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无论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深入人民、深入实践,想党和人民之所想、赴党和人民之所需,才能让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永不枯竭。
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毕业于专科学校的杨永修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专业知识,潜心钻研汽车自主技术,工作两年即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如今已陆续攻克130多项汽车制造领域技术难题。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攻克一项新技术是创新,打造一个新产品是创新,解决一个难题也是创新。创新的舞台宽广辽阔:从科研院所到工厂车间,从偏远乡村到改革前沿,处处都是创新的沃土。勇于创新创造,意味着必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保持推陈出新的意识和干劲,善于捕捉创新创造的每一个机会与灵感,力争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新时代青年正以刻苦学习本领、大胆创新创造的奋进之姿,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摘编自何娟《让青春在创造中闪光》)
材料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做好青年工作,对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才能成为青年朋友的知心人。新时代青年既充满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存在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局限性。尊重是沟通的基础,信任是理解的前提。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看法、意见,真正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才能成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少不了“成长的烦恼”,特别是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等方面还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成长之路不平坦,最是真情暖人心。既要看到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也要在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真心实意为青年排忧解难,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用关爱、关怀为广大青年打造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才能成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年时期,是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拔节孕穗期”,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要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既为青年成长培土浇水、铺路搭桥;也要积极教育引导,为青年成才打药整枝、把准方向。“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要鼓励青年深入基层一线吃苦磨练,放手让青年在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上施展才华,引导广大青年在火热的实践中深化认识、感悟真理、成长成才。
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认真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新时代的共青团工作大有可为。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材料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返乡创业、振兴乡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过在市场打拼的经历,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了解市场需求,善于培育高效优质农产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同时,这些返乡创业年轻人善学习、肯钻研,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这片热土。可以说,年轻人返乡创业,拓展了乡村产业,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
如何吸引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考验着各个地方落实引才政策的力度和温度。凝聚政策合力,形成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让返乡创业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扎根田野、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在这场乡村与返乡创业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将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摘编自邹翔《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
B.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必须有脚踏实地的态度。
C.做好青年工作,主要依靠共青团的力量,这是党交给共青团的重要任务。
D.对出身农村的青年来说,他们在城市的经历,可以助力他们的返乡创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压力能转化为动力,也可能成为阻力,对青年的教育引导要把握好“度”。
B.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工作,我们既要重视时代、国家的需要,也要重视青年们自身的需求。
C.年轻人返乡创业,既能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也能在乡村中成长,这是一件可以双赢的事。
D.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国家要把青年人才工作的重点放在乡村。
3.下列诗句中,最适合用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B.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C.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D.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于谦《示冕》)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特点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现在,有些青年人选择了“躺平”。请根据材料内容,对“躺平青年”加以劝告和激励。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
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
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髻,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容容地做助手。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
