵”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有异曲同工之处,试分析二者异同。
答: 同:①二者笔下的战争都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虚写,李白想象自己高坐筵席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作战的场景,苏轼是想象赤壁大战时周瑜羽扇轻摇轻松取胜的画面。②二者笔下的战争都异于传统战争的血雨腥风,而是轻松甚至诗意化的。③通过战争的场景都表现出了统帅的高明,“琼筵”“谈笑”都表现出了统帅的从容自信。
异:①李诗中想象的指挥作战的人是自己,从而表现出二次从政的饱满信心;苏词中战争的统帅是周瑜,以周郎的功业早成来抒发自己的时光流逝、怀才不遇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徐 州①
汪元量
白杨猎猎起悲风,满目黄埃涨太空。
野壁山墙彭祖宅,塺②花粪草项王宫。
古今尽付三杯外,豪杰同归一梦中。
更上层楼见城郭,乱鸦古木夕阳红。
【注】①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灭亡,元朝一统之时,诗人来到徐州写下此诗。②塺:尘埃。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诗层次分明,首联二句选取“白杨”“黄埃”等北方特有的景物,既点明了地点环境,又奠定悲凉基调。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慨叹人世沧桑,与李白诗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人对国运无回天之力,只好借酒浇愁,“同归一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意蕴相同。
D.此诗用字颇具匠心,“黄埃涨太空”的“涨”字就运用了比拟、夸张的手法,化静为动,画面颇有立体感。
【解析】 “意蕴相同”错误。颈联“同归一梦”抒发的是南宋灭亡、英雄不再的无尽悲愤;而“人生如梦”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失意落寞,所以内涵不相似。
20.请简要赏析尾句的表达效果。
答:__①动静结合:乱鸦为动景,古木为静景。②色彩对比鲜明:夕阳为亮色,乱鸦、古木为暗色。③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夕阳、乱鸦、古木营造萧瑟清冷的氛围,表达作者国破家亡的悲凉之情。__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①: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21.结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永遇乐》的首句,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极其宽广的胸襟。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打破传统语序,既满足了用韵需要,也写出了作者因战事不断而引发的悲愤之情。
C.《太常引》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对姮娥的发问表现了作者年事已高但不忘收复失地的豪情。
D.“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月光比作重磨的飞镜,形象地描绘出中秋节月光的明亮,继而引出把酒问月。
【解析】 “不忘收复失地的豪情”分析错误,“被白发,欺人奈何”,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对姮娥的发问应是表现了英雄怀才不遇的无奈心境。
22.范开的《稼轩词序》开篇说:“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请分别结合这两首词分析辛弃疾的“高远志意”是如何表现的。
答:__①《永遇乐》用典抒情,辛弃疾追慕古时的英雄豪杰孙权和刘裕,写到廉颇年老饭量不减,表明自己在垂暮之年还能勇挑重担、收复失地的豪情。②《太常引》中最后两句运用想象,写到要砍去月中的桂树,消除阴影,让月亮更明亮,表达了自己想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壮志豪情。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和周显先韵二首
辛弃疾
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
寒花毕竟无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
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①泥。
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②只在远山西。
【注】①辇路:天子驾车所经路,此指临安。②南楼:据《舆地纪胜》卷六六《荆湖北路·鄂州》记载,南楼在湖北鄂州境内黄鹄山顶。
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诗人与周显先以诗相唱和时,依照周显先诗作的原韵而作的酬答诗。
B.“寒花”二句,以野菜边上生长的寒花风光不再为喻,表现其孤寒不俗。
C.第二首作于舟行江上之时,诗人虽赴任卑职,但仍然表现出满腔的热情。
D.两诗虽为组诗,但写法与情感却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
【解析】 “写法……不相同”错误,第一首用“野菜畦边惨淡黄”来表明自己的孤寒不俗,第二首用“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来表达自己报国之志,都是融情于景,写法有相似之处;“没有诗意上的关联”错误,第一首借野菜边上的寒花的风光不再来写自己的孤寒不俗,第二首写自己虽然赴任卑职却依然满怀报国之热忱,前者为后者做了铺垫,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所以诗意上是有关联的。
24.第二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用以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__第二首写赴任途中狂风卷起的怒涛洗尽青衫所沾染的尘埃,“秋风一帆足”直送至南楼,表达自己报效祖国之志;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则引用典故,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为国立功的情感。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 州①
陆 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①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44岁,任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于八月间到达黄州。②齐优:取悦于人的优伶。
2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叙述了诗人来到黄州,看见前代遗迹,不禁感慨时事艰危,身不由己。
B.颔联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C.“万里羁愁添白发”和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抒情委婉含蓄,可谓异曲同工。
D.陆游的爱国诗篇或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或悲痛深沉,哀婉悱恻。本诗属于后者。
【解析】 “委婉含蓄”不准确,两句诗都有描写情感的词,分别是“愁”“艰难苦恨”,两句都是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26.同是南宋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陆游则在本诗中慨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所抒发情感的异同。
答: 同: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异: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孤 雁 儿
李清照
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①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②。
【注】①吹箫人去:这里引用了萧史、弄玉的典故。相传萧史极善吹箫,秦穆公便将爱女弄玉公主许配给他,后来二人一同成仙而去。此处实指词人亡夫赵明诚。②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词小序,语意谦逊,似在咏梅,然本词是一首将咏梅与悼亡熔于一炉,情感真挚的悼亡之作。
B.“沉香”二句,承“无佳思”之意,早起之后,沉香时断时续,玉炉已冷,情怀如水寒凉,更突显词人的孤寂凄苦。
C.外面不知何人在用笛子吹奏《梅花三弄》,引得梅花破蕊而出,也引出了词人的春情幽恨。
D.词中善用典故,如“梅声三弄”“吹箫人去”以及“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等,让整首词显得典雅含蓄。
【解析】 “沉香时断时续”错,“沉香断续玉炉寒”指沉香燃尽了没有再往香炉中添续,香炉的温度也就凉了。
28.词的下阕“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与《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手法与所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__这两首词这两句均用了借景抒情,运用外在景物的渲染(以声衬情),如《孤雁儿》的小风、疏雨,《声声慢》的梧桐、细雨等,来烘托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情。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 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2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疏雨洗天清”指一场秋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让人觉得凉意更甚,内心更“冷”。
B.“月淡潮平”指月色暗淡,潮水涨起,与岸齐平,可见作者的心情逐渐平复了。
C.“携酒访新亭”,指作者梦醒之后,在新亭饮酒,借以纾解心中的愁绪。
D.最后两句写王、谢两家的宅院如今长满了青青野草,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慨叹。
【解析】 “……可见作者的心情逐渐平复了”错误。作者的心情并未逐渐平复,而是看到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30.赏析本词和《声声慢》两首词中“桐”和“雨”意象的异同。
答: (1)相同点: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2)不同点: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的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了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