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菜德举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制止了新殖民主义 B.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C.直接打破了两极格局 D.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2.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但20世纪80年代末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内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与学者都对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感到意外,西方当时并不希望苏联解体。这主要是因为
A.为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 B.使美国失去发展的动力
C.苏联武装力量失去监管 D.希望维持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
3.“柏林墙”是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领土分割开来。民主德国柏林墙的修建是( )
A.美苏热战的表现 B.冷战开始的符号和象征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结果 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4.“国民党特务指使人在中国租用的印度航空公司专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上放置定时炸弹,造成中国代表团成员及各国记者共11人遇难。周恩来因国务活动临时改变行程,才幸免于难。”与上述事件直接相关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大会议
5.下图是1954年的一幅漫画《美国队长重击共产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美国社会对苏联的不安心态 B.美苏争霸中苏联的战略收缩
C.美国开始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进
6.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要“发号施令”。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这表明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
B.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
C.美国顺应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D.美国亚洲政策出现根本转折
7.二战后,逐步演化为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是
A.华沙条约组织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欧洲共同体 D.亚太经合组织.
8.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亚非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两次成功的多边外交实践。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为多边外交的指导原则,以亚非拉国家为立足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在多边外交中扮演了务实协调者的角色,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参与的两次多边外交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C.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霸权行为 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9.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对“这场危机”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因是美国要改变在核力量对比的不利地位 B.凸现了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爆发核战争危险
C.危机说明美苏争夺由欧洲、亚洲扩展到非洲 D.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
10.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制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口袋上的字为“北约”。该漫画意在揭示
A.美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驱使北约
C.冷战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 D.冷战政策给世界带来无穷灾难
11.1969年10月,西德总理勃兰特推出新东方政策,指出:“我们的民族利益不允许我们站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我们的国家需要同西方保持合作和协议的关系,需要同东方实现某种谅解。”该政策
A.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B.立足于东欧各国拓展外交空间
C.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D.有利于欧洲及世界局势的缓和
12.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C.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D.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13.下图是“冷战”期间苏联创作的一幅漫画。画中坐在第一排的美国按铃后,后排欧洲各国就跟着举手。该漫画
A.赞扬了欧洲联合下的决策机制 B.倡导了美苏两国共同主宰世界
C.讽刺了美国控制资本主义阵营 D.揭露了美国势力向亚非拉渗透
14.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NSC20号文件显示:“鼓励和促使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于苏联的实体;鼓励和促使苏联的东欧卫星国摆脱苏联的控制和影响;做好一定程度的军事准备,建立重要的物资储备,当战争一旦无法避免时,立即投入作战,并为全民动员打好基础。”据此可以判断
A.美苏“冷战”包含战争手段 B.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已经形成
C.美苏矛盾尖锐,全面抗衡 D.美国试图遏制苏联
15.马歇尔计划规定西欧国家必须在集体拟订复兴规划后才能得到美援,而且将它们在生产和流通方面协调合作定为整个复兴计划的指导原则。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的一体化 B.实现了从军事上遏制苏联
C.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D.意在缓和各国之间的争端
16.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最终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访苏。这反映了
A.国家利益影响外交动态 B.两极对峙苏联处于优势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德国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17.历史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下图反映了( )
A.国际格局的演变 B.工业革命的扩展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世界市场的拓展
18.下面部分章节目录出自于《剑桥冷战史》据此可知,该书
A.将冷战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考察 B.忽视了美苏在冷战中的主导作用
C.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更加接近事实
19.下面是冷战时期苏联讽刺美国帮助法国战后重建所作的一幅漫画,意在表达
A.揭露美国经济扩张 B.法国实现经济复兴
C.法国完全受制美国 D.美法同盟彻底解体
20.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苏联宣传画,图中“苏联”对“美国”说:“最好别惹我!”它反映了
