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肥皂泡》中写道:“这梦幻般的肥皂泡,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绚丽……”吹肥皂泡可能是很多人童年时玩过的游戏,五彩缤纷的泡泡着实惹人喜爱。可是,为什么肥皂水看起来是清澈的,但泡泡却在阳光下呈现出五颜六色,还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呢?其实,这是光的薄膜干涉现象。
(摘编自王振东《多彩斑斓诚可爱——漫话肥皂泡》)
材料二
薄膜干涉现象,不只出现在肥皂泡上。
1892年的一天,科学家泰勒用一架照相机拍完照片后发现,镜头由于粘附了一层污膜而严重地失去光泽。于是他只能把镜头擦拭干净后重新拍摄。但是几天以后,他却惊讶地看到:用脏镜头拍的那张照片竟要比重拍的照片清晰得多。
这是怎么回事呢?泰勒向朋友们请教,可谁也不肯相信,泰勒也不再深究了。
过了近40年,这件悬案才引起了另一位叫鲍尔的科学家的注意。开始时他虽然多次重复泰勒的试验,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把溴化钾涂在石英上,形成一层薄膜后发现,薄膜反射的光中失去了某些波长的光波,而使另外一部分光的透射效果增强。这个现象和肥皂泡在阳光下显得五彩缤纷一样,都是光在薄膜上干涉的结果。鲍尔运用这把“钥匙”终于解开了泰勒的疑问。
目前,薄膜光学已成为现代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了。
(摘编自郭哲华主编《中外科技小故事:污膜之谜》)
材料三
什么是薄膜干涉呢?
往池塘里丢入两颗石子,所产生的涟漪会相互干涉,形成美丽的花纹。仔细观察池塘里的水波,你会发现某些位置的振动始终在加强,而另外一些位置的振动始终在减弱。在物理学中,我们将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空间中相遇时发生叠加或抵消从而形成新的波形的现象称为干涉。研究表明,光也像水波一样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当波动频率相同的光束相遇时,也会产生相互干涉的情况。两波的波峰或两波的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干涉波会产生最大的振幅,称为相长干涉;而一波的波峰与另一波的波谷相遇,使干涉波的振幅减小,称为相消干涉。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厚度的膜只能使一定波长(颜色)的光发生稳定的相长干涉或相消干涉。如果在某处,只有红色光满足相长干涉条件,则此处呈现红色;如果此处只有绿色光满足相长干涉条件,则此处呈现绿色。由于液体因重力向下流动,导致肥皂膜各处的厚度并不均匀,阳光在厚度不同的膜面上,就会出现或加强或减弱,或相互抵消的情况,因此薄膜上的彩色斑纹也随之而流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光的薄膜干涉。
不仅肥皂泡会产生这种现象,只要是光线射入任何透明薄膜时,都会发生这种现象。如人们常见到水上的油膜、蜻蜓或苍蝇的翅膀、CD片等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会显得色彩缤纷。这个道理与肥皂泡呈现彩色的道理是一样的。
(摘编自《科普中国》)
1.下列图解,属于材料三中说的“相长干涉”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冰心注意到了光的薄膜干涉现象,于是在散文《肥皂泡》中描写了梦幻般的肥皂泡表面会出现绚丽的色彩。
B.过了近40年,鲍尔通过反复试验才解开了泰勒留下的“悬案”,使薄膜光学成为现代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C.光和水波一样,也会产生相长或相消的干涉现象,这是因为光也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并且光束的波动频率相同。
D.肥皂泡上彩色斑纹的流动与膜面厚度有关,而膜面厚度的不均匀又与重力有关,失重条件下,颜色应很难变幻。
3.泰勒和鲍尔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探索,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百姓和军队
何其芳
……我们在采黄蒿扎防空伪装,用白布缝棉袜,把破军服撕成布条,打草鞋。我们将有一次行军。到哪儿去呢,要走多远呢,因为是军事秘密,我还不知道。我能够告诉你的,只是我决心跟着这军队走一趟。现在我带着一本厚厚的练习簿,一支自来水笔,去接近战争。
我从前是多么憎恶战争啊,我曾经称它为“人工制造的死亡”。我曾经痛恨过人类为什么愚蠢到不断地举行大规模的自我屠杀。当我读到那个世界闻名的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论文里攻击着军队,我曾经热烈地同意过。那些鞭子一样的句子我已不能背诵出了。大致他是说那些专门从事杀人的人不但不知羞耻,反而像雄鸡一样在街上排队走着,穿着漂亮的制服,而且奏着军乐。我那时也认为他们应该感到羞耻,因为农人能够种出五谷,工人能够做出各种物品,而他们却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
我对军队的憎恶不仅由于书本知识,和我幼年的生活也有关系。在我的家乡,在二十年以前,买东西少给钱,拉夫,随便打骂人是一般军队的“纪律”。县城里还驻扎过一个由土匪编成的团,他们轮流地,一连两连地化装到乡下去抢劫,绑票,攻打寨子,算作“关饷”。
然而抗战使我纠正了这种朴素的情感和见解。我不能不承认人只要不至于甘心被杀死,被当作奴隶,即使憎恶杀人也得拿起武器。我不能不感谢那些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着的兵士,靠了他们,农人才能够在土地上播种五谷,工人才能够在工厂里制造物品。我才清楚地看见了两种不同的战争: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和非正义的侵略的战争。
而且我感到了做一个人的责任,尤其是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从四川投奔到华北。
