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庆阳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5 19:2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肃省庆阳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辨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者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碰、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团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常以玉相比,以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他把危机险境当作成就英勇人格的条件,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不惧艰险、不惧牺牲、一无所惧的无畏气概。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3.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述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
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
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髻,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容容地做助手。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
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一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
“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
“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
“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荷妹提问了。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
“要是来不及呢?”
“打电话请医生来!”
“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
“打电话嘛!”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对!”荷妹一点也没觉出话里的责备意味,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
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交代了产院的工作人员谭婶婶精力很好,工作热情高,也写出了谭婶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B.医生夸奖谭婶婶,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于是,她很期待在电灯下亲自动些小手术。
C.谭婶婶给荷妹介绍产院共顺顺当当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时,提到担风险,认为在产院工作是一副风火担子。
D.小说虽然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但是却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没有一味歌颂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而是通过叙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的思想性格。
B.小说开头描绘了一片静谧的晚景,晚霞,竹篱,野花,组成一幅淡墨画,紧扣标题的“静静”,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C.“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荷妹莽撞的性格。
D.有些医生把谭婶婶工作的这个农村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对此谭婶婶觉得好笑,体现了谭婶婶思想有保守的一面。
6.荷妹让谭婶婶介绍产院情况,谭婶婶在跟荷妹交流的过程中心理上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7.现代作家、翻译家冰心在评价《静静的产院》时说:这个短篇小说,结构是谨严的,没有一点废笔。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此进行探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选自《孟子·离娄下》)
8.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横逆由是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则盍反其本矣 D.兄弟妻子离散
9.下列与例句“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其存心也
A.君子以礼存人 B.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以其无礼于晋 D.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0.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禽兽又何难焉
A.暴见于王 B.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C.见羽旄之美 D.其待我以横逆
11.下列加横线的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然后知生于安乐而死于忧患 B.饭疏食饮水
C.始可与言《诗》已矣 D.王语暴以好乐
12.下列文学知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3.翻译下列句子:
(1)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2)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题雪景二首(其一)
【宋】曹勋
雪满群山万类沉,幽人闭户寂无心。轻舟冲冷肯乘兴,情与剡溪寒意深。
【注】恶路歧:险恶的道路。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以“雪”作为直接描写的对象,分别用“对雪”和“题雪景”为题,情感不尽相同。
B.高诗面对的雪景是一个渐变过程,而曹诗题写的雪景是一幅大雪覆盖群山的静态画面。
C.高诗写景与议论结合,同时用“飞花”“琼枝”来比喻雪;而曹诗情景交融。
D.“高楼望”写登上高楼后遥望的雪景,“轻舟冲冷”写诗人乘舟在户外穿行所见之景。
15.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情感意蕴。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的崇山峻岭只有鸟儿可以飞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钱塘江绿树环绕,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
(3)李密《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类
17.下列句子中与“数见不鲜”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范增数目项王
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18.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夙遭闵凶 北冥有鱼 而谁与易之
B.零丁孤苦 而征一国者 鼓瑟希
C.知效一官 辩乎荣辱之境 夫子矢之曰
D.常在床蓐 杀鸡为黍而食之 植其杖而芸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根脉和生命力,城市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引领与支撑。在当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工作遇到了________的困境。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从大城市到小城镇,高楼大厦如________般拔地而起。人们发现,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全是大同小异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宽马路、大广场,很多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屡遭破坏。( )城市规划“朝令夕改”、规划公示与实施阶段不透明等现象比比皆是。公众________过低导致规划项目往往是政府、企业一头热,规划项目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此外,还有政府重速度、轻质量以及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一政府一规划”、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层出不穷。这其中既可能有政府部门因自身利益所做的________,也不乏商业利益驱使带来的过度建设、重复建设。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B.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C.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D.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前所未有 鳞次栉比 参与感 干扰
B.亘古未有 雨后春笋 参与感 干预
C.亘古未有 鳞次栉比 参与度 干扰
D.前所未有 雨后春笋 参与度 干预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究其原因,古建筑的受伤与城市规划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B.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名片,为何会变得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格格不入?
