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5 21:4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右图是二战期间苏联人创作的漫画《葬礼》。画面中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A.意味着德军丧失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B.标志着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
C.表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D.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2.苏联与德国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对比(1940-1944年)表
工业产品 苏联产量 德国产量 对比
电力(十亿千瓦) 195.9 352.7 1∶1.8
煤炭(百万吨) 607.4 2924 1∶4.8
钢铁(百万吨) 63.7 162.5 1∶2.6
上表内容与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现象联系最为紧密的是
A.两个德国分立的定型 B.苏联大国地位的奠定
C.欧洲经济恢复的艰难 D.世界格局转变的完成
3.强大的法国在二战中不到六个星期就灭亡的原因有
①德军力量强大 ②法国政府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 ③贝当为首的卖国贼的破坏
④意大利趁火打劫 ⑤英国宣而不战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4.关于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会议主要由英法美三国控制 B.都尊重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C.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D.都涉及如何打败法西斯的问题
5.1943年1月美英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达成的重要战略折衷方案是:把跨越英吉利海峡的作战推迟到1943年以后,而美国则保留它在太平洋上的主动权。这个折衷方案包含着一个内容,就是攻克的黎波里和突尼斯之后必须立即在1943年内在欧洲战区采取某种行为。该战争行为发生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序号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
A.推动了战争观念的更新 B.使人类开始反思战争
C.侧重于完善战争的手段 D.战争的性质难以界定
7.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六十多个国家、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卷入了战争的漩涡。这场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B.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
D.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8.第一次将人权写入的国际文件是《联合国宪章》,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
A.根除了法西斯势力 B.使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C.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格局 D.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9.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D.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10.德国纳粹党员从1928年的10万人,发展到1932年的100万人,其中2/3为职员、独立劳动者和农民,1/3为工人;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选票从1928年的81万张,增加到1932年的1374.5万张。纳粹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是
A.纳粹党坚持民主法制深得民心 B.纳粹党依靠武力发动政变上台
C.纳粹党迎合了各阶层利益需求 D.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11.《慕尼黑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共同点是
①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②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③使德国发动战争时避免两线作战
④签约各国划分了势力范围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2.如表是二战时期苏德战场苏军的防御战役概况,表格信息反映了( )
时间 战线 战役持续时间
总长(公里) 防御正面(公里)
1941年6月22日一12月初 3000一4000 3000 五个半月
1942年6月底一11月中旬 4000—6000 1200一2000 四个半月
A.在苏德战场上苏联战局好转 B.德国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 D.苏军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13.下表是1922—1938年的部分大事年表,该表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922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1931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迹,发动侵华战争
1933 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5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 日本军人制造兵变,法西斯控制政权
1938 德国吞并奥地利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B.经济大危机的后果及其影响
C.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疯狂扩张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4.30年代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的矛盾
15.下表所列是哪一场战争的统计数据?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6.下图是英国政治漫画家载维·洛的漫画《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发表在1938年2月25日伦敦的《标准晚报》上。图中坐着的张伯伦上衣底部的英文是DEMOCRACY(民主),站立的墨索里尼上衣底部的英文是DICTATORSHIP(独裁),此漫画
A.发表的背景是慕尼黑会议上通过了《慕尼黑协定》
B.讽刺英意两国政要暗中勾结,意图瓜分埃塞俄比亚
C.意在揭露法西斯因家侵略罪行,批评英国线靖政策
D.英意两国会暗,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17.在二战某次战役的激战过程中,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出一项强有力的反击作战计划,集结了大约100万兵力,决定发起代号“天王星”的反击作战行动,计划从两个方向合围并切断德国第六集团军的退路。该战役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普罗霍鲁夫卡之战 C.库尔斯克会战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8.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B.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
C.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D.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
19.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非、意大利战场形势图,对图中所示战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42年5月被困于③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B.盟军在②实施登陆后,意大利政变,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C.英军在④发动大规模反攻,使北非德意军队陷于两线夹击中
D.美英联军在①实行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
20.1938年9月的一天,张伯伦回到英国,他挥动着手里的那张纸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他挥动的那张”纸”是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慕尼黑协定》
二、材料分析题
