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文言文阅读——内容理解(复习课件)-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内容理解(复习课件)-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5 15: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二)
——内容理解
课前小练
(2023·宁夏吴忠·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4分)
①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________ ②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____________
③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_____ ④被服以立 被: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请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2分)
数 月 之 后 时 时 而 间 进 期 年 之 后 虽 欲 言 无 可 进 者
4.请结合语段分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 (4分)
【答案】
1.认为 指责 间或、偶然 同“披”,穿
2.①在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②所以宋昭公亡国后能够醒悟,最终得以返回国家。
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考点梳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为必考题型,分值基本在10-16分之间。考点涉及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手法、理解感悟等方面。
考点梳理
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属于考查能力的范畴,也属于常考的题型。
从近几年的考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
(1)隐性考查,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
(2)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对少见,但这项考查会有加强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
考点梳理
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是在考查我们对文意的理解。
考点1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以“人物传记”这类文章为例,我们要特别重视五种语句:
(1)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
(2)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为的句子;
(3)总结性的句子,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在其中体现;
(4)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明确;
(5)文中的标题、出处和文末的注释。
考点梳理
(1)吃透题干
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2)分析信息
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作是非比较,既要理解文言语句字面的意思,又要概括语句深层的意义。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
方法点拨
(3)对照确认
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
(4)确定答案
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
方法点拨
例:(2023·上海黄浦·统考二模)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文本省略)
【乙】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③张世杰④。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⑤,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________,________。”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⑥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⑦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⑧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例题引领
问题:
1.乙文中,有多处表现出文天祥的气节。请概括并补全文天祥的这些表现。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4)从容就义。2.如果用甲文中的话评价文天祥,最合适的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
1. 不行跪礼 拒绝招降 不事二主(意到即可)
2.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只写“舍生取义”也可)
【思路分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乙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可概括为:不行跪礼;根据乙文“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可概括为:拒绝招降;根据乙文“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可概括为:不事二主。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乙文写文天祥不行跪礼,拒绝招降,不事二主,最后从容就义;体现了甲文中的“舍生取义”,即为了坚守内心的“义”,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地分析和提炼的过程。
“概括中心思想”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述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地综合和整理的过程。
考点梳理
考点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1)总揽文意,整体把握
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
(2)抓住题干,准确把握题目信息
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3)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方法点拨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解选项设置模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
考点梳理
(2023·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陈后主)初惧阽危①,屡有哀矜之诏,后稍安集,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②,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③。谋谟所及,遂无骨鲠④之臣,权要所在,莫匪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⑤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⑥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⑦,自投于井,冀以苟生,视其以此求全,抑亦“民斯下”矣。
(选自《陈书 后主》)
注:①阽(diàn)危:面临危险。②诸公:指与后主一道游玩的所谓“狎客”。③衡轴:本指观测天体仪器上可以旋转的横管。此比喻中枢要职。④骨鲠:原意指鱼骨,鱼刺,比喻正直。⑤尸素:“尸位素餐”,居住食禄而不理事。⑥嬖(bì)宠:特指受君主宠爱的妃嫔。⑦寤:觉悟。
例题引领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指所受的蒙蔽,这个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的接受了邹忌的谏言。
B.“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讥”指的是诽谤讥刺,表明齐威王鼓励大家要敢于提那些刺耳的意见。
C.“门庭若市”指门前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这个成语一直沿用到现在,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D.“冀以苟生”中的“冀”是希望的意思,指陈后主藏进枯井企图苟且偷生,表现了这个亡国之君的荒唐可笑。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甲】文中邹忌善谏体现在哪些方面?
