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46页)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课件: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46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6 15:4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时段 表现
辽宋夏金元(916-1368年)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
(1)政治上: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交融高潮;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辽宋夏金元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理学兴起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4)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趋向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
部编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主讲人:侯东景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明重点 备热词
1.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的表现 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3.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 4.宋元时期的赋税、户籍制度及社会救济。 稻麦复种制、五大名窑、基层市场、民间贸易、互市交易、商业革命、经济重心南移、榷场、纸币、元代大运河、南北分卷制度、门第观念淡化、人身关系的松弛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2 【甲】·26·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 天津·10·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
天津·3·宋代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
辽宁·5·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
山东·3·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及其表现
湖北·4·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
2021 【乙】·26·宋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 广东·4·元代经济管理措施;
湖南·5·宋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浙江·4·北宋的庙会集市
浙江·6·宋代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福建·4·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契约关系与人身自由
2020 【Ⅰ】26·宋代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种植 海南·4·北宋商业的繁荣;
浙江(1)·5·两宋城市坊市制度瓦解
浙江(7)·6·“市”在南宋的发展
2019 海南·3·制瓷业;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江苏·4·宋代市镇经济的发展;北京·14·宋代地方官员的“重农抑商”思想;
2018 【Ⅰ】26·中国古代手工业—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浙江·4·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海南·3·唐宋时期南方耕地的开垦;
海南·4·南宋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北京·13·南宋南方地区小麦大规模的种植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思考: 观察左图,结合P60“历史纵横”说说 宋代人口的增长趋势?
人口不断增加
到南宋时期人口减少,
但仍堪比汉唐盛世人口数。
先秦到宋历代人口变化
单位:万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如何养活这么多人?
一、经济新发展
(一)农业
朝代 特点 意义
宋朝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开始种植棉花。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辽夏 金元 边疆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
南方植棉:元朝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一、经济新发展
(一)农业
1.耕种制度: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粮食产量。
3.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2.种植范围:水稻种植往北推广。
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
阅读教材60页第一、二段,找到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一、经济新发展
(一)农业
宋人与山争田, 与水争田, 与海争田, 出现了梯田、圩[wéi] 田、淤田(也叫沙田)、架田等。
——郭学信:《“绍述创造,靡所不备”》
圩田亦称“围田”。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
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
淤田是对河边淤滩地的一种利用方式
在沼泽中用木桩作架,挑选菰根等水草与泥土搀和,摊铺在架上,种植稻谷,叫架田
宋:高转筒车
(一)农业
一、经济新发展
棉纺织革新家,松江人(上海)年轻的时候曾经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三亚市),向黎族姐妹学习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回到故乡,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迅速改变了当时松江地区的落后面貌。使当时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北宋至南宋初,棉花种植地区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普遍。
一、经济新发展
(一)农业
部 门 特 点 意 义
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采矿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一、经济新发展
(二)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 有重要改进。例如宋朝的 ,元朝的 和 。
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已经普遍使用 。
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异域风格的瓷器
制瓷技术
五大官窑
青花瓷
釉里红
矿冶业

