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基本要求(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基本要求(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05 15:3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联研”单元及课时教学设计基本要求(2021年版)
单元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学校 年级 高二
设计者 指导者
课程标准模块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使用教材版本 湘教版
单元名称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单元课时数 15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主题概述 核心概念:地表形态 内容结构: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组织教学。 呈现方式:创设贯穿性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本单元共分为五个小任务: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观察岩石标本,认识基本岩石,对比不同岩石的性状特征,分析其生成环境。结合岩石的性状特征,探究其生成环境,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循环过程。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从全球构造尺度,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青藏高原、岛弧和裂谷、海洋的形成原因,小组合作演示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并准确描述出来,解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因。从内力作用的角度解释华山和渭河谷地的成因。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通过观看课前小组合作的演示实验“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的视频,分析影响流水侵蚀和堆积的主要因素。结合黄河上、中、下游的不同河流的地貌景观图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迁移应用说明风力作用等其他外力作用对黄河流域地表形态的塑造。 4、地表形态与人来活动的关系:4、运用黄河流域聚落、交通线和农业生产的相关资料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运用拦河筑坝、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材料说明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地表形态的利用和改造。5、单元知识整合与应用:5、梳理单元知识内容,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科罗拉多峡谷景观图及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过程与影响,描述该地岩石的特点并解释其成因,说明大峡谷的形成过程。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相关资料,说明地貌景观作为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育人价值:运用实例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
主题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外出活动机会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比较少,缺乏生活、生产、实践经验。在上学期必修一中学生学习了《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过一些基本的地貌及其特点,所以学生还是稍微具备点有关地表形态基础的。
开放性学习环境 实验设备器材:岩石标本、有关“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实验材料、“断层和褶皱”模型、相关背景资料、图片和视频。 桌椅摆放:小组合作摆放 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等(虚拟环境)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以黄河流域为区域情境,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结合流域内典型地貌,解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构建以“地貌,”为核心的单元知识联系,归纳从描述区域地貌特征到分析地貌成因的一般思路,发展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为素养。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活动/任务1 课堂任务:观察岩石标本,对比不同岩石的性状特征,探究其生成环境并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活动/任务2 课堂任务:小组合作演示“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解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活动/任务3 课前任务:小组合作演示“下切侵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溯源侵蚀”、“流水堆积”的实验并分析影响流水侵蚀、堆积的主要因素。培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教师或同伴对学生的评价,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 (备注:方案1、方案2选择其一)
需要评价的活动 方案1:针对任务/活动描述
模拟“褶皱和断层” 不同年代岩层摆放次序,水平挤压力方向及力度,剖面示意图绘制的准确性和美观性。(按照要求分三个等级)
“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系列实验 实验器材的准备,如何体现不同的侵蚀类型和堆积,分析影响侵蚀和堆积的因素有哪些。(按照要求分三个等级)
运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图片和资料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影响。 资料收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地理术语应用能力。(按照要求分三个等级)
五、单元作业设计
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单元质量检测 [2022·陕西咸阳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①为沉积物,②~⑧为岩石。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地质构造 B.乙处对应的地表形态为山谷 C.岩石⑧中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岩层由老到新可能是⑦⑥④⑤⑧ 2.上图中①代表的沉积物和②⑤⑧所代表岩石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符合(  )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③② 4.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2022·河南月考]大瓦山位于我国四川省,横断山东侧,为世界第二大桌状山。桌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据此完成5~6题。 5.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6.假如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 A.桌状山 B.丹霞地貌 C.雅丹地貌 D.喀斯特地貌 降水时含盐溶液从岩块上部孔隙中渗入,饱和后又从岩块下部渗出。在干燥岩面,渗出的含盐溶液水分易蒸发而形成盐类结晶物。盐类结晶时产生的张力,促使岩块表面最终形成凹槽。盛行风影响雨滴飘落路径,从而造成岩块表面干湿差异。下图示意某砂岩岩块垂直剖面。据此完成7~8小题。 7.该岩块所在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8.形成图中岩块表面凹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溶蚀 D.流水堆积 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15年前在长江某地拍摄的照片,照片中坚硬的岩石上遍布光滑的、直直凹进去的深沟槽,不远处有轮船正在航行。近十年来这些沟槽由于其下游水坝拦截河水而长期被水淹没。据此完成9~11题。 9.照片拍摄河段河流(  ) A.水位季节变化大 B.结冰期较长 C.水流和缓 D.有凌汛现象 10.坚硬岩石上深沟槽形成的主要动力最可能是(  ) A.风力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人为磨蚀 11.近年来沟槽所在河段河流(  ) A.流速减缓 B.泥沙淤积减少 C.水质变好 D.水位变低 [2021·广东卷]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如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2~13题。 12.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  )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13.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下图)。崖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14~15小题。 14.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 A.降低开凿难度 B.减弱风沙侵蚀 C.减轻风化破坏 D.方便生活取水 15.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 构造运动 B.太阳辐射 C.大气降水 D.人类活动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6~17小题。 16.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7.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图11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19.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由于首次使用“大单元教学法”,对单元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的不够好;以黄①河流域为大背景研究“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个大的背景对于一个单元的整合与综合利用还无法做到融会贯通。下一步先研究单元整体目标,根据段远整体目标和确定的大背景站在宏观的角度设置任务和问题。提高备课的整体性和目标性。 ②问题设置不够精当和巧妙。下一步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角度设置问题。 ③过渡和引导性的语言还需要不断地锤炼。
