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检测题(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检测题(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06 09:1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机物分子中属于手性分子的是
A.甘氨酸(NH2CH2COOH) B.氯仿(CHCl3)
C.乳酸[CH3CH(OH)COOH] D.丙醛(CH3CH2CHO)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DNA的双螺旋结构是DNA分子中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作用形成
B.甘油醛是最简单的醛醣,属于手性分子
C.橡胶、蛋白质、尼龙、纤维素中,一定不是天然高分子的是尼龙
D.丁苯橡胶、聚酯纤维、聚乙烯都是通过加聚反应获得的高聚物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乙醇分子中只含有σ键
C.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中的键角一定是109°28′
D.所有的σ键的强度都比π键的大
4.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oCl3·4NH3,1mol此化合物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能生成1mol的白色沉淀,以强碱处理并加热没有NH3放出,则此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合物的配体数为4 B.Co3+只与NH3分子形成配位键
C.该化合物可以写成[Co(NH3)4Cl2]Cl D.该化合物可能显平面正方形结构
5.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物质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H3、O4、C60、等已被发现。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与H3中存在氢键 B.O2与O4互为同位素
C.C60分子中有范德华力 D.最外层有24个电子
6.类推是化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但类推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下列类推结论中正确的是
A.第二周期元素氢化物稳定性顺序是HF﹥H2O﹥NH3,则第二周期元素氢化物沸点顺序是HF﹥H2O﹥NH3
B.可电解熔融氯化镁来制取金属镁,则也能用电解熔融氯化钠来制取金属钠
C.Fe3O4可写成FeO·Fe2O3,则Pb3O4也可写成PbO·Pb2O3
D.常见的氢化物是分子晶体,则所有的氢化物都是分子晶体
7.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X、Y、Z、W四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其中X、Y、Z为主族元素。X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两倍,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3d轨道电子数为半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和W一定位于同周期
B.原子半径:Z>X>Y
C.四种元素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Y
D.该化合物属于配合物,其内界键与键的数目之比1∶2
8.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其反应为:N2(g)+3H2(g) 2NH3(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H3分子是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B.该反应的△H<0,△S<0
C.用E表示键能,该反应的△H=6E(N-H)-E(N≡N)-3E(H-H)
D.将生产的氨气分离出去,可以增大正反应速率同时提高反应物转化率
9.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正确的是
选项 现象 原因
A HF的稳定性强于HCl HF分子之间除范德华力外还存在氢键
B 用皮毛摩擦的橡胶棒分别靠近水和的液流,水流发生偏转,流不偏转 分子中有孤电子对,可与橡胶棒产生静电作用;中没有孤电子对
C 对羟基苯甲醛的熔沸点比邻羟基苯甲醛的高 对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间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内氢键
D 可用萃取碘水中的 与均含有非极性键
A.A B.B C.C D.D
10.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Cl2与CH4反应完全,形成C Cl键的数目为0.1NA
B.60g乙酸与足量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充分反应后断裂的C-O键数目为NA
C.1mol[Cu(NH3)4]2+中含有σ键数为12NA
D.12.4g白磷(分子式为P4,正四面体形,键角60°)晶体中含有的P-P键数是1.2NA
11.下列离子的VSEPR模型与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一致的是
A.SO B.H3O+
C.ClO D.NO
二、填空题
12.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固态NH3、H2O、HF中的氢键的键能和结构示意图如表所示:
物质及其氢键 HF(s):F—H…F H2O(s):O—H…O NH3(s):N—H…N
键能/(kJ·mol-1) 28.1 18.8 5.4
H2O、HF、NH3沸点依次降低的原因是____。
(2)已知:常温时H2A的Ka1=5×10-5,Ka2=3×10-9,请判断NaHA溶液的酸碱性并说明原因:____。
