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识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内涵,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
2.认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建立及发展。
学习难点
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流程
板块一 激趣导新
利用“深圳市的医护人员为儿童注射疫苗”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需在充分考虑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二是让学生通读本课文本,掌握基础的知识,感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三是为后续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奠定基础,达成学业质量水平和核心素养水平。
板块二 互学探究 培育素养(依托材料,开展问题导学,培养史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
探究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材料一 核医学和核武器同属现代核物理学的产儿,如果说一个是威力无比的杀人的“魔鬼”,而另一个则是救苦救难的“菩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部分核基地“军转民”,成立了核生物医学机构,核素终于走出实验室,实现了向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转化。1956年,我国开始进行同位素的应用研究。目前,无论在基础研究上,还是在临床上,核医学都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获得了广泛的用途,成为现代医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钟明华,吴素香主编《医学与人文》
材料二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国家将为每个公民提供九种社会保险待遇,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个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
英国政府基本接受了贝弗里奇报告的建议……瑞典、芬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国也纷纷效仿英国,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
——何平《贝弗里奇报告·序》
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背景。
背景:(1)战争与细菌、核武器的使用推动了防生物战、核医学的发展;(2)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医学的发展;(3)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消灭了天花、沙眼、丝虫病和新生儿破伤风、霍乱、疟疾、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提前实现了WHO提出的乙肝阶段性控制目标;艾滋病疫情总体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结核病控制指标在我国提前实现;成功应对了SARS、埃博拉、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
思考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③医学科技的进步(青蒿素等);④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等。
(2)意义:①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③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④促进了公共卫生体制的完善;⑤有利于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
材料四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45%;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10%。……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立医疗机构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近90%。……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有效破除……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思考3: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问题:(1)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2)医疗卫生发展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3)服务体系碎片化;(4)相关制度不完善。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
从1985年开始,伴随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医院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机构转变成基本上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由此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等。
在总结第一次医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新医改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
——摘编自吴丹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思考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医改的原因。
原因:(1)建国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弊端急需解决;(2)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推动;(3)国家财政负担过重。
思考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一轮医改的特点及其意义。
(1)特点:①覆盖面广;②有法律制度保障;③体现平等、公正原则;④符合中国国情。
(2)意义: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思考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画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结构示意图,概括其特点。
(1)结构示意图
(2)特点
①机构完备,覆盖面广。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完善了各级医疗组织,构建了各级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
②统筹规划,措施多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各国政府既注重治疗,又规划免疫,还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
③社会服务,规范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各级机构的服务职能凸显,我国各级卫生机构明确服务意识,扩大服务内容。同时政府规范药品的收费,保障药品供应,加大医疗扶贫的力度。
④全民医保,全面覆盖。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欧美国家开始形成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基本得到物质保障。中同政府大力推行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
探究2 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医学科学研究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
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思考1:根据材料一分析,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职责:(1)医院主要是负责疾病的治疗、医疗卫生服务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2)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各种传染病、职业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各种公共卫生服务。
材料二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加大农村人居环居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实施怒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思考2:根据材料二分析,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方面?
主要措施:(1)整顿城乡环境,完善卫生基础设施;(2)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3)推动农村地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
思考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要分析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健康状况。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很多疫病得到控制乃至彻底消除,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公共卫生建设普遍开展,并影响到乡村,公共卫生条件和个人卫生习惯有很大改观。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讲卫生成了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也得到了注重。
(4)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事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集合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支持,有利于效益的整合和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推动经济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探究3 古今中外卫生事业
材料一 宋朝的医疗福利分有多个层次。政府的义诊与施药:如北宋嘉佑年间,宋廷每年给各州拨出专款,用于购买药品,免费发给贫民。政府在京城与其他州县都设有药局,如“和济局”“惠民局”等,药局诊病配药,只收药品的成本价,户部每年都要给京城药局一定的财政补贴。元祜年间(1086—1094),苏轼在杭州设立一所病坊,后更名为“安济坊”,崇宁年间(1102—1106),朝廷诏令全国各路设安济坊。安济坊配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每年都要进行考核,病人可在此得到免费救治和伙食。为防止传染病,病坊内实行隔离制。宋政府还设立福田院,专门收养老、疾、孤、穷、丐;在各州设立漏泽园,推广义冢制度。
——摘编自吴钩著《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思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贯彻落实医疗福利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发展医疗福利制度的背景。
(1)特点:政府承担了主要的医疗福利责任,重视平民的医疗福利和保障,设置的常设机构和临时性措施相结合。
(2)背景:①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中央集权的加强提升了封建政府的治理能力;③受儒学复兴(理学兴起)的影响,理学推崇仁政治国、强调社会责任感。
材料二 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欧美社会下层民众的医疗卫生基本得到物质保障。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完善了各层级的医疗组织,……西方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凸显,药品供应得到了保障。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思考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的表现及其主要原因。
(1)进步表现:①医疗保障被纳入社会保障体制;②各层级医疗机构纷纷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③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得到落实;④传染病的防控与公共卫生的监督取得突出成就。
(2)主要原因: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的加强;②世界性公共卫生机构的推动;③科技革命的促进;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思考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
认识:(1)医疗卫生事业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自古以来就受到普遍重视;(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科技水平、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因素密不可分;(3)在不同时间和地区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不平衡。
板块三 提纲挈领 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它用时虽短,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总结,既可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 扩大视野、形成方法,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调理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又能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通过学习、了解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保障人类健康,并且对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板块四 达标检测,固本养能(略)
板块五 学习评价,培育素养
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为原则,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
评价目标:介于本节课是高二选择性必修之教学内容之一,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1、2、3、4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2、3、4的程度。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材料、历史地图描述史实,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理解材料,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6