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一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
“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
“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
“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荷妹提问了。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
“要是来不及呢?”
“打电话请医生来!”
“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
“打电话嘛!”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对!”荷妹一点也没觉出话里的责备意味,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
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交代了产院的工作人员谭婶婶精力很好,工作热情高,也写出了谭婶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B.医生夸奖谭婶婶,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于是,她很期待在电灯下亲自动些小手术。
C.谭婶婶给荷妹介绍产院共顺顺当当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时,提到担风险,认为在产院工作是一副风火担子。
D.小说虽然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但是却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没有一味歌颂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而是通过叙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的思想性格。
B.小说开头描绘了一片静谧的晚景,晚霞,竹篱,野花,组成一幅淡墨画,紧扣标题的“静静”,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C.“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荷妹莽撞的性格。
D.有些医生把谭婶婶工作的这个农村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对此谭婶婶觉得好笑,体现了谭婶婶思想有保守的一面。
8.荷妹让谭婶婶介绍产院情况,谭婶婶在跟荷妹交流的过程中心理上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现代作家、翻译家冰心在评价《静静的产院》时说:这个短篇小说,结构是谨严的,没有一点废笔。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此进行探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1.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
12.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洪适
春色匆匆,三分过、二分光景。吾老矣,坡轮西下,可堪弄影。曲水流觞时节好,茂林修竹池台永。望前村、绿柳荫茅檐,云封岭。
蜂蝶闹,烟花整。百年梦,如俄顷。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尽三觥、歌罢酒来时,风吹醒。
【注】①洪适,字景伯,南宋高官,官至右丞相。洪适欲厉兵秣马,早日收复中原,但目睹朝廷昏暗腐朽,便辞官归隐。晚年闲居盘洲十六年,这首词即是此间所作。②坡轮:夕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将散文的笔法融人词作中,如“吾老矣”,这反映了宋代以文为词的创作倾向。
B.“曲水”两句化用《兰亭集序》的语句,两者都写了暮春的风光、及春日宴游之事。
C.本词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巧妙结合,既有动景,也有静,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光。
D.“吹竹”两句对比了“吹竹弹丝”与“焚琴煮鹤”的行为,并用反问写出当时的社会心态。
15.本词画线句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无人会、登临意”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作者以一种动物为喻,从反面论述学习需要专一的观点,其中写这种动物生活习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荡寇志》中说兖州府的镇阳关“两山陡立,中央泗河,易守难攻”,这正是李白《蜀道难》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兵家必争之地。
(3)《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间让自己流连忘返的春夏美景。
六、选择类
17.下列句子中与“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查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B.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C.微服私访 D.雁荡山具体而微者
18.下列句子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② 多平方,少圜 ③须臾成五采 ④余始循以入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⑦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⑨整顿衣裳起敛容 ⑩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君子生非异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A.①②⑥⑦⑨ ⑩ B.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⑤⑦⑩ D.①②⑦⑧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朝廷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为古文的重新繁荣提供了____________。宋初即出现了柳开、王禹偁等提倡古文的作家,但当时流行于文坛的,是雕章琢句的“西昆体”时文。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这种文风,可____________,使文坛兴起了一种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被欧阳修扭转了,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欧阳修明智地抛弃了韩文“怪怪奇奇”的一面,继承了其平易的风格。( )。他____________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古文创作人才,并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由于后继有人,宋代便没有出现唐代那样骈文复炽的情况。在欧阳修的后辈里,苏轼是最杰出的一位。他早年的应试文章已让人对他刮目相看,后期历经磨难,更是创作出许多____________的古文佳作,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四人,成就虽不及苏轼,但同样曾受过欧阳修的帮助,是北宋古文创作的中坚力量。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契机 物极必反 发现 脍炙人口
B.时机 物极必反 发现 口口相传
C.契机 矫枉过正 引荐 脍炙人口