我第一次和几个八路军的兵士坐在一辆没有篷的汽车里的时候,我不但不畏惧他们,而且感到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他们对我谈着山西游击战中的许多事,谈着“长征”,谈着他们的家乡和幼年。当我们结束了从西安到延安的三天旅行,当我们下了车,当我们将要分别,我和他们亲热地拉手。我想到了通过这些粗糙的手,自由的新中国将要被建立,幸福的生活将要被带来。
现在我将跟着这样的一些兵士去行军。我自己也早已像一个兵士了,穿着棉军服,戴着军帽。
……
抢过同蒲路的晚上,日本军队从几里路外的据点乱放着炮,我们没有理他。抢过平汉路的晚上,我们的队伍刚过了一大半,一列日本军队的巡路车驶来了。然而与其说它惊动了我们,不如说我们惊动了它,因为它很快地逃走了,没有停留,也没有放一声枪。第二天,我们在辽阔的平原上行军,日本的飞机来追了我们五次,丢了不少的炸弹,放了不少机关枪,我们牺牲了一名同志。
我急于要向你说的是这次行动使我清楚地了解了华北抗战的情形,了解了装备如此不完善的八路军为什么能够坚持如此艰巨的华北抗战,了解了为什么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沿途并没有特别为我们建筑兵房,整个队伍分住在几个村子,而在每个村子里又分住在许多人家,每天晚上我们和老百姓在一起。当我们进屋的时候,走的时候,或者借用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客气地说“打扰你们”,或者“麻烦你们”。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回答也总是一些亲切的话语,“咱们都是一家人”“咱们军民合作”,或者“咱们不都是为了打日本嘛!”我们的队伍白天经过村子的时候,村子里的老头儿,小孩儿,男的,女的,披着老羊皮的,穿着红裤子的,总是从家里跑出来,拥挤地站在街边,看我们过。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日本马,说:“那是匹洋马。”但在从前,就在抗战刚发生的时候,老百姓对旁的军队却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欢迎”——队伍还没有到村子,他们便早已逃到山里去了。
进入了晋察冀边区,我们便看见了欢迎我们的标语和放在路边让我们喝的开水。当我们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突然热烈地喊起口号来了。一些很简单的口号:“欢迎八路军”“坚持抗战”,或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听着那从心里面喊出来的声音,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
刚才我到村公所去和几个老百姓谈了一会儿。他们告诉我一些故事,又对我发出了一些问题:“听说政府下命令,无论哪部分的军队见着老百姓都要敬礼,是吗?”一个中年人问我。对于这个被他很郑重地提出来的问题,我回答:“我们还没有得到这个命令。”同时我心里笑着:“抗战后军民关系的变化是多么大呵,从前他们看见戴军帽的人就逃跑,现在却想着兵士们给他们敬礼了。”当我和他们告别的时候,我真的就给他们行了一个举手礼……
1939年(作品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回忆“我”最初对战争的态度时,采用了补叙的手法,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楚,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B.文中写八路军抢过同蒲路和平汉路时,日本军队或“乱放着炮”,或“很快地逃走”,这体现了“我”对日本军队的嘲讽和对我方必胜的信心。
C.结尾处“我”对“他们”回以“一个举手礼”,这表现出“我”内心对老百姓的亲近和尊重,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
D.本文开头写“我”“去接近战争”,但全文对战争的正面描写用笔却十分简省,没有渲染战争的激烈场面,而主要展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
5.“我”开始认为兵士“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最后又说“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其间“我”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作者把“老百姓和军队”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来叙述,请对此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阅读,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 遗:放弃 B.师道之不复 复:恢复
C.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D.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8.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冰,水为之
B.师不必贤于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其皆出于此乎 其贤不及孔子
D.吾尝终日而思矣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B.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著有《昌黎先生文集》。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C.句读,古时指文辞休止或停顿处。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故要学习句读。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课文中指后者。
10.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B.颔联中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豪迈和奋发向上的激情。
