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5 10:4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倾听历史理性声音
传承责任担当精神
统编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宏达高中 时文燕
单元设计思维导图
阶段三:
质疑发声——课内课外我舞台
深读文,多质疑:第7.8.9.10课
第七课时
【活动一】:质疑推断之我思我想
活动要求: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官,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看看其内容与你的推断是否相合。你认为他们二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注意深入阅读课文,参考相关资料,把握二人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
辩论赛——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话更有道理?
参考资料1:
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 "重建房子,非得有良匠优材,而今二者都没有,要拆旧屋建新房的话,恐怕连个遮凤挡雨的地方都没有了"。
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 "宋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偏差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360问答
参考资料2:
司马光在谈到他与王安石十多年的交往时,认为自己和王安石是益友,他在《与王介甫书》中写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而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道:“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力,所采取的措施截然不同,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相同的,正因为此,这对好朋友因执政理念的分歧,虽无友谊,但相知甚深。他们的分歧,是为国为民所忧的责任,他们有同僚,但无私党。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第八课时
【活动二】:有理有据之我手我心
活动要求: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请安排一次全年级的关于“道德高线”的特殊听证会。
活动准备
1.师:提供活动所需的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印发相关资料。
2.生:了解听证会的相关流程和规定。
关于坚守道德“高线”观点正确性的听证公告
根据高中生作文审题立意的多向性原则和个人的言论自由权,高一(5)班将对坚守道德“高线”观点的正确性问题举行听证会。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听证事项:
将对坚守道德“高线”观点的正确性进行听证。
二、听证时间:
2021年5月20日(星期四)
三、听证地点:
学部小礼堂
四、申请参加听证的登记确认办法:
1.申请参加听证的报名截止时间:2021年5月18日。
2.申请参加听证可直接到张晓宇同学处报名。
3.申请参加听证的被征收人原则上不超过20人,本次听证会议本着锻炼与提升的原则,要求全班参与。
特此公告
高一(5)班班委会
2021年5月14日
听证现场
主持人:1人
听证记录人员:2人
陈述人:1人
听证调查员:3人
特邀嘉宾:历史老师、政治老师
与会人员:全体高一(5)班学生、语文老师
1.主持人宣布会场纪律、召开听证会的目的。
(1)听证会场纪律:
①听证双方参加人应听从听证主持人的安排。
②听证双方参加人应相互尊重,使用文明语言。双方要求发言或要求打断对方发言,应征得主持人同意,从而保证听证会顺利进行。
③旁听人不得发言、提问,如对听证会有意见,可在会后提出;对违反听证纪律的旁听人员,主持人有权劝告、制止;不听劝阻的,可责令其退场;
④不准鼓掌、吵闹喧哗或有其他妨碍听证的行为;
⑤不得随意走动或进出听证会场,会场内人员必须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
(2)召开目的:
本次听证会旨在针对前期同学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坚持道德高线正确性”问题进行现场辩论,期待在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得出一个有效的思想指导,并能在会议过程中主动思考形成鲜明准确的观点。
2.陈述人发言。
陈述人陈述:
示例:
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因此道德底线还是低的好。而且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高线”过于宏大,华而不实,一般人追求不来,不值得提倡。某些人主张将“道德法律化”,这样的评价出来的道德高线不可靠。
3.听证辩论。
争论一: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因此道德底线还是低的好。
听证调查员A认为:
下面本人将引述易中天教授“关于道德底线的评说”进行说明——底线是属于内心的。就是我不作恶,决不作恶。我做事情再怎么样,哪怕做一些不好的事,也要有一条底线,不能突破。比方说,我偷东西,但我不杀人。就算被人看见了,也不能杀人灭口。或者说,我偷东西,但我不奸淫。就算女主人国色天香,也不能见色起心。再比方说,我偷东西,但我只偷富人的,不偷穷人的,或者决不偷人家的活命钱,救命钱等等。这叫做“盗亦有道”。这个底线从哪里来?从自己来,只能来自每个人自己的道德观和道德感。所以底线是由道德来负责的,我们也称之为道德底线。
《青年研究》中也说:所谓道德底线,就是道德的最起码的基本规范,即对行为主体的最低道德要求。对社会成员而言,社会道德底线是:诚实,厚道,有良心,不损害他人和社会,遵纪守法。
