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6-27 21:4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汾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练习。(24分)
(一)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延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节选自《明史·周顺昌传》
(二)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 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追究,查办
B.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物:事物
D.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殆:几乎
答案:C.物:人,他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顺昌好为德于乡 士民德顺昌甚 B.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诚能见可欲
C.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发其志士之悲 D. 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 直前诟虏帅失信
答案:D名作动,上前。(A.善事;感激B 实在;果真C思念,同情;悲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辄为所司陈说
B. 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是寡人之过也
C. 缇骑按剑而前 而予不得归矣
D. 忠贤乃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B代词,这,此。(A.是,表判断;介词,向C.表修饰;表因果 D.才;竟然,却)
4.下面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囚安在?
A.大王来何操? B.恐年岁之不吾与
C.不能容于远近 D.何厌之有
答案:C.为被动句。例句和ABD均为宾语前置。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段文字都记述了苏州市民自发抗暴斗争的场面,但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有的材料,《周顺昌传》写得详细,而《五人墓碑记》写得简略。
B.《五人墓碑记》中描写吴地百姓为周公送行时“哭声震动天地”,表现了吴地百姓面对强权的软弱,以此反衬五人挺身抗暴,视死如归的勇毅。
C.《周顺昌传》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顺昌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顺昌的感戴。《五人墓碑记》则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义的经过。
D. 《周顺昌传》是为记述事实,所以斗争过程写得很详细。《五人墓碑记》是为评价五人之死而概述材料,所以市民的行动写得较简略。
答案:B(敢于为周公送行,并为之哭泣落泪,是公开的支持和声援,是需要勇气的。此处不是反衬。)
译文:周顺昌在地方上喜欢做好事。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郡中重大利害事情,就替百姓向主管官吏陈述,因些地方民众很感激爱戴周顺昌。等到听说逮捕他的差役到了时,群众都非常气愤,为周公喊冤的人塞满了道路。到了宣判那天,几万人不约而同地集会到府城来,大家都手持香火替周吏部请命。县学的生员文辱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上前请求拜见巡抚毛一鹭和巡按御史徐吉,要求他们把群众的意见上报朝廷。一个旗尉恶声恶气地叫道:“东厂逮捕人,这些小子们竟敢这样捣乱!”大声叫嚷:“犯人在哪儿?”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群众更加气愤,说道:“起初我们还以为是皇帝的命令呢,原来是东厂啊!”大伙儿蜂拥上前,愤怒地高呼,声势如山崩塌一样。旗尉们吓得东逃西窜,群众就跟着追打,结果打死一个旗尉,其余的带着伤跳墙跑了。巡抚毛一鹭发出紧急文书向朝廷报告这次事变。东厂的特务诬蔑苏州人民都反了,企图截断水道,抢劫水运船只。宦官魏忠贤非常害怕。不久,毛一鹭说逮捕了带头闹事的人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变乱已经平定了,魏忠贤才放了心。不过从这次事变以后,东厂的缇骑们就不敢再出京城了。
6.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3分)
译文: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为他送行。(重要语词:行为,先,敛赀财)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3分)
译文: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重要语词:幸,第一个“于”表被动,第二个“于”,介词,跟,状语后置句)
(3)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3分)
译文: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重要语词:穷,无聊,购,靡)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10分)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后,于押解途中写下的。
7.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参考答案】首联描写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画面: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一片破败的离宫,天边的浮云在漫无目的地漂流着。
8.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3分)
【参考答案】“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作者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意对即可)
(另有典故:“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亡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
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①悲叹王朝衰落;②同情人民痛苦;③感伤自身遭遇;④决心报效国家。
诗词解释:
⑴金陵:今江苏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
⑵草合:草已长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⑶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⑷别却:离开。⑸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译文: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这组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鉴赏】“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四、语言运用题(5分)
11.请根据所给材料,把下列两个语句补充完整。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
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选择要不要灾难,但我们能够选择对待灾难的态度。
五、课内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到了肖邦之家,你会亲眼见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玛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这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12.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A.雪qiāo B.有条不wěn C. 婆娑 D. 浮想联翩
答案:雪橇 有条不紊 suō piān
13.肖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娇嫩、温柔,成熟、清丽(悠扬),寂静、忧伤,静寂、雅致。
14.作者对肖邦、肖邦之家以及肖邦的音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对肖邦是仰慕、崇敬,对肖邦之家是带着惊讶和柔情,对肖邦的音乐是热爱和理解。
15.面对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和肖邦是在“促膝谈心”?试联系文章内容分条回答。(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2)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3)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作品中最深沉的郁闷;(4)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却并不感到孤独,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和肖邦在一起。
六、课外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汪大娘(张中行)
①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只管做饭的用人。我三十年代末租居李家,开始认识汪大娘。
②那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④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⑤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汪大娘熟了,家里有什么事,她也管。
 ?⑥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去。
⑦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去。
⑧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⑨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⑩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
16.作者说“很多大手笔写大人大事,我偏写小人小事”。作者是通过哪些“小事”来表现汪大娘正直、质朴、宽厚等形象的?(6分)
答案:①以“常理” 主主家的食政,不顾及杂七杂八的习惯;②主家的孩子淘气她都敢打;③同院其它租赁户家中有什么事她也管。(以上正直)④;③查问卫生时,因过分看重而失忆(质朴);⑤文革时不入圈套说实话(宽厚)⑥年高被辞不忍走(有情)??(答出一点给1分,满分6分)
17.文中有关李家的长媳张玉婷评说汪大娘的文字,如若删去好吗?(5分)
答案:不好。这是侧面叙写汪大娘,借大少奶奶之口,写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这样正面叙写和侧面叙写相结合,就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
18.简析⑨自然段对人物刻画和主旨的表现作用。(4分)
答案:①(作为同院住户,)抄来地址以备看望,十几年后,一旦“风停雨霁”,仍然想起她,从侧面表现王大娘的可敬;②揭示了文革对正常秩序和人性、人身的戕害。(每点2分)
19.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6分)
答案:①作一个总要肯定:汪大娘虽未读书,但能明白为人常理,恪守人生正道;②相对汪大娘,对许多(在政治运动中)为一己之利而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丧失良知的读书人的叩问;③启人反思人性、人生的根本之理,警醒人们不要违背了读书初衷。(每个要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