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张掖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5 19:2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肃省张掖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化的成败。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乡村衰落,大量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甚至造成有的国家社会动荡。我国应借鉴和吸取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使城乡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发展历史看,我国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又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新的历史关口。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
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年多的实践来看,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通过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为乡村振兴插上信息化翅膀;通过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持续改善社会民生;通过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些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
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几十年来不断探索的结果,符合中国的乡村发展规律。从“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城乡关系的处理也经历了从城乡兼顾、统筹城乡再到城乡融合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之路,而城乡融合是未来城乡关系发展的根本性出路。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乡村社会的维系和传承。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是解决城乡间文化地位不均等、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弥补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思想精华“唤醒”和“活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
(摘编自《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
材料二:
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指脱贫地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统筹谋划,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一是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和关键。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要整体谋划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促进产业振兴,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就业、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二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一方面就地培养,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筑巢引凤,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创新,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身手。
三是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人们的精气神。
四是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振兴重在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要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促进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五是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组织领导协调是重要保障。要围绕促进组织振兴,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推进乡村组织振兴,要坚定不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要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摘编自《统筹“五大目标”推进乡村振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国家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是否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B.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的。
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几十年来不断探索的结果,对城乡关系的处理也经历了从城乡兼顾、城乡融合再到统筹城乡的发展历程。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其中。当前,就地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等人才比引进外来人才更加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依靠的是农业、农村的支持;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贡献。
B.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等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C.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和关键。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就业和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民就近增收。
D.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生态资源丰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3.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乡村振兴“五大目标”内容的一项是( )
A.某地推动农业生产升级,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
B.某地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改善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C.某地乡村重视教育,成立了教育基金,奖励考入重点大学的学子及其家庭。
D.某地健全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乡村振兴,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
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
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髻,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容容地做助手。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
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一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
“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
“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
“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荷妹提问了。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
“要是来不及呢?”
“打电话请医生来!”
“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
“打电话嘛!”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对!”荷妹一点也没觉出话里的责备意味,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
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交代了产院的工作人员谭婶婶精力很好,工作热情高,也写出了谭婶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B.医生夸奖谭婶婶,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于是,她很期待在电灯下亲自动些小手术。
C.谭婶婶给荷妹介绍产院共顺顺当当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时,提到担风险,认为在产院工作是一副风火担子。
D.小说虽然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但是却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没有一味歌颂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而是通过叙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的思想性格。
