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时段 表现
辽宋夏金元(916-1368年)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
(1)政治上: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交融高潮;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辽宋夏金元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理学兴起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4)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趋向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
部编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主讲人:侯东景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明重点 备热词
1.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特点、地位。 2.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成就。 3.宋代三大发明的特点、地位;沈括、郭守敬的主要成就。 4.辽夏金元文字的特点、价值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宋词、元曲、话本、市民阶层、市民文化、三大发明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2 广东·4·宋明理学,儒学的复兴理学
湖南·4·南宋绘画反映世俗文化兴盛
浙江(1)·6·宋代科学文化,三大发明
海南·19·史学研究方法,史料价值;三大发明的成熟
湖南·22·科技,中医药的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家
浙江(1)·26·宋明理学
2021 【甲】26·宋明理学 【乙】27·宋明理学 河北·4·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浙江(1)·5·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
浙江(1)·6·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王祯
辽宁·17·儒学的复兴-理学,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
2020 江苏(7)·4·宋明理学,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
江苏(7)·5·宋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海南·24·宋朝的文学家;文学 (宋词、元曲、话本)
2019 【Ⅱ】26·程颢理学
2018 天津·1·朱熹的民本思想;浙江(6)·7·宋明理学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因果轮回
羽化成仙
魏晋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生存艰难
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心灵慰藉
(1)佛道盛行,
儒学思想主流地位遭受冲击
材料1: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道教中修炼养生、佛教中因果轮回等观念流传开来,人们烧炼丹药,追求长生,或者写经造佛,修建寺观,以求冥福。如唐代诗人杜牧所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曹大为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1.背景
一、儒学复兴
因果轮回
羽化成仙
魏晋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生存艰难
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心灵慰藉
(1)佛道盛行,
儒学思想主流地位遭受冲击
1.背景
一、儒学复兴
材料2: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中华文明传真(两宋)》
材料3:从东汉时就已传入我国的佛教,开始流传开来,它填补了儒学并不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世界是什么?人死后会怎样?
——摘自纪录片《朱熹》
(2)儒家强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日益僵化
因果轮回
羽化成仙
魏晋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生存艰难
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心灵慰藉
(1)佛道盛行,
儒学思想主流地位遭受冲击
1.背景
一、儒学复兴
(2)儒家强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日益僵化
材料4:北宋的士大夫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权,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3)隋唐以来,社会伦理道德
秩序混乱
因果轮回
羽化成仙
魏晋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生存艰难
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心灵慰藉
(1)佛道盛行,
儒学思想主流地位遭受冲击
1.背景
一、儒学复兴
(2)儒家强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日益僵化
(3)隋唐以来,社会伦理道德
秩序混乱
材料5: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4)三教融合
借鉴佛道,完善儒学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集大成者
心学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一、儒学复兴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理在身外
理存心中
项目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不同点 世界本原
方法论
道德观
相同点 实质 影响 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理是万物本原(客观唯心)
心是万物本原(主观唯心)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儒学复兴
2.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陆九渊记述: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①重视气节、道德;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①程朱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阶级秩序作辩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材料2: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理欲之辨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夫《宋明理学研究》
(2)消极:
③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1)积极: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熹
安徽歙(shè)县贞节牌坊
一、儒学复兴
3.影响:
(1)理学的纵向传承:
南宋后期:
元朝中期:
1241年,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白鹿洞书院学规》颁赐太学。这表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开始科举考试,经书考试单独出题,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这标志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程朱理学
影响圈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影响圈
程朱理学
影响圈
(2)理学的横向传播:
一、儒学复兴
面临挑战
三教并行
理学形成,官方哲学
应运而生
百家争鸣
春秋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魏晋南北朝
宋明
隋唐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复兴
文学 宋词 体裁 派系 婉约派 豪放派
代表人物
元曲 散曲 杂剧 涵义 意义 代表人物 长短不一,配乐歌唱,按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柳永、李清照
苏轼、辛弃疾
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关汉卿、王实甫等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宋词元曲
豪放派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婉约派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元曲特点:
抒情叙事兼长,通俗生动,贴近生活,
并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射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另有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元曲已经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关汉卿《窦娥冤》
