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课件(共63张PPT)第五章 章末检测试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课件(共63张PPT)第五章 章末检测试卷(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07 08:2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五章
章末检测试卷(一)
(满分:100分)
2023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课件★★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2·长春高一月考)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B.葡萄酒中通常添加少量SO2,既可以杀菌,又可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
C.《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古传一人
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是指CuSO4溶液
D.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
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
是指H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兵马俑是陶制品,属于硅酸盐,是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A项正确;
SO2具有杀菌作用,同时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而变质,B项正确;
钥匙主要成分是Fe,Fe与CuSO4在溶液中反应产生FeSO4和Cu,可知胆水是指CuSO4溶液,C项正确;
HF可以与二氧化硅发生反应,因此“强水”不可能是HF,D项错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2.“绿色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从技术、经济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使原子充分利用,不产生污染物。下列化学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制CuSO4: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B.制CuSO4:2Cu+O2 2CuO;CuO+H2SO4(稀)===CuSO4+H2O
C.制Cu(NO3)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D.制Cu(NO3)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3.高纯度的硅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一种重要无机非金属材料,下列关于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硅的应用很广泛,是一种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B.高纯度的硅应用于新能源技术领域是由于硅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
C.高纯度的硅被用于制作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芯片
D.高纯度的硅常被用来制造光导纤维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都是硅酸盐,硅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A不正确;
硅应用于新能源技术领域是由于硅制成的硅太阳能电池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B不正确;
SiO2用于制造光导纤维,而不是Si,D不正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4.我国明崇祯年间《徐光启手迹》记载了《造强水法》:“绿矾五斤,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锅亦坏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强水用过无力……”,“硝”即硝酸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里的“强水”的主要成分是HNO3
B.“研细”可在研钵中进行
C.“用水入五金皆成水”过程产生的气体都是H2
D.“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可能是加入盐产生的Cl-在金溶解
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2O2、SO2、氯水、过氧化钠、臭氧、活性炭都有漂白性,其原理相同
B.将SO2通入BaCl2溶液可生成BaSO4沉淀
C.检验SO2中含有CO2的方法是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D.向含有BaCl2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气体,有白色沉淀
生成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H2O2、氯水、过氧化钠和臭氧因具有强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SO2因能和有色物质化合而具有漂白性,活性炭因具有吸附性而具有漂白性,A错误;
SO2和BaCl2溶液不反应,B错误;
SO2和CO2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错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6.(2022·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检测)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B C D

实验室制氨气 实验室氨气尾气吸收 用氯化氢气体和饱和食盐水做喷泉实验 验证浓H2SO4的脱水性、强氧化性

氨气难溶于四氯化碳,B装置能防止倒吸,能达到目的;氯化氢气体易溶于饱和食盐水,用氯化氢气体和饱和食盐水做喷泉实验,C装置能达到目的;浓H2SO4滴到蔗糖上,蔗糖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品红溶液褪色,说明炭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D装置能达到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7.(2022·南京高一期末)依据图中氮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是N2O5
B.工业上以NH3、空气、水为原料生产硝酸
C.可用排空气法收集NO气体
D.由NH3→N2可知,原理上NH3与NO2反应
生成N2也可以实现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由图可知,X为氮的氧化物,氮元素的化
合价为+5,所以X为N2O5,A项正确;
工业上利用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制备生产
HNO3所需的有NH3、空气、H2O,B项正确;
NO遇空气会被氧化生成NO2,不能用排空
气法收集,只能用排水法收集,C项错误;
NH3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6NO2===7N2+12H2O,D项正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8.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

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
换反应
D.分别将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
二者均易溶于水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SO2使品红溶液褪色是由于SO2能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不能说明其具有氧化性,选项A错误;
当溶液中含有 时,加入酸化的Ba(NO3)2溶液也会出现白色沉淀,选项B错误;
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NO,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选项C错误;
HCl、NH3极易溶于水,分别将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气体溶解,液面迅速上升,选项D正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9.含有下列各组离子的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某种气体后各离子仍能大量存在的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选项 溶液中的离子 通入的过量的气体
A SO2
B CO2
C NH3
D CO2

6
氢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能氧化二氧化硫,铁离子也能够氧化二氧化硫,A项错误;
碳酸根离子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B项错误;
氨气溶于水显碱性,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C项错误;
Ca2+、Cl-、K+、 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D项正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0.(2022·温州高一检测)根据装置和下表内的物质(省略夹持、净化以及尾气处理装置,图1中虚线框内的装置是图2),其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实验目的、试剂和操作 实验目的 c中的物质 进气口
A 稀硝酸 Cu 收集贮存NO 水 N
B 浓硝酸 Na2SO3 检验SO2的氧化性 Na2S溶液 M
C 浓氨水 碱石灰 收集贮存氨气 饱和NH4Cl溶液 N
D 浓盐酸 MnO2 检验Cl2的氧化性 Na2S溶液 M