D.时机 矫枉过正 引荐 口口相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扭转了这种古文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宋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B.欧阳修扭转了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C.欧阳修扭转了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宋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D.这种古文创作中的不良倾向被扭转了,欧阳修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不断提高古文写作技巧的同时,他还尽力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
B.在尽力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他还不断提高古文写作技巧
C.除了确立自己在文坛中的领袖地位之外,他还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
D.在确立自己在文坛中的领袖地位的同时,他还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韧性”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于21世纪初传入中国,因学者对其理解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也不尽相同。经历近二十年的融会贯通,发展到今天,“韧性”有了相对统一的翻译。大多数学者称其为心理弹性和心理韧性,但也有一部分学者称其为复原力、抗逆力和恢复力等。这些概念所表达的核心内涵是相同的,即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快速恢复的能力。
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兰山》的“‘韧性’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D 4.①论证结构:材料一是层进式结构;材料二是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材料二使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③论证语言:材料一更显准确严密,材料二更显形象生动。 5.①青年人“躺平”不可取。躺平既辜负了时代的重托,又不利于自身发展,是有害的。②青年人奋斗正当时。从内因来说,新时代青年的本质属性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力的;从外因来说,今天国家对青年寄予了厚望,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主要依靠共青团的力量”于文无据,材料二说的是“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国家要把青年人才工作的重点放在乡村”错误。材料三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扎根田野、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说明青年人才是否投身乡村振兴,要看青年人才自身的意愿。而且材料一说“无论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创新的舞台宽广辽阔……处处都是创新的沃土”,可见青年人才工作是全方位的,不能说“把重点放在乡村”。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要做好青年工作。
A.是说青年人要振奋起来,是青年的自我勉励;
B.是说即使年老也要乐观,满怀希望;
C.是回忆早年的壮志,有感慨今昔之意;
D.是说写诗教育孩子要把握青春年华,不要虚度时光。能够用作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能力。
①论证结构:材料一提出“深入人民、深入实践,想党和人民之所想、赴党和人民之所需,才能让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永不枯竭”“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是层进式结构;材料二第1段提出“做好青年工作”的观点,第2、3、4段“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才能成为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才能成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才能成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从三个层面并列论证如何做好青年工作,第5段总结收束,是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
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毕业于专科学校的杨永修……”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材料二引用“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使用了引用论证,“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土浇水、铺路搭桥”使用了比喻论证。
③论证语言:材料一“无论是……都需要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运用关联词语,使用长句,语言更显准确严密;材料二“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土浇水、铺路搭桥”使用了比喻论证,更显形象生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躺平”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以此为生活理念的群体即“躺平族”,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一躺了之”。
首先明确,青年人“躺平”不可取。结合材料一“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可知,躺平既辜负了时代的重托,又不利于自身发展,是有害的。
然后指出青年人奋斗正当时。结合材料一“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材料二“新时代青年正以刻苦学习本领、大胆创新创造的奋进之姿,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和材料三“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返乡创业、振兴乡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知,从内因来说,新时代青年的本质属性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力的;结合材料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做好青年工作,对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可知,从外因来说,今天国家对青年寄予了厚望,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
6.B 7.C 8.①自豪。谭婶婶在滔滔不绝地介绍目前产院的情况时,内心是非常自豪的。②疑惑。当荷妹问起“我们在哪里洗手呢”时,谭婶婶心里先是疑惑。③不快。辨了辨荷妹话里的味道后,心里有些不快,有些生气。④不置可否。对荷妹做土造自来水的建议,谭婶婶没作评价,只是让她看看再说,随后转身去做事了。 9.①采用线状结构,以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小说按时间顺序将零星的生活片段和人物复杂的情绪串联起来,中间简要插入谭婶婶在产院的工作情况及谭婶婶与荷妹妈妈的关系,结构简单而严谨。②内容集中,紧凑,惜墨如金。本文选取了产院中一个时间段里的生活小事,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人物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内容集中、紧凑;小说选文结尾采用留白的手法,惜墨如金,谭婶婶看荷妹哪里“不顺眼,不入调”,小说并没有直接交代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揣摩,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解析】6.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她很期待在电灯下亲自动些小手术”错,原文是说“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是说谭婶婶期望农村接生条件能像城里医院一样好。小说并没有写谭婶婶自己动手做小手术,也谈不上期待。