21.材料 1941年6月15日,丘吉尔电告岁斯福总统:“根据我能从各方面获得的消息,其中并有最可靠的消息,德国看来即将大举进攻俄国.如果这场新战争爆发,我们当然要遵循希特勒乃是我们必须击败的敌人这项原则,给予俄国人以最大的鼓励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任何援助。”罗斯福通过美国大使怀南特口头答复说,如果德国进攻俄国,他会立即公开支持。在苏德战争爆发的次日,罗斯福举行记者招待会,指出“欧战停止之日,即希特勒进犯美洲之时”,并宣布“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尽办给予俄国一切援助”。美国在战争期间向苏联提供了价值近6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和军火弹药,共计1.5万架飞机、7000辆坦克、52000辆军用吉普车和300000辆卡车。此外美国还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通讯器材,其中包括420000部军用电话和足够绕地球50多圈的电话线。为了让苏军度过寒冬,美国向苏军提供了1500万双军用皮靴和6300万码的毛织衣料。斯大林曾说:“美国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作为租借援助向苏联提供了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大大促进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的战争顺利结束。”
——摘编自郝健《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和对苏租借援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援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美国对苏联的援助。
22.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费经验。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1890),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360百科
材料二 在德国的容克资产阶级中,俾斯麦一向是受崇拜的:俾斯麦确保了容克阶级的利益;俾斯麦统一了德国;俾斯麦使德国进入资本主义大国之列,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带来了“发财致富”的黄金时代。但是,希特勒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溃败而带来的国家崩溃和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了一部分史学家对俾斯麦形象的怀疑和破灭,出现了一种对先前结论的尖锐挑战:难道不是俾斯麦“粗暴地”打断了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民族国家沿着“自由主义”和“民主进步”的道路发展吗?难道不是俾斯麦的强权国家政治在后来历史中的“病态膨胀”而给德意志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和危机吗?
——《对俾斯麦问题的争论》
(1)结合材料及所学,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简评俾斯麦对德国的历史贡献。
(2)对材料中的“俾斯麦的强权国家政治”给后来的“德意志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和危机”的观点,你怎么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结合所学可知,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后,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按照预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不可战胜”神话,说明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味着德军丧失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和标志着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的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莫斯科保卫战,A、B项错误;根据材料“《葬礼》“‘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而不是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C项错误。
2.C
【详解】从数据可得出,二战期间苏联与德国工业总产值下降,反映出战争对欧洲经济的破坏,这使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变得艰难,C项正确;材料是苏联与德国的产值变化,与德国分裂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有苏联与德国比较,没有其他国家,不能得出苏联大国地位确立,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英国宣而不战是波兰灭亡的原因但并不是法国灭亡的原因,本题凡是含⑤均是错误的,而①、②、③、④又均属于法国灭亡的原因,所以正确答案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多角度分析法国灭亡的原因,例如,德军力量强大是法国灭亡的客观原因。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后形成了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会议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因此二者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C正确;雅尔塔会议是由美苏控制,A排除;二者都践踏了中国的主权,B排除;巴黎和会与打败法西斯问题无关,D排除。故选C。
5.C
【详解】据材料中“就是攻克的黎波里和突尼斯之后必须立即在1943年内在欧洲战区采取某种行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英首脑决定在突尼斯战役结束后实施西西里岛登陆战,西西里岛图片中的③处,故选C;依据题干所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位于阿尔及利亚,②处位于埃及,④处位于英吉利海峡,与题意不符,ABD错误。
6.A
【详解】材料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科技的发展促使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战争观念的更新、发展,故选A;B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战争性质的界定问题,排除D。
【点睛】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故选B;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排除A;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排除C;1944年诺曼底登陆,世界大战已经开始,排除D。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使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B项正确;根除了法西斯势力和人权宣言中所列内容不符,排除A项;人权本身不能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格局,排除C项;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而非对人权的强调,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瓦胡岛,著名的珍珠港即在瓦胡岛上,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故选C;美国改变“中立”政策,是在1941年3月,以《租借法案》的出台为代表,与材料不符,排除A;B项指的是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排除;珍珠港事件是海战,体现日本对海洋权的控制欲望,C项表述错误,排除。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大量职员、独立劳动者和农民参与纳粹党,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选票迅猛增长,纳粹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迎合了各阶层利益需求,C项正确;纳粹党是法西斯政党,并未坚持民主法制,A项错误;纳粹党通过国会选举而非依靠武力发动政变上台,B项错误;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是历史因素,并非当时纳粹党迅速发展的原因,D项错误。
11.C
【详解】《慕尼黑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都纵容了法西斯的进攻,体现出大国牺牲小国利益,满足自身的需要,故①②正确,选择C正确。③④只符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不符。排除。
12.A
【详解】防御正面为战场上防御地区或防御部署朝向敌人的一面,表格表明,在1941年战局中,防御正面占战线的百分之七十五,到1942年,则大约只占整个战线的百分之三十,至1942年后半年,敌人能突人的纵深范围已大大小于1941年。说明苏德战场上苏联战局好转,A项正确;材料不能全面体现德国战局,且无法得出德国在苏德战场失利的原因是失道寡助,排除B项;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表现为反法西斯各国在战场上的合作,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材料为苏军防御战役概况,不体现进攻状况,且由材料可知苏军的战局有所好转,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意大利法西斯上台”“九一八”事变,“希特勒上台”等信息可得出,此时法西斯专政逐步建立,并疯狂扩张,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一战后的秩序,排除A;材料中还有经济危机前的内容,排除B;D项是1939年,排除D。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20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德日法西斯实力的上台和对外扩张,世界主要矛盾变为法西斯势力和反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D符合题意;ABC说法均不正确。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起步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便开始了局部抗战,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结束,坚持抗战长达14年之久,军民伤亡3500万人,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材料中的美、英、苏三国的情况也基本符合二战的史实,故D正确;中国没有参加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苏联还没有成立,故排除A、B、C。
