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标要求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之后各大洲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
2.正确理解食物物种交流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它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和影响;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学习难点
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流程
板块一 激趣导新
利用“《本草纲目》中所附葡萄和苜蓿图”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
板块三 互学探究 培育素养(依托材料,开展问题导学,培养史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
探究1 新航路开辟前后的物种交流
材料一 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西域的良马、橐(tuó)驼、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织品,以及罗马的玻璃器和西域的乐舞、杂技也都源源而来。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技术,可能还有凿井技术传到西域。
材料二
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特点:
(1)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2)交流物种较少:只有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材料三 美洲许多农产品是欧亚非诸国人民从未见过的。如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菸(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美洲农产品之传播到世界,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也因此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思考2:美洲作物为什么会传入亚欧非各洲 其影响主要有哪些
(1)原因:美洲作物在新航路开辟后,伴随殖民扩张传入亚欧非各洲。(2)影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增加了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增长。
材料四
思考3:根据材料四、五,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新特点。
新特点:(1)欧洲人主导;(2)各地食物物种的长期双向交流交融(全球性传播和和融合);(3)人类命运与共。
材料六 各种圈养的动物,尤其是马、牛和羊,是东半球的一个重要贡献。美洲大陆没有可与之媲美的动物,那里的美洲驼和羊驼价值较小……当然,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4:通过材料六可知,亚欧大陆传入美洲的有哪些驯化动物 这些动物传入美洲的影响是什么
(1)动物:马、牛、羊。(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思考5:归纳早期各大洲物种交流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
①美洲外传的物种主要是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如玉米、番薯、番茄和辣椒等;欧亚大陆传入美洲的作物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经济作物等,品种繁多,如小麦、大麦、苹果、黄瓜、甘蔗等。
②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羊等禽畜传入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
(2)特点
①多向交流: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之间都有物种交流,还存在反向传播,如番茄经欧洲改良后又传回美洲。
②农作物居多:在物种的交流过程中,传播的多为农作物,禽畜品种较少。
③欧亚为主:物种交流范围主要是在欧亚地区与美洲地区,其他地区如非洲,交流甚少。
④逐步深入:美洲物种传入亚欧后,起初多为观赏或者药用,后来对其认识逐步全面深刻,将其发展为粮食或蔬菜作物。
⑤西葡中介: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葡两国走在殖民扩张的前列,因此在物种交流过程中,它们充当了不自觉的历史交流工具。
思考6: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整体性发展变迁直观的反映。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工业、商业);(2)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变化;(3)交通和科技的发展;(4)人口的迁徙等等。
社会生活的变化反之也推动社会原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嬗变。就近代以来,这种变化具有全球性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风貌。
探究2 物种交流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思考1:材料一中哪些信息体现了新大陆和旧大陆的交流与联系
交流与联系:(1)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2)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3)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霪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思考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影响:(1)促进了农业发展,缓和了粮食问题,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2)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材料三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思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作物的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影响:(1)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专家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3)改变当地原有的饮食结构;(4)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等。
思考4:概述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提高了输入地的粮食、蔬菜产量,推动人口的快速增长。
②改变了当地人的食物结构,丰富了饮食的种类,有利于增强体质。
③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农业生产引入畜力,减轻了人力劳役。
(2)消极影响
①大面积垦荒种植高产作物,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②物种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危害土著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③有害物种引入后,对当地的动植物造成了物种侵犯,危及当地生态系统平衡。
④高产农作物带来的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
板块四 提纲挈领 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它用时虽短,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总结,既可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 扩大视野、形成方法,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调理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又能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学生理清了“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前两个子目呈现的是物种在美洲和其他地区之间交流的表现,第三子目在此基础上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人口、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板块五 达标检测,固本养能(《同步解析与测评》课时练及课后评价——略)
板块六 学习评价,培育素养
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为原则,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
评价目标:介于本节课是高二选择性必修之教学内容之一,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1、2、3、4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2、3、4的程度。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材料、历史地图描述史实,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理解材料,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材料五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