A.美苏开始形成两分天下的格局 B.苏联的综合国力已经超过美国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D.美苏争霸形成苏攻美守的态势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先后爆发了十余次大规模战争,成为发达国家使用新型战略武器的试验场。1991年的海湾战争爆发,多国部队动用战舰、装甲车、舰载“战斧”式导弹、“敲击”型远距离投掷的激光、电视制导炸弹,阿帕奇直升机等现代尖端技术式器,分别从50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对伊拉克发动海,陆、空军事进攻,颠覆了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2020年1月6日,美国动用中空长航时“死神”无人机和地狱火气导弹斩杀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死神”无人机使用涡轮螺旋桨梁发动机,在数千米高空飞行,几公里外的地面很难觉察其存在;“地狱火”导弹将高级制导系统植入标准的AGM——114R的弹体中,从直升机和无人机上进行发射,采用“伸缩刀片”杀伤软目标降低附带损伤。这一事件使得美国在中东陷入本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孤立。
——摘编自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用书》、《环球时报》
材料二 中东地区的特殊位置和盘根错节的矛盾导致中东地区和中东国家冲突频仍;海湾石油是西方工业的“生命线”,海湾国家因自身的种种局限,依赖西方开发石油资源。20世纪70—80年代以前,海湾国家反抗西方殖民化的政治军事斗争主要表现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上。随着西方殖民主义体系解体、东方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形成,中东地区的矛盾更多地直接表现为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突出地表现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
“9.11”事件后,美国抛出重塑中东新秩序和推动中东民主化的“大中东计划”。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把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视伊朗为美国的最大威胁。美国的政策违背多数中东国家的意愿而遭到强烈抵制或拒斥,导致中东政局更加动荡不定。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东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中东地区发动现代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9.11”事件后,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的实质和原因。
22.档案和回忆录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保卫古巴”,赫鲁晓夫在主席团面前辩称,“我们的导弹还可以弥补西方人喜欢说的‘力量均势’,美国人用导弹基地把苏联包围起来,现在他们也将尝尝被敌人的导弹瞄准是个什么滋味”。
10月27日,苏联的地空导弹操作人员击落了一架在古巴上空的U—2飞机,飞行员丧生。(28日)民主德国向苏共主席团通报,肯尼迪将再次发表电视讲话。就在肯尼迪发表讲话前两小时,苏联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单方面从古巴撤出“苏联的所有进攻性武器”。
——摘编自[美]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失败的帝国》
注:2007年作者主要根据前苏联解密档案撰写此书。
材料二 我们并无发动战争的企图,古巴离我们有一万一千公里远。只有傻子才会认为我们想从古巴入侵美国。我们的目的正好相反:我们想使美国人不入侵古巴,为此(在古巴)安装了针对他们的导弹,要他们三思而行。
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下令开火,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这件事情引起一阵喧嚣。起初我们担心肯尼迪总统会受不了这种耻辱。但还好,美国人除了在宣传中变得更加厚颜无耻外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情。他们撤出了部队和召回了空军。
——摘编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注:该书是赫鲁晓夫1964年下台后所写,回顾了自己政治生涯并说明其立场和观点。
(1)阅读两则材料,指出两则文献史料的类型,简要说明理由。
(2)概括两则材料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叙述上的不同,据此辨析《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史料价值。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统称“一带一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许多国家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和参加“一带一路”建设。但也受到了许多争议,有人把“一带一路”被看作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和美国一样想要争霸世界。这实际上是对“一带一路”的误读,不论是从出发点还是秉承的理念、实施方式看,“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个合适角度论述“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要求角度合适,论述符合事实。)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这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故选B;A项中“制止了”的说法有些夸大其词,不符史实,排除;两极格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才结束,C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为止都还未建立,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
2.D
【详解】苏联的解体会在短时间内导致国际格局产生剧烈变动,所以西方不希望苏联解体是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D项正确;西方并不是惋惜苏联的解体,更不会使美国失去发展动力,排除AB项;苏联解体后其武装力量由各成员国继承,并不是失去监管,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德国称修建柏林墙是为了“反法西斯”,西方国家则认为是民主德国为了阻止人民西逃,双方各执一词,这反映了双方的严重对立,因此柏林墙的修建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结果,C项正确;根据时间“196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克什米尔公主号”时间发生在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以前,故选C;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5.A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美国队长重击共产主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美苏两极格局即将形成之时,美国媒体渲染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营造冷战中美国处于优势的氛围,从侧面反映出美国社会对苏联的不安心态,故选A;1954年美苏两极争霸格局即将形成,苏联在50年代中后期开始处于守势状态,故排除B;二战后,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占据优势,正式确立世界霸主地位,而不是1954年才开始确立,故排除C;漫画无法体现多极化的趋势,故排除D。
6.B