故选B。
7.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C项,“表现了荷妹莽撞的性格”错,这里表现荷妹想改善农村医院的用水卫生条件的急切、热情、果敢。
故选C。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心理的分析概括能力。
由“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概括出谭婶婶介绍产院情况时的自豪;由“‘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概括出面对荷妹突然提出的问题时的疑惑;由“‘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概括出谭婶婶内心的不愉快;由“‘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概括出谭婶婶面对荷妹自造土自来水时的不置可否。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构的探究能力。
从叙述顺序看,“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小说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以时间顺序推进故事情节,小说的第三段是一段插叙,插入介绍谭婶婶在医院的工作情况。这种线状叙事使结构简单而严谨。
从情节内容看,小说主要设计了谭婶婶与荷妹在医院的见面情节,主要通过二人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介绍医院的情况、接生的情况以及围绕“在哪里洗手”的问题展开对话,这样的设计使情节紧凑,故事推进节奏快。从结尾看,“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这样的结尾含蓄而耐人寻味,“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让读者去体味小说中的两位人物在观念上的碰撞,引入深入思考,同时留下回味的空间。
10.C 11.C 12.D 13.(1)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解析】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C项,“数”这里是“密”的意思。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项,①代词,这样,②助词,用在词尾,表示状态;B项,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递进关系;C项,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①介词,给,②介词,对于。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翻译句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胜”,尽;“是”,这样;“养生丧死”,生养死葬。第二句得分点:“谨”,认真地(兴办);“庠序”,学校;“申”,反复讲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颁”同“斑”。
点睛: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14.D 15.①两首词都表达了中原未复、壮志难酬的忧愁郁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本词“百年梦,如俄顷。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词人回顾往昔,曾欲收复故土,但是“百年梦”成空,流露出词人内心的悲痛。
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动作,直接抒发词人想要收复故土、报效国家却报国无路的悲愤。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吹竹’两句对比了‘吹竹弹丝’与‘焚琴煮鹤’的行为”错误。“焚琴煮鹤”原是李商隐之语,后为宋人常用,作者貌似在表示对音乐、仙鹤等高雅之物的自觉认同,但是“谁不爱”“人何肯”便将作者的语气展现殆尽,言外之意就是宋朝统治者过于沉溺于此,暗含讽刺,流露出作者对当局的斥责,词作没有对比“吹竹弹丝”与“焚琴煮鹤”两种行为。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作者洪适欲厉兵秣马,早日收复中原,但目睹朝廷昏暗腐朽,便辞官归隐。晚年闲居盘洲十六年;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无人会、登临意”表现欲恢复中原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本词“百年梦,如俄顷”二句作者笔锋陡转,将思绪拉回了现实中。作者经历了宦海沉浮,洞察了官场险恶,最后选择了归隐盘洲,一“梦”字便将人生的虚幻、缥缈全然透露,这一梦太过匆匆,瞬间就烟消云灭,所有的抱负好似一枕黄粱终成空,这一切都令作者黯自神伤。而大宋王朝呢,不也似杨花春梦 所有的繁华艳丽,所有的富饶太平,都在靖康之变的践踏中消逝无踪,辉煌的帝王大厦瞬间崩塌,带给世人太多的伤痛。抚今追昔,作者惋惜不已,“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便是作者的无奈感喟,流露出词人内心的悲痛。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呀!“栏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16.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蟹、螯、鳝、穴、幽、佳、繁阴。
1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微”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A.偷偷地,暗暗地。句意:(一面)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
B.如果没有。句意: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C.藏匿,隐蔽。句意:是指帝王或高官为深入民间了解情况而换装平民便服出行。
D.小,微小。句意:具备了雁荡山的各种形态,不过是规模较小的。
故选B。
1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列,通“裂”;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② 圜,通“圆”;句意:(山石) 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③采,通“彩”;句意: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④没有通假字;句意: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
⑤没有通假字;句意: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
⑥有,通“又”;句意: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
⑦爱,通“薆”; 见,通“现”;句意: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⑧讌,通“宴”;句意: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⑨没有通假字;句意:然后整理一下衣服起身站立,收敛(深思时悲愤幽怨的)面部表情。
⑩缪,通“缭 ”;句意: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生,通“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