(4)《出师表》里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结合语段【甲】【乙】分析齐威王与陈后主是如何做的,有何不同的后果。
【答案】
(1)B
(2)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3)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齐威王听从贤臣邹忌的进谏,并且马上整改,有着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政治智慧,所以最后“战胜于朝廷”。
陈后主亲近小人,委以要职,使得出谋划策、执掌权要者都是贪婪之人。因而,政务刑罚日渐混乱,最后成了亡国之君。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表明齐威王鼓励大家要敢于公开议论。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词: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受,给予,付予。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结合“乃卞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句可知,齐威王听从贤臣邹忌的进谏,并且马上整改,有着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政治智慧,所以最后“战胜于朝廷”。
乙文结合“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谋谟所及,遂无骨鲠之臣,权要所在,莫匪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句可知,陈后主亲近小人,委以要职,使得出谋划策、执掌权要者都是贪婪之人。因而,政务刑罚日渐混乱,最后成了亡国之君。
【参考译文】
【乙】(陈后主)起初害怕危险,常常发布哀伤、怜悯的诏书,后来局势逐渐安定一些以后,他又煽动起荒淫、奢侈的风气。礼待公卿,只知道陶醉在文章美酒之中;亲近小人,都委任他们要职。这样,出谋划策者没有一个是正直之臣,执掌权要者没有一个不是剥削民众的官吏。政务刑罚日渐紊乱,尸位素餐之辈充斥朝廷。通宵达旦地吃喝玩乐,荒废政事,宠幸妻妾,身处危亡之境也不顾,上下蒙骗,众叛亲离,面临危难不觉悟,反而自投枯井,希望苟且偷生。看他以这种方式保全自己,或许也就是民众中的下等人了。
反馈训练
一、(2023·四川·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性辨惠,调输墨。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元和中,元微之使蜀,密意求访,府公严司空知之,遣涛往侍。微之登输林,以诗寄之曰:“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及武元衡入相,奏授校书郎,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也。后胡曾赠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涛工为小诗,惜成都笺幅大,遂皆制狭之,人以为便,名曰“薛涛笺”。且机警闲捷,座间谈笑风生。高骈镇蜀门日,命之佐酒,改一字惬音令①,且得形象,曰:“口,似没梁斗。”答曰:“川,似三条椽②。”公曰:“奈一条曲何?”曰:“相公为西川节度,尚用一破斗,况穷酒佐杂一曲椽,何足怪哉!”其敏捷类此特多,座客赏叹。其所作诗,稍欺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输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岂得以匪其人而弃其学哉?
大和中,卒。有《锦江集》五卷,今传,中多名公赠答云。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①一字惬音令:唐代的一种行酒令。②椽(chuán):屋顶斜木中的一种。古代建筑中用以支撑房顶与屋瓦的木条。
1.下列语句中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元微之使蜀 使:出使
B.命之佐酒 佐:陪
C.何足怪哉 足:值得
D.稍欺良匠 稍:稍微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及武元衡入相,奏授校书郎,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也。
(2)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岂得以匪其人而弃其学哉?
3.薛涛受众人青睐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答案】
1.D
2.(1)等到武元衡入朝为宰相时,向皇上奏请她担任校书郎,蜀人把乐妓称作校书,便是从薛涛开始的。
(2)真想不到女子之中竟能出现这样非同寻常的人物,怎么能因为她身份低下而摒弃她的成就呢?
3.①成都著名的乐妓,相貌出众;②擅长作小诗,有才华;③爱动脑筋,制作了为人方便的“薛涛笺”;④机智、敏捷(处事能随机应变)。
二、(2023·宁夏吴忠·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____ ②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____________
③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_____ ④被服以立 被: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请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数 月 之 后 时 时 而 间 进 期 年 之 后 虽 欲 言 无 可 进 者
4.请结合语段分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
原因:
【答案】
1. 认为 指责 间或、偶然 同“披”,穿
2.①在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②所以宋昭公亡国后能够醒悟,最终得以返回国家。
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三、(2023·河南·模拟预测)古诗文阅读。
(一)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二)黄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于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塌,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塌,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节选自《宋史·黄干传》)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负箧曳屣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荆请罪
B.主人日再食 食不饱,力不足 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以光先帝遗德 路不拾遗
D.无冻馁之患矣 敌国外患 患得患失
2.把文(一)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3.作者将太学生和当年的自己进行对比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尊师重道在米薇和黄干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没有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
3.作者从吃、穿、住、师、书等方面将太学生与当年的自己进行对比。太学生有充足的衣食供应,居高堂大厦,有良师讲学、解疑,群书毕集,不像自己当年求学时既要挨饿受冻、到处奔走,又要亲手抄写借来的书,还可能遇到请教老师却得不到指导的情况。通过学习条件优劣的对比,讲述要想学业有成,就要克服困难、勤勤恳恳、专心致志的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达到劝勉太学生的目的。
4.宋濂百里求师,面对老师的训斥,态度更加恭敬,等老师心情好了再去请教,从中可以看出宋濂的尊师重道。黄干卧起一榻,耐心等待老师朱熹回来,见到朱熹后,为了听老师教导甚至不再卧榻休息,体现了黄干尊师重道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2023·山东滨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①改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盍[hé]:何不:为什么。②迨[dài]:等到;及。
1.下列选项中加划线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山行六七里
B.穷冬烈风 欲穷其林
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久而乃和 政通人和
2.下列加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必若余之手录 请铭之坐右
B.足肤皲裂而不知 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C.以中有足乐者 而君变色以去
D.今诸生学于太学 假诸人而后见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各阐明了什么道理?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A 2.B
3.(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2)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4.【甲】文阐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勤学不懈,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道理;【乙】文阐明了学习要善于思考,遇到不懂的要问,有错就要改的道理。
启示:在学习上既要勤奋、刻苦,要有恒心,还要注意学习方法,这样学习才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