那么那些所谓“道德底线低”的人,在追求“如鱼得水”的过程中有没有违背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底线呢?如果有,那就不是道德底线低的问题了。
争论二:道德“高线”过于宏大,华而不实,一般人追求不来,不值得提倡。
听证调查员B认为:
道德是衡量个人行为是否正当的观念标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能起到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分为两种——关涉个人、他人、家庭等私人关系的的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社会公德。
人民论坛网作者冉鹏《在自觉践行中坚守道德高线》一文中说:
《准则》确立的“行为高线”,是告诉和引导全体党员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标准。落实《准则》要求,在于遵守和践行《准则》,将遵守和践行道德高线化成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践行自觉。首先,要不断加强《准则》的学习。在学深、学透《准则》中牢牢把握要义,真正树起德的“标尺”,把《准则》内化于心,从而以知促行。其次,要把《准则》要求化为自身实践的“指南”。要以《准则》为镜,查找自身不严不实的问题,找准努力方向中不断提升自我,真正把好思想“总开关”。再次,要将遵守、笃行《准则》转化成为践行自觉。要把遵守《准则》作为自身政治责任,时刻严于律己、严以用权、严以修身,时刻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在坚守道德“高线”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高线”并非高不可攀。“高线”既是要求,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必须要遵守和落实到行动上的。党员干部只有在深学细照笃行中,把《准则》的八条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时时鞭策自己,处处警醒自己,在严守党纪党规中履职尽责,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由此可见,道德“高线”并没有过于宏大,我们的共产党员们正以它为目标,努力地在社会生活中践行。那么,对我们在座的共青团员和预备党员而言,更不能把它当做华而不实的东西,而应时刻瞄准它。
争论三:某些人主张将“道德法律化”,这样的对道德高低的评判标准不可靠。
听证调查员C认为:在《关于道德法律化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作者明确提出。
(一)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依据不充分。……所以“法律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准确的给社会的每个成员做出何谓善愿,何谓正当的规定,……简单的原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来解决复杂纷繁的事务状况的。”法律滞后性决定了其往往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立刻发生改变,很多表面上看是道德问题进入法律领域的事情,实际上这是法律本应该关注而未予关注的法律问题,而不是道德的法律化。   
(二)道德法律化存在逻辑局限。道德有局限,法律也有局限,主张道德法律化的学者只看到道德的局限性,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局限性,他们想用法律化的方式强化道德的调节功能,却使道德陷入法律的局限,其理论和逻辑上的矛盾由此可见一斑。   
(三)道德法律化有损二者各自的功能。道德和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方式和范围上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它们只有共同发挥作用,人们才有良好的举止,社会才有良好的秩序。但是如果我们从一个方面出发,打破二者的界限,让道德侵入法律的领域或者让法律侵入道德的领域,将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我们实际上就是让法律做道德的事情,让道德做法律的事情,就是混淆了道德和法律的功能,其结果必将是既违背了道德的本性,有损道德的功能,也违背了法律的本性,有损法律的功能,致使二者都不能有效地产生本应产生的规范调节效果。   
由此可见,道德法律化在理论依据和逻辑方面、在调控范围和实践论证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因此某些人说要将“道德的法律化”是行不通的,也不是我们主张的。如果我们强行将道德法律化,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可观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无益的。
4.主持人总结陈词。
本次听证会就“坚持道德高线正确性”的三个衍生问题进行了辩论,如果各位旁听者还有自己的想法,请在5月23日之前通过“语文学研组”递交给语文老师,对于有建设性和独创性的见解,我们会在集体讨论后予以采纳,否则将以本次听证内容为最终结论。
第九课时
会后提升
(一)听证会后续
根据双方陈述人的发言内容,及时做好归纳总结,制定听证报告,交给老师,为做出最后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二)听证会“加餐”
1.教师印发“写作指导意见书”
注:此意见书是由“语文学研组”在现场观摩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的教学建议给出的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意见。