B.小说开头描绘了一片静谧的晚景,晚霞,竹篱,野花,组成一幅淡墨画,紧扣标题的“静静”,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C.“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荷妹莽撞的性格。
D.有些医生把谭婶婶工作的这个农村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对此谭婶婶觉得好笑,体现了谭婶婶思想有保守的一面。
8.荷妹让谭婶婶介绍产院情况,谭婶婶在跟荷妹交流的过程中心理上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现代作家、翻译家冰心在评价《静静的产院》时说:这个短篇小说,结构是谨严的,没有一点废笔。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此进行探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是指丈夫的配偶。
B.庶人,也叫“庶民”,西周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C.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孝悌,指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12.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他通过利害分析,告诫梁惠王要讲仁义,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C.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用以批评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D.孟子认为,如果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必难抵挡外来之敌;如果施行仁政,即使国力弱小,也能无敌于天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①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妲娥②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谪居戎州之时。②妲娥:嫦娥。③醽醁(líng lù):美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净秋空”运用了倒装句法,突出了烟消云散、玉宇澄清的动态感和清新的美感。
B.月亮清辉依然,“驾此一轮玉”的嫦娥是词人的想象,凄美的形象惹人怜爱。
C.“共倒”“相属”等词与李白的“飞羽觞而醉月”异曲同工,写觥筹交错的宴饮之乐。
D.孙郎感遇有知音,于是用笛子演奏,那悠扬的乐声呼应了词人的“最爱临风笛”。
15.词人自诩此篇“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试作分析。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在要塞,仔细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历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六、选择类
17.与“谁得而族灭也”的“族”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士大夫之族 B.族庖月更刀,折也
C.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若属皆且为所虏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联常书写张贴或者刻画悬挂到楹柱上,故也称“楹联”。楹联_________,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可分为春联、喜联、庙联、车联等。它是以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基础的一种文化样式,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具有形式上的美感,还在于在对仗节奏中体现声律美,_________音乐感。
春联作为年俗的楹联,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_________下来的一副经典春联“( )”,其意蕴便来自年俗传统的祝福仪式。它不仅代表了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愿望。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中国文化的天空,灿烂出彩。
楹联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它_________,内蕴丰富宏大,内涵幽远深邃。它担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楹联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文化。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名目繁多 突现 流传 无所不至 B.五花八门 突显 留传 无所不至
C.五花八门 突现 留传 无所不包 D.名目繁多 突显 流传 无所不包
20.下列最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一项是( )
A.猛虎啸山显威势,寒梅傲雪见精神
B.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C.山秀水美风光丽,人杰地灵鸿运长
D.双玉初谐琴瑟调,五花新授凤鸾封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继承楹联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文化。
B.它担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发扬楹联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文化。
C.它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根据楹联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文化。
D.它担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根据楹联的基础形式,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文化。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胸襟”“境界”“格局”是三个不同的词语。胸襟是指抱负、气量,也指心胸、心怀;境界是指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格局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范围。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三个词语联系在一起,用来谈论关于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请将上述三个词语结合起来,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C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要紧紧围绕脱贫地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等“五大目标”,统筹谋划,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5.(1)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解决城乡间文化地位不均等等问题,弥补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还可以“唤醒”和“活化”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思想精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意思答对即可)(2)要把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人们的精气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我们国家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是否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说法绝对,原文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化的成败”,是“影响”,不是“取决”。
C.“从城乡兼顾、城乡融合再到统筹城乡”不合文意,原文是“对城乡关系的处理也经历了从城乡兼顾、统筹城乡再到城乡融合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之路”。
D.“就地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等人才比引进外来人才更加重要”分析不当,原文只是说“一方面就地培养,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筑巢引凤,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创新……”,没有比较哪一个方面更重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生态资源丰富”不合文意,原文是“生态振兴重在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良好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生态资源丰富”。
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重要概念内容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乡村振兴“五大目标”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A.体现了产业振兴。
B.体现了生态振兴。
C.谈的是人才问题,不能直接体现乡村人才振兴。
