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生活
课标要求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识记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概况,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唯物史观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4.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难点
国际经贸体系与国际金融的具体内容。
教学流程
板块一 激趣导新
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为何长达15年 》视频导入。
板块二 自主学习 互学探究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国家
1.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
(1)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串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垄断资本主义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技术日益复杂,投资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生产更加集中。
内容: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工业与金融业高度融合;采取兼并或联合方式。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不利于经济长期建康发展,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美国柯立芝繁荣)。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导致产能过剩。)
(3)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意日则走上法西斯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
新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由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到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最大规模的实践;
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社会矛盾;
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的国家垄断资本;
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①背景/原因
A.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教训;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二战的推动;D.战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影响;E.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F.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内容
国内:加强国家政府经济干预(适度的通货膨胀+增加就业+社会福利+干预生产)。
国际:成立国际组织经济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③历史影响
A.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
B.20世纪70、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困境”(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各国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2)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①与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核工业、生物技术
②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中间阶层/中产阶级人数增加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福利国家/社会
通过财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4)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局限性
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
注·二战后主要经济危机:1973年石油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二)社会主义国家
1.苏俄(联)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1918至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政权、余粮收集制、单纯行政手段排斥市场调节。[影响: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社会经济得到恢复。[特点、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影响: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①内容:工业上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上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②特点:A.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调节;B.高度集中、自上而下的国家指令性计划体制;C.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D.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追求高速度。
③影响:
A.使苏联在短时间内从小农国家变为工业强国;
B.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C.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D.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E.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F.不是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
G.是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6)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改革陷入困境)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扩大企业自主权、打开了苏联改革闸门。
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军事实力增强、后期改革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成效甚微。
(7)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分裂为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注·苏联解体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民族矛盾尖锐;西方和平演变;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波、匈、捷、罗、保、东德、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1)战后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南斯拉夫改革(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3)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民主德国经济居东欧首位)。
(4)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5)1989年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曲折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2)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得十四大提出的改革目标与基本原则具体化。
3.到了21世纪初,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1.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原先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2.目标: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国有经济与经济计划加速工业化进程。
3.成就
(1)20世纪60至70年代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以色列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海湾产油国经济起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
(3)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基本实现了工业化;2022年印度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注:截止2022年世界GDP前20中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分别为中国、印度、韩国、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伊朗、沙特阿拉伯。
4.挑战
(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殖民侵略遗留下的边界和民族矛盾造成地区冲突与政局动荡(印巴战争、中东战争);
(3)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问题(政策失误、人口快速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
(四)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源);
2.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扫清障碍);
3.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4.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前身为关贸总协定);
5.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期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1)原因:战争与经济危机的爆发。
(2)表现: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
(3)影响: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2.1947—1995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建立:1947年在美国主导下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部在瑞士日内瓦。
(2)宗旨:国际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减少壁垒、取消歧视待遇)。
(3)性质: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临时性的关于关贸的国际多边协定,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补充,依然以美国为主导。
(4)影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3.1995年至今的世界贸易组织(WTO)
(1)建立: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在瑞士日内瓦。
(2)宗旨:建立更自由的多边贸易体制(互惠、非歧视性、规范化、法制化、市场准入)。
(3)意义
①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②有利于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
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国际贸易最新变化:贸易形式更多样、交易手段更便利(互联网和通信技术)
问题探究:概括关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形成背景
①二战使世界金融秩序混乱,战后各国渴望建立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
②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经济实力大增,其余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英镑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
(2)正式形成: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议》。
(3)主要内容
①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双挂钩一固定
A.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B.固定各会员国与美元汇率。
②建立以美国为中心国际金融机构
(4)影响:美元霸主地位得以确立,标志着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5)走向瓦解
①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②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所取代;美元与石油挂钩,建立石油美元体系。
归纳提炼: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支柱。
2.现代国际金融新发展
(1)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
(2)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与保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界限被打破。
(3)电子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日益普及(自动取款机、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联网、手机电脑)。
(4)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是全球性金融危机。
(5)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①2009年中国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②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③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问题探究 国际贸易金融体系与人类生活
材料一 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他们推动取消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推动无限制全球贸易的机器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是在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带着取消或者减少贸易壁垒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贸总协定”建立的背景。
背景:(1)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秩序稳定的需要;(3)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国际斡旋。
材料二 至2019年6月底,研究发现在全国有超过4310个村庄、1118个镇从事网络销售。截至2017年,我国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村镇数量超过2100个;网约车注册司机达到373万人;餐饮外卖行业则吸纳了700万从业人员。
思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影响:(1)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工作方式;(2)形成了新兴技术产业,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3)加快了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
思考3:概述网络金融贸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全球化日趋强化,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2)国际分工降低了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价格,使优质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普及。
(3)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人们可以享受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服务超越了国家界限。
(4)影响文化和价值观,国际文化、教育等理念互相交流、影响和融合,出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向。
(5)网络金融打破传统金融的地域限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交易不再受地域限制,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板块三 中外关联 深化认知
板块四 达标检测,固本养能(《同步解析与测评》课时练及课后评价——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20世纪50-70年代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 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曹宏苓《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急需金融援助的发展中国家。但要从IMF和WB获得紧急贷款或其他信贷就必须进行特别的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贷款”。所谓改革,即实施“结构性调整计划”——放开市场、消除投资管制、由世界市场来决定利息和利率、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取消补贴等。
——尼尔·弗格森《货币崛起:世界金融史》
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小论文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80字左右)
答案示例
观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 没有或不准确不得分
论证 对美国,因为掌握金融霸权,美国在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但固定汇率制使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对日本和西欧的贸易逆差也使美国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对日本和西欧,由于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战后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用美元结算的方式使它们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美国(或在外交上也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的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但由于受到诸多贷款限制,它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慢(或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没有史实或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方面影响(积极或消极)适当给分
升华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 无升华或没与观点呼应不得分
结构 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没有按照美国、西欧和日本、发展中国家三个类别来答题的不给分
板块五 学习评价,培育素养
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为原则,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
评价目标:介于本节课是高二选择性必修之教学内容之一,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1、2、3、4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2、3、4的程度。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材料、历史地图描述史实,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理解材料,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