13.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
(1)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铁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_______摄取铁元素的原子光谱。
(2)Fe(CO)5与NH3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一种具有磁性的氮化铁(Fe3N),NH3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______;1mol Fe(CO)5分子中含有σ键为_______mol。
(3)把氯气通入黄血盐{K4[Fe(CN)6]}溶液中,得到赤血盐{K3[Fe(CN)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CN-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C、N、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
14.氧元素与多种元素具有亲和力,所形成化合物的种类很多。
(1)氮、氧、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氧元素与氟元素能形成OF2分子,氧原子轨道杂化类型__________。
(2)根据等电子体原理,NO2+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1 molN O2+中含有的π键数目为__________个。
(3)氧元素和过渡元素可形成多种价态的金属氧化物,如和铬可生成Cr2O3、CrO3、CrO5等。基态铬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
(4)下列物质的分子与O3分子的结构最相似的是__________。
A.H2O  B.CO2    C.SO2    D.BeCl2
(5)O3分子是否为极性分子?__________。
15.I.有以下物质:①HF、②Cl2、③H2O、④N2、⑤C2H4、⑥C2H6、⑦H2、⑧H2O2和⑨HCN。
(1)只含有σ键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既含有σ键又含有π键的是______。
(2)含有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重叠形成σ键的是______。
(3)写出以下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NH3:______,H2O:______, SO2:______,BeCl2:______,CO2:______。
II.钴的一种配位聚合物的化学式为{[Co(bte)2(H2O)2](NO3)2}n。
(1)Co2+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NO的空间结构为______。
(2)bte的分子式为C6H8N6,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①[Co(bte)2(H2O)2]2+中,与Co2+形成配位键的原子是______和______(填元素符号)。
②C、H、N的电负性从大到小顺序为______。
③bte分子中碳原子轨道杂化类型为______和______。
④1mol bte分子中含键的数目为______mol。
16.锡是很早便被发现和使用的金属。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已知均易水解,且易被氧化。
完成下列填空:
(1)锡为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有一种锡的单质具有金刚石型结构,则该单质内存在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
熔点/ -33 31 144.5
沸点/ 114.1 202 364
(2)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归纳表中四卤化锡的熔、沸点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
(3)能与反应生成钠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无色液体,放入大量水中并加热,生成,写出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配置溶液需要先将溶解于__________中再稀释,最后需加入少量的________。
(6)马口铁是在铁表面镀一层锡。一个马口铁罐装的桔子罐头发生了“涨罐”和马口铁罐穿孔的现象。经检测罐头内食物没有腐败,则罐头内导致“涨罐”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
17.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到现在形成的周期表经过了众多化学家的艰辛努力。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B C N O F
Al Si P S Cl
Ga Ge As Se Br
In Sn Sb Te I
(1)周期表呈现的短周期元素中,次外层电子数等于其他电子层电子数之和的元素是_______(写原子结构示意图);上述周期表呈现的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第_______周期第_______ 族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___(写电子式)。
(2)Sn的最高正价为_______,写 出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
(3)比较微粒半径大小: Al_______F; Al3+_______F-。(选填“>”或“<”)
(4)元素周期表体现了元素位构性的关系,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
①以下关于碱金属,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A.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C.钾与氧气或水反应比钠的反应剧烈,也比铷、铯的反应更剧烈