16.C
【详解】根据“图中坐着的张伯伦上衣底部的英文是DEMOCRACY(民主),站立的墨索里尼上衣底部的英文是DICTATORSHIP(独裁)”以及“《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可以看出,标榜民主的英国却向实行独裁的意大利“借火”,由此可知其意在揭露法西斯国家侵略罪行,批评英国线靖政策,故C项正确;《慕尼黑协定》是1938年9月发表的,排除A;英国并没有要瓜分埃塞俄比亚,排除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与德国签订的,排除D。
17.D
【详解】根据材料“在二战某次战役的激战过程中”“集结了大约100万兵力”“反击作战行动”“合围并切断德国第六集团军的退路”可知,该战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D项正确;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1941年9月-1942年1月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普罗霍鲁夫卡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战,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作为大国不采取措施制止,却采取中立自保的利己措施,结果是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损害了遭受侵略的弱小民族的利益,加速了战争的爆发,A、B、C三项表述都正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
19.B
【详解】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②符合题意,B项正确;1943年5月,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时间错误,排除A项;④是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德国与英国在埃及阿拉曼进行的战役,这场战争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但使北非德意军队陷于两线夹击中是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排除C项;①是北非登陆战,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是诺曼底登陆,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1938年9月”、“张伯伦回到英国”、“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会议最后签订《慕尼黑协定》,所以D正确;《凡尔赛条约》签署于1919年6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A错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B错误;《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即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C错误。
21.(1)背景:二战的全面爆发;英国对苏联态度的转变;美国利益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危害,逐渐修改中立法案;苏德战争的爆发。
(2)评述:援助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奠定了基础;暂时掩盖了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
【详解】(1)根据材料丘吉尔提出“给予俄国人以最大的鼓励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任何援助。”、“罗斯福通过美国大使怀南特口头答复说,如果德国进攻俄国,他会立即公开支持。”并根据所学内容可以概括出背景为二战的全面爆发;英国对苏联态度的转变;美国利益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危害,逐渐修改中立法案;苏德战争的爆发。
(2)根据材料“美国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作为租借援助向苏联提供了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大大促进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的战争顺利结束。”结合所学从有利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方面来回答。可总结出美国援助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同时也暂时掩盖了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
22.(1)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2)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经验: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详解】(1)时机:根据材料一“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可知,电工技术革命兴起;根据材料一“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得出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是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2)新因素:根据材料二“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得出两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二“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得出全球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二“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得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根据材料二“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得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经验: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和所学知识可从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等方面思考作答。
23.(1)容克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顺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和世界民主化潮流,面对内外干扰与资产阶级软弱,以强有力的战争手段实现了统一;推动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和德国近代政体的确立,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内部改革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促进德国经济腾飞,赶超英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2)体现对统一和崛起道路的反思,有时代性和启发性;但片面;德国统一助长专制与军国主义,只是二战灾难的历史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的助推、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压抑、法西斯执政等现实原因才是主因。历史评价会受时代和个人价值与需求的影响,但应坚持基本原则:放在历史条件下,全面、客观、公正、辩证看待,实事求是,尊重真相。
【详解】(1)依据材料中“俾斯麦确保了容克阶级的利益;俾斯麦统一了德国;俾斯麦使德国进入资本主义大国之列,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带来了‘发财致富’的黄金时代。”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其阶级属性、实现德意志统一、推动德国民主政体的确立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内部改革使德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等方面简评俾斯麦对德国的历史贡献。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指出这一反思具有它出现的时代性和启发性。然后从二战发生的原因的角度分析这一观点,还需明确历史评价要秉持的原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