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日:“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怒’手!己所不欲,勿拖于人。
(《论语·颜渊》)
材料三: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材料四: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 先进》)
(注)①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 目:详情。
B.举直措诸枉 诸:诸多。
C.子恸矣 恸:悲伤过度
D.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徒行: 徒步行走
2.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既在于自己,也需要外界的监督,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
3.请评析材料四中孔子不为颜渊做椁的行为。
二、选择题
4.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三、微写作
5.今人对“好学”的一般理解是“喜欢学习,专心追求学问”,而《论语》中有关“好学”的一些言论与今人的理解并不相同。请根据对《论语》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要求:可任选一条,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字左右。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②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③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6.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并联系现实,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开头,写一段演讲稿。要求:可任选一条,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字左右。
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②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④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先进》)
⑤子之武城(1),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注释:(1)武城:鲁国的公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当时子游为武城宰(县令)。
7.《论语》中有很多语句宣扬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过犹不及”“允执其中”“叩其两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认识。180字左右。
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②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③尧曰:“谘!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论语·尧曰》)
④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1)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⑤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注释:(1)空空如:形容问者诚恳的样子。
四、名著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 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 述而》
子曰:“见利思义。”《论语 宪问》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 里仁》
子曰:“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 宪问》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 微子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
8.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义利观。
9.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孔子的义利观有什么现实意义?
10.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求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通过《论语》的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请结合以上三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五、非选择类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孔 子 曰 所 谓 圣 者 德 合 于 天 地 变 通 无 方 穷 万 事 之 终 始 协 庶 品 之 自 然 敷 其 大 道 而 遂 成 情 性 明 并 日 月 化 行 若 神 下 民 不 知 其 德 睹 者 不 识 其 邻 此 谓 圣 人 也。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六、小阅读-课内
13.分析《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句子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论语〉十二章》
15.赏析《学而》中的句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理解下列语句的内涵。《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17.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18. 阅读《<论语>十二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19.理解下列语句的内涵。《论语》十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0.阅读 《论语》十二章,你认为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21.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文,根据要求答题。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这里的“文”与“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22.如何理解孔子的这句话?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3.《<论语>十二章》中这一章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4.《论语》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5.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第五章的含义。《论语·里仁》
26.阅读《论语》十二章,理解下列语句的内涵。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27.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根据要求答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概括这一章的内容。
28.《〈论语〉十二章》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29.《论语》十二章章解: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什么的境界的方法?
30.阅读《<论语>十二章》,根据要求答题。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述什么道理?
七、选择类
31.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可谓好学也已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士不可以不弘毅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5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B 2.C 3.自己在鲁国当过大夫,根据礼制,不可步行。孔子的回答,反应了他守礼的态度。(拒绝颜路的请求直言相告,也体现了他“君子坦荡荡”的性格特征——可参考)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B.句意为: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诸:之于。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就是说行仁德既在于自己,也需要外界的监督”错误,应该是完全靠自己。“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礼先于情,凡事要与礼合才可以与情合。孔子与颜渊虽为师生却情同父子,他不同意把自己车子卖掉来为颜渊买外棺,不是舍不得车,而是因为礼制规定,大夫出门必须用车,而且礼以俭为宜。故孔子虽然对颜渊之早逝很悲恸,却始终不忘礼,不肯丧失原则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
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论语·颜渊》)
材料三: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论语·先进》)
材料四: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一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论语·先进》)
4.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该是状语后置句,因此“敏”作谓语,应当翻译成“奋勉 ”。
故选B。
5.《论语》中关于“好学”的句子有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其中有的说的是学习内容,有的是学习方法,有的是学习态度的。拿学习内容来说,有学习历史典籍的,如学《诗》,有学习道德规范的,如《礼》。《论语》中关于“好学”的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党号召全国人民开展“学习强国”活动,起到很好的效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本题题干要求“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即写作应该谈看法,写认识,因而写作的表达方式应选择议论。写作的文段做到认识深刻,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层次感强。
