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说木叶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5 10:3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说“木叶”
林 庚
林 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楚辞和唐诗的研究中卓有建树。对唐诗作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
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以后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少年精神是中国文学最好的精神,它唤醒了一大批的文学青年。就是对社会的批判,对灵魂的追寻,敢于说“不”,敢于否定父辈,敢于发出赤子之音,少年的天真的声音足以感动无数人。《楚辞》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源头,其间体现少年精神的作品俯拾皆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洒脱、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表现出的年少轻狂,以及儒家的规矩、道家的神游气魄,无不诠释着少年精神。
解 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学论文);“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本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第7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速读课文(1-2段)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
2.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理出第2段说“木叶”的线索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作用:引述诗人们使用“木叶”的例子,突出了“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起下文对“木叶”特征的分析,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富于文采的基调。
2.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理出第2段说“木叶”的线索
就是“树叶”。
线索:既然“木叶”就是树叶,作者就先说树,再说叶,接着说树和叶的结合“木叶”,最后是“木叶”的发展“落木”(树----叶----木叶----落木)
速读课文(4-6段)
1.在4-6段阐释中,“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2.理出第5段“诗歌语言暗示性”的思路
3.理出第6段“木的第二艺术特征”的思路
4.总结梳理:从课文看,“木”与“树”有什么不同?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皎皎云间月,
灼灼叶中华。
1.在4-6段阐释中,“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皎皎云间月,
灼灼叶中华。
2.理出第5段“诗歌语言暗示性”的思路
特点:概念的影子和潜在的力量。
比如:木与树,树与叶。
就势指出木叶异于树叶,引出下文论述“木”的第二个暗示性。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皎皎云间月,
灼灼叶中华。
3.理出第6段“木的第二艺术特征”的思路
承上启下:“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与“叶”,颜色相近
“木”的特征,透着黄色,干燥而不是湿润,具备暗示性
“木叶”也具备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例子)
“落木”与“木叶”的区别
4.填写下表,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 (叶)
4.填写下表,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黄色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有悲情)
树(叶) 春夏之交 枝叶繁茂 碧绿(叶) 褐绿(干) 柔软 饱满绵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无悲情)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
合作探究
1.“木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呢?
2.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
“木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呢?
明确:“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从表达情感的角度来讲,“落木”比“木叶”更深沉、更浓烈。
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主 题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第一: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既有理论意识、宏观意识为主线,又不脱离具体文本,善用归纳、辨析法。
第二:善于卖关子。不直接抛出观点,有出色的问题意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
第三: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的体验。既有诗人,又是学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又有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将比较复杂的文学鉴赏问题解说得形象生动、清楚明晰,引用大量例证,进行大量对比。
作为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知识性、思想性强,说理由小见大,层层深入,行文活泼自由,富有文采,其特点:
迁移练笔
课文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值得我们借鉴。请你学习文中引用大量诗词名句的写法,以“菊花”为话题(或自选话题),恰当地使用一些引文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
迁移练笔
参考示例:苏轼赞誉菊花“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写出了菊花清雅浓艳的姿态;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则彻底将菊作为生命的汁液啜饮,写出了菊的极致气韵;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点染出菊的婀娜婉转、绰约柔姿;而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暧昧已是对菊由衷的青睐了。
学习任务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3.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 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
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清秋的气息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课 堂 小 结
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推敲用字用词,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这样你才会找到一条通往诗歌世界的通道,才会真正体会到诗人们的悲欢离愁。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