D.原子易失去电子,呈现+1价
②硅元素存在多种同位素。已知三种天然稳定同位素的数据如下:
核素符号 28Si 29Si 30Si
相对原子质量 27.977 28.976 29.974
丰度 92.2% 4.7% 3.1%
请列出硅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_______。
③原子数相同,电子总数相同的粒子互称为等电子体。Y、Q是上述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元素相关信息如见表。
Q 与H可形成QH3的10电子结构分子
Y 带两个负电荷的负离子与氖原子结构相同
硼元素与Y、Q形成互为等电子体负离子: BY、BQ, 则m值为_______。
18.某汽车安全气囊的产气药剂主要含有NaN3、Fe2O3、KClO4、NaHCO3等物质。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产气药剂产生大量气体使气囊迅速膨胀,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1)KClO4是助氧化剂,含有化学键的类型为___________;其中Cl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
(2)NaHCO3是冷却剂,吸收产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而发生分解,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Fe2O3是主氧化剂,与Na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NaN3是气体发生剂,受热分解产生N2和Na。取130 g上述产气药剂,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碱石灰后的体积为33.6 L(标准状况),该产气药剂中NaN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连4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的C为手性碳原子,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分子为手性分子,甘氨酸(NH2CH2COOH)、氯仿(CHCl3)、丙醛(CH3CH2CHO)均不含有手性碳原子,不属于手性分子,乳酸[CH3CH(OH)COOH]中连接甲基、羟基、羧基的碳是手性碳原子,属于手性分子;
故选C。
2.D
【详解】A.DNA的双螺旋结构是DNA分子中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作用形成,A正确;
B.甘油醛的结构简式,是最简单的醛醣,最中间的碳原子是手性碳原子,B正确;
C.橡胶有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其中天然橡胶是天然高分子,蛋白质、纤维素都是天然高分子,尼龙是合成纤维,C正确;
D.丁苯橡胶、聚乙烯为加聚反应获得的高聚物,聚酯纤维是通过缩聚反应获得,D错误;
故选D。
3.B
【详解】A.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既可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NaOH等,也可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如HCl等,故A错误;
B.乙醇分子中含有C—H键、C—O键、O—H键、C—C键,单键全为σ键,即只含有σ键,故B正确;
C.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中的键角不一定是109°28′,如白磷(P4)为正四面体结构,键角为60°,故C错误;
D.σ键的强度不一定比π键的大,例如N2分子中存在的N≡N键能比3个N-N键能大,也比一个N-N和一个N=N键能加起来要大,就说明N≡N中的π键比σ键强,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C
【分析】实验式为CoCl3·4NH3的物质,1molA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中能生成1mol白色沉淀,说明A中含有1个Cl-,以强碱处理并没有NH3放出,说明不存在游离的氨分子,则该物质的配位化学式为[Co(NH3)4Cl2]Cl,据此答题。
【详解】A.配合物中中心原子的电荷数为3,配位数为6,A错误;
B.由分析可知,Cl-与NH3分子均与Co3+形成配位键,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此配合物可写成[Co(NH3)4Cl2] Cl,C正确;
D.该配合物应是八面体结构,Co与6个配题成键,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A.H2与 H3中存在氢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A错误;
B.O2与 O4是氧元素形成的不同性质的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不互为同位素,B错误;
C.C60分子内存在化学键,分子间有范德华力,C错误;
D.中价电子=5×5-1=24,故含有 24 个价电子,D正确;
故答案为D。
6.B
【详解】A.简单氢化物沸点与元素非金属性、氢化物稳定性无关,第二周期元素氢化物沸点顺序是H2O﹥HF﹥NH3,故A项错误;
B.钠与镁都是活泼金属,常通过电解其熔融氯化物制备金属单质,故B项正确;
C.Pb的化合价为+2价、+4价,不存在+3价,Pb3O4可表示为2PbO PbO2,故C项错误;
D.并非所有氢化物都是分子晶体,如NaH属于离子晶体,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结论正确的是B项,故答案为B。
7.B
【分析】X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两倍,X是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能使酚酞溶液变红,Y是N元素;的3d轨道电子数为半满,W是Fe元素;Z显+1价,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Z是Na或K。