【详解】据材料“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苏争霸时期,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的企图,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遏制苏联的企图,不是顺应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故C选项错误;美国亚洲政策的收缩不能说明其政策出现根本转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7.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其中1949年美国等12国建立了以美国 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的军事力量,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故B项正确;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针对美国建立北约的应对措施,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是欧洲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是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故C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1989年成立的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8.C
【详解】根据材料“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亚非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两次成功的多边外交实践。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为多边外交的指导原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打击了美国支持下的英法殖民主义,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发言消除了亚非国家对新中国的疑虑,使美国等西方殖民国家破坏会议的图谋破产。因此,这两次多边外交实践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故C项正确;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之前中国已经开始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故排除B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故排除D项。
9.B
【详解】“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是指古巴导弹危机,此危机说明冷战时期超级大国险些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故B项正确;美国此时对比苏联核力量处于有利地位,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体现出美苏在美洲的争夺,故C项错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故D项错误。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冷战时期苏联制作的这幅讽刺漫画显示,美国将写有“北约”字样的口袋作为战马,正在策马扬鞭,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企图凭借经济实力驱使北约,对抗苏联,以达到称霸目的,故B项正确;二战后初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唯美国马首是瞻,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讽刺美国驱使北约,未体现“冷战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故C项错误;“冷战政策给世界带来无穷灾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11.D
【详解】1969年是美苏冷战时期,此时的西德意图与西方保持合作,与东方实现谅解,这有利于在东西方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从而有利于欧洲及世界局势的缓和,D项正确;西德的政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没有联系,也不是在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AC项;根据题意可知,西德实际上是立足于西欧,而非东欧,排除B项。故选D项。
12.D
【分析】根据材料“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涉及的是不结盟运动,故D正确。
【详解】
13.C
【详解】根据“画中坐在第一排的美国按铃后,后排欧洲各国就跟着举手。”可得出冷战时期的西欧各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唯美国马首是瞻,因此这幅画讽刺了美国控制资本主义阵营,C项正确;欧洲联合下的机制与美国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苏联,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欧洲,排除D。
14.D
【详解】材料“鼓励和促使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于苏联的实体;鼓励和促使苏联的东欧卫星国摆脱苏联的控制和影响”体现的是美国对苏的政策是分化和遏制,D正确;冷战不包含战争手段,A排除;B是在1955年华约建立之后,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欧国家必须在集体拟订复兴规划后才能得到美援,而且马歇尔计划强调在生产和流通两方面的合作协调,这种指导原则和限制条件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的合作,有助于西欧的一体化,A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援助计划,而非军事,排除B;华约的建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C;马歇尔计划意在遏制苏联,排除D。
16.A
【详解】材料信息是,冷战时期的1970年,联邦德国通过与苏联多次谈判实现了勃兰特总理访苏。这说明意识形态没有妨碍两国交往,推动两国交往的是冷战下的国家利益,即国家利益影响到了外交动态,故A正确;材料和两极对峙苏联处于优势没有关系,故B错误;材料信息也未体现出世界多极化趋势,故C错误;德国摆脱了美国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17.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Nato指的是北约,Warsaw指的是华约。北约和华约在地图上的势力分布对比,体现了美苏冷战下国际格局的演变,A项正确;地图上显示了北约和华约的势力分布,此时工业革命早已完成,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际格局的演变,未体现第三世界的崛起,排除C项;世界市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完全形成,而此时处于冷战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剑桥冷战史》的部分章节目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联系1917年十月革命、一战等问题,从意识形态、非殖民化、欠发达世界和世界经济等多个角度,研究冷战的起源与发展,说明其将冷战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考察,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剑桥冷战史》忽视了美苏在冷战中的主导作用,排除B项;材料不仅体现了冷战的原因,也阐述了冷战的影响,不全面,排除C项;该书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体现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更加接近事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在批评美国借援助法国经济恢复的有利时机,试图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具有明显的冷战色彩,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
20.D
【详解】根据所学70年代苏攻美守,因此才会有“苏联”对“美国”说:“最好别惹我!”故D项正确;形成两分天下的格局是50 年代,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0 年代是勃列日涅夫,排除C。
21.(1)特点:高技术、低强度,采取电子战和空袭战推动战争进程,速战速决;使用空中精准制导武器实行精准打击,对减少伤亡程度发挥决定性作用;作战空域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高技术武器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实行外科手术式地进攻和打击。
(2)实质:确保美国在中东的绝对领导权,最大限度地谋求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