C.我们的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D.究其原因,大都是以发展为名。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胸襟”“境界”“格局”是三个不同的词语。胸襟是指抱负、气量,也指心胸、心怀;境界是指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格局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范围。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三个词语联系在一起,用来谈论关于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请将上述三个词语结合起来,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①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它具有包容性,可以促使我们接受外来文化提升自己。
②民族精神可以培养人面对困境时临危不惧的锐气和静气,克除内心恐惧、烦扰,使人成为真正的勇者。
③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错误。类比的不是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而是历程,材料二原文的表述是“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一无所惧”错误。由材料二中“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可知,“并非一无所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可知,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它具有包容性,可以促使我们接受外来文化提升自己。
从材料二“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可知,民族精神可以培养人面对困境时临危不惧的锐气和静气,克除内心恐惧、烦扰,使人成为真正的勇者。
从材料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可知,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
4.B 5.C 6.①自豪。谭婶婶在滔滔不绝地介绍目前产院的情况时,内心是非常自豪的。②疑惑。当荷妹问起“我们在哪里洗手呢”时,谭婶婶心里先是疑惑。③不快。辨了辨荷妹话里的味道后,心里有些不快,有些生气。④不置可否。对荷妹做土造自来水的建议,谭婶婶没作评价,只是让她看看再说,随后转身去做事了。 7.①采用线状结构,以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小说按时间顺序将零星的生活片段和人物复杂的情绪串联起来,中间简要插入谭婶婶在产院的工作情况及谭婶婶与荷妹妈妈的关系,结构简单而严谨。②内容集中,紧凑,惜墨如金。本文选取了产院中一个时间段里的生活小事,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人物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内容集中、紧凑;小说选文结尾采用留白的手法,惜墨如金,谭婶婶看荷妹哪里“不顺眼,不入调”,小说并没有直接交代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揣摩,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解析】4.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她很期待在电灯下亲自动些小手术”错,原文是说“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是说谭婶婶期望农村接生条件能像城里医院一样好。小说并没有写谭婶婶自己动手做小手术,也谈不上期待。
故选B。
5.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C项,“表现了荷妹莽撞的性格”错,这里表现荷妹想改善农村医院的用水卫生条件的急切、热情、果敢。
故选C。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心理的分析概括能力。
由“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概括出谭婶婶介绍产院情况时的自豪;由“‘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概括出面对荷妹突然提出的问题时的疑惑;由“‘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概括出谭婶婶内心的不愉快;由“‘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概括出谭婶婶面对荷妹自造土自来水时的不置可否。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构的探究能力。
从叙述顺序看,“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小说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以时间顺序推进故事情节,小说的第三段是一段插叙,插入介绍谭婶婶在医院的工作情况。这种线状叙事使结构简单而严谨。
从情节内容看,小说主要设计了谭婶婶与荷妹在医院的见面情节,主要通过二人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介绍医院的情况、接生的情况以及围绕“在哪里洗手”的问题展开对话,这样的设计使情节紧凑,故事推进节奏快。从结尾看,“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这样的结尾含蓄而耐人寻味,“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让读者去体味小说中的两位人物在观念上的碰撞,引入深入思考,同时留下回味的空间。
8.D 9.C 10.B 11.A 12.B 13.(1)一定是我不仁爱、无礼义,否则,怎会这样呢?
(2)即使有什么不测的灾祸一旦降临,君子也会临变不惊、泰然自若的。
【解析】8.本题考查的是识记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注意平时在学习中的积累和识记。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选项A,“由”通“犹”像;选项B,“拂”同“弼”辅弼;选项C,“盍”通“何”为什么。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例句中的“以”和选项C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选项A,“以”凭借;选项B,“以”用来;选项D,“以”介词,把。故选C。
10.本题考查的是辨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多积累特殊句式的特点,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句和选项B,都是疑问词“何”做宾语,宾语前置句。故选B。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词语的活用现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常见的此类活用种类,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选项A,“生”使动用法,使人生存;选项B,“衣”名词做动词,穿衣服;选项C,“言”名词做动词,讨论;选项D,“语”名词做动词,评说。故选A。
12.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能力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基本要求,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B,“《论语》由孔子编写”说法有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故选B。
1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解答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必”一定;“也”判断句式标志;“奚”反问语气词,怎么。(2)“如”即使;“之”结构助词,的;“则”那么。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14.D 15.高诗:①高诗前面写景,后面议论,通过描绘雪压青竹变琼枝的景象,联想到--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②表面写雪景,实则希望大雪能消除世间一切险恶,所有的艰难险阻都能变成坦途。
