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五)16《雷雨》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雷雨》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大自然。”本文以精炼的文字、自然简朴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拓写。虽然篇幅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垂、哗"等6个生字。
2.会写“雷、乌”等9个字及扩展的“雷雨、乌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能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教学难点: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学习运用。
四、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己经具有初步的识字、朗读、口头表达和观察能力,有合作学习的意识,但能力尚弱,一些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待提高。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一周,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如果遇到下雨的话,就更应仔细地观察,让学生用心地观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谈话激趣法
教学时我采取猜谜的方式,并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课题《雷雨》,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比如换词比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层次分明,鼓励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入情入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想象雷雨的景象。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分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所以我会以“扶”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部分,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3.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生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道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联系生活实际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让语文更具魅力。《雷雨》一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想象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想象的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课程导入
1.联系生活,说“雨”。
师:同学们,雨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相机出示图片)
预设1:我见过毛毛雨,像细丝,像牛毛,密密的,落在大地上,草绿了,花开了,大地苏醒了。
预设2:我见过阵雨,转眼间,豆大的雨点落下来,打在屋顶啪啦啪啦直响,不一会儿,雨就停了。
预设3:我见过雷雨,伴随着闪电和雷声。
预设4:我见过暴雨,雨水铺天盖地地从天空倾泻下来,像瓢泼一样。
2.导入课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雷雨。(板书:雷雨)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图片说一说见到的不同的雨。初步感知雨的特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使课堂更加高效。
步骤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1)标好自然段。
(2)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圈一圈,画一画。
(3)学生自读时,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2.集中识字
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瞧,雨点儿送来了这些词语朋友。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①yā chuí pū
压下来 垂下来 扑来
② chán huā hu
夏蝉 哗的一声 窗户
(2)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一记,认一认。
预设:看图识字、字源识字、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等。
点拨:
①看图识字。通过看图追溯字源认识“压、垂、蝉、户”。
“压”,出示图片,让学生做一做压下来的动作。
“垂”,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垂下来的景象。
“蝉”,出示夏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与蝉相关的知识。
“户”,“户”读“hù”。在“窗户”中读轻声“hu”。出示窗户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识字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字、识字,自主识字的过程,同时通过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等方式了解词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②形声字识字。通过形声字识字方法认读“哗、扑”。
预设1:“哗”的基本字是“华”,音节是“hua”, 加上口字旁是拟声词“哗”,读“huā”。组词:哗哗、哗啦。
预设2:“扑”的的基本字是“卜”,音节是“hua”,加上提手旁是“扑来”的“扑”,“pū”。组词:扑闪、扑空。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识字、形声字识字等多种形式集中识字,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步骤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给雷雨图片排序。
2.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雷雨图片,引导学生给图片排列顺序。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雷雨的图片,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给它们排序吗?
(指名学生排一排)
(2)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么排列图片?
预设:作者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这场雷雨的。(板书:雷雨前 雷
雨中 雷雨后)
(3)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预设:第一至三自然段写雷雨即将来临的景象。第四至六自然段写雷雨中大雨倾盆的景象。第七、八自然段写雷雨过后清新的景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给雷雨图片排序的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厘清课文顺序。紧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这样排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顺序,同时为接下来说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对应自然段做好了铺垫。通过排一排、说一说、找一找的活动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展开想象,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2.探究活动
过渡:让我们随着课文先来欣赏雷雨前的景象。
(1)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圈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师:请你默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圈一圈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作者写了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这几种景物。(板书:乌云叶子 蝉 大风 蜘蛛 闪电 雷声)
(2)交流探讨:雷雨前,这些景物是怎样的呢?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出示课文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提问: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乌云?
预设1:我从“满天”这个词感受到了乌云很多很多。
预设2:我从“黑沉沉”这个词感受到了乌云又黑又重。
②引导学生体会“压”字运用之妙。
师:请你做一做“压”这个动作。想一想,乌云有什么特点?