如何论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就某些问题发表意见,表达观点,提出主张。想要让读者信服这些意见、观点或主张,就要进行论证。展开论证之前,首先要确定论点。所谓论点,就是文章所持的观点,也就是论证要证明的对象。论点可能来自阅读所得,也可能就是平时生活中的思想火花,还可能与对某些问题的长期关注和反复思考有关。有正确而新颖的论点,对议论文的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论点,就要考虑选择合适的论据来支撑它。选择论据的过程,同时是构思文章结构,特别是逻辑层次的过程,其实也是进一步思考、完善论点的过程。我们常说论据要有说服力,这种说服力要在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中加以思考,所谓“选择”论据,并不只是简单的挑选而已。论据的类型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论据类型及其使用的注意事项,可以参考。 论 据 的 使 用 事例和数据 事例要真实;数据要准确,有可靠出处;要对事例和数据进行说明,使读者明了其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权威意见 意见要可靠;引用名言注意核对,不可断章取义;引用研究成果要有权威性,须注明出处。
常识与普遍规律 须是公认的,不可捏造,有时需要加以限定。
个人经验 应谨慎使用;不建议使用过于独特的人人经验,也不应将个人经验泛化。
需要强调的是,有了合适的论据,并不等于完成了论证。论据再多再好,也不能“自动”证明论点。以罗列论据代替论证,是刚开始写作议论文时常常出现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所谓论证,其实就是对论据进行解说与分析,建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如类比、对比、演绎、归纳、因果分析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论证逻辑的严密。论证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需要用明白、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否则无论作者想得有多清楚,读者也无法感受到,证明论点并让人信服这一根本目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写作时还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表达技巧。 2.学生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所有学生在此基础上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并提交至班级QQ群“作业”(教师需提前在电子设备上“布置作业”)。
4.学生修改文章并提交给老师。教师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再次进行批阅,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 (55-60分) 审题准确,对题意有自己的理解和生发,论说有层次感,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语言流畅。
二类卷 (50-54分) 审题准确,对所涉论题有较深的认识,讲究论证方法,对文中的概念能采用定义、归纳、演绎等逻辑证明的方法较好地论证观点,论说色彩较为明显。语言流畅。
三类卷 (45-49分) 审题基本符合题意,偏重使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其观点,事例能说明观点,论说较有力。语言通顺。
四类卷 (40-44分) 审题部分符合题意,较多依靠举例说明观点,有适当论证,语言较通顺,结构较完整。
五类卷 (36-39分) 审题部分偏离题意,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相对单薄,缺乏深度,结构不太完整,语言有一些语病及错别字。字迹尚清楚。
第十课时
活动:组内自评,合作互评。
(1)教师针对学生提交的作文观点进行分组。
(2)各小组内部成员进行组内自评,力求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思路清晰。
(3)不同小组之间进行“鸡蛋里挑骨头式”的纠错互评。
范文展示
1.道德约束群体,法律制裁特例。当社会道德彻底沦丧以后,法律就会相当脆弱,纵然死刑再保留一万年,又能吓倒几个人 一个守不住道德底线的人,一定是只相信感官上的欲望的人,金钱、肉欲、名利便会成为其疯狂追逐的目标。于是做什么都不再需要规矩,不再需要负责任,不再需要约束,不再需要畏惧。当一个人什么都不怕了,就是最可怕的事,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学生点评:   
范文展示
2. 学者崔卫平曾说过:“你所在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怎么样,中国便怎样。”因此,要想社会风气变好,便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坚守做人的最基本底线,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学生点评:
范文展示
3.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做人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便是你的底线。但如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守底线。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当下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写道:你问当下中国最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因此,我们更应该做到不超越界限,坚守底线。
学生点评:  
学习小贴士:
多倾听
多思考
多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