单元教学结构图
课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地表形态,单元任务之一是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动力又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以流水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流水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不同的河段主导作用各不相同,因而也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其对学生的区域认知有要求。为加强学生对具体作用的理解程度,设计流水侵蚀、流水堆积、溯源侵蚀的实验加深学生对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展示黄河流域牛轭湖景观图片,学生描述牛轭湖的形成原因;出示河流袭夺的景观及实例,分析河流袭夺的过程;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贯穿本单元的大情境 是黄河流域的地表形态。最后回归情境表明在黄河的不同河段因地形、流量、流速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落实。
2.学习者分析
地球的表面形态属于自然地理景观,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学生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在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这一节当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地貌景观。 高二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能力有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已经掌握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同时积累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地理素养。 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习惯接受式的学习,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的提高。
3.学习目标确定
①观看“流水侵蚀”与“流水堆积”地貌演示实验视频,探究影响流水侵蚀、堆积的主要因素。 ②结合黄河上、中、下游不同河流的地貌景观图,综合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4.学习重点难点
①结合某河流地貌,分析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②理解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5.学习评价设计
实验专家级专业级业余级流水侵蚀、搬运、沉积实验①实验现象明显,能体现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现象。②能运用准确的专业术语描述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①实验现象明显,能体现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现象。②描述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语不够准确。①实验现象不能明显体现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现象。溯源侵蚀①实验现象能明显体现出溯源侵蚀的方向。②能运用准确的专业术语描述溯源侵蚀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①实验现象能明显体现出溯源侵蚀的方向。②描述溯源侵蚀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语不够准确。①实验现象不能明显体现出溯源侵蚀的方向。凹岸侵蚀凸岸沉积现象①实验现象能明显看出凹岸侵蚀凸岸沉积现象。②能运用准确的专业术语描述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①实验现象能明显看出凹岸侵蚀凸岸沉积现象。②描述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语不够准确。①实验现象不能明显看出凹岸侵蚀凸岸沉积现象。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读图识地貌教师活动1 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吟唱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航拍视频一睹黄河流域的美景。 播放“航拍黄河流域”视频, (过渡)全长5464千米的黄河一路蜿蜒向东注入了渤海,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黄河流域的面貌与你印象中的一样吗?有哪些不同,可以谈一谈吗? (设问)大家看看老师从视频中截取的景观是什么地貌景观吗? 大家知道这些地貌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吗? 学生活动1 学生认真收看“航拍黄河”视频,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根据图片学生说出: 老师从视频中截取的景观是什么地貌景观? 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活动意图说明:黄河流域的地表形态既是贯穿本单元的情境,是本节内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起点,也是归宿。通过直观的欣赏黄河流域的美景,引发学生思维,引发视觉与印象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地貌成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节二:实验明原理教师活动2 1)课前组织学生做以下实验: 实验器材:水桶、沙土、水 ①比较流水侧蚀与下蚀 ②模拟溯源侵蚀现象 ③模拟流水沉积实验 ④演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 (过渡)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做了有关“流水作用的实验”,这些实验就可以用来解释这些地貌景观的成因。大家看一看、想一想,你们小组的实验可以解释哪种地貌景观的成因呢。可以上来给同学们展示一下吗?利用“河流流速与挟带泥沙颗粒粒径之间的关系”分析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的颗粒粒径变化情况。 讲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流水侵蚀与沉积的主要因素”。 4)小结“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总结影响流水侵蚀与沉积的主要因素。学生活动2 学生代表分别上台演示“V形谷”与“槽型谷”成因的实验;演示溯源侵蚀现象;演示“三角洲”的成因;演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对常见的流水地貌景观已经熟悉,但是对其形成的原因未做过深入探究,不易于学生理解。尤其是对溯源侵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等理解较为困难。因此,采用课前分组做演示实验,课上通过学生引导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出流水地貌的成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理解能力,准确把握流水地貌的成因。环节三:动手巧答疑教师活动3 1)(过渡)展示黄河流域出现的牛轭湖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是否出现了你似曾相识的地貌景观? 2)(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后果是使河道变得越来越直,还是越来越弯?…牛轭湖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中形成的。同学们能将下面四幅图按照牛轭湖的正常形成过程排序吗? 3)请同学们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3 ①小组代表演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实验并对实验做出讲解。 ②学生思考并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牛轭湖的形成原因。活动意图说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理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通过课前实验和课上讲解加深学生对此作用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给出黄河上游牛轭湖的实例图片,让学生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地貌的成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环节四:内容来小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在图上填写出常见的流水地貌。环节五:练习来检测教师活动5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流程较长 ④地表破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3、贺兰山东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流入涑水后注入黄河,今涑水成了间歇性季节河流。运城附近的解池为山西省最大湖泊,夏季湖水呈玫瑰色。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 A.断层形成后,差异性侵蚀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道 B.水土流失严重,将原有河道堵塞而使汾河改道 C.汾河下游河段远古时代溯源侵蚀,袭夺了汾河 D.地壳运动,汾河古河道处地势抬升迫使汾河改道学生活动5 解决问题,体会如何运用学过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完成相关练习强化学生对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理解出题者意图,思考如何应用已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河流地貌的古诗词句或者相关谚语,推断该诗句或者谚语描述的是什么地形?分析这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明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实验出现失败的时候,能引发学生深思:“实验失败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更加深了对“影响流水侵蚀和堆积因素”的理解和掌握。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作用相当大。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