曹诗:①曹诗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大雪覆盖群山、万物一片沉默的壮阔图景,与“幽人”隐士“闭户”的“无心”赏雪对比,用“轻舟冲冷”表达了诗人对冬雪的喜爱之情。②末句虚实结合,反其意表达赏雪的热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高楼望’写登上高楼后遥望的雪景”错误。“如今好上高楼望”一句是议论,是想象所见,意为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雪景。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高诗《对雪》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描写眼前的景象,描绘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阐发议论,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尾句体现了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所有的艰难险阻都能变成坦途,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曹诗《题雪景二首(其一)》也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雪满群山万类沉,幽人闭户寂无心”,通过描绘大雪覆盖群山、万物一片沉默的壮阔图景,与“幽人”即隐士“闭户”的“无心”赏雪做对比,诗人用“轻舟冲冷”,写诗人乘舟在户外穿行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对冬雪的喜爱之情;“情与剡溪寒意深”虚实结合,想象剡溪用严寒表达和自己感情深厚,反其意表达了诗人在严寒中赏雪的热情高涨。
16.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峨”“巅”“乞”。
1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数见不鲜”的“数”:多次,屡次。句意: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A.“数”:命运。句意:胜负存亡的命运。
B.“数”:多次,屡次。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C.“数”:法则,规律。句意: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
D.“数”:列举。句意:列举吕师孟叔所做的叛国罪行。
故选B。
1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通假字含义的能力。
A.“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冥”通“溟”,大海;“而”通“尔”,你们。
B.“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而”通“能”,能力;“希”通“稀”,稀疏。
C.“知”通“智”,才智;“辩”通“辨”,分辨;“矢”通“誓”,发誓。
D.“蓐”通“褥”,垫子;“芸”同“耘”,除草。
故选D。
19.C 20.D 21.A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具有……为基本特征”句式杂糅,可以改为“以……为基本特征”;
二是“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语序不当,应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过。“亘古未有”,从古到今都不曾有过,强调的时间跨度较大。“前所未有”语气比“亘古未有”轻,适用范围比“亘古未有”广。修饰“困境”,选用“前所未有”。
第二空:“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而集中,排列整齐。不能用于“高楼大厦如鳞次栉比般”的语境。“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结合“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分析,选用“雨后春笋”。
第三空:“参与感”,指参与的情绪。语段强调参与的程度低,不符合语境。“参与度”,指参与的程度。结合“过低”“过低”分析,选用“参与度”。
第四空:“干扰”,扰乱,打扰。程度低,不够贴合语境。“干预”,指过问或参与。语段的主语为“政府”,选用“干预”。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统观整个语段,填入的句子应是一个过渡句,它承接上文讲述的内容,即古建筑屡遭破坏,并引出下文的内容,即城市规划的不完善,所填句子应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分析选项内容,A项衔接最恰当。
故选A。
22.例文:
格局之大,担当之重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在庭户之中只能见斗室,而于天地间自然眼界宽广,这是胸襟;当某些人蝇营狗苟于私利时,张桂梅、袁隆平等却忘记小我、无私付出,这是境界;当无数商人想着如何来钱快,纷纷投资房地产时,任正非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专注做自己想做的通信行业,这是格局。胸襟越开阔,境界越高,最终,这两者汇成了格局之大。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眼界的宽窄,更决定了一个人的担当。   
格局大小,影响眼界之宽窄;不同的眼界,担负不同的责任。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何等境界!格局就是无尽的远方,穿过重重阻碍,身负家国天下。担当是为了无数的人们的福祉不断求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格局有大有小,根植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格局大者,为国为民为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大我;格局小者,为已为私为小我,也许无可指摘,但不可沾沾自喜。自古士人秉持“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哲学,中华民族的“脊梁”何等气魄!他们有为民请命肝脑涂地者,有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还,有身处异域不改气节者,有面对利诱势逼不改初衷者,有为官一方与民同乐者,有著书立说延续中华文脉者,有壮烈激烈慷慨赴死者……他们的名字、事迹如昆仑伟岸,如大海浩浩。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格言诠释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我。   
格局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的责任担当。鲁迅面对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局面,团结文化战线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笔作武器,敢于揭弊;也勇于解剖自己,对国民劣根性而痛,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格局。有人批判现如今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钱理群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我们不会忘记“耶鲁哥”秦玥飞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农村,做一个村官;不会忘记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工作者,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会忘记中国维和人员奔赴战乱国家的战场一线,用行动争取和平;不会忘记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几十年内无偿提供给贫困国家而不计个人报酬……   
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时代青年要学习前辈的胸襟、境界与格局,心中有责,心中有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所给出的三个核心词,“胸襟”主要指人心的广度,其中既包括容人的广度,也可以指个人理想等胆识抱负的广度。“境界”则指人心的高度,一个人的眼界越高,其境界往往也越高。“格局”,则可以认为是包含前二者的范围更大的词。比如,可以指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总的来说,一个人胸襟越广,境界越高,格局越开阔,人生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对此,写作时可以先适当阐述三者关系,比如,可以说大胸怀、大境界,必然升华为大格局。格局是胸襟、境界的反映,也是格调、情操的折射。对此,还可从现实角度来论述个人与国家关系中拥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人是怎么样的。比如,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心里装的是国家、民族和人民这样的大格局,人生的舞台就会宽广无限,生命也就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最后,则可从自身出发,说明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胸怀、境界、格局。
立意:
1.博大的胸襟、开阔的眼界是大格局的标配。
2.成大事,实力重要但胸襟、眼界、格局更重要。
3.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