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童年的发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童年的发现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6 16:0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童年的发现》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风趣,把“我”的童年的发现写得意趣盎然。
学习本文,意在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作者童年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在融课堂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单元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研究和尝试。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我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读题质疑,你想了解些什么?从而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 ”“怎样发现的 ”“结果怎样 ”然后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其次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积极践行融课堂的建设思路,从小组合作学习入手,创新学习形式,引导同学实行自行批注、组内分享、全班交流、师生赏析评价,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童年发现,感受语文的风趣幽默。
融课堂教学理念
“融课堂”要突出课堂教学关键要素的革命性变革。教学理念必须外化为教学行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目标体现层次,按照不同学情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以融学单辅助教学,探索多元化、自主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一、谈论“童年”,导入新课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慢慢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板书:童年的发现]1. 齐读课题,关注题号旁的星号,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2. 学贵有疑,看着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3. 罗列出学生围绕课题想要提出的主要问题。4. 简介作者:费奥多罗夫。

融课堂实践反思
“融课堂”建设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课堂伊始,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并学会在老师和同伴的引导帮助下,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积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二、借助学习提示,自主阅读课文1.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把握大意。
(1)认读生字词语,解决阅读障碍。 学生拿出“融学单”,同桌之间互助互读。 (鼓励同桌之间互帮互助,在同桌共学中,读准字音、弄清词语的意思。教师小组间巡视。) 学生汇报认读情况,全班交流、讨论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融课堂实践反思
高效学习小组是融课堂学习的主阵地。伙伴学习既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又有效发挥了学生纠错、指导、学习互助的最大效能,何乐而不为?(2)通读全文,知道作者围绕这个发现主要写了什么。(可以用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句式说一说。)课文先写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写这项发现的经过(或过程),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得到了证实。[板书:发现 经过 证实]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叙述方法,叫倒叙。(3)提问:“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预设:是“我”在九岁时发现的“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预设: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两处的句子都是“我”童年时的发现,而上一句用一句话叙述主要的内容叫“概括”,而下一段话叫做“具体”描述。两种方法各有妙处!
随后,课件出示了胚胎发育规律的影像图片。(4)追问:对于“我”的这个“发现”,你有什么看法?预设:觉得很有趣、不可思议……
融课堂实践反思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导航图,需要围绕育人目标,从学情出发,设计合理鲜明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从文中找出“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两处句子的呈现,使得“概括”和“具体”这两种描述方法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学生,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了方法,可见不同层次的目标设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胚胎发育图的展示,从课堂反馈看,效果挺好,学生在惊叹简单生命发育成人的神奇时,更进一步感受“我”的童年发现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值得高兴与自豪。
融课堂教学理念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
融课堂从改变教学设计开始,用综合视野、整合方式对教材进行整体研究设计融学单,科学设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好脚手架,让思维可视化,切实改变学习方式,变单一为多元,变知识灌输为素养导向,变孤立静止为整体动态。
三、再读课文,解密“发现”的过程
1.默读课文,了解“我”是怎样获得“童年的发现”的。和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1)提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让学生试着用概括的话说一说“发现”的过程。
预设:“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梦中飞行,小伙伴们也有这样的经历,于是就一起去问老师。得到解答后,“我”继续大胆想象,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提示:如果学生概括有困难,或者说得不够简洁,教师可以先示范,让学生了解“我”的发现起始于“我”与同伴们的梦中飞行,然后用简单的词组来概括“我”研究的过程,然后借助这些词组,连词成句,简单概况小作者“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模仿。如果学生概括还有遗漏,教师可提示学生再读一读课文。
2.全班交流“发现”过程,师生共同提炼关键词语。
[教师相机板书: 梦中飞行一求教老师一痴迷研究一得出结论]
3.追问:得出结论之后,“我”是怎样想的?说一说:“我”对自己的“发现”,自我感觉怎么样?
预设:得出结论后,“我”格外高兴,觉得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预设: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快乐……
课件出示:
句子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句子2: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鼓励学生比赛读,在读句中体会“我”的高兴、自豪!)
4.因为这个“发现”,“我”遭遇了什么?
