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5 21:4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苏共中央文件指出:“近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这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苏共中央
A.正确揭示了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B.决定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的作用
2.1990-1992年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东欧剧变引起的变动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进化论 D.量子论
4.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5.阿尔贝尔认为20世纪资本主义的胜利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反对侵害了资本主义肌体的国家干预主义;第二方面是一次面对面的全面的胜利,而且是不战而胜;第三方面是对某些人民被骑在他们头上的独裁者剥夺了经济发展希望的胜利。这里的“第二方面”是指
A.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对南联盟的轰炸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遇挫折
C.资本主义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力
D.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6.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D.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7.二战结束后,“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日益显现,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集中解决工业生产中的问题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领域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的弊端
8.1962年,苏联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这种观点,只给企业下达生产的数量和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开始在一些地方试行。这表明苏联的改革( )
A.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的因素 B.重点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重新回到新经济政策的轨道 D.突破了国家集中管理的体制
9.到了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镰刀斧锤星旗”悄然落下,而代之以“白蓝红三色旗”,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如下图所示,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组同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说,其最大的历史价值在于
红底黄镰刀斧锤星 白蓝红三色
A.明确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史实
B.认识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
C.证实苏联模式试验的失败
D.验证合久必分与分久必合的古老道理
10.有西方学者认为,“通过国际媒体传入的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引发了整个东欧的民主化运动”,“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国际媒体”主要充当了
A.雅尔塔体制的捍卫者 B.世界动荡的助推器
C.苏东剧变的始作俑者 D.西方和平演变的推手
11.造成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沙文主义思想泛滥 B.改革缺乏顶层设计
C.党内分裂造成动荡 D.受斯大林模式束缚
1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A.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B.西方的和平演变
C.美苏的争霸拖垮了苏联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13.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种种危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A.恢复集权管理体制 B.放弃政府宏观调节
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追求经济比例协调
14.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表。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7.4 6.3 4.2
国民收入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 8.5 7.4 4.4
农业总产值 3.9 2.5 1.7
基建投资 7.3 6.7 3.7
据上表可知,此时的苏联
A.政治体制逐渐完善 B.农业增长速度加快
C.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D.优先发展了轻工业
15.二战后亚非拉独立国家与所推翻的殖民国家对应错误的是
A.埃及——英国 B.阿尔及利亚——法国
C.古巴——美国 D.巴拿马——西班牙
16.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认为,11.9事件(即1989年柏林墙坍塌)比9.11事件(即2001年美国世贸中心双塔坍塌)的影响更为深远,是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此事件
A.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 B.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C.转移了美国的战略重点 D.瓦解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
17.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苏联这一阶段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年份 湘溉土地面积(万公顷) 农业总产值(化心) 农民月工资(卢布)
1965 980 883 53
1975 1660 1228 120
A.一定程度上重视对农业的改革 B.对所斯大林模式的巨大改变
C.美苏争中苏联占据优势地位 D.农业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18.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表。这反映出苏联
时间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1966—1970年 8.4% 4.1%
1971—1975年 7.4% 2.5%
1976—1980年 4.4% 1.7%
A.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B.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C.苏联模式阻碍经济发展 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
19.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20.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农业政策调整失败的教训。
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予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注: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从国际角度,分析导致该特征的主要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7年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改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上图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所以B不对,D在题目中没有标明,因为它是措施,不是原因,经济发展慢的主因就是体制造成的,如果A对,那么苏联之后就应该改善经济了,可事实并没有,不符合历史,所以A不对,故本题选C。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2.C
【详解】1990-1992年间正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因此世界地图也不得不重新调整,C正确;A概括不全,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地图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主力要力量并未发生大的变动,而且这一趋势是在冷战结束后加强的,因此其不构成世界地图的调整,排除D。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结构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B选项符合题意。经典力学的体现是三大定律,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进化论强调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选项排除。量子论属于微观物理学,D选项排除。
4.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不是批判个人崇拜,故A项错误;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可以解读出: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故B项正确;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赫鲁晓夫改革,故C项错误;“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说明不是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故D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5.B
【详解】根据“第二方面是一次面对面的全面的胜利,而且是不战而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性质发生巨变,是资本主义的“不战而胜”,故选B;A不符合“不战而胜”,排除;C项不符合“第二方面”,排除;D属于“第一方面”,排除。
6.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梦游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B项正确;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故错误;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错误;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故错误。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的改革,都是为了缓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上,A排除;B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做法,排除;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做法,排除。故选D。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一些地区试行只给企业下达生产数量、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改革,其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生产的做法,表明苏联的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的因素,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苏联将改革重点转向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不同,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国家集中管理的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镰刀斧锤星旗”悄然落下,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使我们认识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故答案为B;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A错误;苏联模式实验的失败是给我们最直接的认识,而不是最大的历史价值,排除C;D是说政权的更迭换代,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材料内容主要是研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