(一)文学:宋词元曲
二、文学艺术
【合作探究】宋词元曲发展繁荣的原因
材料1: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经济:城市发达、商业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民间娱乐场所的发展。
2.政治:宋朝重文轻武、优待文士,社会环境宽松。
材料2:宋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经济、文化政策的相对开明与宽松为特征……应当说,宋代是优待文士的朝代。
——叶坦、蒋松岩《宋辽夏金元文化史》
材料3:到了元代,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不能在政治上施展,正统的诗文也和他们产生了距离,于是他们选择了戏剧创作,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直接诉诸广大观众,在社会下层寻找知音。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3.政治:元朝早期取消科举(文学创作表达政治理想和个人情感)
4.词曲本身:迎合了民间娱乐的需要
二、文学艺术
文学 话本 涵义
艺术 书法 特征
绘画 成就
特征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山水画(突出)、花鸟画、人物画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清明上河图流动的勾栏瓦舍
勾栏
(1)说经,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讲史,如《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
(3)小说,如《京本通俗小说》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话本、书法、绘画
米芾:《苕溪诗卷》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宋徽宗:瘦金体
苏轼:《中山松醪赋》
二、文学艺术
书法:从规矩森严的唐人之法到追求个性的宋人之意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文人画
元 王冕 《墨梅》
山水画
风俗画
花鸟画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赵佶《竹雀图》
绘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二、文学艺术
三大发明 宋代以前 宋代以后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成就
科学家 宋代
元代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
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燃烧型火器
爆炸性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人工磁化,广泛应用于航海
沈括
《梦溪笔谈》
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郭守敬
《授时历》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授时历》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王祯
《农书》
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三、科技:三大发明、科学家
三、科技:三大发明、科学家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三大发明带来的影响?
材料1:“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人,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2: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角度 内容
对中国
对世界
(1)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奠定了文明古国的地位,人民自豪和骄傲
(3)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了世界面貌。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中留下了一则有关宋英宗年间陨石的详细记载,记载中除了观察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地面的残余部分,还注意到陨石的成分,“色如铁,重亦如之”。
郭守敬(元朝)发明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编定《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简仪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农书》中介绍的牛转翻车
元代郭守敬《授时历》
三、科技:三大发明、科学家
王祯《农书》
这一时期实践经验总结性领先的中国古代科技始终保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
四、少数民族的文字
时间 文字 概况
辽
金
西夏
蒙古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契丹大字、小字
女真文字
西夏文
畏元体蒙古文
八思巴字
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经史著作
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
用以拼写蒙古语和汉语等多民族语言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材料:领袖人物都曾致力于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工作。契丹大小字、女真文、畏兀体蒙文、八思巴文的创制,都是在这些领袖人物的直接授意与关怀下得以问世,它加快了各族文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得到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辽夏金蒙元诸宫廷里都有汉族政治家或汉化较高的政治家通力协作。
——赵向东 吴付来《中华文化五千年:辽宋夏金元卷 前言》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
蒙古文
新特点:借鉴汉字的基础上而创作;
统治者主持创制;
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促进文化的交融。
【思考】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新特点
辽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
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
畏兀体蒙古文;拼音符号,拼写蒙古语。
四、少数民族的文字
北宋与辽在1004年澶渊订立和约,请问两国誓书可能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
材料1:对中原的一切国书,对地方上南北边郡的文牒, 都是一律用汉文的。——杨树森《辽史简编》
材料2:契丹是第一个拥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大字是增减汉字笔划而成,在形体上仍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 ——陈文俊《辽代契丹境内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探析》
材料3:西夏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 也由点、横、竖、撇、捺等汉字基本笔画组成。
——董琨《汉字对历代少数民族文字的影响》
汉文化主体性
民族多样性
观察少数民族文字,并归纳其特点?
四、少数民族的文字
材料4:字干为基准向两面发射的不同长短直线段和曲线段,很像四面八方迎接的臂膀,间接隐喻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反映游牧生活状态印记。
——毕力格巴图《游牧文化影响下的蒙古文字造型艺术研究》
元朝: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回鹘体蒙古字
元朝巴思巴字《百家姓》
多元一体,相互交融
汉文化主体性
民族多样性
四、少数民族的文字
1.(2022·广东高考·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2.(2022·湖南高考·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D
3.(2021·河北高考·4)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
A
4.(2022.1·浙江高考·6)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十三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④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5.(2021·广东高考·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A
6.(2021·全国甲卷高考·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B
7.(2021·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B
8.(2021.1·浙江高考·6)我国古代一部著作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书末附有《活字印书法》,系统记录木活字印刷的新成就。后人盛赞此书:“文章尔雅,绘画亦皆工致。”此书作者是( )
A.王祯 B.沈括 C.毕昇 D.葛洪
A
9.(2021.1·浙江高考·5)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C
10.(2020.7·江苏高考·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