C.颈联中的“常作客”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D.杜甫把这首诗写得纵横恣肆,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12.诗人借登高表达的“悲秋”情怀,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的“悲秋”情怀。
五、句子默写
13.名篇名句默写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
(2)物有本末,________________。
(3)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________。
(4)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________。
(5)相顾无言,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随着阳性病例的增多,一些人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因用药不当导致损伤。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波介绍,解热镇痛类药物,比如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它们是对症治疗的药物。一般来讲,患者服用1至2天,发热和身体疼痛症状消失后,① 。
一般而言,② ,很多解热镇痛药含有的成分相同或类似,如果选择多种解热镇痛药联用,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消化系统苦不堪言。
张波介绍,通常讲的抗生素一般指抗菌药物,而新冠病毒引发的症状是病毒性感染,抗生素对于治疗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无效的。如果在临床中,有些患者合并一些细菌感染,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③ 。
1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里。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语言表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细胞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而使细胞健康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排除危害细胞的毒素。细胞需要的是营养,_____________。营养充足,没有毒素了,细胞功能就正常了,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2.D 3.①要善于从生活或悬而未决的难题中发现科学问题并深入研究;
②不怕失败,不要轻易放弃;
③不断尝试,勇于创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依据材料三“研究表明,光也像水波一样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当波动频率相同的光束相遇时,也会产生相互干涉的情况。两波的波峰或两波的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干涉波会产生最大的振幅,称为相长干涉”分析可知,“相长干涉”首先要满足“波动频率相同的光束相遇”,据此排除BD;
其次“两波的波峰或两波的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干涉波会产生最大的振幅”,据此排除C。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作家冰心注意到了光的薄膜干涉现象”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一内容可知,作者引用冰心在散文《肥皂泡》中的内容,只是为了引出写作对象“肥皂泡”,并没有说冰心的散文写作源于她注意到了光的薄膜干涉现象。
B.“鲍尔通过……,使……”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二“鲍尔运用这把‘钥匙’终于解开了泰勒的疑问。目前,薄膜光学已成为现代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了”可知,鲍尔通过反复试验解开了泰勒留下的“悬案”和薄膜光学成为现代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C.“这是因为光也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并且光束的波动频率相同”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三“研究表明,光也像水波一样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当波动频率相同的光束相遇时,也会产生相互干涉的情况”可知,光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是:具有很强的波动性,波动频率相同,且须在同一空间相遇并形成新的波形。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内容“科学家泰勒用一架照相机拍完照片后发现,镜头由于粘附了一层污膜而严重地失去光泽。于是他只能把镜头擦拭干净后重新拍摄。但是几天以后,他却惊讶地看到:用脏镜头拍的那张照片竟要比重拍的照片清晰得多”“过了近40年,这件悬案才引起了另一位叫鲍尔的科学家的注意”,且鲍尔通过反复试验才解开了泰勒留下的“悬案”,这启示我们要善于从生活或悬而未决的难题中发现科学问题并深入研究;
依据材料二“泰勒向朋友们请教,可谁也不肯相信,泰勒也不再深究了”“开始时他虽然多次重复泰勒的试验,但都没有成功……”可知,鲍尔正是因为没有像泰勒一样轻易放弃才“解开了泰勒的疑问”,这启示我们做事要不怕失败,不要轻易放弃;
依据材料二“开始时他虽然多次重复泰勒的试验,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把溴化钾涂在石英上,形成一层薄膜后发现,薄膜反射的光中失去了某些波长的光波,而使另外一部分光的透射效果增强”可知,鲍尔是进行了新的尝试才取得的成功,这启示我们要不断尝试,勇于创新。