【详解】A.Z是Na或K元素, W是Fe元素,不一定位于同周期,故A错误;
B.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原子半径:K>C>N,Na>C>N,故B正确;
C.Fe原子中有4个未成对电子,C原子中有2个未成对电子,N原子中有3个未成对电子,Na或K原子中都只有1个未成对电子,四种元素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Fe,故C错误;
D.该化合物属于配合物,其内界有6个配位键、6个键,配位键是键,叁键中有1个键、2个键,键与键的数目之比1∶1,故D错误;
选B。
8.B
【详解】A.NH3分子中的氮氢键是极性键,所以氨气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A项错误;
B.该反应气体分子数减小,ΔS<0,该反应一定条件下自发,反应的ΔH-T×ΔS<0,则ΔH<0,B项正确;
C.反应热的计算△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反应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则该反应的ΔH=E(N≡N)+3E(H-H)- 6E(N-H),C项错误;
D.将生产的氨气分离出,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正向移动,提高反应物转化率,D项错误;
答案选B。
9.C
【详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与范德华力和氢键无关,故A错误;
B.水是结构不对称的极性分子,四氯化碳是结构对称的非极性分子,所以用皮毛摩擦的橡胶棒分别靠近水和四氯化碳的液流,水流发生偏转,四氯化碳流不偏转,故B错误;
C.对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间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内氢键,所以对羟基苯甲醛的分子间作用力强于邻羟基苯甲醛,熔沸点比邻羟基苯甲醛的高,故C正确;
D.四氯化碳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故D错误;
故选C。
10.A
【详解】A.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物质的量为0.1mol,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反应0.2molCl,形成C Cl键0.1mol,H Cl键0.1mol,故A正确;
B.60g乙酸物质的量为1mol,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1mol乙酸不能完全反应,断裂的C—O键小于1mol,故B错误;
C.1mol[Cu(NH3)4]2+中含有键数为16NA,故C错误;
D.12.4g白磷物质的量为0.1mol,1个白磷分子中有6个P—P键,则12.4g白磷晶体中含有的P P键数是0.6 NA,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1.C
【详解】A.亚硫酸根中S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配位原子数为3,VSEPR模型与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不一致,A错误;
B.水合氢离子中O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配位原子数为3,VSEPR模型与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不一致,B错误;
C.高氯酸跟中Cl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配位原子数为4,VSEPR模型与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一致,C正确;
D.亚硝酸根中N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配位原子数为2,VSEPR模型与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不一致,D错误;
故选C。
12.(1)虽然单个氢键的键能大小顺序是HF>H2O>NH3,但从各固态物质中的氢键结构可以推知,液态H2O、HF、NH3中氢键数量各不相同,状态变化时要克服的氢键的总键能大小顺序是H2O>HF>NH3,所以H2O、HF、NH3沸点依次降低
(2)酸性。因为HA-离子的水解平衡常数为Kh2==2×10-10【解析】(1)
物质的沸点取决于分子之间的作用,有些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沸点与氢键的键能和氢键的个数都有关系,虽然单个氢键的键能大小顺序是HF>H2O>NH3,但从各固态物质中的氢键结构可以推知,液态H2O、HF、NH3中氢键数量各不相同,状态变化时要克服的氢键的总键能大小顺序是H2O>HF>NH3,所以H2O、HF、NH3沸点依次降低。
(2)
酸式盐的溶液的酸碱性看水解和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因为HA-离子的水解平衡常数为Kh2==2×10-1013.(1) 第四周期第VIII族 1s22s22p63s23p63d64s2 光谱仪
(2) 三角锥形 10
(3) Cl2+2K4[Fe(CN)6]=2KCl+2K3[Fe(CN)6] sp N>O>C
【详解】(1)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各电子层电子数为2、8、14、2,原子基态时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所以位于第四周期第VIII族,铁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铁元素的原子光;故答案为:第四周期Ⅶ族;1s22s22p63s23p63d64s2;光谱仪;
(2) NH3的孤电子对数=,价层电子对数为4,则N为sp3杂化,VSEPR构型为四面体形,由于含有一个孤电子对,所以其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Fe(CO)5的结构式为,其中三键中有一个σ键,配位键全部为σ键,所以1mol Fe(CO)5分子中含有σ键为10mol;