6
稀硝酸和Cu反应生成NO,NO不溶于水且
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NO,进气口
是N,A项正确;
由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浓硝酸能把
Na2SO3氧化成Na2SO4,没有SO2生成,无法检验SO2的氧化性,B项错误;
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饱和NH4Cl溶液的方法来收集氨气,C项错误;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才反应,D项错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1.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的过程中,始终未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浑浊,若再通入另一种气体A,则产生白色沉淀。制备气体A的试剂不能是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NaOH和NH4Cl
C.Cu和浓硝酸
D.MnO2和浓盐酸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A选,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O2,C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
B不选,NaOH和NH4Cl反应生成NH3,NH3与SO2反应生成(NH4)2SO3,(NH4)2SO3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2.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不对应的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 产生大量白烟 氨与氯化氢反应生成固体物质
B 常温下,将洁净的铁片放入浓硫酸或浓硝酸中 无明显变化 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使铁片钝化
C 在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然后将导管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 产生苍白色火焰 物质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D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盐酸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3.Zn与HNO3反应时,HNO3溶液的浓度不同,产物也不同。被氧化的Zn与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图中表示还原产物为NH4NO3的是
A.A B.B
C.C D.D

还原产物为NH4NO3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Zn+10HNO3===
4Zn(NO3)2+NH4NO3+3H2O,其中被氧化的Zn与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A项正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A项,固体1中还有过量的Ca(OH)2,错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项,通过分析,气体2为一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气体,氮气无污染,因此捕获气体为一氧化碳,正确;
6
15.选用如图所示仪器中的两个或几个(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以验证木炭可被浓硫酸氧化成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气流从左向右流向,连接装置的
正确顺序是A→F→E→C→D→B
B.丁中溶液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
说明甲中生成CO2
C.丙中品红溶液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生成CO2
D.丁和丙中溶液都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有CO2生成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生成CO2和SO2,
验证混合气体中有CO2,必须将SO2
除去且验证SO2被吸收干净,再通入
澄清石灰水验证CO2,故连接装置的
正确顺序是A→F→E→C→D→B,故A正确;
丙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SO2被除尽),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生成CO2,故B、C、D错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6.某研究小组的同学用如下装置探究SO2与Mg的反应,实验时首先关闭K,使①中的反应进行,然后加热玻璃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中发生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B.停止实验时,打开K可防止倒吸
C.实验结束后加热④中溶液,没有
明显现象
D.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是用来吸收空气中的CO2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SO2和镁可能发生的反应为SO2+
2Mg S+2MgO、Mg+S
MgS,均不是复分解反应,
A项错误;
停止实验时,打开K,可使空气进入反应装置中,维持压强平衡,可防止倒吸,B项正确;
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是用来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硫的,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褪色后的溶液又可恢复红色,有明显现象,C、D项错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7.高温下CaSO4和焦炭可发生反应:CaSO4+C CaS+CaO+气体产物。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气体产物的成分。已知B、C、D、E、F装置中的试剂均为足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入氮气可排尽空气,防止氧气的干扰,
a管的作用是平衡气压
B.若实验后酸性KMnO4溶液的颜色变浅、pH
增大,则气体产物中含有SO2
C.若实验后Ba(OH)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则气体产物中含有CO2
D.若实验后E装置中黑色固体变红、F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则气体产物中含有CO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如果不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氧气与碳在高温下反应,会干扰气体产物的检验,a管可以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A项正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C装置中产生的白色沉淀应为碳酸钡,
据此可判断气体产物中含有CO2,C项
正确;
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的铜,同时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产物中含有CO,D项正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8.A是一种正盐,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的大16,E是强酸,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都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当X是强酸时,A、B、C、D、E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当X是强碱时,A、B、C、D、E均含有另一种元素。下列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D和H2O反应生成E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当X是强碱时,E是HNO3;当X是强酸时,E是H2SO4
C.当X是强酸时,C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D.A可能为硫化铵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项正确,当D为SO3时,E为H2SO4,SO3与H2O化合生成H2SO4,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当D为NO2时,E为HNO3,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和NO是氧化还原反应;
B项正确,当X是强碱时,B为NH3,C为NO,D为NO2,E为HNO3;当X是强酸时,B为H2S,C为SO2,D为SO3,E是H2SO4;
C项错误,当X是强酸时,C为SO2,为气态化合物;
D项正确,由分析可知,A可能为硫化铵。
6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
19.(12分)我国“蓝天保卫战”成
果显著,肆虐的雾霾逐渐被遏止。
科学家研究发现含氮化合物和含
硫化合物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图中的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_