4.A 5.①起初憎恶战争,认为战争“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参与战争的兵士应该感到羞耻。②抗战使“我”认识到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认识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想接近八路军兵士。③“我”随同八路军队伍一起行军,感受到兵士的朴实以及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支持和热烈欢迎,深切认识到抗战意义,并愿意投身其中,成为一个为百姓战死的兵士。 6.①便于表现“我”在不同时期对“老百姓和军队”关系认识的变化及“我”的成长。②通过不同时期老百姓对不同军队态度的对比,表现八路军取得胜利是必然结果。③以小见大,通过“老百姓和军队”这个点,反映时代的巨大变迁,更好地突出主旨。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采用了补叙的手法”错误,“我”最初对战争的态度是插入行军打仗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应为插叙。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结合“我从前是多么憎恶战争啊……我曾经痛恨过人类为什么愚蠢到不断地举行大规模的自我屠杀”“我那时也认为他们应该感到羞耻,因为农人能够种出五谷,工人能够做出各种物品,而他们却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可知,起初憎恶战争,认为战争“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参与战争的兵士应该感到羞耻。
结合“我决心跟着这军队走一趟。现在我带着一本厚厚的练习簿,一支自来水笔,去接近战争……抗战使我纠正了这种朴素的情感和见解……我才清楚地看见了两种不同的战争: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和非正义的侵略的战争”“我感到了做一个人的责任,尤其是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可知,抗战使“我”认识到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认识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想接近八路军兵士。
结合“现在我将跟着这样的一些兵士去行军。我自己也早已像一个兵士了……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回答也总是一些亲切的话语”“当我们进屋的时候,走的时候,或者借用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客气地说‘打扰你们’,或者‘麻烦你们’”“‘咱们都是一家人’‘咱们军民合作’,或者‘咱们不都是为了打日本嘛!’”“一些很简单的口号:‘欢迎八路军’坚持抗战’,或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听着那从心里面喊出来的声音,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可知,“我”随同八路军队伍一起行军,感受到兵士的朴实以及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支持和热烈欢迎,深切认识到抗战意义,并愿意投身其中,成为一个为百姓战死的兵士。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在二十年以前,买东西少给钱,拉夫,随便打骂人是一般军队的‘纪律’。县城里还驻扎过一个由土匪编成的团,他们轮流地,一连两连地化装到乡下去抢劫,绑票,攻打寨子,算作‘关饷’”可知,之前作为老百姓“我”是那么憎恶军队;结合“听着那从心里面喊出来的声音,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可知,如今“我”成为军队的一员,愿意为老百姓牺牲生命。这样叙述,便于表现“我”在不同时期对“老百姓和军队”关系认识的变化及“我”的成长。
结合“我们的队伍白天经过村子的时候,村子里的老头儿,小孩儿,男的,女的,披着老羊皮的,穿着红裤子的,总是从家里跑出来,拥挤地站在街边,看我们过。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日本马,说:‘那是匹洋马。’但在从前,就在抗战刚发生的时候,老百姓对旁的军队却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欢迎’——队伍还没有到村子,他们便早已逃到山里去了”可分析出,一个憎恶远离,一个靠近欢迎,通过不同时期老百姓对不同军队态度的对比,表现八路军取得胜利是必然结果。
结合“抗战后军民关系的变化是多么大呵,从前他们看见戴军帽的人就逃跑,现在却想着兵士们给他们敬礼了”分析可知,文章通过“老百姓和军队”这个小点,反映时代的巨大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法,能更好地突出主旨。
7.C 8.B 9.D 10.(1)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C.“或”,有的。句意:有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代词,这些、这类;代词,指代冰。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冰,是水结成的。 B.都是副词,表示比较。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C.表示推测,大概;代词,他们。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D.表示修饰;“而已”连用,表示“罢了”。句意: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课文中指后者”错误,课文指前者。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是故”,因此;“所以”,……的原因;“其”,大概。(2)“位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羞”,觉得羞耻;“谀”,谄媚。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1.B 12.(1)对自然之秋的感叹。如“风急天高猿啸哀”写自然之秋的萧瑟苍凉。