(3)把氯气通入黄血盐{K4[Fe(CN)6]}溶液中,得到赤血盐{K3[Fe(CN)6]},同时生成氯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K4[Fe(CN)6]=2KCl+2K3[Fe(CN)6];CN-中C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1+=2,所以采取sp杂化;C、N、O属于同一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但第ⅤA族的大于第ⅥA族的,所以其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是N>O>C;
14. F>N>O sp3杂化 直线形 2NA 3d5 4s1 C 是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电离能、中心原子杂化、等电子体、π键、电子排布等基础知识,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运用能力。
解析:(1)同周期从左到右,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但是处于全满和半满状态是一种亚稳定结构,第一电离能比相邻的元素高,所以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为F>N>O。OF2分子中,中心原子O有2个成键对,孤对数目为,因此O采用sp3杂化。正确答案:F>N>O、sp3杂化。(2)NO2+含有3原子,价电子数为16,与CO2属于等电子体,所以结构为直线形,结合CO2分子结构可知,1molCO2分子中含有2molπ键,所以1molNO2+中含有2molπ键。正确答案:直线形、2×6.02×1023。(3)铬是24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Ar]3d54s1,因此外围电子排布是3d54s1。正确答案:3d54s1。(4)根据等电子体原理,O3价电子数目为18,H2O价电子数目为8,CO2的价电子数目为16,SO2的价电子数目为18,BeCl2的价电子数目为16,而各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因此O3与SO2是等电子体,二者的结构相似。正确答案:C。(5)SO2分子中,中心原子S成键电子对数为2,孤对电子数为,所以中心原子S采取sp2杂化,分子构型为V形,所以他的等电子体O3也是V形结构,但是O3分子中中心O原子与外侧O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不同(外侧O两对孤对,中心O一对孤对),所以O3是极性分子。正确答案:是。
点睛: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各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但是处于全满和半满是一种亚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比相邻的元素高;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各元素第一电离能递减。②简单分子、离子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数等于中心原子直接连接的原子数加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数。③O3是中学化学中唯一出现的单质极性分子。其他单质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15. ①②③⑥⑦⑧ ④⑤⑨ ⑦ 三角锥形 V形 V形 直线形 直线形 [Ar]3d7或1s22s22p63s23p63d7 平面三角形 N O N、C、H sp2 sp3 21
【详解】I.(1)键是头碰头的方式形成的,而键是以肩并肩的方式形成的;单键都是键,而双键或三键中才含有键,所以只含有σ键的是①②③⑥⑦⑧;既含有σ键又含有π键的是④⑤⑨,故填①②③⑥⑦⑧、④⑤⑨;
(2)原子成键时最外层电子的电子云发生交叠,H原子只有1s电子,形成H2时两个H原子的s轨道重叠形成σ键,故填⑦;
(3)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NH3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5-3×1)=4,孤电子对数为1,为三角锥形;
H2O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6-2×1)=4,孤电子对数为2,为V形;
SO2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6-2×2)=3,孤电子对数为1,为V形;
BeCl2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2-2×1)=2,孤电子对数为0,为直线形;
CO2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4-2×2)=2,孤电子对数为0,为直线形,故填三角锥形、V形、V形、直线形、直线形;
II.(1)Co2+核外25个电子,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7或1s22s22p63s23p63d7,故填[Ar]3d7或1s22s22p63s23p63d7;
NO中N作为中心原子提供5个电子,第VIA族的元素O作为周围原子时,不提供电子,NO有一个负电荷,多1个电子,所以价电子一共6个,即3对,没有孤对电子,N元素属于sp2杂化,离子构型是平面三角形,故填平面三角形;
(2)①Co2+离子含有空轨道,bte中N原子、水中O原子均有提供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故填N、O;
②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C、N的氢化物中它们均表现负化合价,说明它们的电负性都大于氢元素的,故电负性由大到小顺序为:N>C>H,故填N、C、H;
③bte分子中环上碳原子形成3个σ键,亚甲基中碳原子形成4个σ键,杂化轨道数目分别为3、4,碳原子分别采取sp2、sp3杂化,故填sp2、sp3;
④单键为σ键,双键中含有1个σ键,bte的分子含有21个σ键,1mol bte分子中含σ键的数目为21mol,故填21。