冯,通“凭”;句意: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排除有④⑤⑨的选项。
故选D。
19.C 20.B 21.A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契机,通常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枢纽或决定性的环节。时机,客观存在的主观判断。此处是说宋代朝廷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为古文的重新繁荣提供了关键环节,应选“契机”。
物极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矫枉过正,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此处是说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西昆体”,结果反而出现了一种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应选“矫枉过正”。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引荐,意思是指对人的推荐、荐举。此处是说欧阳修推荐了曾巩、王安石、“三苏”,扭转了不正常的文风。应选“引荐”。
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口口相传,不著文字,口头相传。语境中修饰古文佳作,应选用“脍炙人口”。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结构混乱,“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的是欧阳修,前句主语却是“不良倾向”,应将前句改为“欧阳修扭转了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
A项和C项,两个句子之间缺少逻辑关系,应在后句“宋文”前加上“使”。另外A项“这种”语序不当,应放在“不良倾向”前面;
D项,前后句子主语不一致,两个句子之间缺少逻辑关系,前句应改成“欧阳修扭转了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面说“欧阳修明智地抛弃了韩文‘怪怪奇奇’的一面,继承了其平易的风格”,后面说“他引荐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古文创作人才,并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可见此段是说欧阳修在转变文风、保证古文的重要地位方面做的贡献。所以括号内的句子前半句承接前面“继承了其平易的风格”,谈写作技巧,后半句承接后面“提倡古文”,写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且表达应以后句为主。
B.前后句子应互换位置;
C.“确立自己在文坛中的领袖地位”与上文不能衔接,“除了……还”的句式也不能突出后句。
D.“确立自己在文坛中的领袖地位”与上文不能衔接。
故选A。
22.例文:
虽是百炼钢,能作绕指柔
青竹傲岸,风欺雪压之时,亦能俯身颔首;待得雪销风停,仍复凌云挺立,何伤坚挺之风骨?钢铁性坚,烈火熔锻之际,也是可方可圆;等到火熄温退,依旧坚不可摧,何伤坚硬之本性?遇到逆境能承受,承受之后能复原,这就是韧性。
生而为人,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挫折,面对人生中的逆境,我们也应:虽是百炼之精钢,亦能顺时应势,偶作绕指柔。
人活一口气,当然要活得有骨气,有刚性,正如孟夫子所说,要“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然,枉为大丈夫。然而,我们也须知道,“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我们还得具备能屈能伸的韧性,不是说怕污、怕折,而是避免做无畏的牺牲。就像鲁迅所说,再英勇的战士,作战时都要保护好自己,进行“壕沟里的战斗”。这正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家的明达之处。
韧性还不仅仅是简单的能屈能伸,它还能展现一个人心胸的宽广豁达,生命力的坚韧顽强。人生长途,谁能保证自己不遇到沟沟坎坎?谁能保证自己不碰到风刀霜剑?若器小量狭,遇挫即折,难成大气候。就如西汉贾谊,才不可谓不高,然而,性格脆弱敏感,竟因梁王坠马而悲忧致死。他虽有超世之才,终因缺少心理的韧性,给世人留下一声叹息。就如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亦属赢得起输不起之徒,垓下失利,不懂“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不思卷土重来,却认为一败就是全盘输,自刎弃世。他虽有英豪之才,终因缺少心理韧性,给世人留下一曲悲歌。
苏东坡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坚忍不拔之志的底色就是有韧性。苏东坡一生颠沛,如果说挫折,他遇到的挫折时一波又一波,被贬黄州,被贬惠州,被贬儋州,这其中的任一波挫折,放在斗筲之人身上,都是迈不过的坎。然而苏轼,却竹杖芒鞋轻胜马,却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的心胸之豁达,装得下官场巨涛,装得下宵小魍魉,表现了心理的韧性,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最终,成就了一个活泼泼的东坡居士。
当然,讲求韧性,不是让大家放弃原则,一位妥协。没有原则的妥协,是懦弱。韧性是受到伤害之后的快速修复能力,是与挫折和困难作战时的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生活在当今中国,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艰难险阻,愿我们,既坚守底线,又百折不挠,以坚忍不拔之志,以开阔豁达之胸襟,迎接不测之挑战。
我们要做百炼钢,我们也能作绕指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的重点在最后两句话“这些概念所表达的核心内涵是相同的,即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快速恢复的能力”,即对“韧性”内涵的理解。依据材料,所谓韧性指的是人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快速恢复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面对困难具有心理弹性、心理韧性,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百折不挠,不被困难压垮;并且,还能从困难、挫折、逆境中走出来,快速复原、恢复。具有韧性,是心理素质强大、生命力顽强旺盛的表现。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在前进的道路上很难避免碰到各种困难挫折,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韧性,正视它们,从容地面对它们,不被它们压垮,不放弃地与之做斗争,才能战胜它们,最终从逆境中走出来。
题干创设的写作情境是,向校文学社社刊《兰山》的“‘韧性’大家谈”栏目投稿。虽然有所限制,但给的发挥空间比较大,只要围绕着“韧性”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可以的。不过,既然是向校刊投稿,要注意联系学校生活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呼吁同学们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写作时,我们可以采取层进式结构,先从“是什么”的角度,谈对韧性内涵的认识,指出“韧性”其实一种心理上的抗压能力。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谈为什么要具备韧性,在这里可以运用正反对比,通过把有韧性的人凭借百折不挠的精神挺过困难走向光明,与缺乏韧性的人因在困难面前脆弱易折而让人生陷入至暗进行对比,来论证具备心理韧性的必要性。接下来,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有面对压力不退缩的勇气,要有面对困难不放弃的执着,要有受到伤害之后的快速修复能力,要有善于变通的灵活度。
立意:
1.虽是百炼钢,也能绕指柔。
2.增强心理韧性,提升抗压能力。
3.虽百折而不挠,虽千难而仍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