______(写化学式,下同)。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SO2、SO3、
N2O5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酸性氧化物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符合要求的有SO2、SO3和N2O5。
6
(2)图中物质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的是_____。
图中物质溶于水呈碱性的只有NH3。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NH3
6
(3)写出SO2转化为S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4)工业上利用氨制备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NO+6H2O
6
(5)实验室长期保存浓硝酸,需使用棕色试剂瓶,并放置在阴凉处,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6)氨与一氧化氮(NO)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对空气无污染的物质,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20.(10分)研究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可以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氮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关系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物质
A生成NO是工业制硝酸的重要反应,
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2)在加热条件下,物质C的浓溶液与碳单质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3)实验室中,检验溶液中含有 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稍微加热,若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证明溶液中含有
6
(4)物质B为红棕色气体,写出该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当反应消耗3.36 L(标准状况)物质B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 mol。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NO2+
0.1
H2O===2HNO3+NO
6
由氮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关系图
分析,A为氨,B为二氧化氮,C为
硝酸。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21.(12分)(2022·银川高一期中)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形成的物质。
(1)SO2有毒,且能形成酸雨,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石灰-石膏法和碱法是常用的烟气脱硫法。石灰-石膏法的原理:
①SO2+Ca(OH)2===CaSO3+H2O;
②2CaSO3+O2+4H2O===2CaSO4·2H2O。
碱法的原理:将含SO2的尾气通入足量的烧碱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2)在石灰-石膏法和碱法的基础上,研究员又设计了双碱法,流程如图所示。该法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请写出向Na2SO3溶液中加入CaO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流程图发现,第一步用NaOH溶液吸收SO2,在下一步加入CaO后又生成了NaOH,所以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aOH。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NaOH
===CaSO3+2NaOH
CaO+H2O+Na2SO3
6
(3)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NO+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2+NaNO3+H2O。
①现有V L某NaOH溶液,能完全吸收n mol NO2和m mol NO组成的大气
污染物,则所用烧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______ mol·L-1。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假设NO2、NO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N元素和Na元素全部存在于NaNO2和NaNO3中,根据N原子守恒可得n(NaNO2)+n(NaNO3)=n(NO2)+n(NO)=(m+n) mol,因此n(Na+)=(m+n) mol,再根据Na原子守恒可得n(NaOH)=n(Na+)=(m+n) mol,因此NaOH溶液的
浓度c(NaOH)至少为 mol·L-1。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2
6
22.(12分)Ⅰ.为观察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现象并探究SO2与Fe3+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加热仪器已略去)。同学们查阅资料后了解,浓硫酸(常规质量分数为98.3%,密度为1.84 g·cm-3)的沸点为338 ℃,加热过程中可能产生酸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组装好实验装置后,要进行的下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试剂a是________________。
检查装置气密性
饱和NaHSO3溶液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在装置A中Cu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取
SO2气体,在装置B中盛有饱和NaHSO3
溶液,以除去浓硫酸形成的酸雾,在
装置C中SO2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
SO2+2FeCl3+2H2O===H2SO4+2FeCl2+2HCl,然后将尾气用NaOH溶液进行处理后再排放。SO2具有强还原性,根据反应:SO2+H2O2===H2SO4,H2SO4+2NaOH===Na2SO4+2H2O,根据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葡萄酒中SO2的含量。该装置有气体参加反应,所以组装好实验装置后,要进行的下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试剂a作用是除去挥发的硫酸蒸气,同时不能溶解SO2气体,该试剂是饱和NaHSO3溶液。
6
(2)写出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H2O
6
(3)对于上述实验描述正确的是___(填字母)。
A.C中溶液酸性增强,说明SO2与Fe3+之
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向C中加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紫
红色褪去,说明C溶液中生成了Fe2+
C.尾气处理可以选择如图装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装置C中发生反应:SO2+2FeCl3+2H2O
===H2SO4+2FeCl2+2HCl,反应消耗H2O,
产生了硫酸、盐酸,使溶液酸性增强,SO2
溶于水产生H2SO3也会电离产生H+,所以
C中溶液酸性增强,不能说明SO2与Fe3+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
溶液中含有Cl-,Cl-具有还原性,也会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使溶液紫红色褪去,因此不能根据溶液紫红色褪去判断该溶液中生成了Fe2+,B项错误;
SO2易溶于NaOH溶液,为使尾气被NaOH溶液充分吸收,同时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可以在导气管末端使用干燥管,C项正确。
6
(4)SO2气体通入C装置充分反应,请设计实验证明氧化产物中阴离子的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再滴加几滴BaCl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有 生成
6
Ⅱ.我国国家标准规定葡萄酒中SO2的最大使用量为0.25 g·L-1。该小组测定某干白葡萄酒中SO2的含量(以游离计),将200 mL葡萄酒和足量盐酸共热,使SO2全部逸出并与H2O2完全反应,除去过量的H2O2后,与0.060 0 mol·L-1 NaOH标准溶液反应,恰好消耗NaOH溶液20.00 mL,请回答:
(5)该葡萄酒中SO2的含量为______ g·L-1,该测定结果比实际值偏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0.192
挥发的HCl也会消耗NaOH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SO2与H2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
生的H2SO4被NaOH溶液吸收,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SO2+H2O2===H2SO4,H2SO4
+2NaOH===Na2SO4+2H2O,可得关系式:n(SO2)~2n(NaOH),n(NaOH)=0.060 0 mol·L-1×0.02 L=1.2×10-3 mol,n(SO2)=
n(NaOH)=6.0×10-4 mol,则m(SO2)=6.0×10-4 mol×64 g·mol-1
=3.84×10-2 g,故该葡萄酒中SO2的含量为 =0.192 g·
L-1;该测定结果比实际值偏高,是由于挥发的HCl也会消耗NaOH。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