16. 第五周期IVA族 共价键 正四面体 四卤化锡属于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 SnO2+2NaOH=Na2SnO3+2H2O SnCl4+(x+2)H2O SnO2 xH2O+4HCl 盐酸 Sn H2 电化学腐蚀有两种,一种是析氢腐蚀,一种是吸氧腐蚀,因为食物没有腐蚀,所以不存在氧气,该过程为析氢腐蚀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根据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根据金属腐蚀原理分析解答。
【详解】(1)根据锡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五周期IVA族;锡的单质具有金刚石型结构,金刚石中存在的化学键为共价键,所以该单质内存在的化学键是共价键;
(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4,则分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表中四卤化锡分子的熔、沸点逐渐增大,原因是四卤化锡属于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
(3)化学性质类似于SiO2,能与反应生成钠盐,化学方程式为:SnO2+2NaOH=Na2SnO3+2H2O;
(4)SnC14放入大量水中并加热,生成SnO2 x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Cl4+(x+2)H2OSnO2 xH2O+4HCl;
(5)因为容易水解且容易被氧化,所以配制溶液需要先将溶解于盐酸中再稀释,最后需加入少量的Sn,防止被氧化;
(6)食物没有腐败,说明罐头中没有氧气,则罐头内导致“涨罐”的气体可能是H2。电化学腐蚀有两种,一种是析氢腐蚀,一种是吸氧腐蚀,因为食物没有腐败,所以不存在氧气,该过程为析氢腐蚀。
17.(1) 五 ⅢA
(2) +4 HClO4
(3) > <
(4) BC 3
【解析】(1)
短周期元素中,次外层电子数等于其他电子层电子数之和的元素是S元素,S的原子序数为16,核外有3个电子层,每一个电子层上排布的电子数为分别2、8、6,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则上述周期表呈现的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In,与Al同主族,在Al的下面2个周期,则In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五周期第ⅢA族;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上述周期表呈现的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F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五;ⅢA;;
(2)
Sn位于第ⅣA族,最外层电子数为4,最高正价为+4价;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高氯酸,其化学式为HClO4,故答案为:+4;HClO4;
(3)
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Al有3个电子层,F有2个电子层,因此原子半径:Al>F;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微粒半径越小,Al3+和F-均有2个电子层,Al的核电荷数比F大,因此离子半径:Al3+;<;
(4)
①A.随电子层数增多,碱金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故A正确;
B.碱金属的还原性越强,其离子越难被还原成金属单质,氧化性越弱,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的还原性增强,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故B错误;
C.铷、铯的金属性比钾强,则铷、铯与氧气或水反应比钾更剧烈,故C错误;
D.碱金属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1价阳离子,故D正确;
答案选BC,故答案为:BC;
②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数×丰度,则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为,故答案为:;
③Q与H可形成QH3的10电子结构分子,H含有1个电子,则Q含有7个电子,Q为N元素,Y带两个负电荷的负离子与氖原子结构相同,则Y为O元素,BY为BO,其价电子数为16,BQ为BN,3+5×2+m=16,解得m=3,故答案为:3。
18. 离子键、共价键 +7价 2NaHCO3Na2CO3+CO2↑+H2O Fe 50%
【详解】(1)KClO4由钾离子与高氯酸根离子构成,高氯酸根离子中Cl原子与O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即含有离子键、共价键;K是+1价,O是-2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Cl的化合价是+7价;
(2)NaHCO3是冷却剂,吸收产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而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与水,其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
(3)Fe2O3是主氧化剂,与Na发生置换反应,Fe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则还原产物为Fe;
(4)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水蒸气,因此氮气的物质的量为33.6L÷22.4L/mol=1.5mol,根据氮元素守恒NaN3的物质的量是1mol,则NaN3的质量=1mol×65g/mol=65g,故NaN3的质量分数为×100%=50%。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