印刷业
(二)手工业
一、经济新发展
定窑孩儿枕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哥窑八方碗
官窑青釉盏托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汉代丝绸之路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
丝路
瓷路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1.制瓷业
一、经济新发展
(二)手工业
2.矿冶业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庄绰《鸡肋篇》
生活
煤的开采量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生产
到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美】罗伯特 哈特威尔《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一、经济新发展
(二)手工业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印刷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3.活字印刷术
雕版
【思考】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新”在哪里?具有什么优点
新: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
三省:省时、省力、省钱
材料: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因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一、经济新发展
(二)手工业
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邻国,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
印刷术的西传是通过陆、海丝绸之路逐步推进的,先传到中亚、西亚和北非,再传到欧洲。……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腾堡用铅、锡、锑合金制造西方字母活字,开创了欧洲文明史的新纪元。
3.活字印刷术
(二)手工业
一、经济新发展
一、经济新发展
(二)手工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
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官方设置 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进行贸易。
的需求量剧增,并开始出现 。
非常繁荣。主要外贸港口有 、 、 。
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例如 、 。
榷场
货币
纸币
海外贸易
广州
泉州
明州
东京
临安
一、经济新发展
(三)商业
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1.基层市场:
(三)商业
一、经济新发展
2.榷场
胡人和驼队离开不设防的城门
材料:朝廷创置榷场(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图中主要反映了怎样的信息?
(三)商业
一、经济新发展
信息: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贝类货币
(商周时期)
各种铜币
(春秋战国时期)
秦半两
(秦朝)
五铢钱
(汉)
开元通宝
(唐朝)
纸币“交子”
(宋)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
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3.纸币
一、经济新发展
(三)商业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
(1)出现原因
①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②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2)出现及发展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②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体货币,纸币在全国大范围流通。
《文献通考·钱币考二》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3.纸币
一、经济新发展
(三)商业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3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 ——马兆峰编著《刀锋上的帝国》
思考:这些香料来自于哪里?
税务所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4.海外贸易
一、经济新发展
(三)商业
东市
西市
【思考】根据视频和图片、材料,思考宋代城市格局和功能呈现什么特点?说明什么问题?
唐代长安城市功能示意图
北宋东京城市功能示意图
5.城市
一、经济新发展
(三)商业
材料1:宋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材料2: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入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打破时间限制
打破空间限制
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说明官府对经济管理放松
宋代前后城市商业的变化
周至唐代城市中的市 宋代城市中的市
时间
地点
管理
城市职能
有时间的控制
打破时间的限制
(夜市、晓市、草市)
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设市;在城中有特定位置
分散于街巷
市令或市长管理
不再受官府监控
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经济职能加强
5.城市
一、经济新发展
(三)商业
城市兴盛(汴梁、临安、大都)
临安——“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百戏竞集,如绯绿社、齐云社、遏云社”
——《武林旧事·社会》
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元大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 和商品集散地
“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形成了商业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东京汴梁的 坊市界限取消
5.城市
一、经济新发展
(三)商业
一、经济新发展
(三)商业
【知识拓展】集镇 【链接·选择性必修 2·P57】
两宋时期 发展
影响
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集镇
聚落
集市
特 点 概 况
市场扩大 宋朝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涌现;
宋朝边境设立榷场和辽西夏进行互市交易;
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贸易增长 货币发行量增多,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 非常繁荣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等
城市兴盛 市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东京、临安、大都等商业兴盛,商业功能增强,娱乐活动丰富。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一、经济新发展
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
——《宋史·河渠志》
苏湖熟,天下足。
——民间谚语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唐天宝元年(742年)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
一、经济新发展
(四)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
(3)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4)南方自然条件好;
(5)政治中心南移;
(6)南方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一、经济新发展
(四)经济重心南移
唐朝中叶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南宋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元朝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过程
3.影响:
(1)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并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2)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3)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通州
东平
刘家港
会通河
隋朝大运河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通惠河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运河
海运
大都
临清
直沽
杭州
(四)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新发展
4.南粮北运
二、社会新变化
南北分卷
材料: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重心南移
南方文化影响力上升
南北分卷
(1)利:①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稳定北方社会;
②注重南北均衡,有力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弊: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限制了南方士人的及第机会。
【思考】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二、社会新变化
南北分卷
【思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结合材料,讨论宋朝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材料2:唐代369名宰相集中地分布在98个新旧门阀家族之中,博陵崔氏一门接连出了15名宰相者。而在北宋72名宰相当中,继世为相者不过吕(3世)、韩(2世)二家。 ——张邦炜《论取士不论家世》
变化一: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门第观念淡化。
材料1: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 ———欧阳修《文忠集》




材料3:“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变化二: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纵向流动
二、社会新变化




纵向流动
横向流动
迁移住所
更换职业
【思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结合材料,讨论宋朝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二、社会新变化
材料4:“北宋灭亡后由于政局的巨大变动,土地买卖比北宋也更趋活跃,南宋由于徽州靠近杭州,南宋政权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各项重大政策,在徽州得到了认真贯彻 ”。
——王国键《宋代土地和财产买卖文书的发展及特点— 北宋敦煌卖契与南宋徽州卖契的若干比较研究》
变化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材料5:1333 年(元统元年)的科举是在元朝统治下第一次举行的允许各民族人士参加的科举考试……那年考中进士的人名单保存至今。从名单中可以看出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士跟汉人结婚的比率很高:其中,母亲为汉人的占58%,而已婚的那些人中近70%是娶汉人为妻。不论民族成分如何,每个中试者授予的第一个官职均是职位差不多的地方官。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变化四:民族交融加强。
二、社会新变化
原因 社会变化
1.世家大族的衰落;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科举制度的发展; 4.政府政策的调整。 1.门第观念的淡化:科举更完善;平民进入政坛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雇佣关系发展;农民租佃关系发展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不抑兼并”,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
4.民族交融加强—……
(根本原因)
二、社会新变化
材料: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限制在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的,流动的。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即可以从一地自由迁徙到另一地;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即固化的等级结构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这种丰富、广泛、持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三、文明新曙光
商品经济繁荣
商业打破时空限制
商业服务于大众
边境贸易兴盛
海上丝绸之路鼎盛
商税成为主要税源
货币需求大、纸币
农业
发展
手工业发达
经济重心南移
交通
便利
放松
控制
社会观念平民化
劳动者人身自由化
国家政策宽松化
本课小结
1.(2022·天津高考·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C
2.(2022·天津高考·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B
3.(2022·辽宁高考·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
A
表1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4.(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B
5.(2022·湖北高考·4)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D
6.(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
7.(2021·福建高考·4)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
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
A
8.(2021·广东高考·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B
9.(2021.6·浙江高考·6)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D
10.(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C
11.(2021.1·浙江高考·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