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
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海交通发展概况。
2.分析、认识古今中外航空业的发展状况。
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4.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
学习难点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
教学流程
板块一 激趣导新
利用《港珠澳大桥》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需在充分考虑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二是让学生通读本课文本,掌握基础的知识,感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三是为后续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奠定基础,达成学业质量水平和核心素养水平。
板块二 互学探究 培育素养(依托材料,开展问题导学,培养史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
探究1 现代的陆路交通
材料一 高速公路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一般能适应120千米/小时或者更高的速度,要求路线顺畅,纵坡平缓,路面有4个以上车道的宽度。中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与其他线路采用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地道通过。
——《什么样的公路才叫高速公路》
思考1:通过材料一分析,高速公路应满足的条件。
条件:(1)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2)设有中央分隔带,往返交通完全隔开;(3)全线封闭,控制出入,只准汽车在规定的一些交叉口进出公路。
材料二 我国不但拥有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并且在实际营运速度上我国的高铁已经达到350千米/小时,尤其我国的磁悬浮列车已经超过了400千米/小时,超过了法国和日本两大高铁技术强国。现在我国的高铁里程占全球近70%,比其他国家全部加一起的总和还要多。
——摘编自《科技改变中国,我国高铁技术的成就与未来!》
思考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高铁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的高速铁路线路最长、标准最高,营运速度快,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3:结合所学,归纳现代陆路交通的发展特征。
(1)铁路运输特征
①运输速度快。尤其是现代高速铁路兴起以后,列车运行速度至少250千米/小时以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②运输能力强。在运输工业原料、农用物资、大宗商品等货物方面,优势突出。
③运输费用低。铁路运费低廉,长途优势显著,和公路、航空相比具有先天的优越性。
④受天气影响小。铁路运输几乎不受天气影响。
⑤铁路占地少。铁路修筑占地较少,能源消耗不大,对环境污染少,具有很强的规划性。
(2)公路运输特征
①机动灵活性。公路运输适用性和灵活性很强,运输方便快捷,可以实现门对门的运输。
②一定的开放性。在公路运输中,任何企业、个人都可以利用相应的运输工具通过公路来运送货物,具有一定开放性。
③初期投资少。公路运输初期投资小,见效快,资金回收周期短,当然高速公路投资大,需要较长的时间。
④运输工具小。公路运输主要依靠各类车辆,单位运量不大,单位能耗高,运费较高,对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探究2 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的新趋势及主要原因。
材料 T型车的主要特点是设计简洁、价格低廉、耗油量小、发动机设计简单、底盘离地高、更能适应当时的路况,从1908年到1931年,T型车共销出15 456 868辆,成为真正的大众消费品。但在1931年,通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超过福特,并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优势。通用之所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最为重要的是同时推出适应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多档产品,并频繁更新自己的技术。通用汽车不惜投入巨资成立了汽车技术中心,当通用汽车的新车已经采用自动启动器、四轮水压刹车、水泵冷却等系统时,福特公司仍连工程实验室都没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汽车市场上的需求也在改变。人们关注的是汽车更能体现的人本关怀,比如更注重妇女开车的安全性、全家出行能否更舒适等。因此,更加灵敏的制动、座椅的舒适度、车内空间以及更好的空调效果受到青睐。受石油价格猛涨的影响,人们还关注汽车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追求节约能源。1983年,克莱斯勒率先开发成功面包车,并引发了整个美国汽车业的一次创新浪潮。……技术创新的技术特质,总要反映出、适应于市场和消费的需求特质。
——摘编自曹东溟、关士续《美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史上的三个案例》
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的新趋势。
新趋势:(1)交通工具多样化,平面交通发展到立体交通;(2)追求“高速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3)发达国家的交通技术发展曾一度居于领先地位;(4)科技化、环保化、智能化的趋向增强,汽车、船舶和飞机的制造,道路工程的实施,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服务于人的需求的设计也越来越多。
思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现代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交通技术向智能化方向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世界联系日益增强的需求也是推动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
探究3 现代交通运输与民众生活
材料一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思考1:依据材料一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影响:(1)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2)有助于打破传统,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首都机场于1958年投入使用……1978年改革开放后,首都机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1978年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仅为103万人次,2018年达到1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2.1%……首都机场还连续9年位列世界第二繁忙机场,并在国际机场协会服务质量评比中连续10年获奖。
——摘自《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一亿人次》
思考2:根据材料二概括首都国际机场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
(1)趋势:迅猛发展、年旅客吞吐量巨大,服务优良。(2)原因: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密切交流;③人民群众更加快捷舒适的出行需求等。
材料三
思考3:结合所学归纳现代交通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影响。
(1)现代交通的变迁使人员的流动和物流时间得以大幅度缩短,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生活效率。
(2)现代各种交通网络的配合使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成了“地球村”。
(3)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人们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对时间的精准度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
(4)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变迁,能促进国家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同时对国防事业、公益事业,以及对外贸易有着重要作用。
思考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积极作用
①科技:促进了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
②经济: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
③人流:加快了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④信息: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
⑤生活: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消极影响
①交通拥堵、航班延误等突发性交通事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时间浪费和人员伤亡。
②可能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或对人文环境造成伤害。
板块三 提纲挈领 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它用时虽短,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总结,既可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 扩大视野、形成方法,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调理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又能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通过梳理“陆海交通的发展”(传统)“航空的发展”(新产物)分析交通运输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板块四 达标检测,固本养能(略)
板块五 学习评价,培育素养
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为原则,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
评价目标:介于本节课是高二选择性必修之教学内容之一,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1、2、3、4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2、3、4的程度。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材料、历史地图描述史实,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理解材料,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陆海交通发展到新高度
航空运输的出现和发展
缩短人流、物流的时间 快捷联系
改变城市内的功能分区 城市发展
大众旅游新潮流的出现 行业勃兴
影响个人的生活及观念 利弊共存
现代
交通
运输
的新
变化
交通运输新变化
社会生活新面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