(2)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叹时光之秋,人生之秋。
(3)对人生苦难的悲叹。“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了诗人异乡漂泊、贫困潦倒的生活之苦。
(4)对国事艰难的慨叹。“艰难苦恨”中包含了无法释怀的家国之忧。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不动声色”说法错误,“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有声有形;“豪迈和奋发向上的激情”错误,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悲秋”情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首先,诗中有着对自然之秋的感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等诗句无不描绘出深秋的萧瑟苍凉,此时作者登高远望,不仅对眼前的秋景发出感叹。
其次,诗中发出了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作者意在表明,时间也如落叶的树木与滚滚而去的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不知不觉之间自己已到暮年,不禁生出了感叹。
再次,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发出对人生苦难的悲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时作者远离家乡,身处于千里之外的异地,羁旅漂泊,尝尽人间冷暖,而此时又体弱多病,这些都让作者感到人生的不易,这一联用语深沉,充分的表达出作者乡漂泊、贫困潦倒的生活之苦。
最后,作为一位忧国诗人,作者也发出了对国事艰难的慨叹。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无法释怀的家国之忧,此时叛军占据大半的国土,朝廷出于风雨飘摇之中,作者心中忧虑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在诗中发出浩叹。
13.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事有终始 青枫浦上不胜愁 千金散尽还复来 惟有泪千行 士不可以不弘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省、浦、胜、惟、弘毅。
14.C 15.①就可以停药了 ②选择一种解热镇痛药就可以 ③合理选择抗生素和抗菌药物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消化系统苦不堪言”将消化系统拟人化,赋予了它人的感受,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拟人。
A.句子中将荷花比作“星星”“明珠”和“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句子中将“光与影”描绘成“名曲”,用听觉来描写视觉,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C.句子中将古柏人格化,用形容人的“镇定”来描写古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比如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它们是对症治疗的药物”和“发热和身体疼痛症状消失后”可知,这些病痛症状消失,再用药也起不到作用了,所以可以停药了。故可以填入“就可以停药了”。
第二空,从后文“很多解热镇痛药含有的成分相同或类似,如果选择多种解热镇痛药联用,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消化系统苦不堪言”可知,如果选择多种解热镇痛药联用,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故可以推知,选择解热镇痛药时,一种就可以。故可以填入“选择一种解热镇痛药就可以”。
第三空,从前文“新冠病毒引发的症状是病毒性感染,抗生素对于治疗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无效的”可知,抗生素是不能乱用的,对新冠病毒引起的感染没有作用,又结合“如果在临床中,有些患者合并一些细菌感染,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可知,有了细菌感染应该合理适当地使用抗生素和抗菌药物,故可以填入“合理选择抗生素和抗菌药物”。
16. 给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 细胞不需要的是毒素 人的身体就会健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使细胞健康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由后文“细胞需要的是营养”“营养充足,没有毒素了,细胞功能就正常了”可知,细胞需要充足的营养,可填“给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
②前文说到使细胞健康的基本要素包括给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排除危害细胞的毒素,而细胞需要的是营养,那么不需要的就是毒素,可填“细胞不需要的是毒素”。
③由原文“细胞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可知,细胞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而细胞功能正常了,那么人的身体就健康了,可填“人的身体就会健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