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根据题干“根据对《论语》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可知,本次写作的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是对孔子关于“好学”的认识。从所给材料看,①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②孔子说颜回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③孝敬父母,忠于君主,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④孔子认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⑤广泛的学习就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写作要点: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谈谈对孔子关于“好学”的认识。解答本题,先要列举《论语》中有关“好学”的语句。然后指出“好学”的含义,即孔子指出“学”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并指出倡导“好学”的现实意义。如我们党倡导全民开展“学习强国”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6.我眼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这样的:老师必须具有知识和道德的权威,老师从学业、品德、生活、交友等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师虽具有权威,但也必须发扬民主。学生不仅可以对学业上的问题请教老师,还可以对老师的言行提出质疑。正如《论语》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等。我们期待这样的师生关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本题题干要求“写一段演讲稿”,演讲稿的表达方式应选择议论,写作的文段做到认识深刻,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层次感强。
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根据题干“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并联系现实,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开头”可知,本次微写作的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
写作要点: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以“我眼中的师生关系”开头,写一篇演讲稿。要注意演讲稿的特点,注意演讲者的身份,演讲对象特点。因为要用“我眼中的师生关系”开头,因此演讲稿的称呼应省略。写作时,要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关系中体会正确的师生关系,如根据①可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老师必须具有知识和道德的权威,老师从学业、品德、生活、交友等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尊敬老师;根据②可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不仅可以对学业上的问题请教老师,还可以对老师的言行提出质疑,老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质疑;根据③可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也应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然后再教育学生;根据④可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应互相真诚的关怀;根据⑤可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老师应善于运用肯定、鼓励学生。在字数要求范围内,选择一条或几条来写即可。
7.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谓中庸。
中庸是一种以“礼”的约束为前提,不走极端,以“和”为追求目标的道德境界。中庸之道是一种坚持正道,注重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处事方法。从实际出发,各方面统筹兼顾,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良好协调,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学习中庸之道,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格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题干要求“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认识”,那本次微写作就是要谈观点写看法,表达方式应选择议论,做到观点明确,认识深刻,适当联系现实论证。
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本次微写作的关键词是“中庸之道”,写作时要围绕对中庸之道的认识来写。
写作要点:作答时,先要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即: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中庸之道是一种坚持正道,注重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处事方法。从实际出发,各方面统筹兼顾,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良好协调,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再谈谈“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如:学习中庸之道,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格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孔子说:“过犹不及。”从做事要掌握度的角度和为人处世方面,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即使是帮助别人,也不能做的过头,应该看对方需要什么帮助,否则也可能适得其反。
8.①不反对追求私利。
②追求私利时必须遵守义,以义求利。
③当利不可求时能安贫乐道。 9.答案示例一:市场经济会引起拜金欲求的泛滥,物欲与心灵,世俗与理想的疏离。因此,市场条件下,必须既重视利,也重视义,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始终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要“义”字当头,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答案示例二:当今社会,孔子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应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图。利润的获得,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义”的约束。而三鹿奶粉事件、郑州双汇猪肉事件等,都是企业见利忘义自毁前程的典型例证。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由材料“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知,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可见孔子是不反对追求私利。
由材料“见利思义”和“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可知,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可见孔子认为追求私利时必须遵守义,以义求利。
由材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可见当利不可求时能安贫乐道。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观点现实意义的能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扬孔子的义利思想,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至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有效运转,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还极不完善。市场的整合作用还有限,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病开始产生,社会失范也开始产生。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产生,其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一些个体或小团体开始不顾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不择手段地进行原始积累。人们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差别在迅速扩大,带来了群体间心理的冲突和人们的行为失范。过分看重物质利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腐败堕落现象日重;良知泯灭,假冒伪劣,见死不救,甚至偷扒抢杀屡见不鲜,这些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原则,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道德好、品质好、乐善好施、扶危济困,那将有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要“义”字当头,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翻译: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君子是不能安享的;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君子是不会安然的。”《论语 里仁》
孔子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论语 述而》
孔子说:“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论语 宪问》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论语 里仁》
孔子说:“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论语 宪问》