原因:维护中东战略利益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环节;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美国利用中东国家之间的矛盾,插手中东事物;海湾国家有丰富的石油战略资源,利用石油债务危机控制海湾国家的石油市场;政治目标明确,用西方价值观扶持或颠覆中东国家的政权,保护既得利益。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1991年的海湾战争爆发,多国部队动用战舰、装甲车、舰载‘战斧’式导弹、‘敲击’型远距离投掷的激光、电视制导炸弹,阿帕奇直升机等现代尖端技术式器”得出:采取电子战和空袭战推动战争进程;由材料信息“2020年1月6日,美国动用中空长航时‘死神’无人机和地狱火气导弹斩杀伊朗高级将领苏菜曼尼”得出:使用空中精准制导武器实行精准打击;结合所学知识从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高技术武器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实行外科手术式地进攻和打击等角度补充。
(2)“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最大限度地谋求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的角度分析。
“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中东地区的特殊位置和盘根错节的矛盾导致中东地区和中东国家冲突频仍”得出: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中东国家之间的矛盾;由材料信息“海湾石油是西方工业的‘生命线’,海湾国家因自身的种种局限,依赖西方开发石油资源”得出:海湾国家有丰富的石油战略资源;由材料信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体系解体、东方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形成,中东地区的矛盾更多地直接表现为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突出地表现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得出:用西方价值观扶持或颠覆中东国家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中东战略利益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环节的角度补充。
22.(1)类型:材料一属于间接史料;材料二属于原始史料。
理由:材料一是后来学者基于档案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材料二属于当事人赫鲁晓夫的回忆录。
(2)不同:材料一认为苏联布置导弹有反制、对抗美国的目的,材料二认为仅仅是保卫古巴;材料一认为苏联击落了美国飞机,材料二认为美国飞机被击落应该由古巴负责;材料一认为苏联首先做出了退让,材料二认为是美国首先退让。
史料价值:回忆录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与解密档案等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补充。
【详解】(1)“类型”,由材料一的出处“摘编自[美]弗拉季斯拉夫 祖博克《失败的帝国》”可知,材料一属于间接史料;由材料二的出处“摘编自《赫鲁晓夫回忆录》”可知,材料二属于原始史料。“理由”,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后来学者基于档案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材料二属于当事人赫鲁晓夫的回忆录。
(2)“不同”,由材料一信息“我们的导弹还可以弥补西方人喜欢说的‘力量均势’,美国人用导弹基地把苏联包围起来,现在他们也将尝尝被敌人的导弹瞄准是个什么滋味”得出:认为苏联布置导弹有反制、对抗美国的目的;由材料一信息“苏联的地空导弹操作人员击落了一架在古巴上空的U—2飞机,飞行员丧生”得出:认为苏联击落了美国飞机;由材料一信息“就在肯尼迪发表讲话前两小时,苏联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单方面从古巴撤出‘苏联的所有进攻性武器’”得出:认为苏联首先做出了退让;由材料二信息“我们想使美国人不入侵古巴,为此(在古巴)安装了针对他们的导弹,要他们三思而行”得出:认为仅仅是保卫古巴; 由材料二信息“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下令开火,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得出:认为美国飞机被击落应该由古巴负责;由材料二信息“他们撤出了部队和召回了空军”得出:认为是美国首先退让。“史料价值”,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回忆录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与解密档案等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补充。
23.示例一:角度一:设计构想不同
美国在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帮助战后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想通过马歇尔计划笼络欧洲各国抗衡苏联,为称箱目的做好铺垫。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希望通过它实现我国与周边各国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
角度二:本质目标不同
美国选择在二战后出台马歇尔计划,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为以后的称霸目标打好基础。我国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在新形势下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与新推动,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有力一步。
示例二:角度一:时代背景不同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西欧各国,以此对抗苏联。我国的“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
角度二:辐射国家成分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构成国是美国及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且都属于第一世界或第二世界。“一带一路”的包含范围则比较广阔,沿途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推动各类国家优势互补,实现沿途国家的新发展。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看清需要论述的观点“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其次要选好角度找准两个不同点:最后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如角度一:设计构想不同美国在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帮助战后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想通过马歇尔计划笼络欧洲各国抗衡苏联,为称箱目的做好铺垫。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希望通过它实现我国与周边各国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角度二:本质目标不同美国选择在二战后出台马歇尔计划,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为以后的称霸目标打好基础。我国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在新形势下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与新推动,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有力一步。示例二:角度一:时代背景不同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西欧各国,以此对抗苏联。我国的“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角度二:辐射国家成分不同马歇尔计划的构成国是美国及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且都属于第一世界或第二世界。“一带一路”的包含范围则比较广阔,沿途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推动各类国家优势互补,实现沿途国家的新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