预设:“压”是指从上面用力,说明乌云非常厚重。
师:看,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向你压来。你会有什么感觉?(出示乌云压顶图片)
预设:我会感到害怕,透不过气。
小结:一个“压”字写出了乌云密布、又厚又低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乌云带给人沉闷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带上自己的感受朗读。
出示课文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体会“垂”字运用之准。
师:这里的“垂下来”是什么意思?(出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图片)
预设:就是指蜘蛛从网上掉下来。
师:“垂”和“落”意思相近,这里为什么不用“落”呢?
出示谷穗、雪花、兔子、落叶图片,让学生看图选“垂”“落”填一填,感受这两个词的区别。
小结:“垂”“落”都有“往下”的意思,但是“落”表示连着的事物分开了,而“垂”不同。蜘蛛下来时,还有一根蛛丝相连,所以用“垂”字更准确。
②指导朗读,想象蜘蛛急着逃走的模样。
师:蜘蛛为什么要垂下来呢?
预设:因为它也怕雷雨,要快点儿躲起来。
小结:“垂”字用得可真好,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蜘蛛顺着蛛丝笔直往下垂的动作,还生动表现出了蜘蛛想逃走的急切心情。
出示课文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①理解词语“越来越……”。
师:闪电、雷声有什么变化?
预设: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点拨:“越来越……”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而加重。
②实践运用,用“越来越……”说话。
师:你能用上“越来越……”说一说生活中看见的景象变化吗?
预设1:随着台风的靠近,风越来越大。
预设2:秋天到了,叶子越来越黄。
(3)指导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
①学生和同桌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预设:雷雨前的乌云很黑很重,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也一声不出。忽然吹来一阵风,吹得树枝乱摆,把小蜘蛛也吹跑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大雨快到啦。
②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
师: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至三自然段。
③借助板书,背诵课文的第一至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找句子、品读关键词、展开想象说一说三步学习法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景象。品读“垂”“压”等关键词时,采用借助动作演示、图片,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读好句子,并迁移运用说句子,将理解、运用、积累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步骤四、书写指导
过渡:又到了快乐写字时间,今天我们要学写“乌、户、垂、压、迎”五个生字。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乌、压、垂、户、迎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点拨:(1)“乌、户、垂”都是独体字。“乌”字第三笔竖折折钩的横段较宽,写在横中线的下方。最后一笔横稍长。“户”字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撇要长。“垂”字的笔顺是撇、横、竖、横、竖、竖、横、横。整个字形中间宽,上下两头窄,横画之间的距离要均等。
(2)“压、迎”都是半包围结构。“压”字第一笔不要过长,写“土”字时注意下横长于上横,第六笔点写在长横上。“迎”字先写里面,再写外面。第二笔竖提上不要多点或撇。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字,第1课时选取“乌、户、垂、 压、迎”3个独体字和2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独体字特别注意明确书写笔顺,将生字教学归类分组,详略得当,提高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将字写正确,写美观,为以后的独立写字打好基础。
步骤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我们还通过作者对乌云、蜘蛛、闪电、雷声等景物的描写感受到了雷雨前的景色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步骤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认真抄写书后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和课后的2句话。
词语:乌云 闪电 房子 窗户 迎面
句子: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2.课后作业:和朋友说一说你见到的雨的情景。
七、说板书设计
16.雷雨
雷雨前
雷雨中
树、房子、雷声、雨
雷雨后
太阳 彩虹 蝉 池塘 青蛙 蜘蛛
八、说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我在执教《雷雨》的第一课时,一改传统的单纯让学生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选择了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的、形象的、真实的感受到了雷雨前的景象。
(二)、读中感悟。课堂中,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从语气、表情、等方面,把雷雨前的景象变化表达出来。
(三)、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用“ 越来越 “练习说话。这个句式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
(四)、注重识字、写字教学。
在写字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观察字型的时候,把说与写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我在黑板上范写,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字的结构及特殊笔画。在评价时,我及时反馈和评议学生的练习情况。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第一、由于对学生的学情预设不够充分,目标没有落实到全员。
第二、教学过程中,我有些过多地关注文本,贪图教学的完整性,结果老师和学生有点忙乱。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雷雨》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课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一一雷雨中一一雷雨后”的顺序记叙,语言凝练,用词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夏日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学习本篇课文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课文插图,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语段、想象画面的能力,通过构建学生学习与生活联系桥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景物变化,感受雷雨前、中、后的三个场景的鲜明特点,感受雷雨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无限乐趣,也为学生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压、蝉”等6个字,会写“压、迎、乌、垂、户”5个字。会写词语“乌云、闪电、房子、窗户、迎面"。