孔子说:“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论语 微子篇》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论语 述而》
10.(1)抵制物欲的诱惑,勤奋谨慎,提高道德品质。(2)追求道义。(3)遵守道德和法律约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根据第一则材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知,君子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根据“教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知,君子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要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根据第二则可知,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根据第三则可知,君子不做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事,要遵守道德和法律约束。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学而》)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
11.孔子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孔子说:“所谓圣人,(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的自然法则,变通自如,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物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普通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首先,“曰”后需要断开;
其次,结尾 “此谓圣人也”,属于判断句,“此”前断开;
然后,“所谓圣者”,“者”后一般停顿;“而遂成情性”中连词“而”前断开。
接下来看“德合于天地”主谓宾齐全,独立的句子,前后断开;“穷万事之终始”,动宾结构作谓语陈述主语“圣者”(承前省略)“万事之终始”偏正短语作宾语,“穷”前断开,“始”后断开;
最后根据对称结构断句:“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属于对称句,之间断开,“然”后断开;“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均属于对称句,之间、前后断开。
12.(1)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2)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省,反省、检查。(2)篑,盛土的筐子;平,平整;覆,倒;往,继续干。
13.这段话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和作者观点的能力。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品性过于质朴不加修饰,毫无文采,就会显得粗俗,过分追求文采,失去质朴的品性,就会显得虚伪、浮夸,只有文采和质朴的品性相互结合,比例恰当,才能成为谦谦君子。
孔子认为既不能过于注重质朴,也不能过分追求文采,应该使其比例恰当,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因此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
14.“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用“礼”来维护。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中的重要内容的能力。
首先读懂这句话的意思是: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然后分析孔子认为的“礼”与“仁”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句话关于“任”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15.用比较的方法逐步引出观点,强调“有道”的重要性。
【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及写作技巧的理解、鉴赏能力。
原文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其中“敏于事而慎于言” 用比较的方法逐步引出观点,强调“有道”的重要性。
16.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孔子说:“顾不上追求饮食的满足,顾不上追求生活的安逸,而对于学问之事和国家之事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细微地思考,谨慎地发表言论,还能够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求教,从而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连用两个“无”强调君子要抵制物欲。用比较的方法逐步引出观点,强调“有道”的重要性。
17.孔子认为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能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由“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知,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18.“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从总体上看, “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19.“而”表假设,两个假设句连用,突出没有“仁”会产生的不利结果。而反问句式的使用则强化了表达效果。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仁,仁德。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意思是: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而”表假设,两个假设句连用,突出没有“仁”会产生的不利结果。“如礼何”“如乐何”,反问句,强化了表达效果。儒家推崇礼乐,礼和乐是形式,其本质是为了提升人性,使上位者能爱民如子,百姓能“知耻且格”。
20.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本句意为“上午明白了世间大道,就算是晚上就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表示对道的渴求。“朝闻道,夕死可矣”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着重体现了“道”的重要性。
21.孔子认为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能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于文采,人就会显得粗俗,文采胜于质朴,人就会显得表面浮夸,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既质朴又文雅,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然后理解“文”和“质”分别指什么,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2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要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了义与利对立的义利观。
【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这是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要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了义与利对立的义利观。
23.章解: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段落大意的理解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这段话是在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24.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句内涵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本句话的字面意思,然后挖掘句后的内涵。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三种重要的品质。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这三种品质缺一不可。因此,孔子这样说,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25.章解: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理解文言内容的能力。
这一章的意思是: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句话中,孔子通过对“见贤”与“见不贤”的阐释,强调了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26.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27.这一章中,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
这一章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章中,孔子主要强调“礼”“乐”“仁”的关系,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这个概括这一章的内容。
28.此处以问句引出自己的观点,便于后文生发议论。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生们怎么不学习诗呢’?”这里用问句引出自己的观点,肯定了《诗》的重要性,便于后文对《诗》的功能生发议论。
29.章解: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可见“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30.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这一章的意思,然后看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3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B.省略句,应该是“可谓(之)好学也已”;
C.倒装句,“自省”应为“省自”;
D.不是特殊句式。
故选D。
答案第12页,共12页
答案第11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