D.体现了组织振兴。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总起内容的原文“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化的成败”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总起内容的原文“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指脱贫地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统筹谋划,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要紧紧围绕脱贫地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等“五大目标”,统筹谋划,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乡村社会的维系和传承。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是解决城乡间文化地位不均等、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弥补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思想精华‘唤醒’和‘活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可知第一问的答案,即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解决城乡间文化地位不均等等问题,弥补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还可以“唤醒”和“活化”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思想精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
根据材料二原文“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人们的精气神”可知第二问的答案,即要把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人们的精气神。
6.B 7.C 8.①自豪。谭婶婶在滔滔不绝地介绍目前产院的情况时,内心是非常自豪的。②疑惑。当荷妹问起“我们在哪里洗手呢”时,谭婶婶心里先是疑惑。③不快。辨了辨荷妹话里的味道后,心里有些不快,有些生气。④不置可否。对荷妹做土造自来水的建议,谭婶婶没作评价,只是让她看看再说,随后转身去做事了。 9.①采用线状结构,以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小说按时间顺序将零星的生活片段和人物复杂的情绪串联起来,中间简要插入谭婶婶在产院的工作情况及谭婶婶与荷妹妈妈的关系,结构简单而严谨。②内容集中,紧凑,惜墨如金。本文选取了产院中一个时间段里的生活小事,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人物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内容集中、紧凑;小说选文结尾采用留白的手法,惜墨如金,谭婶婶看荷妹哪里“不顺眼,不入调”,小说并没有直接交代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揣摩,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解析】6.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她很期待在电灯下亲自动些小手术”错,原文是说“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是说谭婶婶期望农村接生条件能像城里医院一样好。小说并没有写谭婶婶自己动手做小手术,也谈不上期待。
故选B。
7.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C项,“表现了荷妹莽撞的性格”错,这里表现荷妹想改善农村医院的用水卫生条件的急切、热情、果敢。
故选C。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心理的分析概括能力。
由“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概括出谭婶婶介绍产院情况时的自豪;由“‘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概括出面对荷妹突然提出的问题时的疑惑;由“‘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概括出谭婶婶内心的不愉快;由“‘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概括出谭婶婶面对荷妹自造土自来水时的不置可否。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构的探究能力。
从叙述顺序看,“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小说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以时间顺序推进故事情节,小说的第三段是一段插叙,插入介绍谭婶婶在医院的工作情况。这种线状叙事使结构简单而严谨。
从情节内容看,小说主要设计了谭婶婶与荷妹在医院的见面情节,主要通过二人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介绍医院的情况、接生的情况以及围绕“在哪里洗手”的问题展开对话,这样的设计使情节紧凑,故事推进节奏快。从结尾看,“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这样的结尾含蓄而耐人寻味,“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让读者去体味小说中的两位人物在观念上的碰撞,引入深入思考,同时留下回味的空间。
10.A 11.D 12.C 13.(1)重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来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2)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仁义却把国君放在后面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
“彼夺其民时”中“民时”的意思是“农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作动词“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
“父母”是“冻饿”的主语,意思是“父母受冻挨饿”。如果在“兄弟”后断开,意思上讲不通。且“兄弟妻子”意思是“兄弟妻儿”,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在“兄弟”前断开。据此排除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孝悌,指孝顺父母、关爱子女”错。“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C.“用以批评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错。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告诫统治者要爱护百姓,不能让百姓活活饿死。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谨”,动词,慎重办理;“庠序”,指学校教育;“申”,申诫,告诫;“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颁”,通“斑”;“负戴”,背着、顶着;“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即“以孝悌之义申之”,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来开导他们。
(2)“仁”,动词,讲求仁义;“遗”,遗弃;“义”,动词,讲求仁义;“后”,作动词,把……放在后面。
参考译文: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在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为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仁义却把君王放在后面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率领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施行政事却不免做出类似于率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做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就是因为它们像人却被用来殉葬。(土偶木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使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大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方圆百里的小国便可以称王了。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棒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您别再怀疑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14.B 15.观点一:赞同。①景象特点相近:苏词选用“乱石”“惊涛”“千堆雪”等磅礴之景,描绘了雄阔的古战场;黄词选用“秋空”“万里青天”等阔大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秋景。②表现手法相似:两首词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③情感相近:两人虽同遭贬谪,但都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两首词都流露出豪迈乐观的情感。
观点二:不赞同。①题材不同:苏词为怀古词,描写赤壁古战场上的人和事;黄词为即景抒情词,描写了雨后新晴、赏月喝酒的聚会之事。②手法不同:苏词以古人与自己作对比,即以周郎的年轻有为与自身的功业未,成作对比,黄词中则没有对比。③情感不同:豪迈乐观情感中,苏词还借古抒怀,寄寓了人生短促、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苦闷。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凄美”“怜爱”表述错误,上阕的嫦娥形象是词人的想象之笔,打上了词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此处嫦娥的形象应该是“兴高采烈”“光彩照人”的,能激发人的兴致的“乐景”。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可以持赞同态度:
①景象特点相近:苏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选用“乱石”“惊涛”“千堆雪”等磅礴之景,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黄词“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万里青天”意象阔大,描绘了明净、壮阔的秋景。
②表现手法相似:两首词都运用了写景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黄词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苏词虚写周瑜,实写自己。用自己与周瑜的对比,突出自己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凄惨。黄词“驾此一轮玉”中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此处作者却把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与现实中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相互辉映。
③情感相近:两人虽同遭贬谪,但能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两首词都流露出了豪迈乐观的情感。苏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黄词“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曲”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
可以持不赞同态度:
①题材不同:苏词为怀古词,凭吊古战场和追念风流人物的才略、气度、功业。黄词开篇就把读者引入开阔博大的景致中,景色之美给他的是精神亢奋。为即景抒情词,描写了雨后新晴,赏月喝酒的聚会之事。
②手法不同:苏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以古人与自己作对比,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对照。黄词则没有对比。
③情感不同:豪迈乐观情感中,苏词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人生短促、老大未成的忧愤、苦闷之情。
16.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弩、何、牧、怨。
1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使……灭族,消灭。句意:谁能够使它灭族呢。
A.一类人。句意:士大夫这类人。
B.众,指一般的。句意: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
C.(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句意: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
D.使……灭族,消灭。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故选D。
1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莫”,通“暮”,晚。句意: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
B.“蚤”,通“早”,与“晚”。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C.“说”,通“悦”,高兴。句意: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D.没有通假字;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故选D。
19.D 20.B 21.A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名目繁多: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五花八门:比喻事物变幻莫测,也比喻事物花样繁多。由后文“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可分为春联、喜联、庙联、车联等”可知,语境是说楹联的花样和种类多,选择“名目繁多”。
第二空,突现:突然显现或突出地显现。突显:突出地显露。语境形容“在对仗节奏中”突出其“音乐感”,选择“突显”。
第三空,流传:事迹或作品等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去,强调范围广。留传:传下来,遗留下来传给后世,强调时间的延续性;多指技术、技艺、秘方等留传下来。语境中有“经常”强调范围广,选择“流传”。
第四空,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在内,形容包含的东西很多。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语境强调楹联内容包含的东西很多,选择“无所不包”。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注意后文语境对这副春联内容主旨的限定:它不仅代表了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愿望。
A.赞美猛虎和寒梅的精神,突出的是威猛和坚韧,未体现“新年祝福”的“喜庆”;
B.“天增岁月”“春满乾坤”点出春节的节点,巧妙融入了美好的祝愿:“人增寿”“福满门”;
C.“山水秀美风光丽”不符合新年的季节特点;
D.由“双玉”“琴瑟”“凤鸾”等可知,这应是婚联。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第一处,“它担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搭配不当,将“担负”改为“负载”或“承载”;
第二处,“我们应在楹联形式的基础上”成分残缺,“应在”后面添加“继承”或“传承”。
C.“根据……的基础上”句式杂糅,应删掉“根据”,改为“在……基础上”,或删掉“的基础上”。
故选A。
22.例文:
格局之大,担当之重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在庭户之中只能见斗室,而于天地间自然眼界宽广,这是胸襟;当某些人蝇营狗苟于私利时,张桂梅、袁隆平等却忘记小我、无私付出,这是境界;当无数商人想着如何来钱快,纷纷投资房地产时,任正非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专注做自己想做的通信行业,这是格局。胸襟越开阔,境界越高,最终,这两者汇成了格局之大。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眼界的宽窄,更决定了一个人的担当。   
格局大小,影响眼界之宽窄;不同的眼界,担负不同的责任。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何等境界!格局就是无尽的远方,穿过重重阻碍,身负家国天下。担当是为了无数的人们的福祉不断求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格局有大有小,根植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格局大者,为国为民为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大我;格局小者,为已为私为小我,也许无可指摘,但不可沾沾自喜。自古士人秉持“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哲学,中华民族的“脊梁”何等气魄!他们有为民请命肝脑涂地者,有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还,有身处异域不改气节者,有面对利诱势逼不改初衷者,有为官一方与民同乐者,有著书立说延续中华文脉者,有壮烈激烈慷慨赴死者……他们的名字、事迹如昆仑伟岸,如大海浩浩。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格言诠释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我。   
格局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的责任担当。鲁迅面对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局面,团结文化战线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笔作武器,敢于揭弊;也勇于解剖自己,对国民劣根性而痛,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格局。有人批判现如今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钱理群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我们不会忘记“耶鲁哥”秦玥飞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农村,做一个村官;不会忘记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工作者,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会忘记中国维和人员奔赴战乱国家的战场一线,用行动争取和平;不会忘记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几十年内无偿提供给贫困国家而不计个人报酬……   
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时代青年要学习前辈的胸襟、境界与格局,心中有责,心中有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所给出的三个核心词,“胸襟”主要指人心的广度,其中既包括容人的广度,也可以指个人理想等胆识抱负的广度。“境界”则指人心的高度,一个人的眼界越高,其境界往往也越高。“格局”,则可以认为是包含前二者的范围更大的词。比如,可以指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总的来说,一个人胸襟越广,境界越高,格局越开阔,人生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对此,写作时可以先适当阐述三者关系,比如,可以说大胸怀、大境界,必然升华为大格局。格局是胸襟、境界的反映,也是格调、情操的折射。对此,还可从现实角度来论述个人与国家关系中拥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人是怎么样的。比如,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心里装的是国家、民族和人民这样的大格局,人生的舞台就会宽广无限,生命也就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最后,则可从自身出发,说明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胸怀、境界、格局。
立意:
1.博大的胸襟、开阔的眼界是大格局的标配。
2.成大事,实力重要但胸襟、眼界、格局更重要。
3.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