2.能在语境中体会“挂、坐”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3.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试着背诵课文。
4.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并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以及下雨时的情景。
四、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课文理解词语时,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动作以及看动画的方法来理解教学难点“垂”等字。以图文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并有所收获。
五、说教法学法
讲授法、创设情境、问答、学生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课文《要下雨了》中,我们知道了要下雨前燕子因为空气潮湿会低飞、鱼儿探到水面透气。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雷雨前后景色、蜘蛛、蝉的变化。
2.回顾内容:雷雨前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呢?
(乌云、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3.根据板书,学生背诵填空。
(二)、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
1.过渡: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雷雨中”的哪些景物呢 自由读一读,圈画出相关的词语。(树、房子、雷声、雨)
2.作者听到了什么?
3.理解“哗,哗,哗”。
(1)作者为什么连用3个“哗”?
(2)学生交流:拟声词连用,展现了雨从天而降时又大又急的情景。
(3)指导朗读。
4.理解“看不清”。
(1)作者看到了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2)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雨下得大?
(3)想象:雨越下越大,能看清什么?
(4)词语积累:这么大的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倾盆大雨、滂沱大雨)
5.体会雨的变化。
(1)理解“渐渐地”: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这种句式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比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也越来越小。
6.试着背一背第4~6自然段。
(三)、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
1.自由朗读第7~8自然段,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2.小小采访:这些雨后的景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3.预设一:感受天空的变化: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和雨前的景象形成对比。
4.教学生字“迎”:昂 注意:先写里面的昂,再写走之底。
“扑”:左高右低,左右等宽。
5.预设二: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哪些感受?(一条彩带、一座彩桥)
6.雷雨前后天空、蜘蛛、蝉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在文中找一找。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天空从阴沉沉的变得晴朗。
(2)体会蜘蛛的心情:这时的蜘蛛是怎样的心情?
(3)对比体会“坐”,与“垂下来,逃走了”作对比,从而体会到“坐”字表达出的蜘蛛的心情。
(4)蝉一声也不出。/蝉叫了。 天气从闷热转为了凉爽。
(5)试背第7~8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
1.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变化。
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指名说。
2.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从雨的样子、雨的声音、雨中景物的变化、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说出不同雨景的特点。
3.毛毛雨、阵雨、暴雨。
4.本篇雷雨向我们点缀了一幅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变化,原来大自然是如此美丽,让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五)作业布置
1.基础性作基础性作业:熟读课文,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
2.实践性作业:朗读全文并尝试着背诵课文
3.能力性作业:联系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雨。
你见过的雨是怎样的?试着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一写。
七、说板书设计
雷雨
雷雨中 雨 树 房子 雷声
雷雨后 太阳 彩虹 蝉 蜘蛛 池塘 青蛙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误,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并通过做动作、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对关键词的本义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然后放回语境中,用联系生活、对比理解等方法体会词语的妙用,最后回归文本,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说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和自己见过的面时,给学生提示的词句,降低讲述难度。
1.图文结合,留心观察。
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联系生活,表达训练。
“联系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雨”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知识点,调动了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思考和感悟,让学生明白更多的自然现象,需要平时去多观察,多发现。
3.体会词语,积累语言。
课文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在此基础上体会词语,读值句子,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