10.D
【详解】材料“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体现的是西方学者认为“国际媒体”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是导致其巨变的主要因素,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材料更多的是强调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不能说“国际传媒”是东欧剧变的始作俑者,C排除。故选D。
11.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他进行政治改革导致党内分裂,政局动荡,从而导致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故C项正确;沙文主义是一种大国的霸权主义思想,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已经进行改革,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经济改革,彻底废除斯大林体制,故D项错误。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并非其根本原因,排除A项;西方的和平演变是客观原因,并非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美苏的争霸拖垮了苏联并非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这试图对斯大林模式予以突破,故C正确;这不是恢复集权管理体制,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放弃政府宏观调节,故B错误;材料没有追求经济比例协调的信息,故D错误。
14.C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在此时期苏联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持续下降,增速放慢,因此C选项正确;此时苏联政治体制逐渐僵化,并非逐渐完善,A选项错误;B选项不符合表格中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信息,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D选项错误。故选C。
15.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纳赛尔领导革命推翻英国的傀儡法鲁克王朝,埃及真正获得独立,A项对应正确;1954年,法国所属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爆发了独立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B项对应正确;1959年,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的傀儡政权,C项对应正确;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摆脱了美国的控制,D项对应错误,但符合题意要求,所以选D项。
16.B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和辨别历史事物及历史解释的能力。简单概括佛格森教授的观点,即:柏林墙坍塌是促使世界经济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历史事件。柏林墙坍塌后德国实现了统一,从经济角度来看原来分裂的两个市场合二为一,局部市场的紧密联系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B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德国的统一
【详解】
17.A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农田灌溉面积和农民收入增多,农业总产值提高等,主要得益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对农业的改革,A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大林模式并未发生巨大改变,B项错误;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地位即国际环境改善并非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不利于苏联农业发展,D项错误。
18.B
【详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后期,工、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与前期相比明显下降,反映出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B项;“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与材料显示的工农业发展日益缓慢无关,排除A项;苏联模式包含政治、经济两方面内容,材料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C项;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本题选B。
19.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经济的发展。依据所学可知,苏联在20、30年代经过新经济政策的恢复和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经济发展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工业总产值并没有超过美国,故排除CD两项;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新政取得经济恢复的成效也较为缓慢,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排除B,A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认识
20.A
【详解】根据“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可知,材料强调苏联军事工业先进而其它经济部门落后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的情况,故A正确;材料强调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非说明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排除B;材料强调苏联经济各部门不能协调发展,并非强调社会经济落后,排除C;材料强调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非强调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排除D。
21.(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农业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注重工农业协调发展。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等信息可知,列宁的经济思想由排斥商品经济到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中在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改变: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根据材料三“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戈尔巴乔夫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农业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注重工农业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
22.(1)国家:苏联。
政策:“冷战”政策。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苏攻美守)。
原因: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演变过程: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③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详解】(1)国家:根据所学可知,杜鲁门针对的是苏联,即冷战政策中针对的是苏联。政策: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冷战”政策。
(2)特征:根据“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可得出以谈判为主要方式(苏攻美守)。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角度概括。
(3)演变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23.【示例1】
论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借鉴
在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影响下,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采取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等措施,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现,20世纪中后期,苏联开始进行改革,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注入一些市场经济成分,增加对科研领域的干预等措施。改革增强了苏联的实力,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在竞争博弈中互相借鉴,推动社会的发展。
【示例2】
论题: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苏联模式”,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占据绝对主导,通过指令性计划对工业、金融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这一模式,使苏联在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现,20世纪中后期,苏联开始进行改革,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注入一些市场经济成分,增加对科研领域的干预等措施。改革增强了苏联的实力,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综上所述,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示例3】
论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示例4】
论题: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示例5】
论题: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并存和借鉴
【详解】【示例1】
论题:根据材料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整体上看,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既存在竞争,又互相借鉴,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借鉴。
论证:结合所学知识,首先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迅速发展,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苏联经验的成功;再从20世纪中后期,苏联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改革苏联模式弊端,虽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也取得一定的成效;改革开放的中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教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进而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最后总结升华。
本题为开放试题,还可以从图中提取部分内容拟定论题,如: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并存和借鉴等。并结合世界史的史实予以阐述。最后总结升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