后来,在六年级的生物课上,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不由得笑出了声,因此被老师误解,还被轰出了教室。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对照板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师生之间相互补充并评价。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九岁男孩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非常痴迷,通过不断观察、绞尽脑汁地思索和大胆的猜想,居然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但在上课时因发笑而被老师误解,被赶出教室的故事。)
融课堂实践反思
《“融课堂”建设行动指南》在具体措施中指出:教师要聚焦“任务情境”的有效创设,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融学单”中将“我”的发现设计在一条思维链上,既有趣,又很形象地呈现出“我”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在一条神奇的链条下悄然生长、不断延伸……
融课堂教学理念
学习小组是课堂学习的“动车组”,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基本保证。“融课堂”最基本的学习组织就是要求所有同学都必须组成一个个合作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 四、小组合作,交流文中有趣之处回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课文不仅内容有意思,语言也很风趣。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作批注。(2)小组交流,结合批注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觉得这部分有趣。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预设:(1)关于梦中飞行的描述,特别生动、具体,好像真的飞起来了一样,很有意思。(2)请教老师的部分,“我”和老师一问一答,显得“我”特别急切、好奇心旺盛,令人忍俊不禁。(3)第12自然段,说“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我想象一个孩子抓着一条鱼拼命观察的样子,觉得很有意思。(4)第13自然段,“我”绞尽脑汁思考“为什么是九个月”,得出的结论特别天真,充满童趣,而且“我”还沾沾自喜,觉得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十分可爱、有趣。(5)“我”被老师轰出教室的时候,心理活动特别丰富,一会儿想到同学要是知道了自己的“发现”一定会哄堂大笑,一会儿想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充分体现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学生结合自己的回答,相机上台板书小作者的性格特点]3.让学生比赛朗读课文中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看谁更能读出“我"的语气与心情。
融课堂实践反思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让学科教学回归育人本质;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讲解员”,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引路人”……真正确立学科育人、教学育人的理念,将融课堂理念融入每一节家常课的教学中。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感受语句风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小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指导学生从文中风趣幽默的语句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富于幻想、善于观察、求知若渴、天真无邪、坚持不懈、勤于思考、刨根问底……”随着学生这些词语在黑板上的一一呈现,我心激荡,孩子的头脑中有着我们认为的许多不可能。读着句子,感受着作者的精神品质,将学科育人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4.追问:“还不笑塌房顶”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预设:虽然说着同学们会嘲笑自己,但话里话外也透着一股自豪。
进一步追问:“我”是怎样自我安慰的?“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哥白尼和布鲁诺因发现和捍卫“日心说”而受到的迫害。)
预设:说明在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家难免遇到这样的遭遇。“我”用很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也会受到驱逐、迫害来安慰自己,意思是“我”因为自己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算不了什么。
点拨: 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因有重大发现而被驱逐、迫害的科学家为数不少。“我”把自己和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放在一起说,是一种夸张的、自嘲的表达,这也是风趣幽默的一种体现。
体会“我”被赶出教室时的心理活动,完成《融学单》中的小练笔。
融课堂实践反思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行间巡视时,我看着学生的当堂练笔,发现一两个孩子的汇报总难以表达我当时的兴奋与惊讶,我有太多太多的惊喜要分享,如:第一个括号的填写就直击心灵——困窘无比、羞愧难当、愤愤不平、忐忑不安、满脸委屈……再看最后一个括号里填写的词语——心平气和、归于平静、沾沾自喜、满心欢喜……作为执教者,当看到这样的表达时,又何尝不是满心欢喜、激动万分呢?分享完练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句子,那感觉就真真切切的不一样了!
五、畅谈收获,分享你的童年“发现”
1.课文学完了,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畅谈。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地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
师小结。
2.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在你的童年时光里,有没有过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分享,师相机进行鼓励性评价。
小结:生活中,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发现的那双慧眼和那份探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有趣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六、课堂总结,踏上“发现”之旅
师总结:“童年的发现”,让我们了解了“我”童年时的一件趣事。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课文都显示出一份童真、童趣。
想让你的童年发现也变得有意思起来吗?
融课堂实践反思
《大丰“融课堂”建设指南》在优化作业这一方面作了探索:实现作业功能的最优化,将前置作业、当堂检测作业与融学单设计融合,以学生最近发展水平为切入点,按基础、拓展和提升进行分层设计,关注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要。
“融学单”中词语的认读检测了学生的前置预习及当堂初读的识字效果;“小练笔”的设计是增强作业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育中的作用,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后课后练笔的设计,是希望学生在学完本单元的课文后,以自己“童年的发现”为话题,将“幽默与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这一单元人文主题融入作业,理解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